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其母亲尚爱兰代笔?

回答
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其母亲尚爱兰代笔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关注。这件事的起因、发展、各方观点以及对蒋方舟本人和整个文学界的影响,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方舟子,这位以“打假”闻名的学者,在其博客和网络平台上开始质疑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作家蒋方舟的作品。方舟子主要的核心论点是,蒋方舟的写作风格、思想深度以及作品的成熟度,与她本人所展现出的年龄和阅历似乎存在较大的不匹配。他认为,她的文章更像是出自一个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成年人之手,而并非一个还在象牙塔里的年轻女孩。

具体来说,方舟子指出的“代笔痕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风格和词汇: 方舟子认为蒋方舟使用的某些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显得过于老成,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酸腐”气,这与他想象中年轻作家的语言习惯有所出入。他会拿蒋方舟的文章与同龄的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引用一些他认为更符合她年龄段的表达方式来衬托。
思想深度和人生阅历: 蒋方舟的文章中涉及的很多社会现象、人生感悟,有时被方舟子认为超出了她实际的生活经验。他认为,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其思想的穿透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更像是经过社会磨砺的人才能写出的。
创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方舟子还会通过分析蒋方舟不同时期的作品,寻找其写作的连续性、思想的演变过程,如果发现某些作品与其前后风格差异过大,或者突然出现某个“高级”的论点,就会成为他质疑的理由。
母亲尚爱兰的背景: 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本身也是一位作家,并且在蒋方舟成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支持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推手”。方舟子会强调这一点,认为母亲有能力也有动机为女儿代笔,以维持其“天才少女”的形象。他会搜集尚爱兰的公开信息、作品,进行比对。

方舟子并非孤立地提出这一论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微博、博客文章,引用蒋方舟的原话,进行分析和评论。这种公开的质疑方式,加上方舟子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迅速将此事推向了风口浪尖。

各方观点与反应:

面对方舟子的指控,舆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支持方舟子的声音: 这部分人主要认同方舟子的质疑,认为蒋方舟的作品确实存在超越其年龄和阅历的痕迹。他们可能觉得“天才少女”的设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包装成分,而代笔论则为这种包装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些人也可能出于对虚假信息的反感,或者对“打假”行为本身的认同而支持方舟子。
质疑方舟子的声音: 这部分人则认为方舟子的质疑缺乏实证,仅仅是基于主观的揣测和“感觉”。他们会强调:
天赋与早慧: 许多作者在年轻时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这并非不可能。文学创作也包含着想象和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一定非要亲身经历。
母亲的支持不等于代笔: 母亲在子女成名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指导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代笔,也可能是帮助润色、编辑或提供写作建议。
缺乏直接证据: 方舟子提出的更多是间接证据和个人判断,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代笔的存在,例如笔迹鉴定、直接的证人证词等。
对年轻作家的苛责: 有人认为方舟子的做法是对年轻作家的一种过度苛责和不公平对待,是在试图摧毁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的名声。
蒋方舟本人的回应: 蒋方舟本人对此事曾有过多次回应,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点:
否认代笔: 她坚决否认文章由母亲代笔,强调所有作品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解释写作风格: 她曾尝试解释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来源,可能是通过大量阅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以及与成年人的交流来实现的。她也曾表示,自己从小就比较早熟,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母亲的角色: 她承认母亲对她写作生涯的支持和帮助,但强调这更多是编辑、指导和鼓励,而不是代笔。
个人感受: 她也表达了因此事受到伤害和困扰。

尚爱兰的回应: 尚爱兰也曾发声否认代笔传闻,并对女儿的才华表示肯定。

对蒋方舟本人及文学界的影响:

对蒋方舟的影响:
声誉的质疑: 无论事实如何,方舟子的指控无疑给蒋方舟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她最终被证明没有代笔,这种质疑也会伴随她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影响她未来的创作评价。
心理压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作者,面对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质疑,必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影响她的创作心态和状态。
更谨慎的创作: 经历过这样的风波,她可能会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谨慎,更加注重自我风格的打磨,同时也可能更警惕外界的评价和解读。
对“神童”标签的挑战: 这件事也让她有机会跳出“天才少女”的标签,更专注于作为一名普通作家去创作和成长。

对文学界的影响:
关于“少年天才”的讨论: 这件事引发了关于“少年天才”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如何看待年轻作者作品的讨论。它让人们反思,一个年轻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是否真的只能由其年龄和阅历来限定。
对代笔的警惕: 尽管不是所有指控都是有效的,但这件事也提醒了文学界对于作品原创性和作者真实性的警惕。在快餐文化和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进行监督是必要的。
方舟子“打假”的边界: 这也引发了对“打假”行为本身的讨论,即“打假”的边界在哪里?是否应该基于主观判断就进行大规模质疑?“打假”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真相还是为了制造话题?
对年轻作者的保护: 一方面要有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有对年轻作者成长的保护。过度的质疑和苛责,可能会扼杀刚刚萌芽的文学才华。

