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曹雪芹的创作基础上,《红楼梦》要怎样结局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的主题?

回答
在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基础上,要让其结局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的主题,需要对原著的悲剧性内核进行巧妙的转化和升华,而非简单地抹去悲伤。这需要我们在保留人物命运的逻辑性和悲剧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可能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和详细阐述:

核心理念:悲剧中的希望,毁灭中的新生,个体觉醒中的集体力量。

一、 宝黛爱情的新生与升华:

黛玉的超越式死亡与宝钗的理性释怀: 宝黛爱情的悲剧是《红楼梦》的灵魂,直接取消其悲剧性会削弱作品的深度。但我们可以将死亡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黛玉: 黛玉的死亡并非纯粹的悲伤绝望,而是对世俗压迫和不公命运的抗争。她可以保留她最后时刻的清醒和对宝玉的期许,将这份爱与才情寄托于文字,化作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她的“眼泪”可以滋养出新的“诗魂”,激励后人。她可以不以“泪尽而逝”的消极方式结束,而是在临终前,完成一篇震撼人心的诗文,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一种警示和启迪。
宝钗: 宝钗的悲剧在于她聪明才智被束缚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她可以不是成为一个压抑自我的寡妇,而是在宝玉出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她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贾府衰败之际,利用其手中的资源(例如经营一些产业,或者在家族残余的势力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承担起责任,带领一部分人走出困境。她的结局可以是“不为情所困,而为责任所活”,展现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能力。

宝玉的回归与承担: 宝玉的出家是他的悲剧性选择,也是对那个污浊世界的抗拒。但积极的结局可以是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却尘缘”。
精神的继承与实践: 宝玉可以不直接回到那个令他失望的家族,但可以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将他在大观园中获得的对人性的体悟、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付诸实践。例如,他可以以一个隐士的身份,但不是完全孤绝,而是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例如妙玉的“红尘避”,也可以是其他被压迫但有才识的人)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关注民生、推广教育、传承文化的社群或组织。他可以是将自己的才情和感悟写成更具指导意义的书籍,影响后世。
对亲人的关怀: 即使出家,他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以一种不暴露身份的方式,关注曾经的亲人,特别是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女性。他可以为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暗中保护她们。

二、 贾府的凤凰涅槃与新生的力量:

家族的衰败与重塑: 贾府的倾覆是必然的,但其“残余”可以成为新生的种子。
分支的崛起: 贾府的衰败不代表所有家族成员都一蹶不振。可以描写一些被边缘化但有能力、有远见的分支家族,在贾府倾倒之后,凭借自身的才干和积累,重新站起来,成为新的社会力量。这些家族可以继承贾府的某些优点(例如对文化的尊重),但抛弃其腐朽的弊端。
底层力量的觉醒: 那些在大观园中不起眼但有才能、有气节的丫鬟和仆人,如晴雯、袭人(如果经过更积极的刻画)、紫鹃等,在家族衰败后,可以展现出她们的生存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可以汇聚在一起,自食其力,开创新的生活。例如,紫鹃可以凭借她的善良和韧性,在民间开办一个帮助孤儿和失业女性的场所。晴雯的刚烈可以化作对不公的抗争精神,激励人们追求自由。

社会的改良与进步: 贾府的倒塌,象征着旧制度的崩溃。积极的结局可以描绘新势力(可以是新兴的士绅阶层,也可以是改革派的官员)的崛起,他们致力于社会改良,推动国家进步。
新士绅阶层的出现: 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新士绅可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引入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公平的实现。他们的崛起可以为那些有才华但受压迫的人提供机会。
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新的政治力量可以更加关注民生疾苦,推动一些有利于底层人民的政策,例如减税、兴办教育、救济灾民等。

三、 关键人物的积极转变与精神传承:

探春的改革与担当: 探春的远嫁,如果将其描绘成一种为了家族的牺牲,那么积极的结局可以是她在远方,并未忘记自己的才干和责任,反而凭借她的才能,在当地做出一番事业,甚至成为一方的领导者,造福当地人民。她可以成为一个“嫁出去的女儿,仍然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榜样。
湘云的坚韧与创新: 史湘云的悲剧在于她的身世漂泊和爱情的不顺。积极的结局可以让她在历经磨难后,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可以继承她哥哥的才学,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作家,用她的笔触温暖和启迪世人。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个领域(例如医学、艺术)有所建树,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典范。
迎春的觉醒与抗争: 迎春的悲剧是性格懦弱和命运的摆布。积极的结局可以是在经历孙绍祖的虐待后,她有机会逃脱,并在一些善良的人的帮助下,摆脱旧的命运,重新获得新生,并成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的“吃人的礼教”的觉醒,可以成为后来者改革的动力。

