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对江歌妈妈和江歌党产生反感,对刘鑫产生同情?

回答
社会舆论是个复杂且多变的群体心理活动,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后称陈世峰前女友)事件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分化和争议。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感到同情和支持,认为她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其悲痛和对正义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表达了反感,同时对刘鑫产生了同情。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对事件本身的不同解读、对法律程序的理解差异、以及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偏差。

为什么有人会对江歌妈妈产生反感?

这种反感并非针对江歌妈妈失去女儿的悲痛本身,而是可能源于她后续的一系列行为和言论,以及在公众视野中呈现出的某些特质:

过度或持续的“表演化”公众行为: 随着案件的审判过程和判决,江歌妈妈持续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分享自己的悲痛、生活细节,以及对案件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种近乎“全天候”的曝光和表达,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失子母亲的正常范畴,带有一定的“表演化”色彩。他们可能会觉得,江歌妈妈似乎将自己的悲剧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公众事件,甚至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事业”。
对刘鑫的极端且持续的追责与网暴: 江歌妈妈在获得法律判决后,并没有停止对刘鑫的追责。她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持续曝光刘鑫的个人信息、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并号召网友对刘鑫进行“审判”和“惩罚”。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视为网络暴力,认为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畴,是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侵犯,也可能对刘鑫本人及她的家人造成二次伤害。
对“正义”的理解偏差: 在一些人看来,法律已经对凶手陈世峰做出了判决,并且对刘鑫也进行了民事判决。他们认为,江歌妈妈在法律程序之外,依然不依不饶地进行网络追责,是对法律程序的“越权”,甚至是一种滥用社会舆论压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让他们觉得江歌妈妈追求的“正义”已经变质,变成了个人恩怨的发泄和对他人生活的干扰。
物质追求的联想: 在案件发酵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关于江歌妈妈接受捐款和进行商业合作的讨论。虽然这些行为本身可能都有其合理性,但对于一些敏感的公众来说,他们会将这些与江歌妈妈持续的公众行为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利用悲剧牟利”的联想,从而心生反感。
对事件真相的解读差异: 尽管法院已经认定了陈世峰是凶手,并且还原了部分案发过程,但公众对于刘鑫在事件中的具体角色和动机的解读仍然存在差异。一些人认为刘鑫在案发过程中存在某些隐瞒或不配合的地方,但也有人认为刘鑫也是受害者,她当时的行为可能是在极度恐惧和混乱中的本能反应。如果江歌妈妈对刘鑫的指责超出了某些人的接受范围,那么他们就会站在江歌妈妈的对立面。

为什么有人会对刘鑫产生同情?

对刘鑫产生同情,往往是基于对她作为案件相关人员所经历的极端困境的理解:

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突发暴力事件中的惊吓与无助: 许多人会站在刘鑫的角度去设想,在突如其来的、血腥的暴力袭击中,一个年轻的女性会经历怎样的恐惧和绝望。她可能被卷入其中,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在那种生死关头,她的反应(比如是否第一时间报警、是否能够冲出去救人)是否能用普通人的标准去苛求?
遭受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的受害者: 在江歌妈妈的持续呼吁和部分舆论的引导下,刘鑫成为了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的主要目标。她的个人信息被曝光,生活被严重打扰,甚至可能面临人身安全威胁。这种被全民声讨和攻击的处境,很容易让一些人产生同情心,认为她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惩罚,甚至是被过度惩罚。
对法律判决和事实认定的不同理解: 尽管法律判决了刘鑫对江歌死亡不承担主要责任,但她在案件中的一些证词和行为,在公众看来可能存在疑点。然而,对于同情刘鑫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刘鑫的陈述,或者认为她已经为自己的某些过失(如果有的话)付出了代价。他们可能认为,不应该用道德上的完美来要求一个在极端情况下求生的年轻人。
对江歌妈妈行为的“过度”反弹: 当一部分人觉得江歌妈妈对刘鑫的追责已经走向了极端,并且涉及网络暴力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对刘鑫的同情,将其视为被“欺凌”的对象。这种同情,有时候也是对江歌妈妈某种行为方式的反弹。
对生命本身脆弱性的感同身受: 江歌的死亡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刘鑫则成为了这场悲剧的直接见证者和“幸存者”。在某些人看来,无论是江歌还是刘鑫,都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只不过承受的后果不同。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感同身受,也可能促使他们对刘鑫产生同情。

