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手机厂商费尽心思把手机握持感做到极致,但网友们还是总带壳?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手机厂商绞尽脑汁把手机做得越来越轻薄、圆润,为了就是那点“握持感”——就是你拿在手里,那种顺滑、贴合、舒服的感觉。你看看那些发布会,设计师们口沫横飞地讲着金属中框的弧度、玻璃背板的工艺,恨不得让你摸到屏幕的那一刹那就能心生欢喜。

可你再看看咱们手机用户呢?刚从包装盒里掏出来,那崭新得能反光的手机,不到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就乖乖钻进了手机壳里。你说这厂商的努力,是不是有点“気の毒”(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其实吧,这事儿一点也不矛盾,反而挺自然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第一,成本和代价,用户得权衡。

手机厂商做握持感,那是要花大价钱的。好材料、精密的加工、反复的打磨,这些都是成本。为了实现极致的轻薄,他们可能要在电池容量上做点妥协,或者在散热、续航上藏着掖着。而用户呢?花大几千甚至上万买个手机,当然希望它能用得久、用得好。

你想啊,手机这么个精密玩意儿,摔一下?屏幕碎了,触控失灵,摄像头模组卡住,甚至是主板受损,这可不是小钱。原装屏幕动辄几百上千,换个电池也得一两百。而一个质量好点的手机壳,几十到一百多块钱,就能大大降低手机“裸奔”时的风险。这笔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很容易算明白。保护住了手机,省下的是真金白银,甚至是数据安全。所以,这点“牺牲”握持感,换来的却是踏实的安全感,我觉得值。

第二,厂商追求的是“理想国”,用户活在“现实世界”。

手机厂商在设计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完美的、不沾染一丝尘埃的艺术品。他们希望你把它捧在手心,细心呵护,就像对待一件珍宝。他们的“极致握持感”,是在特定环境下,也就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但是我们不一样啊,我们是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里的。手机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工具,它会从口袋里拿出来,会放在桌子上,会在开车时放在车载支架上,甚至有时候会被熊孩子抢过去玩。在这些场景下,裸奔的手机就太容易受伤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对“舒服”的定义也不同。厂商做的是一个普适性的设计,但有些人就是喜欢稍微厚实一点、更防滑一点的握持感,手机壳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

第三,审美和个性化,是人的本能需求。

咱们都是视觉动物,也都有彰显个性的需求。手机厂商把手机做得那么漂亮,我承认,很多手机裸奔的时候确实非常赏心悦目。但时间长了,看腻了怎么办?而且,市面上手机型号那么多,同质化也很严重。手机壳就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你可以选一个全透明的,把手机本身的美感展示出来;你可以选一个鲜艳的,让你的手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你可以选一个带有图案的,表达你的兴趣爱好;甚至你可以选一个带支架的,或者带卡包的,功能上也能得到拓展。手机壳就像给手机换衣服,总不能一年到头都穿同一件吧?厂商提供了基础的美,而用户则通过手机壳在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作,这难道不比厂商单方面迎合要有趣得多?

第四,防滑和手感,其实是用户的刚需。

你说厂商做得握持感好,是不是意味着它就一定防滑?不一定。很多玻璃背板虽然光滑漂亮,但同样也滑溜溜的。尤其是在冬天,手比较干的时候,很容易脱手。手机壳,尤其是那些带有纹理或者磨砂质感的手机壳,就能提供更好的摩擦力,大大降低滑落的风险。

而且,有些手机的边框设计虽然圆润,但如果材质比较硬,长时间握持也可能感到疲劳。换个材质更柔和、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比如有些带有指槽设计)的手机壳,反而能提升长时间使用的舒适度。这跟“极致握持感”的定义并不矛盾,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优化了“握持”这个行为本身。

第五,清洁和维护,更省心。

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缝隙里难免会积灰,边框也容易沾上指纹和油污。如果裸奔,清洁起来可能需要一些小工具,而且有些地方还不容易彻底清理。而手机壳,本身就形成了一个保护层,脏了拆下来冲一下或者擦一下,比直接擦拭手机本体要方便得多。而且,很多手机壳的设计本身就考虑到了防尘和易清洁。