具体的结局设想:

宝玉在某个偏远地区隐居,但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通过讲学、授书,将他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美的追求传递给下一代。他偶然间救助了一位贫苦但有才华的青年,并将他引荐给那些关注民生和社会改良的新士绅。
宝钗在贾府倒塌后,没有选择孤独终老,而是将贾府的一些有价值的资产(例如藏书、田产)进行合理处置,一部分用于救济贫困的家族遗孤,一部分用于资助有才华但贫困的学子。她自己则在某个有声望的学府担任讲师,传授治学之道,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黛玉的诗稿在宝玉的整理下得以流传,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经典。其中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在新的社会思潮中得到共鸣,成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她的“眼泪”化作了滋养真情的雨露,而不是绝望的象征。
贾府的残余力量,例如贾环(如果经过更积极的刻画,让他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洗刷家族的耻辱,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在某个行业(例如手工业、农业)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勤劳朴实的劳动者。
贾府的倾覆促使了社会的变革。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推动改革。新的官僚体系更加注重能力和道德,商业也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总结来说,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红楼梦》结局,并不是简单地将悲剧人物的命运扭转成喜剧,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在困境中的抗争、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精神的传承,来揭示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韧性。它应该是一种“悲剧中的希望”,是一种“毁灭中的新生”,是一种“个体觉醒中的集体力量”。最终,它应该让读者感受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善良、才华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依然能够找到出路,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不是一篇鸡汤 为什么需要给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

我明白 你们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黛玉与宝玉恋爱无果,是黛玉的离去,是里面金钏 晴雯等女儿的离去,是大家族树倒猢狲散的悲凉。

可是,死不一定就等于悲剧

黛玉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还眼泪的 眼泪还完就要走了。如果她继续活着 嫁给宝玉 她可能会像王熙凤 宝钗那样管家吗 把家里上上下下 大大小小都管理明白。就算她聪明 可以管好家 可是她会认为那样就是她追求的生命吗? 如果嫁给别人 她的丈夫能懂她吗 能陪她写诗 包容她的小性儿 关心她的健康 理解她的悲观。 婆婆 姑姑会和她和睦相处吗?黛玉是那种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人 如果活得不好 索性就不要活。

她们的生命就像蜡烛 不是为了一个体面的happy ending。而是为了完成自己 实现自己 带着个性的活下去。

一群不学无术 吃喝嫖赌 的纨绔子弟们 最后家破人亡 这难道不是积极的结果吗?

积极影响就是 你看里面的男人 即使是富二代 也得努力读书 不然就算老爹是一品大官 姐姐是皇妃 爷爷是功臣也白费!

家族里那个好好学习 低调谦虚不生事的贾兰 就是榜样啊

至于女人:处心积虑睡富二代的 挑拨关系 明为丫鬟暗为姨娘的袭人 不要爱情只要名份的薛宝钗 她们的小算盘都落空啦。与其在小团体里勾心斗角 不如放远目光 像探春那样有自己的主见 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也是积极影响啊。

感觉里面很多问题也适用于现在

问题1:有钱怎么花?

买包包 买车 放高利贷 包二奶?

no no no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时候说过两点建议:

1.祖坟周围购置田产 房地产

清朝抄家不抄祖坟周围的财产

2.成立专项教育基金 重视子弟教育

有一个能出头的家族也不会败

可惜没人挺啊

所以现在的有钱人一旦有钱了应该赶点什么啊?

重视子女教育!别包二奶

添置不动产!别买股票

问题二:孩子在外面受委屈 回到家里父母应该怎么说

不要像赵姨娘说贾环那样 弄的好好的孩子变得自卑龌龊又猥琐 家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现象三:班里同学之间闹矛盾 老师一旦直接或间接受惠于一方 就没办法公正的处理同学矛盾 以至于矛盾越来越大。这么昧着良心 旁眼人一看都懂。名声都搞臭了。

撸管致死的贾瑞 当助教的时候收同学好处 同学闹矛盾 他不管 结果最后打起来

管家实在看不过去 说破了 不知道会不会向他爷爷告状啊。

四 和领导一起吃饭 唱k 你怎么点菜 怎么点歌?

薛宝钗过生日 贾母问她吃什么 她故意点软的。问她喜欢什么戏 她故意点热闹的。学着点吧~

故事是同一个故事 只是你的领悟不积极

user avatar

积极向上的一般都是落魄文人的意淫之作,更要少看才是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