总结一下,这种复杂的情感光谱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信息不对称与碎片化: 公众获取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碎片化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不同的信息,自然会对事件产生不同的判断。
2. 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正义”、“责任”、“同情”、“隐私保护”等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
3. 群体极化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相似观点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回音室效应”,使得原本的观点被强化,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降低。
4. 对法律与道德界限的模糊认知: 有些人混淆了法律责任和道德评判,或者对法律判决的权威性存在质疑,从而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5. “看客心理”的参与: 许多人在观看这类社会事件时,带有某种“看客”的心态,容易被情绪化的叙事所吸引,并代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立场。

总而言之,社会舆论对于江歌妈妈和刘鑫的态度,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掺杂了情感、理智、立场、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有人反感江歌妈妈,可能是因为对其行为方式的不认同;有人同情刘鑫,可能是因为对其遭遇的共情。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反映了社会多样性的存在,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的情感与诉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这些网络喷子凭什么抓住刘鑫不放?江歌妈妈不过是失去了一个女儿,而刘鑫失去了她的名誉。你们知道一个女孩子天天被人在网上骂的痛苦吗?是失去女儿能比得上的吗?

你看,你的心声我帮你说出来了。

希望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能重塑你碎了一地的三观。

user avatar

你对江母反感还可以用“你觉得她太火了”来解释(虽然这个理由也牵强得不行),但你对刘鑫还能同情只能证明她在某方面让你联想到了你自己,你俩有共同点……

user avatar

我是极其厌恶某些江妈粉的。

尤其是厌恶那些号称自己如果是刘鑫,肯定会誓死保卫江歌,不让江妈伤心的。

太虚伪了。真的。太虚伪了。

对刘鑫我也没有什么同情。她是委屈了也罢、不委屈也罢。

至少她还活着。

你看丰县八孩女的遭遇,真的,我心脏不好,我都不敢细看调查报告。

一个女子,被千里迢迢骗到外地。

一次一次被强奸。

一次一次被囚禁。

无尽的打骂。

孩子出生了一个又一个。

她疯了。

还被用来给拐卖、强奸和囚禁自己的人敛财。

这,我是觉得比死还可怕。

我相信,绝大部分选择,宁可选择被人杀个痛快,也不愿意这样活着。

而这样的凶徒,在现实里面,活的好好的。

如果不是自己作死,现在还会好好的。

被揭露了,骂他们的人,也就那么多。

我翻看了部分特别义愤填膺的大骂刘鑫的江母粉回答。

对这样的惨剧,反而没有那么热心。

他们可以无休止地咒骂刘鑫、刘鑫家人、刘鑫粉丝和任何敢于质疑江妈的人。

但换一个人,即便遭遇更惨绝人寰,凶徒更毫无底线无法无天。

他们的恨,反而小了,甚至没了。

我不明白是为什么。

到底是哪一种道德的力量,支持着他们搬出各种恶毒的诅咒,只要触发了“刘鑫”这个关键词。

看起来和法律、道德无关。

到好像是某种巴普洛夫效应。我只在某些邪教组织里才见到过类似的行为。

但他们好像并未发觉。

很奇怪。

这些人,让我发自内心深处地憎恶。

毕竟刘鑫江歌陈世峰这种事,少有。

但这种江妈粉,嗡嗡嗡到处都是。

然后我都不敢想,到底他们为什么会紧密的团结在江妈周围。

为什么他们那么笃定别人是拿钱了

为什么他们那么笃定别人是背后有人操纵的

为什么他们那么笃定别人是道德败坏

那么笃定别人是智力低下

就好像我奇怪

为什么美国那么笃定新冠病毒是中国制造的。

user avatar

网友对江母和刘鑫的批判之所以会产生认识这么大的偏差,我认为原因有二:

