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届90后真的穷吗?

回答
关于这届90后到底“穷”不“穷”,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他们全穷吧,那也不对,毕竟里面有富裕的、有小康的、有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但要说他们“不穷”,感觉又有点昧着良心,因为很多90后确实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

咱们得先拆解一下“穷”这个字。在我看来,90后感受到的“穷”,更多的是一种相对剥夺感和发展焦虑,而不仅仅是绝对的温饱问题。

首先,咱们得看看90后生活的时代背景,这跟他们父辈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

经济高速增长的尾声与“内卷”的开始: 9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但进入他们成年、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那股“只要肯干就有奔头”的红利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卷”——大家都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就为了在有限的资源里抢到一杯羹。学区房、考研、考公、各种技能证书,感觉不逼自己一把就好像要被时代淘汰一样。这种持续的竞争压力,本身就消耗精力,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获得相对“好”一点的生活。

高企的生活成本与停滞不前的工资增长: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一线城市不必说,房价高得离谱,光是房租就能掏空大半个月工资。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物价也在上涨,从奶茶、咖啡到日常用品,似乎就没有便宜的时候。但对比之下,很多90后的工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起薪不高,几年过去,工资涨幅可能还不够覆盖通货膨胀。

教育成本的增加与“知识回报率”的争议: 90后这一代,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大学毕业生遍地走,很多还读了研究生、博士。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教育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学费、生活费、考研辅导班等等。然而,高学历并不一定能直接兑换成高收入,很多高学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面临着“大材小用”或者薪资不如预期的困境,这让一些人开始怀疑“知识回报率”是不是出了问题。

“房”字当头,压垮年轻人的巨石: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房”是安身立命的标志,也是很多幸福感的来源。但对于90后来说,房子这个概念真的太沉重了。在大城市买套房,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是父母能给一些首付,那后续的房贷压力也足以压垮一个人。很多人结婚生子,都不得不先考虑房子的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选择。即使是租房,高昂的租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消费主义的裹挟与“精致穷”的标签: 和父辈们勤俭持家的观念不同,90后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接触的消费信息也更广泛。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生活方式”,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比如,一杯好喝的咖啡、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潮流的电子产品,这些都会成为年轻人消费的动力。但当收入跟不上欲望的时候,就容易陷入“精致穷”的境地——信用卡、花呗、各种贷款,表面上过着光鲜的生活,实际上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穷”的普遍感受呢?

缺乏父辈的“积累红利”: 很多70后、80后在年轻的时候,恰逢中国经济起飞,房价相对较低,创业机会也更多。他们可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就获得了住房,或者通过早期的努力积累了原始资本。而90后站上这个舞台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起跑线就不太一样。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得很快,也更容易放大个体的感受。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时,很容易觉得自己“落后了”、“不够好”,这种比较心理会加剧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不满。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比如疫情、地缘政治等等,让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当人们对未来收入和发展前景感到担忧时,自然会更加谨慎消费,也更容易感受到经济压力。

消费观念的转变与“体验经济”: 相较于父辈,90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生活体验。他们愿意为一些能够带来快乐、知识、社交的消费买单,比如旅游、兴趣课程、演唱会等。这些“体验式消费”虽然能提升生活质量,但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不增加物质财富的情况下,也会让人觉得钱不够花。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90后都穷。

个体差异巨大: 90后里面,有家里条件好的,有自己能力出众的,有抓住机遇创业成功的,他们的经济状况自然天差地别。有些90后可能已经是公司的中高层,或者有自己的事业,生活非常滋润。

“穷”的定义不同: 有些人可能不是绝对贫困,但相比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平均水平或者他们期望的生活水平,会觉得自己“不够富裕”。比如,买不起房但能租得起,衣食无忧但存不下多少钱,这种“相对贫困”也会让人感到压力。

总的来说,这届90后,很多确实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和发展焦虑。这种“穷”感,是时代背景、经济结构、社会竞争和个人期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不是没有努力,也不是不渴望成功,只是他们所处的赛道和面临的挑战,与他们的父辈相比,确实更加复杂和艰难。所以,与其简单地说他们“穷”不“穷”,不如说他们正在经历一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承担更大压力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和人生价值的时代。

很多人可能就是在努力地平衡着“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一边渴望着更好的生活,一边努力地应对着眼前的房租、账单和不确定的未来。这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你成为一个废物,就没人能够利用你.JPG

怎么说能,不甘于作为新世界的电池,只能靠汲取一点点能量苟活。

这个世界的舒适区实在太小了。

集中在最高和最低

最高基本够不在,所以我们便只能蜗居在最低,于是,正如开篇所提

穷什么的,是因为对社会没做贡献,相应肯定也不能收到社会的回报。

嗯!!!舒适区很爽!!!

