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的所蕴含的意蕴是什么?

回答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京剧的电影,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时代的洪流如何碾压个体,命运又如何与艺术、爱情、欲望、执念纠缠不清。看完这部电影,你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段撕心裂肺的京剧唱词,是程蝶衣对虞姬的“不疯魔不成活”,但细嚼起来,这部片子蕴含的意蕴远不止于此。

首先,最直观的,是对戏曲艺术的致敬与哀歌。电影以京剧为载体,展现了梨园行里艺人们的生存状态。从严苛的师徒规矩,到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再到被时代裹挟下的无奈变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程蝶衣,作为“角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从一而终”的虞姬,他将自己的生命与角色融为一体,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他命运的悲剧根源。当京剧从万人追捧的神坛跌落,成为被批判、被遗忘的糟粕时,程蝶衣的艺术生命也就随之凋零。电影通过他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与痛苦。

其次,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搏杀。从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时代变迁如同巨大的漩涡,吞噬了无数个体。程蝶衣、段小楼,以及菊仙,他们都试图在这场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无一不被卷入其中,被撕扯,被摧毁。程蝶衣因为“不男不女”的特质,以及对段小楼超越友谊的感情,在各个政治运动中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段小楼,这个试图划清戏里戏外界限的“真男人”,最终也屈服于时代的压力,背叛了程蝶衣。菊仙,这个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妓女,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缩影,在历史的大风大浪面前,个体的尊严与坚守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

再者,是性别认同与情感错位的深刻探讨。程蝶衣生来便被送入戏班,被塑造成女性角色,他的生活早已被“虞姬”所定义。他对段小楼的爱,是一种对“霸王”的依恋,更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渴求。他将京剧中的情感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中,但“戏”终究是“戏”,现实中的段小楼,是一个渴望成为“正常男人”的普通人,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回应蝶衣那份深沉而偏执的爱。这种性别角色的错位,以及因此产生的无法逾越的情感鸿沟,构成了程蝶衣一生痛苦的根源。他将自己献祭给虞姬,也献祭给了段小楼,但最终,他所爱之人却站在了对立面。

此外,电影也揭示了忠诚与背叛的复杂人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死之交,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段小楼为了自保,在政治运动中揭发了程蝶衣,这是他对兄弟的背叛,也是他对自己原则的背叛。这种背叛,对视段小楼为“唯一霸王”的程蝶衣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但我们也理解,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许多人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这种人性的复杂和软弱,也构成了电影的另一层悲剧色彩。

最后,是艺术的纯粹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永恒张力。程蝶衣始终坚守着戏曲的“纯粹”,他认为“不成活,不成魔”,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他拒绝将艺术与政治、与世俗混为一谈。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将他推向风口浪尖,逼迫他用艺术去迎合政治,去表达忠诚。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当他所珍视的艺术被侮辱被践踏时,他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艺术的尊严,以“虞姬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这是一种绝望的抗争,也是对艺术信仰的最后坚守。

总而言之,《霸王别姬》以一个戏子的悲剧一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艺术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也不是仅仅歌颂京剧艺术,而是通过程蝶衣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体存在的渺小与顽强,以及那些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执念和追求。这部电影的意蕴是厚重而多层次的,每一次观看,你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就像一首哀伤而壮丽的史诗,在你的心中久久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篇老文火了,之前是发在豆瓣上的,上了编辑推荐和豆瓣热门。


文章和作者都是我本人,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个论文,洗稿抄袭者自重。

前几天在b站上发现好几个人抄袭了我的这篇论文。

所以我自己也做了视频:

B站传送门:ttps://b23.tv/lMxYGQ


此文也是我原创

之前有一个营销号洗稿抄袭了我的文章,拿了四万赞,被我申诉封号了。


肝文不易,你们的每一个赞和评论都是我更新的动力!