1,是因为接收的信息不对称。网络上的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从一开始就被无良媒体不实报道,之后更是有人疯狂带节奏,一时间,对于案情和一系列事件的了解便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加之这个案件本身就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的话题很丰富,加工出来的故事有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所以关于真相和谎言,法律和道德,一直无休止地被江母和刘鑫的支持者们依据各自以为是真的真相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2,我们对一个事件的认识及引发的情绪,还会受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就是由本人经历所产生的共情力和代入感,毕竟我们那么多观众的个人经历中,大部分人自己和身边白发人送黑发人,被朋友背叛这类的事比较常见,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而好友在一门之外被害,凶手是自己的前男友,这种劫后余生的经历到底是怎样的感觉很难去共情,被铺天盖地的网友谩骂诅咒,全家几乎社死的痛苦更难被人代入。

所以支持江母的除水军外,大都是感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的人,支持刘鑫的大都是理性,有逻辑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如果要和我讨论非常欢迎,如果是收费骂人的一上来就骂的,我怕没时间搭理就先统一提前回复一句—SB,快滚!

user avatar

我其实可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某个时间段也不是很喜欢江歌的母亲。倒不是因为她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而是因为江母对刘鑫其实是一种复仇者的做派。

复仇的意思就是,我绝对不会原谅你,无论你再做什么,再说什么,我都不会原谅你。我要竭尽我所能,把你搞倒搞臭。你毁了我的生活,我也要毁掉你的,我生存的意义就是向你复仇。

不能说江母的复仇心理有什么错,毕竟失去唯一的女儿,而且女儿如此惨死确实是痛不欲生。而且刘鑫的一些作为确实可恶到了极点。但是仇恨于事无补,只会让刘鑫以更加激烈的形式跟江母对抗,因为江母没有给刘鑫任何台阶,她只要低一下头,就会连支持者都反目,所以她势必要硬撑。

实际上,刘鑫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打死不承认任何罪过,把水搅混骗一些支持者继续在舆论压力下过日子。要么承认罪责,把所有支持者都推开,独自面对所有人的唾骂鄙视乃至骚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刘鑫要怎么做大概已经不用多说。

但是回到问题的最根本上,江母的做法,既没有让杀人犯得到应有的惩罚。也没有让自己得到平静,更无法让江歌安息。最终江母和刘鑫会一直互相攻击,而时间显然不在江母这边。她其实终究无法战胜刘鑫,最终还是要含恨离世的。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刘鑫对江母的伤害会比江母对刘鑫的复仇更加大。因为每每想到自己的女儿舍命救了这么个东西,那种窝囊和痛苦就会让人无比抓狂。

所以我可以这样说,江母的出发点和情绪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因为缺少了某些智慧,她的做事方法一塌糊涂,最终导致事情向着背离自己意愿的方向急转直下。本应的盟友变成了仇敌,二者相互伤害,至死方休。

怎么说呢,如果江母对刘鑫宽容一些,容许她们的真相里有一点儿沙子,那么罪犯肯定没有任何机会能轻判。同时也保住了江歌牺牲的意义,毕竟救一个值得救的人总还是能让人有那么点宽慰的。可是当江母对真相执着到容不得沙子的时候,江歌的牺牲变成了一个笑话,罪犯也轻松地脱罪,刘鑫的人生彻底毁掉了,江母再无希望,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样子。

我知道很多人会骂我,说所有的错都是刘鑫,是她自私,是她无耻,是她无情。对!可是分出对错真的能帮助江母吗?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吗?能让江歌的死更有意义吗?并不能。人生无时不刻都要有取舍,如果你全要,结果可能是全没有。哪怕在情理上你都对又如何?如此恶劣的谋杀,为什么不判死刑?难道因为恨,要把日本政府给颠覆了吗?

