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届年轻人能活到120岁吗?

回答
这届年轻人,能活到120岁吗?

问出这个问题,我心里其实是带着点儿好奇,也带着点儿不确定。毕竟,120岁,这数字听起来就挺科幻的,像是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情节。但话说回来,想想我们父辈、祖辈的年代,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能活到七八十岁就算高寿了,而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我们称之为“长寿老人”,但在很多地方,这反而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可能性,好像也没那么遥不可及。

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届年轻人,有没有那个命,活到120岁。

一、 医疗进步:看不见的“加速器”

首先,最直观的,得说说医疗。咱们现在过的日子,跟几十年前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疾病的“克星”越来越多: 以前,一些现在能被轻松治愈的疾病,比如感染、某些癌症,在过去简直是绝症。现在呢?抗生素、靶向药物、免疫疗法,这些词汇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很多曾经威胁生命的疾病,我们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去对抗。这无疑为我们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预防医学的崛起: 以前大家可能就是小病扛着,大病才去医院。现在呢?体检、疫苗接种,这些预防性的措施越来越普及。很多潜在的健康风险,在我们还没感觉到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了,并且得到了控制。就像给汽车定期保养一样,我们也在给身体做“保养”,这能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再生医学和基因编辑的曙光: 虽然现在还没普及到每个人,但基因编辑、干细胞疗法、器官移植技术,这些领域的研究正在飞速发展。想象一下,未来也许我们能修复受损的细胞,甚至替换衰老的器官,这听起来就很“逆天”,但科学的脚步就是这么快。如果这些技术真的成熟并普及,那对人类寿命的意义,恐怕是颠覆性的。

二、 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绊脚石”与“助推器”

除了医疗,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也特别大。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是延寿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寿命的绊脚石。

“健康意识”的觉醒: 咱们这代年轻人,普遍比父辈更注重健康。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不光是吃得健康,还坚持运动,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大家不像过去那样“拼命”,而是开始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这种意识的提升,绝对是延寿的好兆头。
“亚健康”的隐形威胁: 然而,别高兴得太早。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带着不少“现代病”的痕迹。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不规律的作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精神压力过大……这些都是我们很多人正在承受的。久坐不动、睡眠不足、精神焦虑,这些都会慢慢侵蚀我们的健康,成为健康长寿的潜在“绊脚石”。
营养与饮食的“两极分化”: 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饮食上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优质、健康的食材,有机食品、各种营养补充剂也越来越方便。但另一方面,高糖、高油、加工食品的诱惑也无处不在。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吃出健康,吃出长寿,也是一门学问。

三、 社会与环境:看不见的“宏观调控”

除了我们个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也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寿命。

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养老金制度都在不断完善。至少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制度能保证人们在生病、年老时,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也不会在老年时期生活无着。这种社会层面的安全网,能让人更安心地生活,减少因贫困带来的健康隐患。
环境污染的挑战: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些长久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便医疗再发达,也会有无数健康隐患。
科技进步带来的“不确定性”: 还有一些科技进步,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虽然可能带来延寿的希望,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风险。比如,基因改造的潜在副作用,或者因为过度依赖某种技术而产生的“技术依赖症”。这些都是未知数。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届年轻人,能活到120岁吗?

我觉得,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比上一代人要大得多。

如果 我们能抓住医疗科技进步的红利,并且有意识地去拥抱它。
如果 我们能克服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有意识地去追求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并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如果 社会能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科技伦理等方面做得更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那么,活到120岁,或许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是,这也不是什么“躺平”就能达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个人到社会,都要付出努力。这不仅是生理上的“熬”,更是心理上、生活方式上的“经营”。

想想看,如果真的能活到120岁,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活轨迹会发生多大的改变?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一切都会被重新定义。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以,与其说“能不能活到120岁”,不如说“我们想不想活到120岁”,以及“我们有没有能力,活出有质量的120岁”。

这届年轻人,生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120岁,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正在被科学和我们自身努力不断“刷新”的数字。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多了

不吃早饭、熬夜、手机辐射、垃圾食品、空气污染

各种慢性自杀

活到120? 爷觉得⑧行

user avatar

人类一直试图延长寿命。

从古至今,从王侯将相到普通人,“长寿”的诱惑之大都不言而喻。历史上有不少君王炼丹吃药追求长生的记载,民间也不乏“长寿乡”“长寿泉”的传说。而实际上,人类真正大范围地实现寿命稳定且切实的延长,是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才得以实现的。

那么寿命的延长,有没有上限呢?人类最多能活多少岁呢?这届年轻人,有希望活到120岁吗?

