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看似荒谬的事,却有合理的医学解释?

回答
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思议、甚至有点荒谬的身体现象,其实都有着非常合理的医学解释。有时候,我们会被这些现象弄得一头雾水,觉得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我们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而产生的巧妙机制。

1. 为什么打嗝如此难以控制,有时还伴随着身体的抖动?

打嗝,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常常来得毫无预兆,而且一旦开始,想停也停不下来,有时甚至会伴随着全身的抽搐。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但背后却是我们的呼吸系统在“闹别扭”。

简单来说,打嗝是膈肌(diaphragm)不受控制的痉挛。膈肌是我们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一块重要肌肉,它负责吸气时收缩下降,呼气时放松上升,是呼吸的主要动力。当我们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喝了碳酸饮料、或者因为紧张、兴奋等原因,都可能刺激到负责控制膈肌的神经——膈神经(phrenic nerve)。

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会传递错误信号给膈肌,导致它突然、不自主地收缩。这种收缩非常迅速,会突然吸入空气。紧接着,我们声带旁边的喉部括约肌(laryngeal sphincter)会突然关闭,阻碍空气的排出。空气被快速吸入又被突然关闭的喉部括约肌阻挡,就会产生那个标志性的“嗝”声。

而身体的抖动呢?这其实是身体在应对这种突然的膈肌收缩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膈肌的快速收缩会牵动附近的肌肉,包括腹部和胸部的肌肉,从而引起全身的震颤。这有点像身体在努力“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尽管这种调整往往是徒劳的。

医学解释的细节: 触发打嗝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胃部胀气。当我们吃东西吞入空气,或者消化不良时,胃部会膨胀,压迫到膈肌。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气体也会导致胃部快速膨胀。此外,剧烈的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膈肌的运动。有些情况下,打嗝可能与胃食管反流、食管炎甚至更严重的问题有关,但大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生理反应。

2. 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觉身体某处“触电”或“麻木”一下?

你可能在走路时,突然感觉腿部像被电击了一下,或者在坐着时,手指突然一阵麻痹。这种短暂的、毫无征兆的刺痛或麻木感,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着实让人心惊肉跳。

这通常是因为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es)受到了暂时的压迫或刺激。我们的身体布满了神经网络,这些神经如同电线一样传递着大脑的信号。而这些神经,特别是那些暴露在骨骼和软组织之间、或者在狭窄的解剖结构中穿行的神经,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压迫到。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睡觉压到手”。当你睡觉时,不小心将手臂压在身下,或者保持一个不自然的姿势,就可能导致手臂的某些神经受到长时间的压迫。比如尺神经(ulnar nerve)在手肘处,正中神经(median nerve)在腕部,都比较容易受到压迫。

当神经受到压迫时,它传递信号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压迫会阻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或者引起神经末梢的异常放电,这就会让我们感觉到一阵刺痛、麻木、或者一种“触电”般的感觉。一旦改变姿势,移除了压迫,神经恢复了正常的供血和传导功能,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医学解释的细节: 神经压迫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决定了症状的强弱。轻微、短暂的压迫可能只引起瞬间的感觉异常,而长时间、严重的压迫则可能导致持续的麻木、疼痛,甚至肌肉无力。这种现象也可能与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良性的神经物理现象。

3.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好像天旋地转一样?

那种突然袭来的眩晕感,让人站立不稳,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摇晃,确实很吓人。这种感觉,尤其是与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出现时,常常与我们内在的平衡系统有关。

我们的平衡感主要由内耳(inner ear)中的前庭系统(vestibular system)来维持。前庭系统包含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和耳石器(otolith organs)。半规管负责感知头部运动时的角加速度,而耳石器则感知重力和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这些信息通过前庭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与视觉和本体感觉(身体各部分的位置感)的信息整合,从而维持我们的平衡。

当内耳的前庭系统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眩晕。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这是因为内耳中一些微小的碳酸钙晶体(耳石)脱落,进入了半规管。当头部改变姿势时,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流动,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器,大脑接收到错误的信号,就会产生短暂而强烈的眩晕感,尤其是在起床、翻身、低头等动作时。

医学解释的细节: 除了耳石症,前庭神经发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一种内耳疾病,与内耳液体的异常积聚有关)等也可能导致眩晕。偶尔的、短暂的眩晕感也可能与体位性低血压有关,即当人从躺着或坐着突然站起时,血压暂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但频繁或严重的眩晕,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4.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肌肉不自主地抽动,俗称“眼皮跳”或“肌肉跳”?