《霸王别姬》是中国大陆电影中经典之作。影片以国粹京剧艺术为代表,通过讲述京剧艺艺人学艺的成长故事,将故事发展脉络贯穿中国近代史,可谓是史诗巨制。

从一九九三年到现在,该片也是中国唯一一部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本文主要从剧中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通过道具细节和视听语言进行分析。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作品,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那是不足以成为经典之作的。影片将电影符号象征和隐喻运用独到,在影片中人物形象设计上关键起到关键性作用

影片中程蝶衣阴柔的形象塑造来自影片中三个关键人物对他的三次男性性别阉割。影片中第一次阉割是程蝶衣小时候母亲对他的阉割,把身上多余的一处切除了。

程蝶衣在影片中一直扮演角色是旦角,众所周知培养一个旦角很难,培养成大器那更难,因为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需要他自己从心底对角色女性化身份的认同。

所以他才会一直念错词,原因是从心理上抗拒承认自己女性化这个身份。

不过为了当时各方的利益需要,需要他成为女性化的角色,因为培养好了一般都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要不然后面师父打他的时候也不会说,“打死了就解散戏班子散伙。”

师父打其他人的时候没有这么狠,原因是恨铁不成钢。

在现实中男性要成为女性,也是需要把身上某一处给去了。这个阉割是母亲为了他符合戏班子标准对他一次伤害;看似是无意中的切除,其实是主创团队对影片的刻意安排。

所以他报复的方式是在众人嘲笑他从窑子出生时,立刻就把母亲唯一给他留下的大衣给烧了,从里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有自尊,敏感,倔强的性格,同时也象征着他和母亲的一个了断。第二次阉割是唱“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戏班子需要演出机会,他心理上的潜意识还是男性,所以导致无法接受自己角色需要女性化的事实,即使师父把他的手掌打的稀烂,仍然把台词念错,这时师兄亲自用师父的烟锅捅了他的嘴巴。烟锅的象征寓意不言而喻,同时也是“阉割”的谐音。

这时台词没有念错,这说明他已经开始慢慢地接受自己女性化的身份。第三次是最残忍的一次阉割,被变态老太监张公公欺辱;从台词中的老规矩,到看见弃婴之后不顾师父反对母性爆发坚持收养。程蝶衣的母性爆发,从抵抗慢慢妥协再到到已经完全认同自己女性化的身份。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戏剧性的伏笔。



影片中典型人物霸王的角色段小楼的三次拍砖头也很有寓意,第一次救场被师父教育下三滥;第二次在窑子里救菊仙;前二次都是把围观者吓住了,暂时性的缓解了矛盾;但是到了第三次,拍砖再也没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矛盾这个大板砖面前,他碰的头破血流。前半部分的二次拍砖可以也可看出他曾经是勇敢仗义的血性男儿,但是到了第三次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前二次的只是外部因素矛盾,而第三次则是自己的朋友出卖了自己,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很识时务”的他批斗的时候就背叛了兄弟和妻子。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壁画大背景是名画《同光十三绝》是十三位京剧艺术的奠基人,也可以说是京剧艺术的祖师爷。第一次出现是在小癞子上吊自杀的场景,背景就是这个画。第二次出现就是在师父唱完夜奔倒下,背景画面仍然是这个画。

第三次是小四受罚的时候,背景《同光十三绝》缓缓的落下,这也暗示着京剧艺术即将走向低谷。在戒烟这场戏中,镜头先上给了金鱼特写,然后再转向隔着屏风披头散发的程蝶衣,注意一个细节,程蝶衣蓄起了长发。金鱼,屏风上的牡丹花,长发。这些电影符合的出现是为了展示出一种畸形的美。而里面的焚稿撕扇,出自《红楼梦》黛玉焚稿,晴雯撕扇。黛玉和晴雯的命运结局令人唏嘘。而这一情景再现,亦是为了暗示结局程蝶衣也是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

影片中剑也是一个特殊的道具,是贯彻电影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

剑的第一场出现是在张公公府上,二人第一次见到剑,段小楼说:“项羽要是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毫不掩饰对剑的喜爱。

