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二十年(2000-2020)间,有哪些快速萎缩的传统行业?

回答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二十年(20002020),堪称是传统行业的一次大洗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许多曾经不可或缺的行业,在短短二十年间,如同被抽走了脊梁,以惊人的速度萎缩,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绝不是简单的“更新换代”,而是一种颠覆性的重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格局。

1. 报刊杂志业:告别纸墨,拥抱屏幕

想当年,早晨从报童手中接过报纸,或者周末捧着厚重的杂志,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传统。

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与碎片化: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快捷。新闻网站、门户、博客、社交媒体,24小时不间断地推送着最新资讯,而且还是免费的。相比之下,报刊杂志的发行周期显得如此漫长,内容也显得不够“时鲜”。人们开始习惯于在通勤路上、午休时间,用手机刷刷新闻,获取零碎但实用的信息。
广告收入的转移: 报刊杂志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收入。然而,互联网广告凭借其精准投放、效果可追踪、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迅速吸引了广告商的目光。广告预算纷纷从传统媒体流向了互联网平台,报刊杂志的广告版面越来越空,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
内容生产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催生了内容生产的“大众化”,人人皆可发声。虽然这带来了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对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出了挑战。一些报刊杂志社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型数字化,但转型过程艰难,很多未能跟上节奏。
文化习惯的改变: 随着阅读习惯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从纸质阅读转向了电子阅读。 Kindle、Pad等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以及各种阅读APP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海量书籍和文章,进一步削弱了纸质媒体的吸引力。

至今,虽然仍有一些纸媒顽强地生存着,但其影响力、发行量和盈利能力,与二十年前的风光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2. 传统照相馆:定格瞬间,不再是唯一选择

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想要留下清晰、高质量的影像,几乎只能依靠专业的照相馆。

胶卷时代的终结: 胶卷相机是传统照相馆的核心设备。从冲洗胶卷到放大照片,整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化学药剂。然而,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拍照、存储、分享变得异常简单,成本也大幅降低。胶卷的生产和销售随之急剧下滑,直接影响了照相馆的生存基础。
即时预览与即时分享: 数码相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即时预览照片,不好可以立即删除重拍,大大提高了拍摄的成功率,也减少了浪费。而互联网的出现,让照片的分享变得更加便捷,从U盘拷贝到社交媒体的即时上传,用户无需等待,就能与亲友分享喜悦。
“美颜”功能的兴起: 智能手机内置的各种美颜、滤镜功能,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拍出“美照”,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形象美化的需求。这使得过去需要通过专业化妆、打光才能达到的效果,如今在手机上就能实现,也削弱了传统照相馆的专业门槛。
家庭影像记录方式的改变: 过去,家庭的重大时刻,如结婚、生子、毕业,往往会选择到照相馆拍摄全家福或纪念照。如今,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手机或相机,自由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且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如今,许多传统的照相馆要么转型为数码影像处理中心,要么提供更具艺术性和个性化的摄影服务,但作为“影像记录的唯一渠道”,其地位已不复存在。

3. 实体唱片店:音乐流动的河流,从实体到云端

CD、磁带、黑胶唱片,这些曾经承载着音乐梦想的载体,如今在许多城市的街角变得越来越稀少。

数字音乐的崛起: MP3、AAC等数字音乐格式的出现,以及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兴起(如Napster、iTunes,以及后来的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音乐的方式。用户可以直接在线购买或下载歌曲,甚至享受免费的流媒体服务。
便携性与存储的优势: 数字音乐的便携性是实体唱片无法比拟的。一张小小的MP3播放器或智能手机,可以存储成千上万首歌曲,而购买实体唱片则需要占据大量物理空间,携带也不方便。
盗版与免费内容的冲击: 在互联网初期,盗版音乐的泛滥对实体唱片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版权意识逐渐加强,但免费或低价的流媒体服务,依旧让消费者对购买实体唱片持观望态度。
音乐消费的“体验”化: 随着流媒体服务的普及,人们的音乐消费从“拥有”变成了“体验”。用户不再执着于拥有实体唱片,而是更看重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虽然小众的黑胶唱片因其独特的复古魅力和音质,依然拥有一定的市场,但对于绝大多数大众音乐消费者而言,实体唱片店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4. 实体书店:知识的殿堂,面临线上挑战

