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魏的都城在哪,是许昌还是邺城?

回答
曹魏的都城在洛阳,但历史上许昌和邺城都曾是曹魏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这个问题需要从曹操的崛起和曹魏政权的建立来详细解释。

一、 许昌:曹操的政治基地和权力象征

时间段: 大约在196年至220年,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以及汉献帝被废黜,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初期。
背景: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从长安迎回洛阳。然而,当时的洛阳在董卓之乱中已被严重破坏,满目疮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汉献帝,曹操将朝廷迁到了相对安定且位于自己势力范围核心的许昌(古称许都)。
许昌的地位:
政治中心: 许昌成为了汉朝廷的实际所在地,朝廷的重大决策、官员任命等都在此进行。尽管名义上是汉朝廷,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曹操手中。
权力象征: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键就在于“许都”,这里是曹操政治权威的象征。汉献帝虽然是皇帝,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曹操的控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许昌。
军事重镇: 许昌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原腹地,便于曹操调动军队、应对四方挑战,如南边的刘备、孙权,北方的袁绍等。
建设与发展: 曹操在许昌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军事设施的修建,使许昌一度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从许昌到曹魏: 曹操在许昌的统治长达二十多年,期间他不断扩张势力,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政权。在曹丕建立曹魏时,都城仍然是许昌。

二、 邺城:曹操的战略要地和北方政治中心

时间段: 大约在200年至210年左右,以及作为曹操和曹丕时期重要的军事和后方基地。
背景: 曹操在与袁绍争霸的过程中,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战后,袁绍的旧地,包括冀州等,都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是袁绍的旧都,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邺城的地位:
军事基地: 邺城成为曹操北方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中心,为他进一步南征北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北方政治中心: 随着曹操在北方势力的扩张,邺城也逐渐成为他统治北方的重要政治中心。曹操在此期间也进行了邺城的扩建和整修。
政治分权: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下,曹操虽然将朝廷设在许昌,但他也可能在邺城处理一些重要的军政事务,形成一种南北两个政治中心的格局,以适应其广阔的统治范围。

邺城与都城的关系: 尽管邺城在曹操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在法律意义上并非曹魏的正式都城。许昌才是汉献帝的朝廷所在地,也是曹操政治权力的象征。

三、 洛阳:曹魏的正式都城

时间段: 从220年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开始,一直到265年曹魏灭亡。
背景: 公元220年,曹丕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书,禅让于曹丕,曹丕正式建立曹魏政权,定都洛阳。
洛阳的地位:
政治中心: 洛阳成为曹魏政权的正式都城,所有中央官署、政治活动都集中在此。
历史传承: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定都洛阳有助于曹魏政权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 legitimacy(合法性)。
战略考量: 洛阳地理位置适中,既可以顾及北方的防御,也便于向南方发展。虽然在曹操时期曾遭到破坏,但在曹魏时期,洛阳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重新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城。

总结:

许昌是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将汉献帝迎至并作为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政治基地和权力象征的城市,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中心。
邺城在曹操时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北方政治中心,是其战略部署和后方保障的关键。
洛阳是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正式确立的都城,是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所在和政治统治的中心。

因此,当问到曹魏的都城是哪里时,最准确的答案是洛阳。许昌是曹操时期汉朝廷的实际所在地,而邺城是重要的战略中心,但都不是曹魏政权正式的都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别声明:

由于鄙人才疏学浅外加懒癌晚期,所以本回答的不少段落都直接搬运了宋杰老师《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一书中的原文,部分内容参考其他资料补充或修改,侵删。


综述

曹魏在正式代汉建国后总共设立有“五都”,分别为: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县。

其中,严格意义上作为曹魏国都存在过的,只有邺城和洛阳。许昌虽然在曹丕时期发挥过临时国都的作用,但并不能视为曹魏真正的国都。

现对曹魏“五都”分述如下:

谯县是曹魏宗族诸夏侯曹的发祥地,曹操和曹丕都出生于谯县。谯县曾作为曹魏征伐孙氏的军事中转站。基于文人的特质,曹操、曹丕父子似乎都有一些乡土情结。建安十三年(208)末,曹操赤壁战败,退往江陵短暂停留后,于建安十四年(209)三月领兵至谯县休整。当年秋七月,曹操领兵驻扎合肥,又于冬十二月返回谯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冬十月,曹操南征孙权,并于十一月抵达谯县。延康元年(220)六月,曹丕率军南征,七月甲午日,军队驻扎于谯县,曹丕大宴六军及家乡父老,并于丙申日拜谒曹氏宗族陵墓。

长安是西汉故都,但有魏一朝在五都中地位一般。但由于其靠近蜀、魏边界,是抵御蜀汉北伐的前沿阵地,所以作为军事重镇意义非凡。

邺城是曹魏初兴之地,曹操平定袁绍之后,置霸府于此。曹操进位魏王之后,邺城便成为魏王国的都城,也是曹操时代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许昌在东汉时为许县,汉献帝迁都后改为许都。从建安元年(196)迎奉汉献帝至建安九年(204)攻克冀州之前,曹操的根据地一直在许都,与汉天子同处。曹丕代汉后改称许昌,并定为陪都。终魏一朝,许昌的政治、军事价值颇高,并设有宫室、粮仓及武库(别库),综合地位或仅次于洛阳。

洛阳是东汉故都,曾遭董卓兵火毁灭。从曹操开始,曹氏一直致力于洛阳的营建。曹魏代汉之后,洛阳称“京都”或“中都”,是曹魏帝国正式的首都。

以下内容太长不看的话,可以到此为止。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曹操占领颍川、汝南,随即在许下屯田,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许县是颍川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曹操接受董昭等人的建议,于建安元年九月迁汉献帝及群臣都许县,并改称许都。但此时的许都名义上是汉都而非魏都。

所以曹魏的初兴,还应当从邺城开始说起。

一、邺城——曹氏龙兴,魏武肇基

建安九年(204)八月,曹操攻陷邺城,次年正月攻灭袁谭,基本平定冀州。

邺城在东汉时期是魏郡乃至冀州的首府,既是商旅辐辏的都会,也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所以,曹操在平定冀州后,便逐步将邺城建设为自己的新根据地。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营建城池、兴修水利、安置移民、迁徙百官和将士家属,并建立了行政决策机构“霸府”。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邺城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使之取代许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京畿,同时也为日后曹氏建立魏王国并逐步取代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定北方回到邺城,自此开始大力集权。《资治通鉴》载:

六月,罢三公官,复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为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春正月,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叛乱后,《三国志·武帝纪》载:

……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

按:以上引文的括号内为《三国志》原文衍字。原文作“广平之任城”,宋杰著《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受战略研究》从之,误。本回答参考方北辰《三国志译注》、杨耀坤、揭克伦《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等资料校正。

东汉魏郡下辖15县,此次又增加15县,相当于扩充了一倍。此时的魏郡以邺城为中心,其疆域东达鲁西北,西至今河南中西部淇水流域,北到今河北中部,南抵黄河,方圆千里,为冀州之最。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成功逼迫汉献帝同意扩大冀州疆域。同年五月丙申,汉献帝遣御史大夫郗虑往邺城,册封曹操为魏公,并以冀州十郡为其封邑。据袁宏《后汉纪》载,汉献帝诏书令曹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并加九锡,“魏国置丞相以下群臣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制”。

当年七月,曹操在邺城建立魏社稷宗庙。冬十月,分地域广大的魏郡为东西两部,各设都尉管理治安。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至此,邺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曹魏都城。

至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曹操又进爵为魏王,距离代汉仅一步之遥。而此时的邺城也就正式成为了魏王国的都城。

