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宣传教育时都会说不提倡赖宁的这种做法。
我也不主张赖宁这种行为,山火、消防员进去都可能没命。小学生看见这个能报警就行了。
赖宁们(首届全国十佳)是真正的长在红旗下的理想主义者,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别看他们年龄都特别小,最大的也就是赖宁。比现在这些拿资本浇灌的理想主义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图腾和理想主义,赖宁们很大程度代表了我这个年龄这代人的理想主义。不管你们这些小将怎么喷他们,怎么看不起我们,这十个人,永远都是我们的英雄。
1989 首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他们是:赖宁 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刘玉玲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成洁 四川省南江县八庙乡初级中学、边荣唐 山东省济南市光明街小学、金冰一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孔庆山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田淑娟 天津市和平区汉阳道中学、吴燕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巴合提 新疆兵团哈密农场红山农场牧场小学。吴超 浙江省东阳县吴宁镇第一小学
请大家注意,这十个人,不像今天的国家级荣誉,都是竞赛生,金牌生,三好生,他们这十个人,几乎都是拿命换来的荣誉,除了赖宁,我印象最深的是成洁,失去双臂身残志坚;田淑娟,不畏歹徒勇敢搏斗身负重伤;孔庆山,见义勇为好少年;边荣唐,孝子动天;等等
从今天的标准看,这十个孩子,连鸡娃的边都摸不到,哪怕是首席的赖宁,他们做的事情,也都是今天这些鸡娃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如田淑娟。
我们是见证这十个人的一代人,那年我恰好以校大队长的身份组织了十佳的学习活动,十佳的照片挂满了我们学校,国家为十佳著书立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再倡导小孩子们舍命斗歹徒,不在倡导玩命救火救人,哪怕是表彰身残志坚,也越来越少。
我一直有个观点,从理性科学角度,我们确实不该倡导孩子们没事就舍命救火斗歹徒,要聪明应对,但我们也要培养孩子们的血性和善良,不要搞成一个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鸡娃。
作为见证了赖宁这代血性少年的人,我对现在娃们的血性感到担忧,这种教育,还是应该以适当科学的方式继续开展下去,赖宁田淑娟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依然是我们的英雄。
无论他是否被移出课本,无论他是否仍被主流媒体宣传,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即便多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他的形象依然难以磨灭。他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一代人的心中。
他的同龄人,现在有很多人仍然活跃着,有身家百亿,大型企业集团的商业巨头,手握权柄的政界要人,或是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大腕明星,但是整个70后群体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在我心中能够超越他的。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犹如流星划过长空。
读小学时,赖宁的事迹被学校宣传。说实话,打动我的并不是他勇救山火的行为,而是他作为一个同时代的初中其成长的心路历程。现在的00后,10后小孩子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体会。那是一种共鸣。赖宁曾经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作为一个空洞的符号和一座呆板的雕像,而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中学男生。
下面的叙述来自于30年前阅读其传记的回忆,未经查证。
赖宁出生于1974年。父亲是当地水利局的领导,家境应该不错。但他似乎从未表现出半点官二代子弟的纨绔。相反,他生活相当地朴素,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学霸。他在1986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中学。他的性格,沉稳,刚毅,骨子里又有着一种不太与其年龄相符的气质,这使得他的许多想法都与同龄人不同,甚至可以说有些另类。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更没有微博。赖宁只能把他的许多想法写在作文里。只是他的一些想法实在有些超越常规,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不知道免显得有些异类。因此其作文并不受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似乎是个严厉的中年妇女)的赏识。这位老师颇有威严,开学第一天就给这些准中学生们上了一课,其中一句话是“不要指望中学老师像小学老师那样做你们的抱鸡婆”。
赖宁曾经写过一篇呼吁人类重视环保的作文,只得了72分。他的一篇自传式的作文,颇具一些自嘲风格,也只得了75分。他的班主任对此的解释是“老师评分只看语言与结构”,言下之意是没兴趣评判其思想深度。但是赖宁对此似乎并不在意,而是依然笔耕不缀。尽管在他生前,他的文章除了班主任这个非伯乐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读者。