我们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但这种肌肉的不自主抽动,无论是眼皮还是其他部位的肌肉,背后都有着相对简单的生理原因。

这种现象叫做肌肉抽搐(fasciculation)或肌痉挛(myokymia)。它实际上是由于一小部分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s)异常放电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是连接大脑和肌肉的“通信线路”,它们会向肌肉发送信号,使其收缩。

当身体疲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或者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就可能变得不稳定。它们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短暂的“短路”或异常信号,导致一小束肌肉纤维(即一个运动单位)突然收缩一下,我们就能看到或者感觉到这种抽动。

最常见的就是眼皮跳,因为眼皮的肌肉非常敏感,而且眼皮的神经分布也比较表浅。当身体处于某种应激状态时,控制眼皮肌肉的神经就容易出现这种短暂的“小故障”。

医学解释的细节: 大多数情况下,肌肉抽搐是良性的,与疲劳、压力等因素有关,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自行消失。但如果肌肉抽搐持续发生、波及范围广、或者伴有肌肉萎缩、无力等其他症状,就可能与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有关。然而,后者非常罕见,不必过于担心普通的肌肉跳动。

5.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身体某处皮肤“发痒”,但挠了之后却更痒,甚至出现红肿?

皮肤瘙痒是常见的,但那种“隔靴搔痒”般的无法缓解,甚至越挠越痒,以及越挠越严重的状况,确实令人困扰。这背后牵涉到皮肤的感知机制以及身体的免疫反应。

首先,皮肤瘙痒本身是一种神经信号。皮肤中有专门的瘙痒感受器,它们可以对多种刺激产生反应,包括物理刺激(如摩擦)、化学刺激(如某些化学物质释放)和炎症反应。当这些感受器被激活时,它们会将“痒”的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接收到“痒”的信号后,会“指令”身体做出反应,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挠”。挠这个动作,实际上是用更强烈的物理刺激(摩擦)来“覆盖”或“干扰”原有的瘙痒信号,让大脑暂时忽略那个痒的信号。这就像用一个更响的声音盖住一个微弱的声音。所以,挠痒的那一刻,你可能会感到一丝舒缓。

但是,挠本身也是一种物理刺激。如果过度用力地挠,会损伤皮肤表皮,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如组胺),或者引起机械性刺激。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激活皮肤的瘙痒感受器,或者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局部充血,从而产生红肿。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痒——挠——损伤/炎症——更痒——更挠。

医学解释的细节: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皮肤干燥、过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蚊虫叮咬、某些药物反应,甚至一些内科疾病(如肝脏或肾脏问题)也可能引起全身瘙痒。过度搔抓不仅加重瘙痒,还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因此,对于持续或严重的瘙痒,应寻求医生的帮助,找出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而不是简单地用力搔抓。

这些看似荒谬的身体反应,其实都是我们身体复杂而精密的生理机制在起作用。它们有时是为了保护我们,有时是为了适应环境,有时也只是神经或肌肉系统的小插曲。了解这些背后的原理,不仅能解答我们的疑惑,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照顾自己的身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拜佛能治病的例子算么?

