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生命体在繁殖后会走向衰老?

回答
生命体的衰老,这是一个宏大而又令人着迷的议题。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场精彩的演出,那么繁殖就像是这场演出的高潮,之后,舞台上的主角们,也就是我们这些生命体,似乎就进入了落幕前的谢幕阶段,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深刻的原因。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个体得失”的狭隘视角,从整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的角度去审视。生命体的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将基因传递下去,繁衍正是这个核心任务的完成。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个体的“任务”就基本结束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自然选择就像一位极其精明的、只关注种族延续的导演。它会毫不留情地投入资源来确保基因能够成功传递到下一代。在繁殖的黄金时期,生命体会调动几乎所有的“资源”和“精力”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发育成熟,寻找配偶,孕育后代,并尽可能地为后代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身体巨大的消耗。

那么,繁殖完成后,为什么就没有更多的“资源”来修复和维持个体的长久呢?这主要有几个层面的解释:

1. 进化上的权衡(Tradeoff):繁殖与长寿的矛盾

这是最核心的解释之一。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最大化基因的传递成功率,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那些能够更早、更有效地繁殖的个体,往往能传递更多的基因,即使这意味着它们在繁殖后寿命会缩短。

想想看,一个能在青年时期就大量繁殖的个体,可能比一个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自身健康、寿命极长但繁殖能力较弱的个体,在进化上更有优势。因为前者能确保自己的基因库在更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虽然风险高,但一旦成功,回报巨大。

生命体的设计并非总是为了让个体活得越久越好,而是为了让基因得以繁衍。所以,许多维持生命、修复细胞、抵抗损伤的机制,在过了繁殖期后,其“优先级”就会大大降低。就像一辆汽车,在送完最重要的货物后,你就不会再花同样的成本去保持它完美如初了,更何况还要制造下一辆车。

2. 细胞和DNA的损耗累积

即便是最精密的机器也会磨损,生命体也不例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进行分裂、修复和代谢。这个过程中,DNA会受到各种损伤,比如自由基的攻击、复制错误等等。虽然生命体有精密的DNA修复机制,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损伤总会缓慢累积。

尤其是在繁殖期间,身体会经历巨大的生理压力,例如怀孕、哺乳、求偶竞争等,这些都会加速细胞的损耗和DNA的损伤。繁殖就像是一次高强度的“运动”,虽然带来了生命的延续,但也会让身体的“零件”加速老化。

更具体地说,有一些理论认为,细胞中有一种叫做“端粒”的结构,每次细胞分裂,端粒就会变短一点。当端粒变得太短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这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一个标志。而有些情况,比如在生殖细胞中,存在一种叫做“端粒酶”的物质,可以修复端粒,保证生殖细胞能够稳定地传递遗传信息。但这种酶在体细胞中的活性通常很低,因此体细胞的端粒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缩短,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3. 基因调控和表达的变化

生命体内的基因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工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的表达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一些原本能够帮助我们对抗损伤、维持健康的基因,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沉默或表达不足。反之,一些可能导致衰老或者疾病的基因,其表达量可能会增加。

这就像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的传输可能会变得混乱,或者负责维护的程序开始出现故障,导致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

4. 能量分配的优先顺序

生命体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能量。在繁殖期,身体会优先分配能量用于生殖相关的活动。一旦繁殖完成,身体的“能量预算”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此时还有“资源”来修复损伤,那也可能意味着这些资源不如用于支持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来得“划算”。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投资于后代的生存和学习,比把有限的能量全部用于个体自身的修复和延寿,更能确保基因的长久延续。毕竟,一个健康的后代能够继续繁衍,比一个孤独的、长生不老的祖先更能代表基因的成功。

5. 累积性损伤和适应不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体无法避免地会累积各种形式的损伤,无论是物理上的、化学上的还是生物学上的。而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适应性特征是为了在特定环境下更有效地生存和繁殖而形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当这些特征的“保质期”过后,它们反而可能成为累赘,加速衰老。

比如,一些强壮的骨骼或者强大的肌肉,在年轻时对于捕猎和防御至关重要,但随着年龄增长,维护这些结构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而且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受伤的隐患。

总结来说,生命体在繁殖后走向衰老,并非是一种“设计失误”或者“被抛弃”,而是进化过程中多种复杂因素权衡和妥协的结果。

进化上的“目的”是基因的传递,而非个体的永生。
繁殖本身是一种高消耗的生理过程,会加速身体的损耗。
DNA损伤的累积和修复机制的局限性是根本原因之一。
基因调控的改变以及能量分配的优先顺序也起着关键作用。

