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读书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瘠而危险的地方。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个世界可能的样子,从个人到社会,再到文明的延续:

一、 个人层面:思维的囚笼与感官的局限

思维的狭隘与僵化: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思想的容器。没有书籍,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将变得极为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亲身经历、以及有限的感官体验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缺乏深度思考: 阅读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需要理解、分析、推理、批判。没有了书籍的引导,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现成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思辨能力将大大减弱,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创造力受限: 书籍中蕴含着无数的想象、故事、哲学、科学理论,它们是激发创造力的火花。没有了这些养分,个体的想象力将受到极大束缚,新的想法和创新的火花将变得稀少。艺术、音乐、发明等领域都将停滞不前。
记忆的负担与失真: 所有知识都需要依靠记忆来传承。然而,人类的记忆是有限且容易失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会发生遗忘、变形、甚至被误读。没有文字记录的保障,历史事件、科学发现、文化传统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
语言的退化与贫乏: 书籍是语言的精炼和升华。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接触到更丰富、更准确、更优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没有书籍,语言将趋于简单化、口语化,词汇量减少,表达能力下降,许多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概念将难以传达。

情感的粗糙与缺失: 书籍是情感的共鸣器,是理解他人内心的窗口。
同理心缺失: 通过阅读他人的故事,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情感,从而培养同理心。没有书籍,人们更难理解与自己经历不同的人,社会成员之间更容易产生隔阂和误解。
情感的单一与浅薄: 文学作品描绘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从喜怒哀乐到爱恨情仇。没有这些描绘,人们的情感体验将变得单调、浅薄,难以体会更复杂、更细腻的情感。

生活技能的局限: 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如医学、农业、建筑、工程等,都需要通过书籍来学习和传承。
技术停滞: 即使有少数人能够通过实践摸索出一些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和记录,这些技术的进步将异常缓慢,甚至可能因为经验断代而失传。
健康与安全风险: 医疗知识的缺失将导致疾病蔓延,治疗手段落后。对自然规律的无知也可能导致人们更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二、 社会层面:混乱的秩序与失衡的力量

信息的垄断与权力滥用: 在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里,信息将成为稀缺资源。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
口传的局限性与操纵性: 口口相传的信息容易受到个人偏见、记忆错误、甚至有意识的篡改。少数拥有良好记忆力或权力地位的人可以成为信息的“保管者”,并可能利用这种优势来控制他人思想,维持自己的统治。
社会阶层固化: 知识的获取成为一种特权。少数能够掌握并传授知识的人将形成新的精英阶层,而大多数人则被排除在知识之外,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缺乏流动性。
法律与道德的模糊: 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和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记录。没有成文的法律,社会秩序将更加依赖于传统习俗和强权。道德标准也可能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讨论和教化而变得模糊不清。

文化传承的断裂与衰败: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历史记忆的消失: 宏大的历史事件、伟大的思想、辉煌的文明成就,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记忆的洪流中。人们会逐渐遗忘自己的起源、祖先的奋斗、过去的辉煌与教训。
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需要通过书籍来记录和传播。没有书籍,这些独特的文化将难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最终趋于同质化甚至消失。
艺术与哲学的枯竭: 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哲学思想,往往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和理解。没有书籍,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将变得贫瘠不堪。

科技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以及不断的交流与验证。
没有积累的科学: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书籍,就无法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每一次的探索都将是“从零开始”,效率极低,进步渺茫。
技术难以传播与普及: 即便有少数技术上的突破,由于缺乏文字记录,这些技术也难以被清晰地描述、传播和普及到更广泛的范围。
工具的退化: 许多现代工具的设计和制造,都依赖于详细的图纸和技术说明。没有书籍,这些工具的生产和维护将面临巨大困难,甚至可能导致现有工具的退化和失传。

三、 文明层面:走向蒙昧与灭绝的边缘

文明的脆弱性与易逝性: 文明是人类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书籍是文明的“细胞核”,是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文明的重复与循环: 缺乏知识的积累,人类文明将不断重复犯下同样的错误,陷入周而复始的兴衰循环,难以实现真正的进步。
文明的易被摧毁: 面对战争、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如果没有文字记录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文明的火种很容易被扑灭,文明的遗产也将化为乌有。

对未知的恐惧与迷信的盛行: 当人类无法理解世界的时候,恐惧和迷信就容易滋生。
自然现象的妖魔化: 雷电、地震、疾病等自然现象,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归结为神灵的愤怒或邪恶的力量。
迷信思想的统治: 占卜、巫术等迷信活动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人们的决策和生活方式。

