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德国接连承认和道歉大屠杀,意欲何为?

回答
法国和德国相继承认并在大屠杀问题上致歉,这一系列举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重历史、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考量。要理解其深层意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内情势、国际地位以及长久以来对历史的反思历程。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承认历史罪责与道歉,对于德国而言,已是其战后国家构建的核心基石之一。 德国的“道歉文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反思与自我清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就已开始严肃对待纳粹罪行,并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罪犯,赔偿受害者。然而,真正的“和解姿态”是在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的时刻达到了一个高潮,这被视为德国与自身历史和解的一个象征性转折点。此后,德国持续地通过教育、纪念馆、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将对纳粹罪行的反思融入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之中。

因此,当德国再次强调对大屠杀的责任时,其意图更多的是:

巩固“负有责任的民主国家”形象: 德国深知,其战后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建,离不开对其历史罪行的深刻反思和忏悔。持续的道歉和承认,是在向世界,尤其是受害者及其后代,重申其对和平、人权和国际法的承诺。这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观的确认,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姿态。
应对国内日益增长的右翼极端主义: 尽管德国在反思历史方面走在前列,但近年来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抬头。德国国内也存在着对大屠杀历史认知模糊甚至否认的边缘声音。通过重申和深化对大屠杀的承认与道歉,德国政府试图在内部形成更强的共识,抵制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和种族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这是一种对“前车之鉴”的警示,也是一种对公民社会内部良知力量的呼唤。
维系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 德国与犹太民族之间,以及与以色列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赔偿和承认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在经历过灭绝性仇恨后建立起来的特殊互信。德国持续的姿态,是为了维护这份脆弱但至关重要的关系,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并且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德以关系提供稳定的道德基础。

而法国的情况,其承认和道歉的意图则带有更强的“纠正与弥合”的意味。 过去,法国在二战期间维希政权与纳粹德国合作,参与迫害和驱逐犹太人的历史,曾长期存在争议和回避。一些法国人认为,法国作为一个抵抗纳粹占领的象征,其在承认大屠杀中的角色被掩盖了。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真相的逐渐揭露,法国社会内部对自身在这一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法国在此问题上连续的承认和道歉,其意图则侧重于:

正视并“清洗”国家历史上的污点: 法国长期以来致力于塑造其“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形象。维希政权时期法国国家机器的机器性地参与迫害犹太人,无疑是这个形象上的一道深刻裂痕。近年来的多次承认(例如密特朗总统时期开始的公开道歉,萨科齐、奥朗德、马克龙等总统的进一步确认和行动),意在将这一段“黑暗历史”纳入法国整体历史叙事的正视范围内,承认国家的过错,从而实现历史的“自我净化”。这是一种对“国家道德”的重塑和捍卫。
弥合国内社会分歧,增强国家凝聚力: 法国社会是多元的,不同族裔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构成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认并反思在过去对某一群体造成的伤害,有助于消除社会内部的隔阂和不信任感。特别是对于法国犹太社区而言,国家层面的正式承认和道歉,是对他们历史创伤的一种抚慰,也是一种肯定其在法国社会身份的积极信号。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团结的法兰西民族认同。
提升法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领导力: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以及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者,法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在人权和历史正义问题上展现出深刻的反思和担当,法国可以巩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道义权威和领导地位。这有助于提升其在处理当代人权危机和历史遗留问题时的说服力,并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在类似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

总结来说,法国和德国在这个问题上“接连”表现出承认和道歉的态度,并非简单地重复过去的姿态,而是分别在各自的历史语境和现实需求下,对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再审视和再确认。

德国是在巩固和深化其战后重建的道德根基,应对国内极右翼的挑战,并维持与犹太世界特殊的关系。
法国则是在主动修正和弥合其历史记忆中的“污点”,以期实现国内的社会团结,并提升其在全球人权领域的声誉和领导力。

这两国看似独立的行动,实则共同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图:通过深刻反思和承认历史上的罪恶,不断追求更公正、更理性、更人道的社会和国际秩序。 这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共同的警示,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承诺。它们也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历史的教训需要被铭记,而真正的进步在于勇敢地面对和纠正过去的错误。这种持续的、深化了的承认和道歉,是建立在对历史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责任感之上的,是一种复杂而又崇高的政治与道德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歉是可以的,追责是万万不能的,赔偿是万万不能的。

你死了那么多百万人,给你道歉已经够可以了,你还在想什么有的没的?