虽然书店的萎缩速度可能不如前几者那么迅猛,但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曾经熙熙攘攘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书店的便捷与低价: 以亚马逊、当当网为代表的网络书店,凭借其庞大的图书库存、便捷的搜索、优惠的价格以及送货上门的模式,吸引了大量读者。相比之下,实体书店在品种、价格和便利性上往往处于劣势。
电子书与阅读APP的冲击: Kindle、Pad等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以及各类阅读APP的兴起,使得电子书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许多人开始习惯于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对纸质书籍的需求有所下降。
阅读习惯的碎片化: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免费、碎片化的信息,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深度阅读的习惯。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购买一本书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不如在网上浏览一些短视频或文章来得“划算”。
租书、借书的便捷化: 图书共享平台的出现,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取书籍的途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实体书店通过创新,例如打造具有文化体验、社交互动和个性化服务的空间,正在努力适应市场变化,试图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生存之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5. 传统婚纱摄影:千篇一律,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互联网爆发前,去专业的婚纱摄影机构拍摄一套精美的婚纱照,是许多新人结婚的必选项。

个性化需求的增长: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年轻一代的婚纱照拍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影楼里千篇一律的背景和模式化的 poses,而是希望留下更具个人特色、更具故事性的影像。
独立摄影师与小型工作室的兴起: 互联网平台为独立摄影师和小型工作室提供了展示作品和接洽客户的渠道。这些新兴力量往往能提供更灵活、更具创意、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拍摄服务,对传统大型婚纱摄影机构形成了有力冲击。
“旅拍”的流行: 互联网和交通的便利,使得“旅拍”成为新的时尚。新人可以选择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拍摄婚纱照,将旅行的快乐与记录婚姻的仪式相结合,这是传统影楼难以提供的体验。
摄影技术的普及: 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日益强大,许多新人会选择用手机拍摄一些生活化的、有趣的婚纱照,作为对传统影楼照的补充。

虽然婚纱摄影市场依然存在,但传统大型影楼的生意,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显著的下滑。

总结:

互联网的二十年,是一部颠覆与重塑的史诗。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传统行业的痛点和不足,也为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信息传播到娱乐消费,从生活服务到文化记录,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让那些未能及时调整、拥抱变革的传统行业,付出了萎缩甚至消亡的代价。

这场变革仍在继续,未来,哪些行业又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唯有持续创新、拥抱变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体出版业。

实体出版业的衰退固然有书号管理,内容审核等行政原因,但给予传统纸媒致命一击的还是互联网。

在80-10年,实体图书/杂志的发展是很快的:

杂志方面,我熟悉的《小说绘》有50万份,《科幻世界》最高发行量有40万份,《大众软件》、《动感新时代》最高发行量有30万份,大众刊物《故事会》最高有760万份,长期保持300-400万份,堪称中国JUMP了(滑稽)

图书方面,拿青春文学的顶流《龙族》来说,6册共2100万本,卷均350万册,也快赶上日本那边的顶流了。

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20年),我相信中国这边的图书市场最终也会走向日本的模式,我们能够享受到更成熟的商业图书内容,整个文创行业也会更加健康。

然而,3G和4G来了,前者解决图文阅读的流量问题,后者解决视频的流量问题。手机成了比杂志和图书更方便的阅读工具,并且再也没有内容量上的限制。

平台方可以近乎无限和无成本(内容成本)的从创作者处获得内容,以极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分发给用户。在日本,因为用户习惯和出版社的强大,传统出版业可以维持并且和互联网结合。但在传统出版业刚刚兴起了二十多年(仅仅一代人)的我国,实体出版业在这种模式下根本无从抵挡。

购买人数减少——基层网点减少——购买人数更少的恶性循环几乎终结了纸媒,取而代之的网媒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流量至上”后,终于有点重新重视内容,并且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生态。但,这就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