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年底须完成,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你怎么看?

回答
教育部这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重点聚焦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待遇上,特别是提到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年底须完成”的目标,这无疑是给了广大教师们一颗定心丸,也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首先,关于“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这个目标。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教师职业价值的重新肯定和尊重。长期以来,虽然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实际收入水平上,与许多其他职业,特别是公务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让教师们在经济上感到压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为什么这个目标至关重要?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如果教师的待遇与公务员相当,甚至更高,那么那些有能力、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就更有可能倾向于教师这个行业。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到真正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优秀人才,而不是让一些对教育热情不高的“曲线救国”者挤占了资源。
提升教师职业的尊严感: 工资是衡量一个职业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当教师的收入能够得到保障,并且与社会上普遍认可的稳定、受尊重的职业相当时,教师群体的职业尊严感自然会提升。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善,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教师待遇的提高,能够有效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教师资源上的差距。当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也能得到充分保障时,就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在那里安心工作,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经济上的稳定和保障,是激发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当教师不必为生计过度担忧时,他们就能更专注于教学研究、学生培养,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工作中,这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年底须完成”的紧迫性和意义:
“年底须完成”这几个字,传递出一种改革的决心和紧迫感。这意味着这个政策不是遥遥无期的承诺,而是有明确的时间表,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切实去落实。这能有效避免政策的空转和拖延,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改革的红利。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具体执行细节,确保真正做到位。

其次,关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仅仅提高待遇,如果教师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会打折扣。提高素质,我认为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

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这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是否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否过关、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是否出色等等。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师德师风的加强: 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引领者,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这次会议的关注点也必然包含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强调,比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一旦发现违背师德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处理机制。同时,也要为那些坚守师德、默默奉献的教师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激励。
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具备更开阔的教育视野,能够理解并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勇于探索。
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 教师群体的工作压力其实不小,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家长、教学任务和社会期望,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也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一环。

再次,将这两点结合起来看:提高待遇与提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待遇是基础,素质是目标: 高待遇能够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钻研业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保障。当教师的经济压力减轻,他们的精力就能更多地集中在提升教学能力、钻研教育理论上。
素质是回报,待遇是激励: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飞跃,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当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社会贡献了更多价值时,相应的待遇提升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和激励。这种良性循环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后,我对这次发布会有一些期待和思考:

政策落地的具体举措: 除了目标,我们更关心如何具体实现。比如,工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如何保证各地能够真正落实到位?是否有具体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 提高教师素质,也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和促进。评价标准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看重教学成绩,也要关注师德师风、教学创新、学生评价等。避免唯分数论、唯论文论等不合理的评价导向。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系统的专业发展支持。教育部门应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参加进修、交流学习,让他们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社会认同的提升: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尊重和支持教师。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让教师这个职业的光荣感和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

总而言之,这次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释放出的信号是非常积极和令人振奋的。将提高教师待遇和提高教师素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显示出改革的决心。我相信,如果这项政策能够真正有效落地,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后续的政策细则和执行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抛开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和县区的财政本质上都是吃饭财政,也就是说财政收入除了还本付息,剩下的大概够发工资(在不涨薪的前提下),以及维持党政机关运转。

至于说什么基础设施建设、民政、农林水开支之类的,没上级的投资,基本不用想,能挤出十几万做一个规划方案,已经很牛逼了。

如果你们亲自去当几天县委书记县长,你会发现最头疼的问题不是人事,不是治安,不是扶贫,不是城建,最大的问题是钱,是钱,还是钱

没有钱,你所有的职能部门根本没法启动任何专项项目,没有办法满足老百姓的大多数要求。最简单的例子,本县白马乡赵家村的老百姓要求修一条路,就你县财政那几个钢镚,修个屁,等着省里和市里什么时候立项了下达投资吧

回到教师工资的问题,其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猿的要求,在温总理时代就已经提出过了,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是要重新提起?说明过去那些年实现不了。

做个很简单的计算,假如你县里面有小学、初中、高中老师总共500人,每人每月涨工资1000元,一年增加的开支就是500*1000*12=6000000。

开玩笑,一个县的盘子就这么大,上哪去挤600万出来给你发工资?

不止你教育口要钱,公安、应急管理口、农林水牧、自然资源、住建、交通、人社......一大堆都等着要钱。上级各部委、厅局,哪个都说要加大投入,不能缩减

别的不说,消防预算防汛预算抗旱预算,你敢砍哪个?要真的出了事,不说乌纱帽了,菊花保不保都是个问题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两位爸爸来兜底。不过,天朝这么多老师,这两位爸爸兜得完么?......

user avatar

教师行业里早就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教师涨工资——空调!给教师涨工资的口号喊的震天响,从上到下都在喊,但真正的行动却很少见。

以老陈所在地区为例,我们区所有老师都没有精神文明奖,但教育局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听说有。包括依然是教师身份,但借调到局里去的老师也有。为什么不给普通老师发精神文明奖?理由是老师人数太多,全区一万多人,财政承担不了。呵呵。

还有公务员都有车补,哪怕是最低的科员每个月也有五百,教师没有,仅此一项每个月就差了五百块钱。

绝大多数地方公务员都有年底奖励性绩效,但很多地方教师没有。教师的绩效,纯粹就是个数字游戏,是从教师工资里边拿出一块,再进行二次分配。

可以这么说,除非国家财政直接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给这个群体下拨经费,要不然这依然就是句空话。

国家说的是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但没说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很多地方公务员的奖励性绩效,精神文明奖和车补加起来比工资都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