这是我3年前的一个病例,说来惭愧,是一位我治疗无效的失败病例。

同时也恰恰是这个病人给了我很多思考,从而后来在导师还有师兄的带领下扩展出目前我们使用的疼痛疾病精准治疗的诊断评估体系。


这位阿姨的主诉很简单:腰痛,不能弯腰。

当时在我这里治疗了5次,每次都是揉完了有明显缓解,但是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就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对于推拿医生来讲,推拿治疗5次症状还没有预期的缓解,那么多半是没有找到治疗思路……我也承认当时的我确实没有思路了……所以推荐病人转诊到我导师那里,病人因路程比较远没有再去就诊。

大概过了2个月,一天快中午的时候在分诊台碰到了她来内科开药,我便上去询问她腰疼的情况。

她把我拉过来,满脸欢喜还带着点窃喜的语气跟我说:“腰痛好了。诶,小孙大夫,我跟你说了,你可能不信啊!你知道我这腰疼是怎么治好的么?”

我也希望知道所以询问了下去。“我说了你们当大夫的肯定不信,我这个啊,是十五那天去八大处磕大头磕好的!”“磕大头你知道么,就是拜佛。拜佛拜好了。”

我当时是一脸懵……但是感觉挺有意思的,正好中午没病人了,便她他聊了一会儿。得到如下信息:她平时有烧香拜佛的习惯,平日磕头腰也疼,拜完了都没好。这次十五是去磕大头,磕头的时候腰也疼,但是第二天腰就好了一多半,后来几天慢慢的腰就不疼了。磕大头和平时磕头动作不同。

当时真的没在意,感觉没有什么特别有用的信息,也没往深了想,感觉多半是磕头的时候哪个巧劲儿把病因祛除了。附和了几句,拜佛还真管用啊云云……


恍然大悟是在1年前。


当时在导师和师兄的带领下分析宫廷理筋术的客观依据(简单来说就是寻找为什么某手法能治某病的依据),看到腰痛这一块的时候发现宫廷理筋术中腰痛的治疗分为治疗腰和治疗腿两种情况。当时就觉得,这不就是精确诊断么!

突然上面的那个病例跳到了我的脑海中!思路清晰了起来:

先说两个小知识,便于解释的时候理解:

1.根据我们后来的经验总结,弯腰痛常见的责任肌肉通常在后部肌群,多要考虑竖脊肌和背阔肌

2.对于肌肉充分的拉伸是治疗方法的一种(就像腿抽筋了可以扳脚,拉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治疗的意思一样)

下面开始分析:

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定在磕大头的动作上:

这个病人描述平时的磕头就是跪下来后弯腰磕头,而磕大头则是在跪下的同时双手像游蝶泳那样从体侧经身后到头顶画一个圈儿,上身匍匐在地上,最后还要手心朝上“接福”……

这个动作分解来看:双手臂上举,腰部充分弯曲,关键是掌心朝上时前臂的旋外

妥妥的背阔肌拉伸动作!

喏,酱紫:


于是,水落石出。患者很可能是由于背阔肌紧张或内生激痛点造成的腰痛。在我治疗过程中,放松了腰部肌肉(背阔肌下部及其附着的胸腰骶筋膜),使肌肉的代偿能力增加所以能够暂时缓解疼痛,而“磕大头”动作的充分牵拉,将背阔肌全面的拉伸,一举拿下了病症。这个病例在我每次外出授课的时候我都会提到~真的真的收获颇丰。

顺着这个思路整理下去,发现结合现代解剖基础,很多软组织疼痛疾病能够做到定位主要的责任肌肉。以这个病人为引子,我们整理了全部肌肉的功能图谱及治疗方法,通过评估找到责任肌肉。同时也挖掘出了宫廷理筋术中很多治疗方法的客观基础,并加以精炼,应用于临床,效果卓著。

写到这里还是有点小激动,搂不住了,下面再分享一点我个人的见解

通过对宫廷理筋术的总结我发现,至少在推拿上,中医记述的大多是规律,什么情况用什么手法就能好。西医找的是证据,什么情况找那块肌肉,那块肌肉参与了什么活动。而我们做的事情,是通过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证据明确疗效。目前我们完成了颈肩腰腿疼痛疾病的评估、诊断、治疗思路体系的建立,并向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学习,为病人制定康复计划。在学习推拿开始我觉得我揉别人一辈子的工作实在是太无聊了,甚至有放弃的想法。而如今,我发现时刻有需要学习的东西,每个病人都有他们不同的情况。就像儿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似的,寻找蛛丝马迹,收集证据,明确思路,帮助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康复计划。还是蛮爽的~