整个曹操时代,我们还可以从史书对其军事行动的记载中,看出邺城长期处于核心地位: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平定冀州,八月出征幽州,冬十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曹操征并州高干,八月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次年二月自淳于返回邺城。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北征三郡乌丸,次年春正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关中,平乱后于次年正月返回邺城。

建安十七年(212)冬十月,曹操南征孙权,次年四月回到邺城。

建安十九年(214)秋七月,曹操再次南征孙权,十月自合肥返回,当为回到邺城。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同年十二月,曹操离开南郑,并于次年春二月回到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冬十月,曹操又征孙权,次年三月“王引军还”。结合《三国志》前后文及《三辅决录》等史料,曹操此次返程的终点应当还是邺城。

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曹操于洛阳病故,留守邺城的太子曹丕继位。当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正式建立曹魏帝国。此后,曹丕、曹睿父子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洛阳,邺城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居二线。

二、洛阳——汉魏故城,两朝帝京

建安二十三年(218)秋七月,曹操出兵西征刘备,同年九月抵达长安。经过汉中之战,曹操于次年十月自长安领兵返回洛阳,随即又亲率大军南征关羽,“未至,(徐)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曹操再次回到洛阳。当月庚子日,曹操在洛阳病故,享年六十六岁。

清代学者王鸣盛据此认为,在曹操时代末期,魏王国的都城已从邺城迁到洛阳:

《文帝纪》黄初二年注引《魏略》:“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其实长安久不为都,谯特因是太祖故乡,聊目为都,皆非都也。真为都者,许、邺、洛耳。自建安元年,操始自洛阳迎天子,迁都许,备见《武帝纪》中,并每有征伐,事毕,辄书“公还许”。至九年灭袁氏之后,则又迁都于邺矣。纪虽于此下屡书“公还邺”,或书“至邺”,而尚未能直揭明数语,使观者醒眼。至二十四年则书“还洛阳”,二十五年又书“至洛阳”,其下即书“王崩于洛阳”。至其子丕受禅即真位,皆在洛,盖操之末年,又自邺迁洛矣。

但是,为《三国志》作集解的卢弼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

王氏意谓建安元年迁都许,后又迁邺,迁洛阳。 而陈《志》、范《书》均失载也。不知《魏略》所云之五都为魏之五都,非汉之五都也。书操还邺者,冀州牧本治邺也,还洛阳者,军行所至也。《武纪》建安二十四年,尚有“军还长安”之文,然则可谓迁都长安乎?《文纪》延康元年,筑坛繁阳,受禅。黄初元年,初营洛阳宫,始幸洛阳。是为由许迁洛之证,初不如王氏所云迁邺迁洛也。建安以后,政柄固移曹氏,然犹奉汉正朔,不得以操之行止即谓为汉都之迁移也。王氏为失辞矣。

总体来看,王说“自许迁邺”的判断不差,而对曹操末年是否“由邺迁洛”的判断,当以卢说为是。

首先,此时的曹操在汉中刚刚折损了夏侯渊,又有关羽围困襄樊甚急,可谓焦头烂额。所以他第一次“还洛”后立刻就南征救援曹仁。估计曹操也担心,如果他回邺城休整的话,曹仁很可能会凉凉。

其次,曹操第二次回到洛阳后很快病故,清代学者何焯根据陆机《吊魏武帝文》及诸葛亮《正议》,认为此时曹操的健康状况堪忧,这很可能也是曹操来不及回邺城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曹操后期真的以洛阳为都城,为何还要太子曹丕守在邺城?依照古人政治行为来看,这未免太不合常理。而且按照史书记载,曹操死后归葬于邺城外高陵,所以此时的魏都显然还是邺城。

对于洛阳在曹操时代的营建情况,当代学者潘民中的研究结论比较中肯:可以肯定,终魏武一世,汉以许为都,魏以邺为都,洛阳的总体地位远不如许、邺。但出于长远考虑,曹操此时已经开始着手重建洛阳。