第二次出现是在袁四爷府上,剑只是一个玩物,送给了蝶衣,程蝶衣牺牲了自己获取了这把剑。第一次送剑给师哥的意义有二重,一是为了京剧艺术想成全师哥成为真正的霸王,因为他说霸王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二是剑作为一个信物代表着程对段小楼的情感寄托。所以师哥没有认出这把剑的时候,程蝶衣才愤愤地说以后各唱各的。因为不管是戏里戏外,师哥都辜负了他的一番意。

第二次送剑是在戏园子大街,把剑送给卖西瓜的师哥;在苦难中,程蝶衣主动传递出和好的信号,段小楼也想唱戏。剑在这里可以看成维系二人情感的纽带。

第三次剑出现在批斗大会上,段小楼毫不犹豫把戏服扔火堆,但是扔剑的时候明显犹豫了一下,因为剑是程蝶衣送的,是有感情的。所以菊仙拼命从火坑里面把剑拿了出来,因为她知道剑对程蝶衣的重要性,所以批斗完了之后把剑还给了程蝶衣。程蝶衣和菊仙这场戏中没有一句话,把剑交给了程蝶衣。只有一个眼神上的交流,她回头看了程蝶衣,这个镜头意味深长,她明白程蝶衣对霸王的执念,也看透自己永远无法成为霸王的虞姬这个虞姬只能是程蝶衣,所以回去就自杀了。

第四次剑的出现是在程蝶衣穿着虞姬戏服带着剑去找师哥,剑的镜头一闪而过,菊仙自杀了。这场戏程蝶衣在得知菊仙死之后的,明显,程蝶衣也明白了菊仙对段小楼的爱情是多么的贞烈,用生命捍卫自己干净的爱情。所以是菊仙让他妥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师哥心中位置永远不会比菊仙高了,这也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霸王”的形象,但是真正的霸王是谁呢?其实影片中只出现了三个假霸王,一个真虞姬。第一个是死去的小癞子,小时候的假霸王,吹牛说吃了糖葫芦自己就成角儿,不怕师父打,结果自己怕挨打上吊自杀了。

小癞子也是想成角的,但是贪玩,怕吃苦。不是吃这碗饭的料,糖葫芦代表着是甜,死之前他把其他的糖葫芦吃完了代表着他享受完所有的甜。只看到眼前的甜的人,亦是当不了霸王的。最后霸王面具只盖在了他棺材上。

段小楼是一个假霸王,真霸王是有情有义的,而他可谓无情无义。

为什么他和程蝶衣出生和经历差不多又师出同门但是他的霸王却没有程蝶衣的好?除去天份这一因素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只把京剧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罢了。他不喜欢和指出不足的袁四爷讨论京剧,喜欢逛窑子,为谋生去做买卖。

程蝶衣为了救他去给日本人唱戏,他反而羞辱。菊仙爱他一辈子孩子都流产,到头来却说:“不爱她”并且要和她划清界限。程蝶衣给他送剑,意思是想成全他成为霸王,正如当初他成全了程蝶衣成为虞姬,但是段小楼已经忘记当初的承诺了,剑也认不出来了。

他辜负了菊仙对她的爱情信任,批斗之前,两人当夜喝酒,她问得是段小楼会不会不要她。而不是担心即将来浩劫。可以说程蝶衣与菊仙的最终命运走向也往往和他的选择息息相关。



袁四爷同样也是一个假霸王,他的身份是一个资深的戏迷。但是他只是满足个人的私欲,利用程蝶衣失去师哥的空档期,诱导并把程蝶衣占有。这种将美好事物强行占有获得满足感是一个极自私的行为,说他是戏霸毫不言过。

但是他是整个电影中为数不多懂戏的人,他是当时旧社会里的贵族,在当时旧社会中京剧只有贵族才可以经常看见。他在法庭上的发言也发人深省,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昆曲《牡丹亭》被检察官称为淫词艳曲,“如此糟践戏剧国粹,到底是谁辱我民族精神,灭我国家尊严?”一语道破普通国人看戏纯粹是外行看热闹,娱乐性第一。