治疗思路的体系是一把武器,不但能治疗病人,在我们外出学习其他技术的时候,我们也能通过分析,掌握他人技术的客观依据。不得不说,推拿手法中花哨的东西很多,找不到重点的话效果就会打折扣,也确实存在一些老师不愿意点破那层窗户纸…即便你付费去上课……

差不多就碎碎念到这里吧~

——————————————————————————————————

看到评论,非常感谢大家给予的鼓励!

另外补充一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就是找了个示意图……瑜伽等多种训练方式中都有类似的动作。这也是我希望强调的,很多事物他们的基本道理是互通的。我相信中西医也是。评论中有朋友提到了解剖列车这本书,我有学习过受益匪浅!赞叹西方研究如此先进之外,也感到了中医对于规律认识的远见。

举个栗子:本文中提到了梳理宫廷理筋术时获得了灵感,其实灵感来源于这样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腰痛不可以俯仰者,名为腰痹。坐而得愈者,当以膝痹治之”,一开始觉得这不是胡扯么…腰痛揉什么膝盖,所以我几乎没有在临床上使用。后来读了解剖列车,其中后表链的记述近乎完美的阐释了这句话。腰部疼痛有可能是后表链下段(腿部)筋膜紧张导致的,而宫廷理筋术膝关节的治疗恰恰以腘绳肌和腓肠肌为主。从而思路也清楚了,腰痛活动受限的病人如果坐着不疼或者坐着的时候疼痛缓解很多活动范围明显恢复,那么很可能他腰部的肌肉不是主要问题,问题出在腿上!西医的依据和中医的规律至少我认为在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得到的是什么,是诊断思路,是精确诊断。那怎么举一反三呢?腰是这个样子,同样的模式颈椎也有,膝关节也有(肩关节也有但是肩关节很复杂……)!协同肌有这样的模式,拮抗肌就一定也有!西医的肌筋膜链理论有,中医的经络会不会有!哎呦我去,还真有!!!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我们当时做出这种小小发现时内心的喜悦,单纯推拿这一块,我们越学习越觉得中西医很多情况下说的是一回事儿!而且很多地方相互能够弥补,帮助我们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之前认识的局限,也符合知乎的这个题目,很多认为荒谬的事情,是有合理解释的。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句一度被我认为是胡扯的话。


有知友也问我有没有在后续的诊疗过程中印证这个观点。我现在不但在印证,更是在使用!现在所有的新病人进来门诊我都做静态和动态的评估,而依据就是和导师还有师兄建立的精确诊疗评估体系,用的方法很多来自上述这个病例引发的思考。


另外有健身方面的知友留言及私信。贵行业的很多技术、动作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我甚至推荐很多年轻人去健身房在教练的辅助下完成我对他拟定的康复训练。甚至个别客户带着他们的私教来我这里复诊,商讨康复计划。其实我们两个行业间是相互弥补的,我去听过贵行业知名团队的授课,也收获满满!推拿能够有效的放松肌肉,但几乎不可能提升肌肉力量。而很多患者恰恰因为某块肌肉的失能无力,造成其协同肌肉的劳损导致疼痛。这时候激活、训练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


另外很多私信我想找我看病或者学习的知友们,首先感谢各位抬爱,我年资尚浅,而且门诊上新病人的评估消耗时间较长,目前仅能满足周边患者需要。不过我们确实在培养新人,以满足广大疼痛患者的需要~我一向不喜宣传广告,知乎就是知乎即可。

user avatar

讲两个故事。

1.管过的一个病人,诊断为“惊恐发作”。自行服用奥沙西泮(安定片)1年余,服药后可迅速缓解紧张焦虑症状,对药物较为依赖。

惊恐发作:又叫做急性焦虑发作。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主要有以下表现:胸痛、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头痛、头昏、晕厥和感觉异常,还可伴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或全身瘫软等症状。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速,终止也迅速。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可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不过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逐渐恢复。