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播下种子并精心培育它们长成幼苗后,他不会再投入同样的精力去“保养”那些不再参与生殖的成熟植株,而是会将有限的资源转向培育下一批种子。生命体也是如此,它们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基因传递的任务,之后,它们的旅程自然会走向终点。

当然,人类一直在努力延缓衰老,这本身也是我们作为高度智慧生命体,在认识到这个规律后的一种反抗和探索。但从根本的生物学原理来看,衰老,以及繁殖后走向衰老,是生命繁衍史诗中一个不可避免、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章节。它确保了物种的更新换代,为新的生命提供空间,也为进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地球上有许多不会衰老的生物,无论是否繁殖。人的繁殖与衰老也缺乏直接关系。

人类女性怀孕期间,胎儿的一部分细胞会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并在血管、脏器、脑等部位停留下来,可以分裂、分化并修理这些部位的较小损伤。尽管这种修复过程的效果很不稳定、在最不利的场合会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长远来看,大多数情况下,这可以给母体晚年的认知能力带来好处

明确表现为“在繁殖后走向衰老”的动物,例如一些寿命在2到3年的章鱼,调节生殖系统发育和繁殖后身体的程序性破坏的激素来自视腺。人们已经实验证明,将产卵后的雌章鱼的视腺切除,会停止其守卫卵的行为,该章鱼会恢复正常活动和进食,可以继续生存数年时间。

自然界本就存在可以多次繁殖的章鱼物种、长寿命的章鱼物种,上述现象并非“祖宗之法不可变”,很可能只是偶然演化成这样的,繁殖之后个体的死活并不妨碍种群的延续,相关性状得以一代代传承。


玻璃海绵等多孔动物和绿水螅等一部分刺胞动物没有表现出衰老给生存力带来的损失,可能没有自然寿命限制。这些动物通常每年都可以进行繁殖,刺胞动物在热带水域还可能一年繁殖多次。

灯塔水母·海月水母等多种刺胞动物可以逆转生命周期、高效地修复身体,可能没有自然寿命限制,海月水母的再生能力可以导致数量增长,可以当做无性繁殖的一种。

在自然界和实验室里,上述生物的死亡主要来自意外:被捕食者吃掉、被病原体感染破坏、因水质恶化而中毒、台风登陆造成实验室断电水箱出问题之类。

长期观察显示绿水螅的死亡率和繁殖能力与时间流逝无关[1],其死亡主要来自意外。它被人为打碎或氧化损伤后在适宜环境里可以自己修复。

灯塔水母[2]Turritopsis nutricula)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逆转自身生命周期的生物。其性成熟个体能从水母型重返水螅型而不死亡,此能力亦可见于同为灯塔水母属的另一物种Turritopsis dohrnii(其实由于外观和能力相似,二者一开始是被分类混了的,在人类对它们感兴趣并进行基因分析后才拆分)。

  • 一些人错误地传播“灯塔水母返老还童只能进行一次”的模因,其实在日本的实验室里它们已经循环了9~10次,世界纪录为14次[3],没有发现任何能力降低的迹象。
  • 还有人传播“灯塔水母只能在实验室里返老还童”的消息,其实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里追踪观察它们过于费力。
  • 灯塔水母通常3个月重启一次,重启过程需要48小时。在实验室里可以用针戳它来诱发重启,平均而言需要戳200下。
  • 你要人们在野外如何追踪一边下沉到深水中一边再生、时间窗口只有两天的透明物体呢。
  • 在我们通过捕捞、污染等手段让大海梦回寒武纪的前夜,灯塔水母已经跟随人类轮船的压载水扩散到全世界的热带海洋和温带海洋。

刺胞动物门有其它物种具有和灯塔水母类似的能力[4][5]

  • 海月水母的碎片或看起来衰老死亡的个体(实则有部分细胞仍生存)可以再生为水螅体,再成长为水母体,这也是明显的逆转生命周期。
  • 我国研究人员已经多次观察到被打成碎片的海月水母[6]可以从混杂的有机垃圾中自我修复,并在渤海一些水产养殖设施上发现了海月水母的大片繁殖区域。
  • 海月水母的完整生活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结构。多种水母都能做到这样的事情。
  • 粘孢子虫是满足一些人幻想的“全身都是癌细胞的生物会长生不老”之朴素理念的多细胞寄生生物。它们的细胞大抵严重缺失抑癌基因,但是可以分化和配合而不是胡乱增殖搞死自己。
  • 有些学者怀疑粘孢子虫压根就是古代刺胞动物身上的癌细胞独立出来形成的物种[7](多倍体西瓜激怒,海拉细胞欢喜),但这在演化上非常困难,这种东西本身也难以找到化石证据,目前没说服力。