京剧艺术只是当权者娱乐的一个工具,他们只是下九流的戏子,而不是艺术家。在影片中,国民党伤兵看戏,拿手电筒捣乱,砸了戏场。完全就是毫无组织纪律只会欺压百姓的溃败之师。而八路军进城解放北平,程蝶衣因为吸大麻唱功下降,但是纪律有序的八路军并没有难为他们,而是合唱起了军歌。

他们懂戏吗?不懂,但是尊重上台表演的艺术家。大部分普通的国人是不懂戏的,而懂戏的贵族袁四爷,逃不过被枪毙的命运。他和太监张公公在对待美和艺术上是相同的,那就是占有,他爱的不是程蝶衣,爱的只是程蝶衣扮演的虞姬,换句话说他爱着的只是京剧。他的角色设定,和老太监张公公设定一样,是从侧面衬托出程蝶衣的艺术高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们都是旧社会贵族的代表,看似气焰嚣张,可以在北洋,抗日,民国时期活下来成为一时霸王,但是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这些人假霸王的面具被人们群众彻底的撕下来。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所谓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影片《霸王别姬》以讲述段小楼、程蝶衣、菊仙三人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展开的,从表面上很容易理解为他们三人为三角关系,其实并不然。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三种独立但是又交叉影响的平等关系

人们常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而电影则打破常规上演了一出“婊子有情,戏子有义”的大戏段小楼很大程度是扮演了程蝶衣家长式角色,从小到大都是段小楼照顾程蝶衣的。

这种照顾是一种家长式的照顾而非暧昧式,在关老爷子把他们喊过去痛骂那场戏中,跪在师父面前的二人亦如昨日重现般,感受到属于小石头对小豆子毫无保留的关爱,段小楼内心深处仍然保护着蝶衣,所以菊仙离间他们关系时他才那么愤怒,因为他心里还是放心不下程蝶衣。

而关于段小楼对蝶衣的关系的问题,并非只是简单同门师兄弟之情,他明白程蝶衣对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是装糊涂的,不捅破那层窗户纸。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喝醉的他问蝶衣去哪。所以说他对程蝶衣的感情更多是亲人式的。他对菊仙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不计前嫌娶她当老婆,菊仙也喜欢他身上那股子英雄救美的豪气,并且生活中陪着他度过了朝代更替,教他怎么样去适应环境,慢慢的他变成了毫无霸王气概的人物。批斗中,他划清界限说不爱菊仙,实际上是想保护菊仙。但是他没有想到菊仙性格贞烈,话说出口,就成为压死菊仙最后一根稻草。



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菊仙就是典型代表。她的聪明和魅力,身为风尘之人但用情至深,对段小楼的感情,并不比程蝶衣对师兄的少。她在感情上亦是想和段小楼从一而终的。另外她也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女人,聪明体现在,明明是自己要离开窑子的,但是说自己被花满楼赶出来,并且光着脚丫子去找段小楼感谢他英雄救美,接下来讲自己要以身相许。并且威胁说不收留大不了再跳一次楼。

那爷的台词代表着观众们的心声:“我服,这tmd就是一出大戏。”妓女成功洗白,并且嫁给当红名角,的确是一出好戏。另外细节体现在,出嫁那天掀开盖头自己把红毯一脚踢开,倔强要强的性格形象塑造的很成功。用剑做物证逼迫袁四爷救程蝶衣也是令人记忆深刻。戏剧讨论会给段小楼送伞,暗示他在革命小将面前发言。

但是菊仙也有她的性格悲剧色彩在于她是一个性格刚烈女子,她是段小楼生活中的真虞姬,丈夫说了一句违心的不爱了,穿着嫁衣上吊自杀。她在程蝶衣戒毒的时候,母性爆发抱着程蝶衣。