入院后减奥沙西泮,患者表现出发作性腹痛、额头冒汗、手脚冰凉、全身发抖的症状,头三天我们以为是减用奥沙西泮的戒断症状,因为临时给予该药物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有一日,我同患者父亲商量,决定给予一片安慰剂(谷维素)。

患者服药后5分钟症状全部消失。。。

其父兴奋地跑来告知我们,并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焦虑症属于神经症,该类疾病有一个共同特点——与患者的性格特点有关,患者平素容易焦虑不安、对他人的评价非常在意,而且易受暗示。所以安慰剂可能有用。

但是服用几天后,其父不小心告知患者所谓药物为安慰剂(维生素),药物暗示作用就消失了。。。

后来建议他去做心理治疗。

2.在北大六院睡眠科学习的时候,有一次教学查房,上级大夫说给这个患者加用“司力平”,我怎么说也在精神科待了6年了,竟然没有听说过这个药。

当然也不好意思请教上级大夫,后来开医嘱的时候主班护士跟我说“司力平就是sleeping的音译”,其实是维生素C,查房时这么说是为了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当时佩服地五体投地。。

患者服药后助眠作用特别好。

user avatar

人们对蓝色药丸的调侃。


这两年,无论哪个平台,都能看到蓝色药丸的身影,虽然也逐渐加上了『给屏幕对面一个大嘴巴子』的含义。但它的本质,还是不能忽视。


因为男人人到中年,真的会软!




男人的中年危机,除了失业,就是脱发,肥胖和异地。

其实,人到中年,问题谁都会碰到,但说哪个最重要,大家免不了要会心一笑。先调查一下,觉得自己ED的请扣1,不异地的请扣圆周率不少于10位。


我们都知道,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年龄是ED相关危险因素中最强的独立因素。

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清雄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可能是其直接原因,另外,随着年龄增加,阴茎白膜和海绵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静脉血回流能力下降。

但我这里给大家宽个心,很多时候ED,是由疾病引起的,如果解决掉原发病,就能改善异地情况。

首当其中的,就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与ED相关的主要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通过影响流向海绵体的动脉血供而导致动脉性ED。我们都知道起立和血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管不好,自然站的不好。


其次,是高血糖和高血脂。

糖尿病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影响起立功能。ED发生的严重程度以及患病率与患糖尿病的年龄,糖尿病的类型,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而高胆固醇血症在性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但研究显示:总胆固醇(TC)大于240mg/dl的男性比TC小于180mg/dl的男性发生ED的风险高1.83倍。

所以,大家以后发现自己起来了但是好像又没有完全起来,第一个,就是去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三高”,只要规律控制,就能站的比较好。


当然还有抽烟,抽烟对男性的起立功能有显著影响,吸烟人群众异地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同年龄段正常人群。烟吸得越多,发生异地的比例就越高。

毕竟ed最主要的是因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不能维持血液滞留在海绵体内,而致阴茎不能勃起。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中的芦丁蛋白等有害物质能使阴茎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液黏滞性增加,微循环障碍,最终造成血管腔的缩小与狭窄,静脉闭合机制失常。

当这些血液动力学过程不能协调时,供应阴茎血液量显著减少,自然无法起立。


接下来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你服用的药物有可能引起你异地,一个典型的,就是“脱发药物”,我一个朋友有一天突然问起我,说自己最近好像不太行,应该怎么办?