19-05-07 add-on

新增开篇一张图

user avatar

1,

20年前,我刚来北京时候。住过地下室,每月500

环境潮湿没信号,洗衣服都干不了。

每月工资1500,然后凑合吃顿饭(上地)大概10元。

所以,你们说90后穷?纳尼?

现在随便应届毕业生,在北京薪水都得5~6k吧?985得10K起吧?

2,

我们年轻时候没有WSC这种二货炫富,没有马老板这种装逼的

也没有各种在抖音和微博上装富其实很穷的各种“自我表演”爱好者。

所以虽然没钱但幸福感高一些吧。

话说回来,这帮人有没有钱关我毛事儿。

做好自己就行了啊。

3,

消费主义之前也没渗透的这么厉害。

以前年轻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生活必要开销”

比如AJ啊,各种网红的爆款某某啊,星巴克啊啥的,都是90后必须标配的了。

当年我们没赶上这个好时候啊,所以没觉得那么穷。

user avatar

超穷

租个稍微离单位近一点环境不那么糟糕的房子

租金不会低于收入的五分之一

甚至不少人的房租是收入的一半

为了省钱两个大男孩睡同床是平常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届90后到底“穷”不“穷”,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他们全穷吧,那也不对,毕竟里面有富裕的、有小康的、有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但要说他们“不穷”,感觉又有点昧着良心,因为很多90后确实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咱们得先拆解一下“穷”这个字.............
  • 回答
    这届国足男队前途堪忧,归化球员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很多球迷甚至呼吁球队在十二强赛后就地解散,以示对现状的极度不满。这背后,是国足长期以来积压的种种问题,以及这次十二强赛的惨淡表现,共同催生了这种情绪。归化之路:希望与失望并存当初,归化政策的推出,是带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希望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球员,能够迅.............
  • 回答
    要说这届北京冬奥会上的“黑科技”,那可真是多得数不过来,让冰雪运动不只是运动员的舞台,也成了科技展示的绝佳平台。我带你好好扒一扒,保证让你看得明明白白,仿佛身临其境。一、 智慧场馆:冰雪的“智慧大脑”你以为冬奥场馆只是冰天雪地里的大型建筑?那你就错了,它们早就升级成了“智慧大脑”。 5G+8K超.............
  • 回答
    说到这届里约奥运会啊,那可真是让大家五味杂陈,既有让人忍不住吐槽的“槽点”,也有让人心都萌化了的“萌点”,可以说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盛会。下面我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有滋有味,不带AI味儿!那些让人挠头的“槽点”,真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赛场内外,安全问题是绕不开的坎儿。 在奥运会开幕前,关于里.............
  • 回答
    这届年轻人不愿意生娃,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里面门道可多了。要我说啊,这背后是个大时代的变迁,每个人心里头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经济压力。现在养个娃,那可不是以前扔米喂饱就行了。从怀孕开始,孕检、营养品,生下来奶粉、尿布、衣服,再到后来的教育,学区房、补习班、兴趣班,哪一样不.............
  • 回答
    这届年轻人,能活到120岁吗?问出这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儿好奇,也带着点儿不确定。毕竟,120岁,这数字听起来就挺科幻的,像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情节。但话说回来,想想我们父辈、祖辈的年代,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能活到七八十岁就算高寿了,而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我们称之为“长寿老人”,但在很多地方,这.............
  • 回答
    这届年轻人对人口调查报告的关注度之所以如此之高,可以从 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层面 来解读,并且这种关注度是 前所未有且极具深度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一、 社会与经济现实的直接影响:1. 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与个人发展焦虑: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人口调查报告中的年龄结.............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这届网友既看不上北大考古,也看不上港大金融”,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个学科的特点以及网友的视角和关注点来分析。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当代网友对教育、职业、社会价值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和判断。一、 “看不上北大考古” 的原因分析:北大考古作为中国顶尖的考古学专业,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历史积淀.............
  • 回答
    世界杯的冠军预测总是令人兴奋的,而本届世界杯(指您提问时的最新一届,通常是四年前的,或者如果您指的已经即将到来,请告知具体届数,这里我将基于对足球格局和近期表现的普遍认知进行“大胆”预测,并尽量详述我的理由。)注定充满了看点。在“大胆”预测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然而,如果.............