其实程蝶衣不是恨她,而是看见她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因为都是窑姐出身。所以她后面文革从火中抢剑,给程蝶衣送剑,可以说是识大体,愿意牺牲自己成全他们二人。她和程蝴衣争风吃醋,目的是捍卫自己的爱情婚姻,她的死因之一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从一而终,她的价值观是爱情至上。悲剧是在她和程蝴衣一样相信段小楼是真正的霸王,戏里戏外段小楼都不是盖世英雄也不是霸王,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行业内有一句话叫戏比天大,讲的是对艺人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热爱。程蝶衣到死都践行着对京剧艺术的从一而终。正如影片中所说,“不疯魔,不成活”;达到一个“人戏不分”的境界。

艺术上达到京剧行当里的大师级别,程蝶衣的身份更像是一位活自己艺术理想象牙塔里的纯粹艺术家。改朝换代在他看来是家常便饭的事一般,不是很关心,小日本打进中国增兵华北,爱国青年游行示威。他倒说领头喊的青年有唱武生的气质;路上聊的也不是家国大事,而是问第一次演《霸王别姬》是在哪里。救师哥而去给日本人唱戏,在法庭上说青木是个懂戏的日本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人是有国家有民族。

程蝶衣的命运悲剧之一也在心中国家和民族意识薄弱。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可谓是政治敏感觉悟低。这也为他日后因为错误的行为付出惨烈代价埋下祸根。程蝶衣对师兄的感情,私以为有二种,第一种是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的爱,比如拿宝剑成全师兄,想让师兄成为真霸王。就因为师兄说了一句,“项羽有这把剑早把刘邦杀了。”

第二种是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从小没有父爱,讨厌母亲是妓女,也为后面拒绝承认菊仙埋下伏笔。从那场被袁四爷撞见的嬉闹戏中,分明就是一对打闹的情侣一不小心让人看见了。在镜头语言中,先是程蝶衣的手二个特写,接着一个全景的画面交代场景然后一个中景这时候的镜头是二人四目相对。看见袁四爷之后又赶紧松开。

程蝶衣在师哥说要娶菊仙的时候,明显就是小女生的争风吃醋一般。程蝶衣选择在文革结束之后自杀,因为历经文革,他的男性意识已经醒过来了。有台词为证,把当年唱错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又唱错回来。这里他明白自己的性别是男性永远都不会成为真女性的虞姬。作为艺术家中理想主义代表的程蝶衣当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拔剑自刎。



影片中的人物命运走向暗示着当时环境恶劣和人性的泯灭。在批斗中兄弟背叛(段小楼程蝶衣)夫妻背叛(段小楼菊仙)朋友背叛(段小楼那爷)父子背叛(程蝶衣小四)将惨淡的人生和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撕开血淋淋的挖开展示给观众看。

北洋政府时期动荡不安,日本侵略者入侵,到国民党时期,京剧艺术仍然辉煌灿烂,到了文革时期,则对文化艺术进行大肆的破坏。这个剧情的安排也是对这个年代的一个反思和控诉。影片中戏服被红卫兵们烧,镜头是一个从上摇到下的拍摄,寓意是京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万世师表牌匾下满是书的灰烬,在疯狂的年代文化与艺术都被踩在脚下。

在菊仙自杀那场戏中,冰冷的尸体,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鞋,红色的蜡烛,还有极具讽刺意味的背景音乐,最后二人结婚镜合照的照片,丧钟敲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每一个景物都串联起来,控诉着那个黑白颠倒吃人不吐骨头的疯狂时代,同时也拷问着每一个负心段小楼的良心。



影片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当时中国电影处在第五代导演创作高峰时期,几乎每个导演都在拍艺术片。

用自己的艺术的方式记录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年代,是当时艺术创作人员的一种方向。另外当时主流的伤痕文学的影响巨大。面对疯狂的时代,导演自己也是红卫兵之中的一员,一定会去反思那段历史,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讲述和记录。

与张艺谋电影《活着》《归来》的隐喻讲述不同,影片可以说真实还原当年的批斗情景,一片江山满地红,革命小将人手一本红宝书。批斗的戏中镜头前景一直都是带着火,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过火的运动执行者违背了上面的意思。也隐喻着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红色的火焰要把一切都烧的干干净净,包括“旧”的传统文化。