我一猜就知道他背着我去看脱发了,一问果然吃了半年的软药,这个药虽然宣传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导致ed,但就我观察吃一个可能软一个。不单单是药物的反应,主要是中年男人太脆弱了,哪怕就这么一点点心理暗示,就有可能再也站不起来。


所以,能够有效的改善局部血流量,从而达到改善男性相关功能障碍的作用的蓝色小药丸,才是永远的神。


另外,在我的关注者里,已经有好几个人坦言自己吃过,最小的还在读专硕规培中……

user avatar

你以为你从不吸毒,但其实咖啡是一种毒品


用神经科学家的话说,咖啡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而且,它还是合法的,随处都能买到。


咖啡因研究的先驱、Murray Carpenter自己也很爱喝咖啡。他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在著作《咖啡因的故事》(Caffeinated: How Our Daily Habit Helps, Hurts, and Hooks Us)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咖啡因是一种毒品。


事实上,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咖啡因成瘾就被列为一种精神障碍,指摄入咖啡因的人会出现焦躁不安、神经过敏、失眠、兴奋等症状,以及胃肠、泌尿系统和心脏的不良反应,高剂量的咖啡因甚至有可能使人丧命。在美国人口中,约7%的个体可能被判定为咖啡因中毒。


DSM-5也提到了“咖啡因戒断”,即长期每日使用咖啡因的人,在突然停止或减少摄入时会感到头痛、疲倦、烦躁。如果你在某天早上起床或中午饭后,因为没有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饮料,就会觉得昏昏沉沉、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情低落,那你很有可能已经咖啡成瘾,出现了戒断反应。


那么,咖啡为何使我们如此上瘾呢?


咖啡给我们带来的刺激,类似可卡因和大麻。


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这样描述自己喝咖啡的感受:“咖啡进入到胃里……人的大脑被唤起,好似要迎来一场大战。”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咖啡成瘾者。据说他随身携带咖啡壶,一生喝了大约5万杯高浓度的咖啡。他死于心脏病,被医生认为与喝咖啡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在晚年,他产生了对咖啡的耐受性,经常抱怨咖啡越喝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长期喝咖啡的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一开始都觉得咖啡很苦,但很快,它就能带来兴奋和快乐,并且让我们再也离不开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Gary L. Wenk认为,咖啡让我们如此迷恋,是因为它模拟了可卡因和大麻会在我们大脑中产生的反应。


咖啡与可卡因的相似性很早就得到了证明。当你在早上起床后,喝下第一杯咖啡时,咖啡因就发挥了类似可卡因的作用:刺激神经递质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非正常分泌,引发一种欣快(euphoria)的感觉。能够达到类似感觉的还有苯丙胺类药物,例如冰毒及摇头丸(而且摇头丸通常也会被掺入咖啡因成分)、安非他命(一种成瘾类兴奋剂,也是抗抑郁药)等。


2010年的一项研究则进一步找到了咖啡与另一种成瘾物质——大麻的相似性。当你饮用过多的咖啡时,和吸食大麻时产生欣快感的路径也是相似的。


除此之外,对咖啡因成瘾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研究者发现,对于很多长期饮用咖啡的人来说,咖啡并不能真的使他们提起精神,喝咖啡只是一种仪式。


人类学学者 Krystal D'Costa在《科学美国人》的撰文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刻刻都要求高效的时代。而咖啡作为一种精神刺激物,成为我们在感觉自己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时,理所当然想要选择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能够迅速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帮助自己在状态不佳的时刻仍然能够提起精神,保持警觉和专注,保证工作效率。


然而,Krystal D'Costa说,对于那些不怎么喝咖啡的人,摄入咖啡会让他们变得精神倍增;但那些长期的咖啡饮用者往往高估了咖啡因的功效,他们每天饮用的咖啡并不能对大脑起到同样的正向作用。


原因在于耐受性。2007年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就发现,经常喝咖啡的人会产生耐受性,因此,当他们早晨醒来时,会由于一晚上没有受咖啡因刺激而感受到戒断反应。当他们喝下咖啡时,咖啡的作用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戒断反应,让他们感到清醒和舒服一些;但他们的大脑并不会产生比正常水平更高的刺激。咖啡做的只是让他们“回到正常状态”(back to normal),尽管他们会有“咖啡让我更清醒和警觉”的错觉。