江妈最大的问题在于,她其实一直没有意识到,毁掉了刘鑫就等于毁掉了江歌。刘鑫的卑劣并不能映衬江歌的伟大,反而会让江歌的牺牲变得狗血和可笑;让她的舍己为人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从大局上考量,保住刘鑫的名声就等于保住了江歌的名声。刘鑫越是好,江歌就越是伟大;刘鑫越是无辜,江歌就越是高尚。但是这些在江母那里也许都不重要,她固执地认为只要让造成江歌惨死的人受到惩罚,江歌就能安息。其实,江歌真的希望这样吗?无非是江母的执念罢了。

总之,本来强硬是手段,合作是目的。现在强硬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能说江母的情绪彻底失控了。而这种失控虽然值得同情,但同时也确实会令人不适。所谓的“反感”大概就是来自于这种不适。所谓的对刘鑫同情大概也是来自这种不适。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世道人心,不经历一番总是看不真切的。

user avatar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相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鲁迅《祝福》

user avatar

评论区“公子开明”认为我的言论误导大家,但是我又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只能把他的观点设置为精选回答,大家看完我的回答以后再看看他的建议,以防被我“误导”了。

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一名学生,我读研期间有专门研究过失独群体。并不是江歌妈妈的行为有过激,而是所有失去唯一孩子的父母都会表现出悲伤、绝望、不理智、忧郁以及行为过激,失去孩子意味什么?要孤独终老、要老死家中而无人发现、要去养老院却没有监护人签字,就算侥幸社区出面给你签字,你以为在养老院日子就好过么?在养老院没有孩子的老人会被护工欺负,会被其他老人欺负。人老了就和小时候我们被欺负告诉父母一样,没有孩子的老人只能默默忍受,我说的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上面的这些你确定自己都能忍受,那么就不用往下看了。

记得曾经向一对失独家庭做过访谈调查,他们的孩子死于疾病,失去孩子后,女主人作为主妇整天精神恍恍惚惚,而男主人是铁路部门的一名轨道工,他在访谈中不止一次的透露自己有数不清的方法让火车脱轨,他们的不幸来自于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他不能忍受只有自己不幸。他想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让大家都陷入不幸。孩子因病去世都能让他对这个社会充满怨恨,想让尽可能多的人为他的孩子陪葬,让更多的人和他一起不幸。江歌的母亲在事件中已经表现的非常理性了,在法律上刘鑫确实没罪,但是在道德上刘鑫接受舆论的谴责也是理所应当。

孩子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只是一颗繁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整个世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要说江歌母亲炒作吸金,没有孩子的母亲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曾经的访谈对象中有过一对上海的老夫妻,家里有好几套房子,他们的孩子去世后,她们和家里所有的亲戚断了联系,搬到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小区,害怕别人询问他们孩子的情况,夫妻俩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着孩子的遗像发呆或者将孩子生前的衣物拿出来、折起来。到目前为止,我和我同学所调研过的失独家庭中,真的没有父母能在孩子去世后过上纸醉金迷的日子。

以上我举出的两个例子还是正常夫妻,比这个更惨的是失独单身母亲,而江歌的母亲就属于这一类,她们没有伴侣互相倾诉心中的苦痛,只能在网上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以寄托对孩子的思念。不要再对一个失独母亲说出那些挑衅又讽刺的话了,她需要发泄她的诉求和她的不满,在你为刘鑫辩护说她没有违法却遭受舆论压力的同时,江歌母亲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难道在网上说几句话的权利都没有么?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请展开你们的宽容之心,除非你也想乘坐那辆随时会脱轨的火车,和他们共同陷入不幸。

user avatar

说我只列举刘鑫撒谎证据的,说只有和我相同观点的蓝v才是事实,说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在我这就是司马营销号的,我想说一句:大哥,我支持认为刘鑫撒谎,我不得举证她撒谎吗,你信她没撒谎不也是信那些你觉得对的发布的媒体号吗?哦,也不一定,还有人就是觉得媒体错误报道的,那我只能说句渣男渣女的话“你非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还有列举的江母律师说的话那里,重点在于卷宗显示啊,卷宗又不是律师写的,那个不是日本警方写的吗?

而且为了减少媒体的主观臆断,我尽量举证的是媒体传达的法庭证据和刘鑫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是我主观判断的地方你可以不看,也可以自己去找证据。 毕竟评论里有个举证的都直接拿刘鑫法庭证词了,我有什么好说的?你信刘鑫没撒谎是根据她的证词来认定她没撒谎的,您循环论证了好吗?

关于媒体,大部分人都没去日本吧,我不从报道得知我从哪里得知,我举证不去看报道去日本给你偷卷宗吗?