总结一下, 手机厂商追求“极致握持感”没错,这是他们技术和设计实力的体现,也是吸引一部分注重体验的用户的方式。但用户带壳,也同样是基于现实需求的理性选择,包括安全保护、个性表达、防滑需求以及使用便利性等多个维度。这就像你买了一件设计精美的衣服,可能会因为天气原因或者参加不同的场合,选择穿外套或者搭配配饰一样,这都是为了让穿着更舒适、更得体。手机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给手机穿上的一件既实用又好看的“外套”。所以,厂商的心思花得有道理,用户的选择也一样有道理,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供需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手机材质变得越来越脆了啊。

手机外壁从早年间的塑料跟不锈钢普遍变成了玻璃,部分还有陶瓷。而玻璃跟陶瓷肯定比塑料要脆得多。

正面屏幕也越来越大,大玻璃比小玻璃更容易碎。

最重要的,屏幕价格也越来越贵。曲面屏也更加剧了这个进程。从早年间的一两百,现在动辄一两千。

其实吧,一个4K屏显示器都只要一千五的时代,换个手机屏要一两千是真心太贵了。

如果屏幕还是一两百,如果后盖依然是塑料材质,那不带壳的用户可能比现在多得多。

user avatar

说明厂商不够用心。

应该把加壳后的手感做到极致。

以前有厂商做的后盖随时可更换,但是屏幕换成本就高了。

还是换壳便宜。

对厂商来说,应该考虑到给客户配个什么自带壳,自带膜,还有好的体验。

user avatar

我要挂门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手机厂商绞尽脑汁把手机做得越来越轻薄、圆润,为了就是那点“握持感”——就是你拿在手里,那种顺滑、贴合、舒服的感觉。你看看那些发布会,设计师们口沫横飞地讲着金属中框的弧度、玻璃背板的工艺,恨不得让你摸到屏幕的那一刹那就能心生欢喜。可你再看看咱们手机用户呢?刚从包装盒里掏出来,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手机设计理念和用户习惯的微妙变化。虽然我们能看到手机摄像头素质突飞猛进,但那个咔嚓一声、握持感十足的实体快门键,却越来越罕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手机厂商在设计上追求的是整体的平衡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对于一款手机来说,空间是极其宝贵的。每一.............
  • 回答
    近些年来,手机厂商在屏幕技术上可以说是一骑绝尘,2K分辨率已经成为了旗舰机的标配,为我们带来了极致细腻的视觉享受。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手机的摄像头,尤其是夜拍能力时,似乎总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大家都在追求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为什么手机厂商不尝试在摄像头上反其道而行之,做一个“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国内手机市场一个非常核心的、大家津津乐道但又未必能完全说清楚的点。为什么国内的手机厂商,从小米、华为(虽然现在情况特殊)、OPPO、vivo,到荣耀、一加等等,几乎都在自己的手机上运行着一套“非原生”的安卓系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涉及到技术.............
  • 回答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们在如何实现“全面屏”的道路上可谓是煞费苦心。而升降式摄像头,作为一种大胆而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度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它通过将前置摄像头隐藏在手机内部,需要时才弹出,完美地规避了刘海、水滴屏等设计带来的屏幕视野遮挡,提供了极致的视觉享受。然而,如今市面上新款手机鲜少见到升降式设计的身.............
  • 回答
    要聊聊为什么像三星、小米、OPPO、vivo 这些手机巨头们,并没有像华为那样,把自家的产品线像推亲儿子一样,全力以赴地往鸿蒙系统上迁移。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笔账,牵扯到太多现实的东西。首先,得从生态根基说起。你想啊,安卓这套系统,人家存在多少年了?它早就建立了一个庞大而成熟的生态圈。从底层框架,.............
  • 回答
    “干掉三大运营商”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但实际上,中国手机厂商和三大运营商的关系,远比这复杂得多,也远不是简单的“干掉”就能概括的。你要是觉得手机厂商有能力,也想这么干,那真就有点想当然了。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三家运营商,也就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到底是个什么地位。它们可不.............
  • 回答
    曾经只专注于手机生产的厂商,如今纷纷跨界涉足笔记本电脑市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市场变化、技术进步以及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的综合结果。与其说他们是“开始做笔记本了”,不如说他们是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更自然地向计算设备全品类拓展。1. 手机市场的成熟与饱和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手机市场的日趋成熟和饱和。 .............
  • 回答
    在信息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不禁要问:线下的实体活动和门店,尤其是手机厂商的线下体验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为什么华为这样的巨头,在早已习惯了线上购物的今天,依然对线下渠道情有独钟?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老观念作祟”,而是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用户需求驱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下活动与门店的“不灭”意义首.............