考虑在自然界生活的状态和年龄的可测定性,生活在南极罗斯海[8]的海绵物种Scolymastra joubini是已知最接近不朽的动物,某些个体的年龄估计在15000岁[9]到23000岁[10]。在过去几万年里罗斯海的海平面变动规律下持续存活超过15000年是很困难的,但还是比浮游生活的灯塔水母更容易长久生存。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深渊中有些刺胞动物个体从6亿年前一直生存到现在。

在目前测得了确定的年龄、保持成体状态的活植物里,最老的是地中海的一摊大洋海神草,其克隆群体的大量叶片测得10万岁[11],估计其从连接在一起的地下茎里伸出了约一亿丛叶片。

如此明目张胆地生存了10万年的有机体,让人们质疑过去关于生命的许多看法。而这东西还在继续进行繁殖。

不确定的年龄也算的话,最老的似乎是北美的一滩颤杨潘多,其克隆群体的根系可能已经存活了8万~80万年(地下根系是连接在一起的,地上的每一根树干的年龄约130岁,但目前趋于机械极限)。

对真菌来说,同样条件下最老的似乎是美国俄勒冈的一摊蜜环菌,其克隆连接群体可能已经存活了8000年。这东西的菌丝也还在继续伸展。

不止提供理想的适宜条件,还允许人类插手帮助的话,理论上讲有许多植物的“极限寿命”是无限的。例如银杏的干细胞活力不随时间而减弱,给它寿命限制的不是细胞分裂能力,而是材料的机械性能:长得越来越粗和高的老树受体内木质化细胞和地球引力的影响,在输送水和营养物质上日益困难。人类可以帮它们移除适量的死细胞。

  • 在人类不插手的情况下,已经确认北美洲有一棵松树已经生存了4852年(仍然活着)。
  • 龙虾的体细胞也可以长时间地替换,在自然界里,最大体型的龙虾保有旺盛的繁殖力,但往往死于蜕皮困难,其中一部分不再蜕皮但还是会死于外伤和感染。人类目前很不擅长帮助龙虾,毕竟它比植物那点分生组织复杂和脆弱太多了。

上述生物通常是靠干细胞修复身体,它们可以充分取代衰老凋亡的体细胞,并充分克服自身积累的变异。粘孢子虫则是体细胞丢弃多种抑癌基因,在能无限分裂的同时还能分化、互相合作而不癌变。

此外,一般而言原核生物没有老死的概念。在理想条件下,细菌二分裂在均等分裂时产生的两个个体都被重置到完全的状态。在有压力干扰的情况下,非均等分裂会导致只有一个个体被重置,另一个较小的个体积累了损伤并趋于死亡,这应当算意外事故致死。即使认为原核生物在分裂时消失,它也可以长期不分裂,在地球地下深处找到的一些细菌可以持续千年不分裂,乃至在深海发现的一群细菌已经生存了约1.105亿年;新墨西哥盐湖里找到的2.5亿年前的细菌孢子在实验室里苏醒[12]