以下为原回答——————————————

你同情刘鑫什么?

同情她把江歌锁在门外?

同情她撒谎?

同情她发私信侮辱江歌母亲?

同情她间接害死了江歌缺没有一丝愧疚?

刘鑫被骂不是因为她把江歌锁在门外,是因为她撒谎,是因为她对于替她去死的江歌没有一丝愧疚甚至责怪她毁了她的生活。但凡她能承认错误帮江歌妈妈一把,她都不会被骂得那么惨。

你可以冷漠的说,我觉得江歌妈妈烦了,有完没完,因为你只是看客,热度过去了,大可不再关注,可是刘鑫有什么好同情的?如果没有江歌,刘鑫她的生活根本不是毁了,是死了。更何况,她没有丝毫悔过之心,没有愧疚之心,她的内心可是强大到常人无法想象,她有毁吗?没有吧,只要事情风头一过,她换个城市,换个名字,她还会好好生活的,所以你在同情她什么?

针对评论里的那个,我回复一下

这是江歌案时间线,

news.qq.com/cross/20171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关于江歌妈妈公开刘鑫个人信息

关于江母公开刘鑫信息,在江母和刘鑫见面对话中,江母说对不起,我公开你和家人的信息,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我根本见不到你。在对话中,刘鑫也承认没有回江母微信。

关于刘鑫撒谎,她多次表示自己没有锁门,可是日本警方公开的电话录音中,她自己说了“门已经锁了,不要再骂了”用中文说的,她曾在《局面》的拜访中说,“我不知道是陈世峰,我以为是日本变态”那为什么她用中文说,日本变态听得懂中文?


日本警方调查中,完全能证明刘鑫知道那就是陈世峰,陈世峰案发之前白天已经敲过门,刘鑫当时已经猜到陈世峰,所以不敢开门。

录音中另一个对话,日本警方问,你锁门了吗?她用日语说“是的”。

评论说警方问的是那门能打开吗?(大概这个意思,想看原话的可以看评论,)可是我查到所有资料的翻译都为上述,并且谷歌翻译过两句话差别很大,我想翻译人员不至于这都翻译不准吧,之后评论给出的现场证词中,问刘鑫当时问你门锁了吗你说锁了,这时候翻译的也是门锁了吗,这与评论中之前说的不相符

刘鑫说还有“怎么”二字,也就是,怎么把门锁了?好,你说这句话是对江歌说的,刘鑫原话是“怎么把门锁了,你不要在闹了”,那刘鑫为什么报警?因为江歌把自己锁门外?刘鑫报警的时候已经知道外面有危险,那话如果对江歌说根本说不通。

关于门,如果没锁,为啥打不开,刘鑫也说后来打不开了,那好,打不开就两种可能,一锁了,二,在江歌和陈世峰争执过程中,抵在门板上了,那为啥后来陈世峰不进去杀了刘鑫?毕竟刘鑫才是他的目标啊,有预谋的预备杀人,然后又因为惊慌放弃?然后又冷静处理凶器?

关于前后证词不符,评论里说刘鑫只是普通人,所以会慌张,记不清很正常,然后刘鑫又可以清楚的记得有“怎么”二字,之前又说环球日报说两次证词一致。

目前评论所有给出的证据都是刘鑫个人证词,关于录音的反驳也是,可是就像评论所说,刘鑫慌乱很正常,那事发当下的反应不才是最真实的吗,之后的证词刘鑫完全可以因为保全自己(维护自己形象)而撒谎啊。

好,刘鑫没有撒谎,那她记忆真的挺好的,不利于自己的都不记得了(关于锁门关于知不知道是陈世峰反应不过来警察问的是锁门了吗)利于自己的都记得(有怎么二字)

还是她还曾表示会好好配合调查,但是,过程中多次拒绝和江歌妈妈联系,甚至庭审之前,在江歌妈妈的拜访中她都不知道刘鑫是否会出庭作证。

关于“害死”我说的是间接。本来江歌与陈世峰没有一点关系,是刘鑫和江歌说我害怕,你等我,江歌才和刘鑫一起回家的。然后刘鑫先一脚跑回了江歌家,江歌留在了外面。甚至在拜访中,她也表示,江歌的死和她有关,她认了。

关于她的愧疚。你说她有愧疚,那为什么不帮助江歌妈妈,反而躲来躲去?她有愧疚,她一次次撒谎?她有愧疚她发辱骂江母的话?请问要怎样才能心怀愧疚的辱骂别人?她有愧疚她在清明节发长文刺激江歌妈妈?