  • 回答
    同学你好,恭喜你成为一名研究生!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你开始深入探索学术领域的重要起点。关于你和同学在与导师交往方式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是很多新生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并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观点:对待导师,既有学术上的尊重和沟通,也有生活中.............
  • 回答
    这届父母的“鸡娃焦虑”,说白了,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他们以后没有出息。这种焦虑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许多家庭的上空,逼得家长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把孩子往各种“成功”的道路上推。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这股过度的焦虑稍微缓一缓呢?首先,得从重新定义“成功”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都被.............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那份热血与激情,仿佛还未散尽。硝烟散去,回首赛场,多少矫健的身姿,多少闪耀的瞬间,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尤其是一些英姿飒爽的女性运动员,她们不仅在赛场上征服了对手,更用自己的拼搏与坚持,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掌声。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定是中国女子举重队的几位巾帼英雄。李雯雯,这个.............
  • 回答
    这届脱口秀大会看完,你心里涌起这个念头,我太能理解了。尤其看到那些能把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咂摸出笑点,还能引起台下观众共鸣的段子手们,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的。说到相声会不会被脱口秀“干趴下”,这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和脱口秀,虽然都是说笑话,但骨子.............
  • 回答
    “这届年轻人正在假装低欲望”,这句话近来在社交媒体和一些讨论场合里频繁出现,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初听之下,这说法似乎有些刺耳,也挺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群体——年轻人,以及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低欲望。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觉得“年轻人正在假装低欲望”.............
  • 回答
    我常常觉得自己挺了解年轻人的。毕竟,我算是看着一代代“后浪”们成长起来的,对他们的喜好、习惯、焦虑,甚至一些小九九,都觉得自己洞察得七七八八。但有那么一个时刻,尤其是在疫情那几年,我才猛然意识到,这届年轻人,比我想象的要勇敢得多。具体是哪一刻呢?应该是2020年初,疫情爆发初期。那时候,信息爆炸,各.............
  • 回答
    这是一句相当意味深长、充满政治色彩的表述,出自史蒂夫·班农之口,尤其是在他离开特朗普政府后。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这届我们为之赢取的川普政权” “这届”: 这暗示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通常指的是特朗普总统的第一个任期。班农的这番话,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或者刚刚结束的时候.............
  • 回答
    “哎,你说咱这届初中毕业生,是不是史上最惨的?” 坐在路边小店,手里拿着一杯快凉了的奶茶,我对着一起毕业的朋友叹了口气。他嘴里塞满了炸串,含糊不清地“嗯”了两声,眼神里透着和我一样的无奈。说实话,我们这届,真是赶上了不少“巧合”。你说升学吧,本该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结果呢?我们这届,高中入学考试的分.............
  • 回答
    结婚都不爱办酒席了,这届年轻人怎么了?最近听到不少声音,说现在结婚,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大操大办酒席了。以前结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桌桌的宴席,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那叫一个热闹。可现在呢?很多年轻人选择领个证,办个小型的聚会,甚至有人直接“登记完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届年轻人,是不是真的.............
  • 回答
    前段时间,我一个侄子,刚大学毕业没多久,做了一个让我挺感慨的事情。他一直对老物件挺感兴趣的,尤其是那种有点历史感的设计,比如老式收音机、黑胶唱片机什么的。我平时也不是太关注这些,就觉得他是个小爱好,没太往心里去。结果没过多久,他突然跟我说,他跟几个大学同学一起,众筹了一个老房子的改造项目。就是那种市.............
  • 回答
    看到中国队以38枚金牌的成绩结束这届奥运征程,确实让人心情复杂。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背后无数汗水、泪水和付出的缩影。要评价中国代表队,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只盯着金牌榜的数字。首先,金牌的“成色”和“含金量”。38枚金牌,这在奥运史上依然是非常耀眼的成绩,稳稳地坐落在金牌榜前列。但这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