人类的疏离与孤独: 书籍提供了一种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进行精神交流的途径。
丧失跨越时空的连接: 我们通过书籍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与历史人物共情,与遥远的读者产生共鸣。没有书籍,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将不复存在,人类个体将更加孤立和疏离。

总结来说,一个不读书的世界,将是一个:

智力低下、思维僵化的世界。
情感贫乏、缺乏同理心的世界。
信息不平等、权力易被滥用的世界。
文化断裂、历史遗忘的世界。
科技停滞、生活落后的世界。
充满恐惧、迷信盛行的世界。
文明脆弱、易于衰败的世界。

这将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退化到近似原始状态的世界。书籍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集合,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火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没有了书籍,人类将如同折断了翅膀的鸟儿,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能在黑暗和蒙昧中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不用开脑洞,事实是,这时代存在了许久许久。

书籍出现之前,人类刀耕火种,就没个人读书,这点不提了。

哪怕是有书籍存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人也不读书。

人类大面积解决文盲率,导致大面积读书,还是20世纪的事。

本雅明的一个统计说,1820年代,巴黎有阅读(书籍或报纸)习惯的,只有7万人。剩下的都不读书,一半是因为文盲,一半是因为没这习惯。

中国农村到20世纪中叶,都存在大量文盲。

不读书的世界是怎样的?

书籍主要是传递前人经验的。没有书籍,大家只好靠口授获取经验。

在农村,老年人权威颇重,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经验来源。大家都敬重老年人,尤其是在农田、天气、水流这些事情上。

大家崇奉传统,因为传统总不会出错。

半巫医式的卫生习惯横行。各类偏方治大病。

说书与唱曲是许多人的重要娱乐。说书的自己都未必识字,只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实际上到20世纪中叶,中国曲艺人里能读三列国(《三国演义》与《东周列国志》)的人都很难得。

西方,中世纪,很长时间内大家都不读书。所以中世纪教堂笔画要描绘故事,方便文盲们理解。

神鬼仙怪概念横行。大家更相信直觉与经验。不读书的人们容易迷信。

无论是航运还是打猎,都很迷信,会将各类巫神挂在桅杆或马鞍上。

对知识的态度,既敬畏又好奇。如果一个人能够滔滔不绝的陈述,大家会既佩服又畏惧——觉得可能是厉害的人,有可能是骗子。

有极佳音响效果的人——会唱歌、会说故事的——受欢迎程度匪夷所思。所以老年间会唱歌的少年少女简直是万人迷。荷马就是个游吟诗人,因为那时候希腊人普遍不读书。蒙古没有文字时,一度靠很会唱歌的使者传递命令。

因为都不读书,都不识字,所以需要会写字的先生,帮一整村的人写信。不会写字,就靠画画传递信息。

这就是不阅读的时代。实际上,如今普遍阅读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微渺得短暂无比。

