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阶级是不可能消失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社会结构最核心的部分,也最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宿命论的僵局。说阶级“不可能消失”,或许有些绝对,但从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来看,要做到彻底的、永久性的消除,其难度之大,近乎于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不妨先想想,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它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分工、资源的分配以及权力的结构紧密相连。

首先,分工是阶级的温床。从原始社会开始,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阶级,但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劳动分工——男人狩猎,女人采集,或是随着部落发展,出现了更专业的工匠、祭司等。这种分工并非平均分配,有些劳动因其稀缺性、技术含量或对社会的重要性,自然会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资源。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升,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固化。当这种分工带来的差异,不仅仅是劳动的性质,更延伸到财富、知识、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时,阶级就初露端倪。

其次,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均是阶级得以维系的关键。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如何进步,资源(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等)的获取和分配从来都不是绝对平均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继承、先发优势、能力(或被认为是能力)、甚至是运气——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又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使得他们与资源的拥有者相对较少的人群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看到历史上各种革命和改革,试图打破这种分配不均,但即便在最极端的例子中,新的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也往往会孕育出新的特权阶层,只是其形式和称谓可能发生了变化。

再者,权力结构和制度设计往往会固化阶级。社会需要规则来运转,而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天然的权力中心。这些权力,无论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都会被用来维护现有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往往有利于既得利益者。即使制度本身宣称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各种隐性的门槛和无形的壁垒,阻碍一部分人向上流动,同时为一部分人向下沉沦提供阻力。教育、法律、社会习俗,这些看似中立的社会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都可能成为巩固阶级差异的工具。

更深层次来看,文化、知识和机会的代际传递,更是加剧了阶级的顽固性。父母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能接触到的资源和机会。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从小就拥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广泛的人脉和更丰富的经验,这为他们未来进入优势阶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贫困家庭的孩子,即使天赋异禀,也可能因为缺乏经济支持、社会网络和后天引导,难以打破阶级的束缚。这种“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使得阶级差异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不断复制和传承。

所以,说阶级“不可能消失”,并不是说社会进步和阶层流动就此停止。事实上,社会一直在努力缓解阶级带来的不公,通过教育普惠、社会福利、反垄断法等方式,试图为每个人提供更公平的起点和更多的上升通道。这些努力确实能够缩小差距,打破一些僵化的壁垒,实现一定程度的阶层流动。

但是,要让“阶级”这个概念,从社会结构中彻底蒸发,意味着要实现生产资料的绝对平均分配,权力的高度分散化,并且教育、知识、技能的获取和发展,对每个人都是完全平等且无门槛的。这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尚未找到一种可行的、可持续的模式。即使在那些追求高度平等的社会形态中,新的权力分配和资源占有方式,也常常会催生出新的分层,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再是传统的“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

因此,与其说阶级“不可能消失”,不如说在人类社会存在分工、资源稀缺和权力结构的前提下,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现象,很难被彻底根除,而更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演变。社会进步的意义,更多在于如何不断地去化解阶级带来的隔阂和不公,如何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更广阔空间,而不是追求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的、绝对平均的“无阶级”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的阶级是不断变化的

一个富农经过土改后,土地房子都平分给村里贫农了,这个富农还是富农吗?

一个贫民经过土改后,分到了土地房子,还当上了村干部,生活水平高于普通村民,这个贫民还是贫农吗?

人人平等只存在于天国吧

举一个例子,“平民百姓每月2元”只坚持了3个月 河北省徐水县“大跃进”始末 节选:

在得到毛 的高度评价后,徐水县一跃成为“大跃进”运动中的“明星县”,成为风靡全国的“共产主义试点县”。据统计,1958年3月至10月30日,先后有40多个国家、930多名外国友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前来参观。

1958年9月15日,徐水县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后改称徐水人民公社)。9月20日,发布了《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修正草案》,取消了干部、职工的薪金和社员的劳动报酬,对全县人民实行“十五包”。从9月份起,干部、工人、职工取消薪金,农民(社员)取消按劳取酬。干部改发津贴,县级每月8元,科局级每月5元,一般干部3元,平民百姓2元。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丧葬等全部由县里统一包起来。