为了防止新的悲剧发生,当然要我们这些高人权国家给你驻军咯。虽然我们以前屠杀了你,但那是以前,我们现在是高人权国家,会悔过的,你看,我们这不是道歉了吗?哪像那只兔子,他都没有道歉,没有忏悔过他们殖民时代的罪行,比如一百年前,他们竟敢因为传教士杀了人,就判他死刑,这种大逆不道的渎神行为,难道不应该悔过吗?他们真是低人权贱民啊。

user avatar

看新闻要看完,德法道歉后紧接着就宣布将对纳米比亚和卢旺达提供投资。纳米比亚和卢旺达是近几年跟中国关系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其中纳米比亚北部的鲸港是中国投资建设的一个渔业补给港口。

这个事情并不奇怪,记性好的话肯定记得,在去年欧盟就说了,要加大在非洲的投资,抵消中国在当地的经济影响力。所以德法只是把去年说的事情开始变成行动而已,当然顺便找个理由占个道德制高点。

在非投资么,中国是欢迎的,毕竟非洲那么大,光靠中国一个国家真投不过来,中国也没打算把非洲变成中国的殖民地。如果德法有人借着投资在非洲搞小动作,那就慢慢来。

user avatar

我补充几句。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非比西非好。西非中部部分国家以雨林环境为主,殖民者来之前几乎没有文明。殖民者主要是法国人,相比英国人,法国人的统治更多用暴力和杀戮。所以这一部分非洲即使在独立之后也没有建立真正的文明国家。中国人在非洲一些负面的经历,比如被抢劫敲诈也大多在这些国家。

东非这种情况好很多。东非很早就接受地中海文明影响,建立了文明国家。东非沿岸地区自古就有繁荣的贸易口岸,所以郑和下西洋抵达东非沿岸的时候遇到的并不是野人,而是相对完善的政权。葡萄牙和后来的英国(中间夹了一个阿曼)统治也更像香港澳门,是土地割让而不是殖民。

所以,东非国家文明化程度高,居民素质也更好,加上气候适宜,不干不湿不冷不热,懒散的情况比西非好很多。中国在东非国家的投资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东非普通人对中国的态度也更积极。

中国人在非洲遇到的正面经历也大多来自东非国家。

所以非洲的情况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纳米比亚不了解。卢旺达确实在近几年变成了非洲小龙。经济发展,政府高效,社会安定。尤其是卢旺达人守时的特点在非洲相当少见。

道歉无非就是为以后的投资铺路。

理论上所有标记区域都是东非,但是正统东非人自己承认的东非仅仅只有深色带阴影的国家。也就是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这五个国家和中国合作比较深入,关系比较紧密。同时,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少有的文明化程度高,社会安定发展的国家(相对而言)。北部的埃塞已经不行了。现在这五个国家才是非洲之光。