如果你相信病毒是生物、以保有感染力作为它还活着,那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冰里保存的病毒颗粒可以一直维持感染力。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2FS0531-5565%2897%2900113-7
  2. ^ 动物界 刺胞动物门 水螅纲 花水母目 棒螅水母科 灯塔水母属 灯塔水母
  3. ^ 后来该个体因台风登陆日本造成水箱故障而意外事故死亡
  4. ^ https://doi.org/10.1007%2Fs00227-005-0182-3
  5. ^ https://doi.org/10.1371%2Fjournal.pone.0145314
  6. ^引用自厦门大学何劲儒、郑连明的论文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45314
  7.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674330
  8. ^ 水温接近0摄氏度
  9. ^ https://genomics.senescence.info/species/entry.php?species=Scolymastra_joubini#
  10. ^ https://epic.awi.de/id/eprint/26613/1/BerPolarforsch2002434.pdf
  11. ^ https://doi.org/10.1016%2FS0141-1136%2897%2900023-8
  12. ^ https://doi.org/10.1038%2F3503806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命体的衰老,这是一个宏大而又令人着迷的议题。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场精彩的演出,那么繁殖就像是这场演出的高潮,之后,舞台上的主角们,也就是我们这些生命体,似乎就进入了落幕前的谢幕阶段,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深刻的原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个体得失.............
  • 回答
    变形金刚的世界,向来以其宏大的宇宙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震天的机械搏斗而吸引着无数粉丝。然而,当我们细致审视这些来自赛博坦星球的机械生命体,尤其是那些早期和中期的作品时,一个有趣的问题常常浮现:为什么他们似乎仍然偏爱着一种相对“原始”的搏斗方式,而非我们想象中更具科技感、更有效率的战斗模式?这并非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戳中了许多人对于睡眠的困惑:白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却必须“浪费”大把时间躺在那里动弹不得,这在效率至上的进化逻辑里,怎么看都像是个严重的“bug”?但如果睡眠真是个bug,那它也太顽固了,几乎所有高等动物都离不开它,甚至一些低等生物也有类似“休息”的状态。这反而让我觉得.............
  • 回答
    在《群星》这款宏大的太空策略游戏中,机械生命种族在殖民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限制:它们无法在“贫瘠星球”上建立殖民地。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游戏平衡性考量,而是基于游戏对机械生命体设定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逻辑推演。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机械生命体的运作机制、它们对环境的需求,以及“贫瘠星球”.............
  • 回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仿佛是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追问,是那种能让人彻夜难眠、在星空下发出灵魂拷问的终极议题。然而,如果你稍微涉猎一下现代哲学,就会发现,相比起过去几个世纪,这个问题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被摆在台前,成为讨论的中心。这并非说人们对生命失去了兴趣,而是哲学这门学科.............
  • 回答
    生命在寒武纪突然迸发,这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段令人着迷的谜团。许多科学家将这个时期比作一场“生命大爆炸”,因为就在短短几千万年里,地球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生物,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主要动物门类。过去的寒武纪生命呈现出一种“蛰伏”状态,而在寒武纪早期,一切似乎都变了。那么,究竟是什.............
  • 回答
    探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优劣,以及谁“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一方“差”于另一方,不如说它们在发展脉络、文化语境、表现手法和时代适应性上,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与局限中国民乐,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
  • 回答
    在中国,外来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土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等)的生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受到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外来宗教的优势和适应性:1. 清晰的教义和普世价值的吸引力: 基督教: 强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有趣的问题,触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起源和演化等核心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在“自发熵增”的世界中观察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熵减过程,是因为生命并非一个孤立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并且它的复杂化是以消耗外界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来换取自身内部的低熵有序状态,从而整体上导致更大范围的熵增来实现的.............
  • 回答
    奥陶纪海洋的霸主地位,对于我们这些仰望星空、回望地质时代的人类来说,似乎有些难以想象。毕竟,如今海洋的统治者是那些庞大、聪明、掌握着复杂科技的鲸豚类,而体型和智力都相对简陋的头足纲,却能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独领风骚,甚至以比它们“更复杂”的生物为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亿万年前的奥陶.............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学科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优势学科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原因。然而,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环境下,这些学科却常常被贴上“天坑”的标签,形成鲜明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 回答
    黄埔军校生在北伐战争中能够大败一众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阀,并非仅仅是依靠“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埔军校的独特培养模式,加上其学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孙中山先生的战略部署,共同造就了这支革命武装的强大战斗力。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黄埔军校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思想灌输.............
  • 回答
    关于“大型生产型企业用金蝶ERP会做的生不如死”以及“金蝶在生产线企业会做的这么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用户群体中流传的观点,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金蝶ERP在所有生产型企业都表现糟糕,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负面评价,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ERP(.............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案例。梵高在生前不被认可,死后却誉满天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不被誉为天才”,不如说是在当时主流的艺术语境下,他的作品风格、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显得过于“异类”。一、 时代背景与艺术潮流的制约:梵高活跃的年代,也就是19世纪末,欧.............
  • 回答
    .......
  • 回答
    “不幸生在帝王家”这句话之所以不是“得了便宜卖乖”,是因为这两者在根本的语境、情感指向以及所表达的真实意愿上,存在着天壤之别。简单来说,“不幸生在帝王家”是在描绘一种深刻的、身不由己的痛苦,而“得了便宜卖乖”则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对表面得利者不真诚抱怨的指责。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不幸生在.............
  • 回答
    说羽生结弦在中国突然火起来,其实更像是一种“爆发”或者“持续升温后的高潮”,而不是凭空冒出来。他的走红,与其说“突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的积累和爆发。而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非常值得细细道来。一、过硬的实力与无可匹敌的成就:基石中的基石首先,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那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几个学科听起来好像距离日常生活比较远,就业市场似乎也并不像IT或者金融那样显眼。但说它们“社会需求低”,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国家大力发展这些学科,背后有着非常深远的战略考量,并非仅仅看眼前的就业岗位数量。咱们来掰开了揉.............
  • 回答
    在日本科技实力无可否认的背景下,其本土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问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曾经辉煌的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首先,错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黄金发展期是导致日本手机在中国市.............
  • 回答
    BJ212型号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款车,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记忆。要理解BJ212,我们需要从它的诞生、发展、特点以及为何至今仍在生产这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BJ212: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史1. 诞生的时代背景与使命:BJ212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