五代爱国女诗人花蕊夫人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文革中,京剧人都被打倒,程蝶衣借用虞姬角色站起来说:“楚霸王都跪下来求挠了。那这京剧能不亡吗?”与诗句的意思是相通的,三个假霸王救不了京剧。

整个电影之中,没有真男儿,只有没有说假话的真虞姬,那就是程蝶衣。影片中小四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是程蝶衣捡回来的弃婴,和程蝶衣段小楼小时候的经历很像,但是他忍受不了学艺的艰苦,并且背叛师门,举报了养育自己多年二位师父,可谓是一个坏。他的叛变,正如寓言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而程蝶衣就是那个善良的农夫。

正如段小楼抱怨说:“这条小蛇可是你一手养大的”。小四的心是一点点变化的,小时候刻苦学艺,也想成角儿,但是长大之后他开始想走捷径,演现代戏。殊不知,学艺是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他永远只会是“下三滥”。本来小四是作为第三代京剧艺术接班人培养的,但是他心太急,而且对传统艺术的离经叛道,也是暗示传统艺术后继无人的悲剧。

影片最后,看似新文化与旧传统艺术在博弈。但是实际情况表达的是传统艺术在当时如果不为时局服务,那就得消失或者灭亡。

所以说京剧这个元素在电影中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象征。而这部电影要讲的真正主角不是这些人,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在程蝶衣为代表的传承人身上。传承人没有传承下去先死了,间接说出了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再也无法恢复老祖宗留下的原状了。