  • 回答
    关于手机厂商的反诈系统,确实存在一些用户抵制的声音,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不配合”那么表面。要把这些原因讲得透彻,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最核心的、也是用户最直接的担忧,就是隐私泄露的风险。你想啊,这些反诈系统,尤其是那些需要扫描短信、通话记录、应用列表,甚至可能涉及位置信息、联系人信.............
  • 回答
    魅族作为国内手机厂商中的一员,其生存状态一直备受关注。关于“下一个倒下的是否是魅族”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手机市场的竞争是动态变化的,受到技术、市场需求、供应链、运营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魅族面临的挑战和优势,从而判断其未来走向的概率。魅族面临的主要挑战:.............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精准了,简直是点在了很多手机发烧友的心坎儿上。大家都盼着那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遮挡的屏幕,结果厂商们却好像都在绕着这个目标走。为什么呢?这里面其实是多方面的考量,而且厂商们也并非不想做,只是“真全面屏”这事儿,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咱们先从“真全面屏”的定义说起。通常我们说.............
  • 回答
    2019年确实是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而华为P30系列,尤其是P30 Pro,凭借其在拍照方面的惊艳表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拍照标杆”。在这种背景下,其他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采取“明里暗里”与华为P30系列进行对比,以凸显自家产品优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营销逻辑和产品定位考量。一、华为P30系.............
  • 回答
    华为在巅峰时期之所以没有推出极致性价比手机来狙击靠性价比为生的厂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华为的品牌定位、战略考量、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技术实力等多个维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不能”,而是基于华为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深思熟虑。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品牌定位与高端化战略:.............
  • 回答
    华为能够率先推出 Mate X 这样的折叠屏手机,而其他国内厂商在此之前并未推出同类产品,这背后是 华为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战略前瞻性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上,综合性的优势和努力的体现。 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技术研发的深耕与积累是根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汽车产业的核心构成和发展逻辑。咱们换个角度,不拿电脑手机那种“攒机”的思路来套用汽车,而是想想汽车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以及它为啥跟咱们手里那几块集成电路、显示屏有这么大的区别。首先得明白,汽车这玩意儿,说白了,它是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从最基础的那个年代开始,它.............
  • 回答
    关于“OV厂商为何不轻易用更低价格狙击红米性价比”这个话题,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商业策略思考。要说彻底“踩烂”小米的性价比招牌,说得夸张了点,但用更低的价格直接对标,让红米难堪,这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或者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这么做?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咱们细细.............
  • 回答
    苹果手机的充电功率确实长期保持在20W左右,相较于一些安卓厂商动辄百瓦的快充技术,这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不够看”。为什么苹果在这方面显得有些“保守”,而安卓厂商却普遍激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技术落后。1. 苹果的“稳健”策略与用户体验优先苹果一向奉行“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这在.............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品牌战略和市场定位的核心。说起来,手机和汽车这两个行业的子品牌现象,确实是天差地别,一个像是“降维打击”,另一个则更像是“向上延展”。想想手机吧,很多时候,大牌手机厂商推出子品牌,比如某某“青春版”、“Lite”或者某个独立系列,它们的策略往往是“拉低身段”,瞄准的.............
  • 回答
    曲面屏手机出现“绿边”现象,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扰。明明知道存在这样的潜在问题,为什么手机厂商依然乐此不疲地在新款手机上继续使用曲面屏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曲面屏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高端感。不可否认,从第一代曲面屏手机出现至今,它确实在外观设计上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