要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还是要靠科学。


  • 人类最高寿命进阶史

纽约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遗传学家Jan Vijg和他的同事们对人类死亡率数据库进行了统计,比对了38个国家或地区的详细人口和死亡率数据。他们发现,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的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但是,在1980年之后,尽管最高寿命还有小幅的增长,也基本在100岁左右进入了平稳状态。

目前,活到122岁的法国人珍妮·卡门特(Jeanne Calment),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曾经在世的寿命最长的人。(这里需要指出,长寿年龄只有通过研究长寿的国际性组织认证,才能算是被确认的。)

研究人员接着研究分析了国际长寿数据库,该数据库关注的是最年长的人。他们发现,在1990年代中期,数据库报告的最大死亡年龄达到114.9岁。尽管偶尔出现诸如Calment之类的异常值,但是他们计算得出,在任何给定年份中,一个人超过125岁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他们认为,如果在不发生疾病和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人类的自然寿命大约有115岁,也就是说115岁可能就是人类寿命的极限。

图中显示了从1960年到2010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最大年龄。圆点表示个体死亡年龄,黄色部分显示1990年代后的个体最大年龄虽然略有下降,但整体呈稳定趋势,即使个别个体超过120岁,但最大年龄平均值维持在114.9岁,不超过115岁。(图片来源:nature.com/news/human-a

那为什么人类只有少数可以达到百岁以上呢?换句话说,是什么阻止了我成为一名百岁老人?

阻碍人类寿命的最大原因被认为是衰老以及与衰老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各种疾病造成的。


  • 衰老是什么?衰老和疾病有什么关系?

广义上,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各种衰老的症状,身心健康程度逐渐降低,并走向死亡的过程。从科学上来讲,衰老是逐渐丧失生理机能的完整性,导致身心功能受损并增加了死亡易感性的过程。

生物体为什么会衰老?

从分子细胞层面,研究人员发现了9种主要导致哺乳动物衰老的要因和特征: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磨损,表观遗传改变,蛋白稳态丧失,营养感应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的衰老,干细胞的衰竭以及细胞间通讯的变动。

衰老又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衰老所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你脸上的皱纹,头顶的白发,更是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更高的发病风险,它们直接威胁生命健康,并影响寿命长短。

可以说,衰老是人类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

比如,衰老与癌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不断受到损伤,这些损伤不断积累,被普遍认为是衰老的主要原因。随之而来的是,细胞损伤有时可能会给某些细胞带来异常的优势,这些尤其活跃的细胞可能最终发展为肿瘤细胞,甚至导致癌症。


  • 对抗衰老,科学家冲在第一线

衰老所带来的问题这么多,科学家们当然不会放任不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对抗衰老,第一步当然是要了解衰老。

  1. 从果蝇身上发现基因对寿命的重要影响

但是对衰老和限制寿命的过程的了解,困扰了生物学家几十年,直到衰老生物学通过鉴定和衰老相关的基因,才使这一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最早,研究人员使用果蝇进行研究,发现基因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目前,根据不同物种衰老基因数据库GenAge的统计结果,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307种直接与人体衰老有关的基因。除此之外,调节寿命的基因数目实际可能更高,因为新的长寿命突变体基因还在不断被发现。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基因入手,对抗衰老、延长寿命了呢?

很遗憾,研究人员认为,最终寿命的决定权涉及数百或数千个基因,并且任何单个基因的影响都非常小,甚至无法检测。因此可以说,和寿命相关的基因数量实在多到超乎我们的可控范围,想通过控制基因来延缓衰老,是一条极为困难的道路

真是令人沮丧!

好在,上帝关上了门,又打开了窗。


2. 四大对抗衰老的方向

在过去的30年间,衰老领域的研究学者还开展了不少研究,根据寻觅到的线索,找到了一些干预衰老的方向。

1)干预方向之一:限制热量,管住嘴、迈开腿

营养学家和老年学家发现,将卡路里减少约30%且不引起营养不良的限制热量摄入的方法,可以延长所有研究物种的寿命,包括酵母,蠕虫,苍蝇和狗。以小鼠为例,热量限制可使寿命延长30–40%。因为限制热量摄入可以广泛地预防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被认为是对抗衰老的有力干预手段。

在威斯康星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雄性恒河猴的平均寿命约为27岁。

而到了这个年龄,一只普通的猴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弯腰、皮肤松弛。相比之下,限制卡路里饮食的同龄猴子眼睛看起来更活泼,尾巴高高举起。研究负责人表示,限制热量摄入的猴子,与衰老引起的癌症,糖尿病,脑萎缩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率都低得多。

他们一直在收集不同饮食方案导致猴子寿命上调或下调的基因数据。再扩展到人类身上,通过限制热量摄入的干预方法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于维持心脏弹性和心率(心脏健康的标志)。同时还可以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尽管用各种动物模型包括人类都得到了一个结论——限制热量可以延缓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的发作。然而,鉴于限制饮食的研究起步于1930年代,其是否确实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我们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2)干预方向之二:抗衰老相关药物

目前通过实验室研究,认为有增加健康寿命潜在作用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至少有五种主要类别。