总结:

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母亲代笔的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真实性”、“天才”以及网络舆论如何影响个人声誉的案例。方舟子以其特有的“打假”方式,将矛头对准了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蒋方舟。虽然方舟子提出的论点在一些人看来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缺乏直接证据,也饱受质疑。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件事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年轻的才华、如何辨别作品的真伪以及网络舆论的审判机制。它没有一个简单的对错答案,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当代文学生态和舆论环境的窗口。蒋方舟本人及其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由时间、由她持续的创作来证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关于她是否代笔的争议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我的身份。我做儿童杂志已经五年多,其中三年做审稿编辑,每年接触儿童投稿大概有上千篇。最近几年在写童话和小说,自我感觉写得还不错。

刚刚看过蒋方舟从前的几篇文章,比如《白字先生》,个人感觉,就是十来岁孩子的文笔。蒋方舟虽然早熟,但顶多早熟几年而已。以我的阅稿经验,《白字先生》如果是九岁(大概是三年级)孩子写的,确实比较出色,但如果放在十一岁(大概是四年级或五年级)孩子身上,只能算中等偏上。我现在还有很多孩子的QQ,要从中找出10个与当年蒋方舟同等水准而且年纪相仿的作者,非常容易。

而且,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儿童杂志的组稿方式。就我的经验,登在儿童杂志上的稿件99.999%都经过编辑的修改,有些稿件甚至每句话都要动刀。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掌控文字的能力都很弱,有的离题,有的篇幅太长,有的逻辑混乱,有的语句不通,杂志出版在即,很难再找到更合适的稿子,只能帮他们修改上稿。有的同行,甚至能把稿子改得连原作者都认不出来。

我不知道当年蒋方舟的书是怎么出版的,只能以我做杂志的经验揣测,她的稿件至少应该经过尚爱兰和责任编辑两次修改。就连蒋方舟自己都说,她是白字小姐,不修改根本不可能出版。既然有修改,就会有加工润色。有加工润色,就有可能出纰漏。所以方舟子指出的「九岁蒋方舟错写善字十年」的错误,在所难免。只是很难确定这个错误到底是蒋方舟写错的,还是尚爱兰与责任编辑给改错的,还是排版校对的时候弄错的。方舟子只凭一个尚不能确定成因的错误就断定蒋方舟代笔,有构陷嫌疑。

蒋方舟当年的文章虽然不算很出色,但文笔确实是属于孩子的。大家不要以为大人给孩子代笔很容易,去看看李承鹏的短片《可以在一起》就明白了。李承鹏是一个不错的成年作家,但是他写的《可以在一起》剧本里孩子的台词完全不像孩子说的话,太成人化,成人得都有点恶心。 甚至,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写的很多童话和小说成人味都特别重。

我刚写童话的时候,语言也非常成人。后来做过三年的审稿编辑,耳濡目染孩子们的作文,才渐渐适应。后来一直写下去,语感逐渐形成。但是就算让我现在模仿十来岁孩子的语气写作文,还是不太像。所以我很难想象,尚爱兰能给蒋方舟代笔代得那么像。而且代笔那么多本书。而且,她还在《南都》写专栏,研究女性历史,出版成人小说,她的语感是怎么转换的?