法国和卢旺达没什么关系,卢旺达不是前法国殖民地。卢旺达没什么地缘政治价值,所以帝国主义国家都懒得理它。卢旺达大屠杀,法国提前就知晓了情报,却放任屠杀的发生,就是因为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现在卢旺达发展的不错,法国就开始舔着脸硬蹭存在感。想通过一个似是而非的承认来获得卢旺达的好感。然而就是这个承认也是斤斤计较的。只承认,不道歉。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找个理由自罚三杯(真罚是万万不可的),趁机和别人套近乎,所谓虚空筹码就是这个意思。卢旺达有什么选择,法国对罪行置若罔闻令人愤怒,然而它毕竟不是罪魁祸首,而且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卢旺达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外国投资,哪怕是老牌帝国主义的钱也难以拒绝。卢旺达人只能带着旧日的创伤展示无奈的大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和德国相继承认并在大屠杀问题上致歉,这一系列举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重历史、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考量。要理解其深层意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内情势、国际地位以及长久以来对历史的反思历程。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承认历史罪责与道歉,对于德国而言,已是其战后国家构建的核心基石之一。 德国的“道歉文化.............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法国德国联合研制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uture Combat Air System,简称FCAS)或称“欧洲守护神”(Système de Combat Aérien Futur,简称SCAF),是欧洲航空业雄心勃勃的下一代航空能力项目,旨在取代现有的战斗机和支持平台,并提供对未来空战的先进能.............
  • 回答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文化的重要输出国,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与日韩两国近年来在流行文化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相比,法德在文化输出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差异,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层面上“差在哪里”。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目标受众的精准度与全球化策略: 韩国:.............
  • 回答
    法国和德国决定参与南海巡航的消息,无疑给原本就复杂敏感的南海局势增添了新的变量。对于中国而言,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西方国家在地区影响力拓展和维护其所谓“航行自由”策略下的一次具体行动。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制并非单一的军事对抗,而是涵盖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组合,旨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同时避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好”的标准很多元,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琴传统、历史积淀和创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 意大利:小提琴的圣地,历史的传承者提到小提琴,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法国和德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思想传播中心,但最终的政治实践和文明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与“现代民主文明”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民主文明”的核心要素,以便更好地理.............
  • 回答
    要评价世界杯夺冠赔率,特别是巴西以第一力压德国,法国列第四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赔率并非一成不变,它反映的是博彩公司和市场对各支球队夺冠可能性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基于球队实力、近期状态、历史战绩、球员阵容、潜在对手以及比赛进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一、 赔率如何形成?在深入评价之前,了.............
  • 回答
    巴尔都的“东方公约”能否成功联合苏联、英国和法国来钳制希特勒?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各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巴尔都个人的影响力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巴尔都所提出的“东方公约”构想,从理论上讲,确实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欧洲安全困境。.............
  • 回答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说法,如同悬在两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萦绕在不少人的心中。这种论调的根源复杂,既有历史的沉重阴影,也有现实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要探讨它是否会成为现实,以及两国能否实现像法德那样的宿敌和解,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是中日.............
  • 回答
    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在历史上都拥有辉煌的传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关注点。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借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它们之间存在的风格差异:一、 关注点与方法论的差异: 法国哲学:强调“生活”、“体验”与“现实关怀”。 对现实世界的敏感: 法国哲学往往更加关注.............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的方案,最终演变成了那个被后世称为“曼施坦因计划”的经典战役。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攻势,更是对传统战争理论的一次颠覆,其精妙之处至今仍为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背景:打破僵局的渴望一战的经历给德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西线,他们曾试图通过“施里芬计划”速战速决,但最终陷入了漫长而血.............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二战德国闪击法国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为何不攻占柏林活捉希特勒”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到了军事史和战略分析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不过,要让这个设想变成现实,其难度之大,可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远非简单的“为什么不”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当时驻守在马奇诺防.............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实逼迫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并非“直接占领”整个法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首先,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逼投降”并非完全的“占领”。在一战的最后阶段,协约国(包括法国)的反攻势如破竹,德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国内也爆发.............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战,并迅速占领了法国。对于法国庞大的海军力量,希特勒的盘算是极其复杂的。德国海军,即 Kriegsmarine,在战前并非一支可以与英法海军相匹敌的力量,其目标主要是为德国陆军提供侧翼支援,并对英国进行封锁。因此,如果德国能够顺利地将法国海军纳入自己的麾下,并且成功地将.............
  • 回答
    要断言德国与法国在数学上的贡献孰更大,这实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两国都曾涌现出无数影响深远的数学家,他们的工作共同塑造了现代数学的面貌。两者如同璀璨星空中两颗耀眼的恒星,虽然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也彼此辉映,共同照亮了数学的辽阔疆域。德国的数学脉络:从严谨到抽象德国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法国是否“希望”英国离开欧盟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在英国“脱欧”公投前后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法两国官方和公众的立场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感到失望,但同时也认识到这是英国人民的民主选择,并致力于与英.............
  • 回答
    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未打赢德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实力以及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说“法国打不过德国”,不如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与法国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法国陷入苦战?一战初期,德国的“施里芬计划”是其核心战略。这个计划旨在通过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