影片结尾可以说是一个呼吁,京剧为代表传统文化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动荡,小日本的入侵,腐朽没落的国民政府都没有消亡,到了文革之后却几乎要失传。影片最后字幕点题拨乱反正,国家开始弥补京剧艺术的损失。但是那些毁灭的传统文化?真的可以完整回归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京剧的电影,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时代的洪流如何碾压个体,命运又如何与艺术、爱情、欲望、执念纠缠不清。看完这部电影,你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段撕心裂肺的京剧唱词,是程蝶衣对虞姬的“不疯魔不成活”,但细嚼起来,这部片子蕴含的意蕴远不止于此。首先,最直观的,是对戏.............
  • 回答
    陈凯歌导演在执导《霸王别姬》之后,确实再未拍出同等高度受到赞誉和肯定的作品,这是一个许多影评人、观众和陈凯歌本人都曾反思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唱”:《霸王别姬》的特殊性 时代背景的契合与文化共鸣: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
  • 回答
    近些年,“经典”二字仿佛成了陈年的佳酿,越发珍贵难寻,尤其是在谈论国内电影时,人们常常会怀念起《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等一系列作品。这些电影曾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它们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环顾当下,却不禁发问:为何市场上似乎少了类似级别的佳作?要.............
  • 回答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不少影迷心里可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这三部电影,无一不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式作品,也都曾带着观众走过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体验过跌宕起伏的人生。要说哪一部“更好”,其实就像是在问,同一片土地上,哪朵花开得最艳,哪棵.............
  • 回答
    说起东方卫视这次播放《霸王别姬》(3D全景声京剧电影),这事儿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咱们得承认,选择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这个题材,本身就挺有分量的。这不光是一部电影,更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把它搬上电视银幕,而且还是以3D全景声这样的现代化技术呈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创新.............
  • 回答
    《霸王别姬》是一部难以复制的经典,这其中有太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部影史上的里程碑。要说中国为何“拍不出”这样的神作,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很难再出现一部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作品。这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原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霸王别姬》本身就像一块璞玉,它的价值不仅仅.............
  • 回答
    《霸王别姬》(1993年电影)中,程蝶衣在舞台上因情感投入而破音时,段小楼鼓掌的情节是电影的核心象征之一,而非“PLA”(人民解放军)的行为。这一情节深刻体现了角色的复杂心理、艺术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电影的悲剧内核。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场景的意义: 1. 情节背景与误读澄清 原情节:程蝶衣在舞台.............
  • 回答
    2020 年跨年前后那场“霸王级”寒潮,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打寒颤。那会儿,我还在北方读大学,本以为北方冬天就是那个样子,冷,但总归是有个限度的。谁知道,那场寒潮直接刷新了我对“冷”的认知。寒潮有多强?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跨年前几天,气温就一路往下掉,而且不是那种缓慢下降,是.............
  • 回答
    银行的“离柜概不负责”和“不当得利”的说法,确实让不少客户感到困惑和不满,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一种“霸王条款”。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让人有这种感觉。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说法的核心目的。“离柜概不负责” 这句话,银行这么说,主要是想把风险转嫁给客户。它的意思是,一旦你离开了银.............
  • 回答
    霸王龙,这个曾经地球上赫赫有名的顶级掠食者,如果它们真的能“解放双手”并且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脑袋也足够大,它们会发展出文明吗?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然而,即便具备了这些看似有利的条件,霸王龙文明的出现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与我们理解的“文明”所必需的要素息息相关。首先,我们.............
  • 回答
    发现一块小小的恐龙化石,这可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要是它长得有点像我们熟悉的霸王龙,那更是不得了。不过,我们也不能立刻就下结论说“哇!这是只小霸王龙”或者“天哪!发现了新物种!”这背后可是有很多细致的科学工作要做,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得一步步来。首先,得摆明身份:这到底是不是霸王龙?要确定这块化石是不.............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工信部出手整治这种“不下载App不让看全文”的情况,简直是给咱们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说实话,平时上网,这种“霸王条款”,简直是防不胜防,想不碰到都难。工信部这次出手整改,我觉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用户体验的改善是最大的利好。 这还用说嘛!我本来只是想随意浏览一下新闻、看看.............
  • 回答
    《霸王别姬》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即便过去二十余载,它依然在无数影迷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要说它为何能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一,绝非空穴来风,这其中糅合了太多因素,是时代、是人心、是艺术的极致碰撞。首先,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电影最独特的叙事内核——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霸王别姬.............
  • 回答
    《霸王别姬》电影为何对原著小说结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这背后牵扯到艺术创作的考量、时代背景的映射,以及导演对人物命运的全新解读。小说的结局,虽然同样悲怆,却少了电影所呈现的那份荡气回肠的宿命感。小说结局:悲凉的落幕在李碧华的原著小说中,程蝶衣的结局是孤独而凄凉的。他为了“成全”段小楼,在戏台上自刎.............
  • 回答
    段小楼这个人,在《霸王别姬》这出大戏里,活得比谁都憋屈,也比谁都硬气过。你说的他对日本鬼子宁死不屈,对后来那些无赖却又翻脸不认人,这事儿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啊,小楼当时是什么人?是京剧名角,是“程蝶衣”的师兄,是戏班里的顶梁柱,身上担着的是京剧这门国粹,更是他们师兄弟三人活命的根儿。他从小练得.............
  • 回答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京剧,不如说是用京剧的腔调,唱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唱尽了时代的洪流。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多时候就藏在那一帧帧画面、一句句台词、乃至一抹眼神里的,那些不着痕迹却又直击人心的细节处理。比如,刚开始小石头被程蝶衣的母亲狠心送去戏班那段。大家只看到了母亲的冷漠,但有没有注意.............
  • 回答
    《霸王别姬》的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说透的直白,它更像是陈年老酒,初闻微醺,细品方知其醇厚悠长。如果非要拆解它为何能成为华语影史上的巅峰之作,我想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人物的塑造简直是神来之笔,复杂到令人心疼。程蝶衣,他的一生都活在虞姬的幻影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可.............
  • 回答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癞子(也就是段小楼小时候)自杀,这背后是一段极其沉重且令人心碎的遭遇,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被无情碾碎的缩影。事情的起因,要从他们京剧团里的一个重要人物——袁四爷说起。袁四爷是京剧界的权威,对程蝶衣有着极深的欣赏,但也正是这份欣赏,将两个孩子卷入了巨大的漩涡。当时,段小楼(小石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