建安十年(205)十月,坐阵关中的钟繇平定河东等地的叛乱后,就数次向洛阳地区移民;曹操西征汉中后,又将汉中八万余口百姓迁到洛阳、邺城安置。《魏晋世语》还有曹操从汉中返回洛阳后“起建始殿”的记载。这些都是曹操重建洛阳的佐证。

延康元年(220)曹丕率军南征之前,仍居于邺城。同年十月,曹丕受禅为魏帝,改元黄初。十二月初建洛阳宫,至当月戊午日才临幸洛阳。

此后,曹魏的政治中心逐步从邺城向洛阳转移。曹丕实施了以下一系列举措来巩固洛阳的地位。

一是在洛阳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后来,其子魏明帝曹睿也继承这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对此,卢弼先生总结道:

(曹丕)黄初二年筑凌云太,三年穿灵芝池,五年穿天渊池,七年三月筑九华台,以开明帝大治宫观之渐矣。

曹丕在世的最后几年里数次南下东巡,并分别于黄初四年(223)三月、五年(224)三月、七年(226)正月三次回到洛阳。洛阳是曹丕的常居之地和百官治事所在。

二是继续迁徙人口充实洛阳地区。

《魏略》载,黄初二年(221)曹丕下诏:

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令天下听内徙,复五年,后又增其复。

除民户外,士兵家属也在迁徙之列。如《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载: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据本条史料,应当有约五万户“士家”从魏王国旧都邺城所在的冀州迁往洛阳,如同当年曹操将士家迁往邺城一般。

三是降低邺城的地位。

黄初二年(221)正月,曹丕下令将往日的魏郡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这样就相当于削减了魏郡首府邺城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另外,黄初五年(224)夏四月,曹丕还在洛阳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发挥洛阳作为首都的教育功能。《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

(黄初五年)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然而终魏文帝一世,曹魏的宗庙依然滞留在邺城未被迁出。

曹睿即位后,于太和元年(227)在洛阳营建宗庙,至太和三年(229)完工,曹氏祖先的神主也随即迁移到洛阳。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

初,洛阳宗庙未成,神主在邺庙。十一月,庙始成,使太常韩暨持节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邺,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于庙。

至此,洛阳完全取代了邺城的政治地位,正式成为硬件齐全、名副其实的国都。

三、许昌——建安汉都,曹魏陪都

如前文所述,许县自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后改名为许都,直至建安九年(204)为止,这里不仅是东汉最后的首都,也是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在世时,以许都为核心,多次攻伐张绣、袁术等割据势力。官渡大战时,曹操常驻前线,故安排荀彧留守许都,令其负责城池的守卫以及军队的后勤补给工作。

然而自献帝都许之后,许都就一再发生针对曹操的暴动。虽然悉数遭到剿杀,但未免令曹操心生芥蒂。建安二十三年(218),在吉本、耿纪、韦晃等人攻许事件之后,曹操很可能杀害了许多汉室官员,进一步架空天子,许都的地位也因此跌落谷底。所以当关羽威震华夏之时,曹操甚至动过将天子迁到河北以避关羽锋芒的念头,并不介意暂时放弃许都。