由于班级里的尖子很多,赖宁的成绩虽一直名列前茅,但再也没有机会荣登榜首,其遇难前初中的三次考试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与第三。但是班上的前两名却都认为论实际水平,赖宁才是真正的第一名。也许是冥冥之中预感到了什么,赖宁在他的最后一篇作文里表达了为报效祖国而献身想法。没想到几个月以后他果然以自己的实践兑现了诺言。我想,赖宁在1988年3月13日那天,可能真的想过用他的行动和生命去唤醒什么。但他用生命去书写的符号,人们真的读懂了么?它的意义,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应该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脸谱戏般的宣传和纪念。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对于这位英雄的记忆并未消逝。从他留下的文字,看到的是他丰富的内心。
初中的时候,赖宁的宣传已经基本听不到了。但是我从初中开始读书成绩一直都很好,说起来赖宁的精神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每次遇到挫折,也会不自觉地想起他。这决不是夸张矫情。
后来的我,与许多人一样,大学毕业去了美国,最后为了生活与金钱进了华尔街银行,每天关注华尔街动态与股市的涨跌。眼见自己的生活轨迹与年少时面对英雄遗像前的宣誓渐行渐远,仿如隔世,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奇怪。命运,真的很会捉弄人,让人在几十年的时光中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那个少年,在他十四岁生命终结之际,却定格在了永恒。这一切是很大的不幸,但却也让他不必像一些名燥一时而活到现在的英雄,因为之后的人生轨迹而受到更多争议,也不必像我们大部分普通的同龄人一样,最终告别理想,坠入庸碌的芸芸众生。
曾经在那时班级里排演过一首纪念赖宁的歌,依稀记得前面的几句:“你是一支坚强的火炬,照亮当代少年的心灵,你是一颗纯洁的水晶…”我不知道别人,至少对于我本人,赖宁照亮了我一生的道路。他已逝去多年,但我看到他远在天穹俯视着我们,而自己虽然还存活于人世,却感觉自己在不断地下坠。
看了评论很多。这里声明总结三点:
我记得啊,我还记得欧阳海舍命拦惊马,我还记得草原英雄小姐妹。
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你今天觉得不惜代价豁上性命也要做的事情,三十年后可能无关紧要;你今天觉得无比正确责无旁贷的事情,三十年后可能被认为不合规不合理不如让专业的来。这很正常,人都是受时空局限的,三十年前没有今天的规今天的理今天那么多专业人员,三十年后看今天,也到处是不合规不合理不专业。但是这不代表你此时此刻挺身而出的决定是错误或者可笑的。
英雄在做英雄事迹的时候,并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被后人记住。所谓英雄主义,是该你挺身而出的时候,不要怂。
愿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我们那时候已经是课外读本才有了。
怎么说呢,只能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并不可怕,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那这辈子就很值了。庸庸碌碌活一辈子,老了甚至都没有吹牛逼的素材,未尝又不是一种悲哀。
有的人说他是官二代。那岂不是代表了这样可以给下面人机会保证「阶级流动」?
因为主动参与山火灭火不幸牺牲的小英雄赖宁。
这是被著书立传的好吗
至少在我小时候,是真的看过人家的事迹的。
21世纪初的小县城里,想读书的小孩在家里,在乡下的外公家里,翻出来各种书页泛黄的读物。
赖宁,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
一晃都过去二十年了,现在想想,仿佛在开封时间胶囊。
一个推崇少年血性的人,转头就开始花钱买软文。
这东西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血性和软文能无缝焊接?
还是说软文和当年的血性其实暗通款曲?
我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但是总觉得味道怪怪的。
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蜕变。
也是时代正常的变迁。
这里我就不点名了。
估计明白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哪位。
说回赖宁。
我只记得学习赖宁等少年英雄事迹之后,自己特别想碰上起火,好冲进去就火成为英雄。
不仅仅如此,还满大街溜达抓了一段时间特务。
未成年人这种事迹为什么不能再提倡?
因为未成年人缺乏辨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在物资极其匮乏乃至更加恶劣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能还有存在的意义。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村里人被日本鬼子追赶,躲藏在某处。
一个没满月的孩子突然要哭出来,妈妈万般无奈亲手憋死了孩子。
这是战时,时代变了,原来存在的合理性就消失了。
我们现在不应该再去宣传赖宁的行为。
更不应该一边把过去的少年英雄事迹拿出来,给自己现在摆不上台面的内心贴金。
这实在是荒诞。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在鼓励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顾一切。
当时社会治安很乱,持枪抢劫银行屡见不鲜。
有银行职员为了保卫存款,被歹徒打死打伤,获得了荣誉。有的则因为没有拼命反抗,被判为贪生怕死,通报批评。
我想请问某位知友,现在你,会不会为保卫集体财产面对枪口、火海去拼命?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为什么要去号召别人?
