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019年各厂商发布的新型号手机或明或暗地通过和华为P30系列对比的手段来证明自己?

回答
2019年确实是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而华为P30系列,尤其是P30 Pro,凭借其在拍照方面的惊艳表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拍照标杆”。在这种背景下,其他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采取“明里暗里”与华为P30系列进行对比,以凸显自家产品优势,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营销逻辑和产品定位考量。

一、华为P30系列的光环效应:标杆的诞生

首先,要理解为何其他厂商要与P30系列对比,就必须先认识到P30系列,特别是P30 Pro,在当时市场上的地位。

拍照的颠覆性突破: P30 Pro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超感知徕卡四摄”,尤其是那颗50倍潜望式长焦镜头。它打破了当时手机摄影的物理极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远距离变焦能力,甚至能在肉眼难以辨认的远处捕捉到清晰的细节。同时,其夜景拍摄能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极暗环境下依然能拍出明亮且细节丰富的照片。
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 凭借出色的拍照表现,华为P30系列迅速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和用户口碑。在媒体评测、消费者讨论中,“拍照”成为了华为P30系列最闪耀的标签。这使得华为P30系列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拍照标杆”形象。
营销上的成功: 华为在P30系列的营销上非常精准,将“ See the Unseen”(看见看不见的)作为核心Slogan,直接切中了消费者对手机摄影能力的好奇和期待。这种清晰的定位和传播,让P30系列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高端拍照手机的有利位置。

二、为什么其他厂商需要“碰瓷”?营销策略与市场压力

在这样一个强大“标杆”出现后,其他厂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发现与华为P30系列进行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借力打力,快速建立认知:
绕过“从零开始”的教育成本: 当消费者普遍认可华为P30系列在拍照上的强大时,厂商无需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教育市场什么是“好照片”或者“突破性拍照技术”。他们可以直接引用P30系列已经建立的标杆形象,然后指出自己的产品在某些方面(比如变焦、夜景、人像等)能够与之媲美,甚至超越。这比自己独立去树立一个新标准要容易得多。
快速抢占细分市场: 如果一个厂商的新品在拍照上确实有亮点,但又不像P30 Pro那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将其与行业标杆进行对比,能够快速让目标消费者了解到其在拍照领域的实力,从而在拍照细分市场中分一杯羹。

2. 突出自身优势,差异化竞争:
放大自身长板: 即使某个厂商的产品在综合实力上可能不及P30 Pro,但它可能在某些特定方面(如屏幕素质、续航、处理器性能、性价比、设计等)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与P30系列对比,他们可以有选择性地突出自家产品在这些差异化卖点上的表现。例如,“虽然P30 Pro拍照很强,但我们的手机在XX方面做得更好”。
规避自身短板: 反过来,如果自家产品在拍照方面稍逊一筹,厂商可以通过对比来规避这个短板。例如,可能不直接对比拍照,而是说“我们虽然在拍照上和P30系列还有差距,但我们在游戏性能、AI功能上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体验”。

3. 回应市场和媒体的期待:
媒体的天然关注点: 当一个强势新品出现时,媒体的评测和报道自然会围绕它展开。媒体会主动去对比其他新品与标杆的差距,以满足读者和观众的求知欲。厂商深谙此道,往往会主动为媒体提供对比素材或信息,引导媒体进行这样的比较。
消费者的横向比较: 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尤其是高端手机,往往会进行多品牌、多型号的横向比较。厂商通过官方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对比,也是在主动迎合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自家产品的价值定位。

4. 建立品牌形象和技术自信:
正面挑战,展示实力: 与一个强大的对手直接对话,即使只是间接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厂商对自身产品实力的自信。这是一种敢于挑战、勇于竞争的品牌形象塑造。
提升品牌价值: 能够被主流媒体和消费者拿来与华为这样的行业领导者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地位的间接认可。

三、“明里暗里”的对比手法

厂商的对比手段多种多样,既有直接的“明对比”,也有更隐晦的“暗对比”。

“明对比”:
直接点名: 在发布会上,一些厂商会直接在PPT上展示自家产品与P30 Pro在某个具体参数(如长焦变焦倍数、暗光拍照亮度、解析力)上的对比图表,或者通过第三方评测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优势。
营销文案: 许多营销文案会直接或间接地提及P30系列,例如“在XX场景下,我们的拍照表现比P30 Pro更出色”、“XXX长焦,足以媲美P30 Pro的长焦能力”。
广告宣传: 一些广告会精心设计场景,暗示产品能够达到甚至超越P30系列的水准。

“暗对比”:
强调类似功能: 厂商会强调自家产品同样具备强大的变焦能力、出色的夜景模式、多摄像头协同等功能,尽管可能没有直接点名P30系列,但其意图昭然若揭。例如,“我们带来了业界领先的XX倍光学变焦”、“全新的夜景算法,让你在黑暗中也能捕捉精彩”。
输出特定场景下的图片样张: 厂商会发布大量基于特定场景(如远景拍摄、极暗光环境)拍摄的样张,而这些场景恰好是P30系列最擅长的。通过展示这些高质量的样张,消费者自然会将其与印象中的P30系列进行比较。
利用第三方评价引导: 厂商会邀请一些数码KOL(关键意见领袖)或媒体进行评测,并引导他们在评测中提及P30系列,然后侧重于突出自家产品在某些方面的优势。
参数解读的“选择性”突出: 在解读相机参数时,厂商可能会选择性地强调那些自家产品占优的参数(如传感器尺寸、像素数量),而避谈那些可能处于劣势的参数。

总结

2019年,华为P30系列凭借其在移动影像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功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市场标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手机厂商纷纷采取与P30系列进行“明里暗里”对比的营销策略,是为了:

1. 借力打力,快速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家产品的竞争力。
2. 突出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差异化。
3. 回应市场和媒体的关注,迎合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习惯。
4. 展示品牌技术实力,提升品牌形象。

这种策略是手机厂商在成熟市场中争夺话语权和用户注意力的常见手段。当一个行业的领跑者出现时,追赶者往往会选择以领跑者为参照系,来证明自己的追赶步伐和潜在的超越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标杆】biāogān (来自《现代汉语词典》)

(1)(名)测量的用具;主要用来指示测量点。

(2)(名)比喻学习的榜样。

行业标杆吗,多正常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