曹丕于220年受禅后,很可能将“许都”之称短暂地改回“许县”。黄初二年正月,曹丕下诏将许县改为许昌县。这就是“许昌”地名的由来。

虽然许昌从未作为曹魏正式的都城,但由于其对曹氏父子的特殊政治意义而被曹丕定为“陪都”。

曹丕在位时,曾多次临幸许昌(宫)。

黄初二年(221)十二月,曹丕“行东巡”,并于次年正月庚午日,“行幸许昌宫”。

黄初三年(222)二月,曹丕应当在许昌宫接见了鄯善、龟兹、于阗等国的使节,并遣使重新贯通西域。

当年三月甲午日,曹丕行幸襄邑。次月癸亥日返回许昌宫。八月,曹丕在许昌行在接见了因道路断绝而归降魏国的蜀将黄权等人。

黄初四年(223)九月甲辰日,曹丕又“行幸许昌宫”。

黄初五年(224)三月,曹丕从许昌返回洛阳,接着又于七月东巡,“幸许昌宫”。

当年八月,曹丕乘坐龙舟,亲率水军南下,接连巡视寿春、广陵等地,并于冬十月返回许昌宫。

黄初六年(225)春三月,曹丕行幸召陵,当月乙巳日返回许昌宫。约半月之后的辛未日,曹丕又率舟师东征。

次年春正月,曹丕本打算返回许昌,但许昌南城门却无故崩坏。心生芥蒂的曹丕因此选择返回洛阳。当年五月丙辰日,曹丕病重,托付后事完毕,第二天(丁巳日)便于洛阳撒手人寰。

由以上史料可知:终魏文帝一世七年时间,由于洛阳尚在建设之中,所以曹丕经常在许昌处理一些军政大事,作为陪都的许昌扮演了“临时国都”的重要角色。

另外,由于许昌及其周边地区曾经是曹操屯田积谷的所在,除宫室外,还设有粮仓与武库,所以军事意义重大,被曹丕作为伐吴的基地之一。

直至曹魏后期,许昌的军事力量仍不可小觑。高平陵之变时,桓范就曾劝曹爽、曹羲兄弟转移至许昌,并以许昌为根据地伺机反攻司马氏。

据《魏略》载:

范又谓羲曰:“……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晋阳秋》所载较《魏略》稍有出入:

桓范出奔曹爽云:“大司农印在吾手,所在得开仓而食。”

史料中桓范的言语,佐证了许昌有武库、粮仓的事实,说明了许昌军事地位之重要性。


主要参考资料:

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华书局,2020.1

杨耀坤、揭克伦校注:《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巴蜀书社,2013.9

方北辰 译注:《三国志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魏的都城在洛阳,但历史上许昌和邺城都曾是曹魏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这个问题需要从曹操的崛起和曹魏政权的建立来详细解释。一、 许昌:曹操的政治基地和权力象征 时间段: 大约在196年至220年,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以及汉献帝被废黜,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初期。 背景: 公元196年,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就像你在打拼一个大家庭,到最后发现这家庭的主心骨换了姓,而跟着一起干活的人,这时候大多已经到了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他们自身的“奋斗”也进入了尾声。话说曹魏从曹操开始,那真是披荆斩棘,打江山的过程。曹操时期,那些出生入死的猛将谋臣,像是夏侯惇、曹仁、张辽、徐晃,还有郭嘉、荀彧、贾诩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曹操这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从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威武形象开始的。然而,在那之前,他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盖世英雄,而是在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一步步摸索、积累、直至蓄势待发的青年才俊。要深入了解曹操的早年,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还原他走过的路。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要说曹云金到底有没有钱,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很难给一个简单粗暴的“是”或“不是”。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一些公开信息来推测一下,然后聊聊他到底在哪儿赚的钱,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曹云金的“有钱”是怎么来的?首先,“有钱”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是指能买豪车豪宅,还是说能轻松应对各种生活开销,.............
  •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啥有.............
  • 回答
    关于孙吴政权合理性的解释,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与曹魏和蜀汉那样旗帜鲜明地打着“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同,孙吴的合法性来源更为复杂,它更多地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宣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种“既成事实”的产物。在赤壁之战.............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谈论曹操的“黑子”,其实就是在探讨那些对曹操持负面看法、甚至进行攻击性批评的人群。这些人可谓是形形色色,他们的立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大相径庭。要详细描述他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不公”与“反叛”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者: 这是对曹操最经典、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指控之一。这.............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老臣后代之所以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权力结构、政治环境、利益考量以及历史的必然性等诸多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权力基础的 erosion:曹操老臣及其后代的地位变化 老臣们的“世袭”权力.............
  • 回答
    “换谁坐曹爽的位置都能翻盘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事件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根本问题。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以及当时具体的“环境”。 简单来说,曹爽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权力结构以及他自身的性格和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