当然,或许尚爱兰真的是神人。就像另一个神人韩仁均一样,能够一边用恶俗的文字给《故事会》写稿,一边用完全不同的漂亮文字给儿子写《三重门》。我们自己做不到,未必他们做不到。我们要相信奇迹,尤其是在一个有方舟子的网络世界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舟子指责蒋方舟文章由其母亲尚爱兰代笔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关注。这件事的起因、发展、各方观点以及对蒋方舟本人和整个文学界的影响,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方舟子,这位以“打假”闻名的学者,在其博客和网络平台上开始质疑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
  • 回答
    方舟子对韩春雨博士论文造假的指控,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最引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科学事实的辩论,更牵扯到科研诚信、学术评价体系、舆论监督以及科学家个人声誉等诸多复杂层面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缘起:一鸣惊人的“基因剪刀”与随之而来的质疑韩春雨,一.............
  • 回答
    方方因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撰写的《武汉日记》而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然而,她的行为也引发了争议,其中一项重要指控是她在疫情封锁期间利用特权为亲属安排出境。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指控的来源与内容:关于方方利用特权送亲属出境的指控,主要来源于一些微博用户和评论人士。这些指控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 .............
  • 回答
    民政部联合九部门发布的关于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倡不留骨灰安葬方式的指导意见,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政策。要理解这项意见,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背后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考量。中国历来是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
  • 回答
    美媒关于“俄方向中国寻求军事援助”的消息,以及随之而来的“美方捏造此消息以赢得信息战”的解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个缩影。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信息战的确是各个参与方,尤其是大国之间交锋的重要战场。信息,尤其是关于.............
  • 回答
    年轻的锋芒:90后法官助理缘何执掌基层法院副院长之位?这又为助理群体带来了什么启示?近年,“90后”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他们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需要专业知识和责任担当的司法系统。当一名90后法官助理被任命为基层法院副院长,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资历和年龄观念,更引发了.............
  • 回答
    家暴的界定,以及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教育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辽宁发生的这个事件,更是将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家暴”的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家庭暴力绝不仅仅是“打”,它是一个包含多种行为模式的范畴。国际上和我国的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都越来越宽泛和深入。 身.............
  • 回答
    方舟子和崔永元之间的“大战”,历时数年,涉及领域广泛,从科学打假到食品安全,再到网络暴力和名誉权纠纷,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网络舆论场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争议之一。而“各打五十大板”的宣判结果,通常是指法院在判决时,认为双方在事件中都有一定责任,各自承担一部分后果。要详细理解这个结果,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高晓松入职哈佛大学研究员一事,这是一场备受关注的“打假”事件,涉及了学术诚信、信息传播和公众人物的角色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高晓松的说法: 事件的起点是高晓松在一次采访或其他公开场合声称自己“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具体是哪.............
  • 回答
    方舟子对华为海思的评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许多人,包括我,对于科技发展、企业竞争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刻思考。要评价他的观点,首先得理解他的核心论点以及他发表这些言论的背景。方舟子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特点是“较真”,尤其是在科学、健康、教育等领域,常常扮演一个“打假斗士”的角色。他以犀利.............
  • 回答
    “象棋起源于印度,而非中国”——方舟子抛出这个观点,在中文网络上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一名以“打假”闻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对历史和科学的严谨态度一向为人所熟知。那么,对于象棋的起源,他为何会提出如此与我们传统认知相悖的说法呢?要理解方舟子的论点,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象棋,特别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中国.............
  • 回答
    方舟子呼吁美国政府征用华人超市口罩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方舟子的主要论点 背景: 这次呼吁很可能发生在新冠疫情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口罩供应极度紧张,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口罩短缺的困境。美国作为疫情的重灾区,对医疗物资的需求.............
  • 回答
    方舟子对锤子科技产品推销模式的批评,核心在于其“伪科学”的指控,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功能,更多的是锤子科技在营销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其背后所依赖的逻辑。要理解方舟子为何会如此尖锐地批评,需要深入剖析其指控的几个层面,以及锤子科技当时的营销策略可能存在的问题。方舟子批评的核心:将技术概念.............
  • 回答
    方舟子对加州的赞美,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他这人嘛,向来是观点鲜明,毫不含糊。在他看来,加州之所以值得称道,绝不仅仅是阳光海滩和好莱坞的标签,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特别是对于科技创新和科学精神的土壤,他是相当推崇的。你想啊,方舟子这个人,他对科学的狂热,对学术的严谨,那是深入骨髓的。那么,他为什么会青.............
  • 回答
    方舟子,一个在中国公众视野中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的名字,围绕着他及其著作,争议和赞誉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议题。理解方舟子,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支持者”或“反对者”,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做的事情、他所倡导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方舟子其人:科学的卫士还是攻击的刀锋?方舟子之所.............
  • 回答
    方舟子在美国大选第三次电视辩论后的推文,从他一贯的风格来看,很可能围绕着辩论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并以一种尖锐、分析性甚至略带嘲讽的口吻来表达他的观点。首先,可以预见的是,方舟子会抓住两位候选人在辩论中的具体言论和表现进行剖析。他擅长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例如候选人是否说了谎、逻辑上是否存在漏洞、引用的数据.............
  • 回答
    方舟子发表《中药是中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医药的广泛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方舟子当时的论点核心是什么?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将矛头直指中药,认为其是中国肝癌高发的一个重要推手。他的核心论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方舟子对汪诘的评价,可以说是一场围绕“科学普及”、“知识传播”和“学术诚信”展开的、充满火药味的论战。要理解这场评价,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理解方舟子一贯的风格和关注点。方舟子是谁?首先,理解方舟子对汪诘的评价,离不开对他本人身份和过往经历的认知。方舟子是国内最早的科普作家之一,以其尖锐的文笔、.............
  • 回答
    方舟子批评成都政府投资锤子科技这件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也算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从方舟子的角度来看,他的批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他的批评方式也很有辨识度。首先,方舟子这个人,大家也都知道,他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对知识产权、科学真相、学术造假等问题特别较真,而且往往不留情面。所以,当他把矛.............
  • 回答
    方舟子举报锤子手机涉嫌虚假宣传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一个有点意思的“罗生门”。当时闹得挺大,也触及到了很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要说起来,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方舟子是谁?提起方舟子,估计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个“打假斗士”。从科学打假到打假学术不端,再到后来把矛头对准一些商业行为,他以其犀利的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