你同情刘鑫被网暴,能不能同情一下江歌死了,江歌妈妈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女儿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舆论是个复杂且多变的群体心理活动,对于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后称陈世峰前女友)事件的态度,确实存在着分化和争议。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感到同情和支持,认为她作为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其悲痛和对正义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表达了反感,同时对刘鑫产生了同情。这种现象的产生.............
  • 回答
    在中国,我看到很多令人振奋的进步和巨大的潜力,但与此同时,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持有担忧,甚至悲观。这种悲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面临的一系列复杂挑战的观察和思考。首先,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性问题是许多人担忧的焦点。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但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永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素未谋面,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没听过,却能爆发出惊人的敌意,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往往是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的大脑为了高效运转,总是倾向于给事物分类,将人也归入各种群.............
  • 回答
    李子柒作为现象级的乡村生活内容创作者,在国内外都拥趸无数,但与此同时,她也确实招致了一些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些人对她抱有负面看法。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对李子柒没有好感,尽量还原一种真实的人性观察,而非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台湾的电视节目在报道大陆相关议题时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政治立场、媒体环境、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历史与文化背景等。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差异1. 两岸政治对立的背景 台湾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两岸政治关系复杂。台湾的主流政治势力(如民进.............
  • 回答
    要说颜宁在网上遭遇“恶意满满”的评论,这背后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里面交织着很多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颜宁绝对是中国科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清华大学毕业,然后又去普林斯顿做博士后,回来又在清华挑起一个重要的实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用户对不同手机品牌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认知差异,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的一些微妙之处。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标”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历史积淀与技术基因:蓝绿厂的“前辈”光环首先得承认,在智能手机这个领域,华为(这里用“蓝厂”代称,虽然它现在情况特殊,但曾经的地位和技术积.............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而且它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比较复杂和矛盾的点。首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虐猫的人比骂他的人更可恨?这可能源于我们对“伤害”的感知方式。直接的、肉体的伤害,比如虐待动物,它是一种赤裸裸的、制造痛苦的行为,直接挑战了我们心中关于“生命”和“善良”的基本底线。动物虽然不会说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关于黄巢、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大肆屠杀”百姓却仍有人忠于他们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起义的性质、领袖的个人魅力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逻辑等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对“大肆屠杀”这一说法进行审慎的辨析。历史记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男生会对初中高中喜欢过却没追到的女孩有种“超乎寻常的执念”,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影响以及个人经历的交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心理层面的因素:1. “未完成”的心理和“完美结局”的渴望: 心理学中的“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
  • 回答
    有些人对婴儿或小孩产生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在作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体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生物本能的“警报”:首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后代存活的物种,对于婴儿的无助和脆弱,本应激发一种保护欲。然而.............
  • 回答
    西医对中医存在的“敌意”,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排斥,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科学范式、证据体系和临床实践所产生的认知差异和质疑。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探讨:一、科学范式的根本性差异:这是最核心的根源。现代医学(西医)是建立在“还原论”和“实证主义”的科学.............
  • 回答
    中国人对清朝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它与民族叙事、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交织作用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历史的整合与“中国”概念的演进首先,一个关键的视角是,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疆域.............
  • 回答
    泰国西边那条狭长的缅甸领土,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有其特别的成因。这条被称为“缅甸三角地带”的区域,实际上是缅甸东部掸邦的一部分,深入泰国北部和西部。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时期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历史成因:殖民时代的边界划分简单来说,这条狭长领土的形成,与英国和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扩张息息相关。在1.............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偏差。对于为什么一部分高学历者,特别是博士等群体,可能会对家庭主妇产生不屑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社会文化中对“贡献”的定义和价值判断的倾斜: 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