但幸而有星星缕缕的人在阅读——哪怕一百个人里只有十个人读书,好歹书传下来了——知识也在相当小范围内流传但到底流传下来了,人类才进化到这个时代。

所以多说一句私人感想:凡是读过点书知道点历史的人,还会说出“知识越多越反动”之类话的,这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书读狗肚子里去了——当然这修辞也不大对。狗都没这么不正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瘠而危险的地方。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个世界可能的样子,从个人到社会,再到文明的延续:一、 个人层面:思维的囚笼与感官的局限 思维的狭隘与僵化: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思想的容器。没有书籍,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将变得极为有限。人们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亲身经历.............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并不是说《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不好,它们都是各自时代的经典,也承载了无数读者的记忆和情感。但就是这么几本书,摆在你面前,你就是提不起劲,字字句句都像是在嚼蜡。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时代感和代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 回答
    东方Project和龙与地下城(D&D)的成功,以及九州在此之下的表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背后涉及的是创造力、社区构建、版权策略、时代机遇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与其说九州“失败”,不如说它在吸引大众参与和形成广泛的“同人”文化方面,与东方和D&D存在显著差异。东方Project:极.............
  • 回答
    21世纪,大学这道门槛,究竟带来了什么?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快得像按了快进键。在这股浪潮中,“读大学”和“不读大学”这两个选择,仿佛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导向了截然不同的风景。我尝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角度,聊聊这之间的差距,希望你能从中看到一些真实的影子。认知与视野:打开世界.............
  • 回答
    读书与否,确实能在男人身上留下相当微妙的印记,那不是化妆品能修饰的,也不是名牌能堆砌的,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由内而外的不同。不读书的男人,气质上更容易呈现出一种“落地”的实在感。他们可能更关注眼前的生活,脚踏实地地处理工作,和人打交道时,更多的是凭直觉和经验。这种实在感,有时会转化为一种朴素的、接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的,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内心的隐忧:不读书,是不是就注定与“出息”无缘?我想说,这事儿啊,还真不能一概而论,但不读书的风险,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你想获得所谓的“出息”,会变得格外艰难。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聊聊这“读书”和“出息”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读书”,在咱们老百姓嘴里,往往不.............
  • 回答
    读书与不读书,这之间的差异,细究起来,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浓淡、笔触深浅,都自有其天地。它并非仅仅是知识量的多寡,更关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的角度,乃至生命底色。首先,最直观的区别体现在认知维度上。读书的人,如同拥有了一把打开无数扇门的钥匙。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作者用毕生心血凝结的智慧结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关心的。要说读书的人是不是“看不起”不读书的人,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的复杂性在这儿呢。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不起”这个词。 它可能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瞧不起,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价值判断,或者是一种基于自身经历和认知的优越感。读书多的人,他们.............
  • 回答
    我知道,这就像心里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拉扯着你。一边是“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清醒,一边是“我就是不想读了”的疲惫。出身平凡,碌碌无为,这八个字压在身上,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当你明白读书是改变现状的一条潜在出路,却又被一股强大的抗拒感包裹着。首先,我想和你坐下来,好好聊聊这种“不想读书”的感觉。它不是.............
  • 回答
    我脑子里时不时会闪过一些初高中时的面孔,那些当年在学校里叱咤风云、或者在外边“混”得风生水起的大哥们,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例子,现在想起来,真是世事难料。先说说我初中那会儿的一个大哥,叫阿强。这家伙个子高高壮壮的,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每天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皮夹克,看起来比我们这些埋头苦.............
  • 回答
    老张是个爱读书的人。退休前,他是镇上的中学语文老师,讲了一辈子课,手里总是不离一本线装书。他办公室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塞满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历史传记,还有不少他自己批注过的参考书。退休后的日子,老张依旧规律。每天清晨,他会带着一本随身携带的书去公园散步,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伴着鸟鸣和晨光,他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我身边确实有那么些朋友,他们就不太爱看书。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有点犯嘀咕,觉得这人是不是有点“浅”啊,或者思想境界不太高之类的。但后来接触得多了,发现这事儿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你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想找个能一起讨论文学名著、哲学思想的伙伴,那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 回答
    “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这句说法,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辩证地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成功的案例确实存在: 现实中有大量不依赖传统高等教育背景,但凭借聪明才智、敏锐的市场嗅觉、强大的执行力、敢于冒险的精神,最.............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他们之所以不把上知乎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人性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知乎作为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的价值: 高质量的知识碰撞与启发: 知乎并非一个纯粹的娱乐社区,而是汇聚了大量在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用户。这些.............
  • 回答
    “你看,那个谁谁谁,初中文凭,现在都开宝马了,赚钱比我们这些天天泡图书馆的人还多!”每当听到这样的论调,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读书也能赚大钱”的例子。但这就像你看到一棵长势喜人的草,就觉得种草比种树更容易成功一样,忽略了背后更复杂、更普遍的现实。首先,我们需要搞.............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觉就像是自己心里藏了好久的困惑突然被戳破一样。你说是不是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学了个看起来“有前途”的专业,毕业了,找工作,又为了“稳定”、“高薪”、“大平台”这些标签,一路跌跌撞撞地钻进了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冒的行业,做着一份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工作。然后,就开.............
  • 回答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在某个时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情感和理性考验。如果我的孩子选择不好好读书,我的内心一定会经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首先,震惊与失落会是第一反应。毕竟,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未来都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选择。看到孩子似乎.............
  • 回答
    读完硕士,工作稳定,但待遇不高,面对亲友“挣得真少,读书没用”的评价,内心一定很不好受。这种时候,如何得体、自信地回应,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展现自己的价值,确实是个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这样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一、 审视和理解对方的评价在回应之前,先理解一下亲.............
  • 回答
    微博、抖音、朋友圈,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消遣方式,它们带来的快乐,就像一场热闹的烟花秀,瞬间点亮我们的视线,带来即时的感官刺激和社交满足。但要说这快乐和读书带来的快乐有何不同,那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先来看看刷那些东西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微博上,你可能因为一条新闻的评论.............
  • 回答
    读书固然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人生中存在着一些极为宝贵的素质,它们往往难以通过书本直接习得,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素质更侧重于内化、体验和实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这样的素质: 难以读书学来,却极为重要的素质 1.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