Rocky Sexton 将这种现象称为“仪式性的麻醉”(ritualized inebriation)这与很多人的“醉酒”很像:在生理意义上,他们并不是真的喝醉了,而是在喝了一些酒之后,他们就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仪式感,他们以为自己醉了,因此,便可以做出在平日里不能做的事情,比如遵从更宽松的社会规范,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进行人际交往。与此类似,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使用咖啡来帮助自己打起精神、高效工作,你只是误以为自己在咖啡的影响下,变得清醒而高效。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有人愿意排长长的队,去星x克买一杯苦苦的饮料?除了装逼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你可以优雅的回答ta,因为这些人,很可能,中毒了。

以上。


Reference:

Panlilio, L. V., Ferré, S., Yasar, S., Thorndike, E. B., Schindler, C. W., & Goldberg, S. R. (2012). Combined effects of THC and caffeine on working memory in rat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165(8), 2529-2538.

Rogers, P. J., Hohoff, C., Heatherley, S. V., Mullings, E. L., Maxfield, P. J., Evershed, R. P., ... & Nutt, D. J. (2010). Association of the anxiogenic and alerting effects of caffeine with ADORA2A and ADORA1 polymorphisms and habitual level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35(9), 1973-1983.

Rossi, S., De Chiara, V., Musella, A., Mataluni, G., Sacchetti, L., Siracusano, A., ... & Centonze, D. (2010). Effects of caffeine on striatal neurotransmission: focus on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54(4), 525-531.