尽管到目前为止,用药丸来延长人的寿命仍然是科幻小说家的职权范围,然而研究人员依旧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严格的临床干预实验证实药物是有潜力的。但问题是,这些药物,有些有不明的副作用,且大部分未进入临床研究,或正等待重复的临床实验结果。因此,真正要通过药物来抗衰老并延长人的寿命,还需要若干年的研究和等待。


3)干预方向之三:另辟蹊径寻求抗衰老的良方

除了基因分析,科学家还进行了其他方向的研究,比如,端粒。

染色体在末端带有称为“端粒”的重复DNA帽。

每次细胞分裂时,它们的端粒都会缩短,最终促使细胞停止分裂并死亡。而端粒酶可以通过延长端粒来防止某些类型细胞(包括干细胞)的这种缩短。根据对端粒酶20多年的研究表示,端粒酶的丢失可能是导致衰老过程的重要诱因。这一发现暗示,初期老化的疾病可以通过提高端粒酶的活性来治疗。但是,不好的消息是,端粒酶似乎也是双刃剑,因为它经常在人类癌症中发生突变,并且似乎可以帮助现有的肿瘤更快地生长。

再比如,催产素。

201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Irina和Michael Conboy确定了血液中循环的抗衰老因素之一:催产素,一种以参与分娩而闻名的激素。催产素水平在男性和女性中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当系统性地将其注射入老年小鼠体内时,这种激素可在几周内迅速通过激活肌肉干细胞来再生肌肉。

必须强调的是,虽然年轻的血液中催产素水平更高,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年轻人的血液可以延长寿命。


4)干预方向之四:再生医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戴建武曾说,“再生医学的核心是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包括干细胞,还有生长因子,重建再生的微环境。”

在这样的微环境下,人体的组织、器官可以像汽车在4S店做保养一样,进行养护、修理甚至再生,从而无惧损伤或疾病,实现寿命的延长,活到120岁。

但是,大多数再生医学研究距离临床还很远。科学家在努力推进临床的同时,还在从再生医学的重要因素——干细胞入手,尝试开发具有促进干细胞再生潜力的新药物。

因为在许多组织中,成体干细胞是组成并补充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根本,其任务是提供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组织功能并促进对损伤的再生。但随着衰老,干细胞也会出现衰竭。

不过,确定这些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时间和临床试验。同时,还有一些公司正在收集和冷冻年轻的干细胞,希望这些细胞在将来有用,并能够延缓或逆转衰老。尽管这些方式听起来可能都很有吸引力,但目前,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延长任何人的干细胞寿命。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前文中不难看出,衰老不是疾病,但是推迟衰老,就意味着推迟了这些疾病,意味着寿命的延长。可是,我们对人体、对衰老、对衰老引起疾病的机制的了解都只能说是冰山一角,这也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继续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可能性。乐观地说,我们已经探索到了一些对抗衰老的方向;悲观地说,大量的研究都还在实验阶段,不要说应用于人体了,距离临床试验都还有距离。

但好在,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力量加入到了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10月17日,汤臣倍健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正式宣布创建“营养与抗衰老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从多个渠道入手,打造健康老龄生活,比如,将着力于衰老及抗衰老机制的研究,尝试构建衰老评价和抗衰老物质筛选体系,建立多组学数据库……这种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的方式,不仅能为基础科研注入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还将对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衰老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年龄增长是所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对抗衰老,不仅是要减少脸上的皱纹、头顶的白发,更是要将“老去”和疾病、死亡之间的等号划掉,更加健康地老去,获得更幸福的生活、更长的寿命。

未来,我们希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这些努力可以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届年轻人,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通过某些干预手段来改变预期寿命。不过与此同时,记得现在也要保持好心情,规律作息,加强锻炼呀!


参考文献:

1. 人类死亡率数据库mortality.org/

2. From discoveries in ageing research to therapeutics for healthy ageing. Judith Campisi, Pankaj Kapahi, Gordon J. Lithgow, Simon Melov, John C. Newman & Eric Verdin. Nature, volume 571, pages 183–192 (2019).

3. The hallmarks of aging. Lopez-Otin C, Blasco MA, Partridge L, Serrano M, Kroemer G. Cell, volume 153, pages 1194–1217 (2013).

4. Biodemography of human ageing. James W. Vaupel. Nature,Volume 464, pages 536 - 542 (2010).

5. The Aging Risk and Atherosclerosis: A Fresh Look at Arterial Homeostasis. Trajen Head Sylvia Daunert and Pascal J. Goldschmidt-Clermont.Frontiers in Genetics, Volume 8 Pages 216 – 223 (2017).

6. Interventions: Live long and prosper. Katherine Bourzac. Nature, Volume 492, pages S18–S20 (2012).

7. Telomerase reactivation reverses tissue degeneration in aged telomerase-deficient mice, Skelioff, M. et al. Nature, Volume 469, pages 102 – 106 (2011).

8. Stem Cells and Aging – What Happens When Our Stem Cells Get Old and Tired? isscr.org/professiona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