再问,你会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失火现场抢救集体财产?
如果你不能鼓励自己的孩子做到,那谈什么继承赖宁精神?
如果仅仅是学习为国为民不顾一切奋斗的精神,为什么一定要去刻意宣传未成年人?
咱们能不能从不买软文宣传品牌,说实话办实事做起?
这个难道比命都不要了去火海抢救集体财产还难?
英雄主义,往往是不智的
但是当真正的困难来临
当我们需要在一瞬间做出反应时
英雄主义远比智者要可靠
英雄主义,就是以小博大的黑暗中的星火
你认为这是转瞬即逝的微明
我认为这是燎原大火的起端
有人说英雄主义不是一瞬间的决断,成就一生的荣耀
而是贯穿一生的荣耀决断,成就瞬间的永恒
纵观赖宁的一生,纵观先烈们的过往,纵观所有在赖宁影响下的无名英雄们,我们可以坚定的说,他们一生都在思考和践行英雄主义
天下为公,天下为共
这种境界,本就不可能是谁都能达到的
有些人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学赖宁,因此不愿学习赖宁的精神,甚至称赖宁是无知的孩子
你们确定,你们虚活光阴,就配评价一个胸有乾坤,志怀高远的英雄的灵魂么?
记得倒是记得,但我们小时候教育已经变成了未成年人不要见义勇为,而是保护自己为主。如果是提倡学习赖宁,要更早比我大5岁左右了。
我还记得他是救火挂了的,雷锋我忘了他是怎么挂的,不过现在想想你一个未成年跑去救火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了点?他上去不是添乱吗?貌似现在把他的事迹从语文中除去了吧?
自从赖宁的事迹被教科书移除不再做宣传后,说实话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人物了。
但我总觉得,即使他牺牲自己去救火的行为不值得现如今的未成年人效仿,但他也绝对不该被就此遗忘。
一个14岁的少年所拥有的见义勇为的精神,放在现在的时代大部分的成年人也都未必能企及。
从当初大肆鼓励宣传赖宁的事迹到如今不再做宣传和提倡反映的是时代观念的改变。
就像现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摔倒的老人,面对他人意外对你的求助,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再有赖宁当初一样的勇气,什么都不去顾虑的帮人一把呢?
我们之所以顾虑是因为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些求助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若是帮助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会侵犯我们的利益。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义的,即使我们有善心,我们也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也就是个人利益始终是社会利益的前提,这一点是没有错误的。
但赖宁当初想要阻止火势的蔓延一头扎进火海是因为他把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并始终相信社会是存在善意的,那个年代所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无私奉献。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看到一些关于赖宁的故事,说他在学习方面多么优秀,品德方面多面顽强正义,多么积极进取我就觉得很可怜。
因为我认为他就是那个年代社会真正所培养出来了的一个典型。
现如今也还是会有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就去救人,每年基本都能看见有人英勇救溺水的人自己却牺牲的案例。
我们总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见义勇为我们不鼓励也不提倡。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部分人的灵魂既高尚又可贵,即使不再提倡和鼓励,他们也不应该被后来的人所遗忘。
若是我们有一天真的都遗忘了,那他们才算是真的死亡了。
80后应该都还记得,“学赖宁”曾经是和“学雷锋”相提并论的。
我甚至还清楚地记得《赖宁的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在赖宁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望着远处的熊熊大火,对同伴说:“现在,我们要再向火山行了。”
现在,学雷锋年年还在讲,赖宁已经不提了。
其实再早一点,也有类似的故事。
1969年,黄山茶林场爆发特大山洪,十一个知青为了去对岸抢救仓库里的化肥和粮食,手挽手一齐走进齐腰深的洪水中,结果都被卷走了。
这就是著名的“黄山茶林场十一烈士”,在七十年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对于他们的宣传比赖宁更早绝迹,还说得出这段往事的人,除了我这种考古爱好者,估计头发都花白了。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
社会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在新一代的共识里:生命的价值比“国家财产”更重要。
我们已经度过了物资最匮乏的年代,如今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每一个国民。林木、粮食、化肥……这些东西都可以用生产来弥补,唯有生命的消逝不可挽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不必因为有些英雄的身影渐渐淡出了,就哀叹人心不古。
这个时代仍然有舍生取义的英雄少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