原文发表于 你有咖啡成瘾吗?|喝哪种咖啡也能反映你的人格特质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思议、甚至有点荒谬的身体现象,其实都有着非常合理的医学解释。有时候,我们会被这些现象弄得一头雾水,觉得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我们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而产生的巧妙机制。1. 为什么打嗝如此难以控制,有时还伴随着身体的抖动?打嗝,这个我们再.............
  • 回答
    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起初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唐的事情,细究之下,却能发现背后隐藏着令人赞叹的化学原理。这些原理如同一个隐形的匠人,在不经意间雕琢着我们的世界。 1. 为什么玻璃杯在热水里会碎,但装冷水却没事?这简直像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把心爱的杯子给“炸”了。你小心翼翼地用热水冲洗一个玻璃杯,结.............
  • 回答
    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初听之下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匪夷所思,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会发现隐藏着精妙绝伦的数学逻辑。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荒谬”之事,以及它们背后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学解释。1. “为什么扑克牌洗起来,随机性反而更强了?”我曾经听一个老牌手说过这么一句话:“别以为随便.............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很多歌词和台词,初听时仿佛蕴含着人生至理,细品之下却让人忍俊不禁,甚至觉得有些荒谬可笑。它们就像是故作高深的老学究,嘴里念叨着我们听不懂的道理,但追问下去,却发现不过是些华而不实的堆砌。记得以前听过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我是一颗孤独的行星,在黑暗中寻找我的轨道。” 第一次.............
  • 回答
    影视剧里那些初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台词,往往在情节深入、人物铺垫到位后,才显露出其背后深藏的智慧和逻辑,让人拍案叫绝。这类台词就像一颗颗隐藏在平凡话语下的珍珠,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光芒。举个例子,在一些古装武侠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角色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摆出一副“不在乎生死.............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一些乍听之下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离谱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后,它们却有着坚实的科学根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荒谬”科学理论,看看它们是如何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又如何被科学一步步揭开面纱的。1.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试想一下,你有两枚硬币,它们被施加了一种特殊的“魔法”,一旦你.............
  • 回答
    许多我们今天认为“迷信”的习俗和观念,在古代却可能蕴含着朴素的科学观察和实践经验。这些“迷信”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即使当时人们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以下是一些看似荒谬但可能隐藏着科学依据的“迷信”,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 1. .............
  • 回答
    近些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一波三折,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变动后,“用工荒”与“房屋供应紧张”以及“加价抢房”这些关键词,几乎成了描述美国住房市场的常态。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链条,又会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用工荒如何一步步挤压房屋供应?首先,我们.............
  • 回答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有些设计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提升了生活品质;但也有一些设计,初看之下似乎颇具匠心,甚至有些“炫技”的意味,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它们要么适得其反,要么不切实际,甚至带来新的麻烦。这类设计,用“看似精妙实则很蠢”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领域,详细讲述一些我认为符合这.............
  • 回答
    确实存在很多照片,它们因为其出色的构图、光影效果、色彩饱和度或是拍摄对象的奇特之处,让人第一眼就觉得是经过大量后期处理的。然而,实际上它们可能只是凭借摄影师的技巧、运气以及拍摄对象的自然魅力,而未经过任何修改。以下是一些看似 Ps 过,实则没有 Ps 过的照片类型,并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其中的原因: 1.............
  • 回答
    有很多行为看似聪明绝顶,实则暗藏着思维的误区、认知偏差,甚至是愚蠢的逻辑。这些行为往往能短暂地博人眼球,赢得口头上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样的行为,并加以阐述:1. 过度包装,言过其实: 表现: 一个人在介绍自己的能力、成就或产品时.............
  • 回答
    “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往往是指那些初看之下会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觉得有些滑稽,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策略或高明的智慧。这些行为往往打破了常规思维,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或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一些这样的行为,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聪明”之处:1.............
  • 回答
    这世上总有些事,初见时觉得它高深莫测,仿佛要修炼个七八年才能得其精髓,但细究下来,却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寻常技艺。我最近就琢磨着这么几个,说起来,它们就像是我们藏在口袋里的“秘密武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却能派上大用场。1. “会说话”的肢体语言:眼神与姿势的艺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一开.............
  • 回答
    生活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习俗,乍一看只是代代相传的礼节或传统,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其背后蕴藏着精妙的经济学逻辑。这些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应对资源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或规避风险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下面我将挑选几个例子,深入剖析它们看似“约定俗成”,实则“颇为理性.............
  • 回答
    有些食物,光听名字,或是看一眼,就足以让人产生生理上的抗拒。它们常常披着一副“黑暗料理”的外衣,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次元的奇特产物。然而,一旦你鼓起勇气,跨越了那心理的鸿沟,尝上一口,那种意想不到的美味,足以让你抖腿不止,直呼“真香!”。今天,我就来给你扒一扒这些“伪装者”,保证让你刷新三观,开启一段新.............
  • 回答
    在语言表达中,"歪"与"正"的辩证关系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双关、反讽或表里不一的语境中。以下是一些看似"歪"实则"正"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语境解析其内在逻辑: 一、表象悖论:反讽中的真理1. "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表面歪:听起来荒谬,仿佛在否定生命意义。 本质正:哲学家尼采认为,生.............
  • 回答
    以下是一些看似是谣言,但实际上却确有其事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海盗都是独眼龙、断腿、长着鹦鹉的形象”——部分是,但更复杂 普遍认知(谣言化): 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海盗形象都来自文学作品和电影,如《金银岛》中的“长生不老乔”或《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斯派洛。他们往往是独眼(眼罩)、断腿.............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行为,初看之下显得有些笨拙、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傻”,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背后蕴藏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超脱于世俗评价的“帅”。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坚持、真诚、善良,或是对生活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看似很傻,实则很帅的行为,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1. 在社交场.............
  • 回答
    当然,有很多“看似无关,实则有很大因果关系”的例子,这些例子常常揭示了复杂系统内部的深层联系,以及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例子:1. 蝴蝶效应:微小的初始扰动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表面看起来无关: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与遥远地方的一场龙卷风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前者是极其微小.............
  • 回答
    有很多事物,在人们的认知中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追溯其历史,会发现它们有着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渊源。这往往是因为它们的早期形态比较简陋,或者不被主流社会所重视,直到技术发展或社会需求变化才得以普及和改进,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符合这个描述的事物,并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