徐水搞了3个月的供给制,不得不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社会结构最核心的部分,也最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宿命论的僵局。说阶级“不可能消失”,或许有些绝对,但从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来看,要做到彻底的、永久性的消除,其难度之大,近乎于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先想想,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它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分工、资源的分配.............
  • 回答
    阶级固化,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它像一层厚重的幕布,遮蔽了许多人向上流动的可能。那么,能否通过“禁止继承”这个看似激进的手段,来打破这种僵局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公平、个人奋斗以及家族传承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禁止继承”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讨论的“继承”,主要是指财.............
  • 回答
    人民日报政文发表了一篇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王宝强就是例子”的文章,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文章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反对“阶级固化”的说法,并以王宝强的个人经历作为有力佐证。 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想要传达的信息。文章的核心论点:这篇文章最直接的观.............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设想:在明朝“内阁权”存在的背景下,能否演化出类似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士大夫官僚阶级君主立宪”?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内阁权: 在明朝,内阁并非真正意.............
  • 回答
    一些人持有“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总有一天国家的概念会消亡”这样的观点,并以此为由表达对爱国情感的不认同,甚至流露出鄙视的态度,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领域,涉及到对国家本质、历史进程以及个体情感的深层理解。从他们提出的论点来看,其核心在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在人类社.............
  • 回答
    在社会结构这张复杂的大网中,阶级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在社会经济层级中所处位置的认知和感受——似乎应该与个人的物质条件和出身息息相关。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我们确实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阶级意识并不完全契合其客观的阶级身份。这种“错位”的阶级意识,就像是社会肌理中一抹难以捉摸的色彩,其成.............
  • 回答
    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学、哲学等传统文科及社会科学类专业,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求职市场讨论的焦点。要说它们是“不被看好的选择”,其实也过于绝对了,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专业“不实用”。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
  • 回答
    特朗普的减税政策,也就是2017年通过的《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确实没有采取分阶级减税的模式,而是进行了普遍性的降低税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考量与承诺的兑现: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一直强调要“让美国再次伟大”,而减税被他视为核心.............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共产主义核心的难题之一:如何调和“能力天生不平等”与“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实践者都曾为此苦思冥想。要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如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 共产主义的理想核心: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扎实的。美国那些自认为是“工薪阶层”或者“普通人”的选民,确实有人把票投给了特朗普,而不是那些更明确地喊着要“为工人阶级代言”的民主党候选人。这背后牵扯的东西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句“阶级敌人”就能解释的。你想想,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首先,得明白一点,所谓“无产阶级”.............
  • 回答
    独身主义,一个越来越被看见的生活选择,其背后缘由复杂,远不止“害怕无法突破阶级壁垒”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将所有选择不婚不育的人都归结于此,未免过于简化和武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经济因素无疑是影响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层面。当今社会,阶级流动性的确不像过去那样顺畅,许多人感受到了“向上走”的艰难。教.............
  • 回答
    社会结构和阶级,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引发无数思考和争论的议题。抛开那些晦涩的理论术语,我们不妨从更实在的层面去审视它们,看看它们到底有多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又有多少是我们在脑子里构建出来的概念。说它们客观也好,物质性也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体会:首先,资源和财富的分配:.............
  • 回答
    如今的社会,阶级划分比过去要复杂得多,不再是简单地用“哪个单位上班”、“有什么房”就能一概而论。它更像是一张流动的网,织就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要细致地聊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经济基础:这是最直观的划分 高净值人群/富裕阶层: 这是最顶端的群体。他们.............
  • 回答
    嘎达梅林,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谈到他,总是会引发一个有趣而又深入的讨论:他是阶级英雄,还是民族英雄?其实,这个问题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解读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理解嘎达梅林,需要我们深入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首先,从阶级斗争的视角来.............
  • 回答
    阶级史观,又称阶级分析法,是一种理解和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它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历史的演进主要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所驱动。打个比方,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它的外壳和功能,但阶级史观则试图深入到机器的内部,去了解那些驱动齿轮转动的、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力量。这些力量,就是不同阶级之间.............
  • 回答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可能演变成一场阶级战争,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刻哲学和社会学内涵的问题。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阶级战争”的定义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什么是阶级战争?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战争,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指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代表不同生产关系或财富分配模式的社会阶层之间发生的冲.............
  • 回答
    知乎上铺天盖地的“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论调,确实挺让人泄气的。好像整个社会就一张巨型金字塔,顶端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下面密密麻麻全是仰望的普通人,而且这张金字塔是焊死的,底层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翻不过去,只能认命。这说法有它存在的土壤,但如果全盘接受,那就太悲观了,也太简单化了。你想啊,如果真.............
  • 回答
    国内中产出国后,出现阶级下滑的现象,我觉得不能说是普遍到“人人如此”,但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遇到的挑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是一句“去了国外就完蛋”能概括的。让我试着用我观察和了解的角度,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产”在中国是个挺有弹性的概念。 通常我.............
  • 回答
    是的,国外当然存在阶级的概念,而且“阶级”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理论和历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现代社会科学中关于阶级的讨论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西方。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国外阶级的概念、提出者、划分以及相关背景: 国外是否存在阶级概念?绝对存在。 事实上,“阶级”(Class)这个词在很多西方语言.............
  • 回答
    波拿巴主义的存在,确实给“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马克思主义核心论断带来了一些讨论和挑战,但并非直接违背。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波拿巴主义的复杂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论断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家并非一个超然的、维护普遍利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