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
不过,政策必须是组合拳才有效。
抑郁的学生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长。
焦虑的家长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社会。
燃油是社会性焦虑,发动机是家长,孩子是那辆加速奔向悬崖的车。
不能光检测车是否超速,要检测发动机是不是也存在问题。
当然最关键的是把燃油整一整。
不要把预防汽车超速,变成对超速汽车的惩罚。
如何防止“抑郁”歧视 ,这个课题必须跟上。
评论区有很多人对这个政策的提出有异议,可以理解,因为抑郁症群体在现有环境下还是会带来很多病耻感,甚至会被贴标签,被排挤、被孤立。但这个举措是个开端,后续相应的配套措施可能更为关键,我能想到的几点:
但整体上我仍然是支持这一举措,不然那些没被发现的真的患者可能就无法得到救助了。
@LongVXX指正: 在截断值一定的时候,灵敏度和特意度是定值,并不随纳入筛检的人群数量产生变化。当换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时,特异度降低,由于人口基数,假阳性的增加大于真阳性的增加,阳性预测值减阴性预测值增加(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的人群中真实患病的比例,阴性同理)。这实际上是筛检的方法选择的问题,但即使方法灵敏度特意度都很高,筛检也只能说明“可能患病”,确诊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先说两个概念:
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正确判断病人的率。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正确判断非病人的率。
翻译成人话,灵敏度是特定群体中,通过某种检测方法真的能够判断出有病的人数比例。特异度是特定人群中,通过某种检测方法真的能够排除没病的人数比例。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也就是很有可能会出现一大波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学生群体,这整体上来说是好事,能够增加社会资源对于抑郁症群体的关注和倾斜。
但灵敏度的提高,可能伴随着特异度的下降,也就是可能会出现不少假阳性的抑郁症群体。这是需要警惕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所以应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量表,而是依据精神科医生做的精神检查。
那什么是精神检查?
精神检查指的是精神科医生对患者或来访者的一般表现、认知过程、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四个部分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估。形式主要为问诊。比如一个患者的主诉为“反复情绪低落伴自责自罪半年余”,那么精神科医生就要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并且进行描述(以下描述为个人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根据以上的精神检查,然后如果患者的病程也超过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4天),即可考虑为抑郁发作的诊断。注意这里还有两个需要考虑的部分:
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患者都会去就诊,网络这么发达,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先在网上找量表自测一下,这里就存在很多问题。
药品说明书可以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主要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等,还有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良反应说明。
可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部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药物望而却步,轻则头昏、乏力,重则共济失调、震颤、黄疸,严重的可能产生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作用。
认真看完不良反应的还能继续服药的可谓是“真的猛士”了。但大家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重要信息——不良反应是根据出现频率进行分类的,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1/10,偶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十分罕见<1/10000。很多人会选择性忽略这些重要信息,甚至以为只要出现在说明书上,就一定会发生。
对待说明书,要不就不看(遵医嘱),要看就看全面一些,不然就会自己吓唬自己,尤其焦虑、疑病患者,能不看就别看了。
同样的,自己随意做心理量表,也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
综上,如果你怀疑自己出现了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不要讳疾忌医,去当地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就诊,明确诊断,如果不相信当地的医院,还可以到大城市的更好的医院就诊,甚至在国内一些一流的医院还有多专家会诊——三个主任医师坐在一起讨论你的病情,这是不完美的现状下唯一还算靠谱的方法。
要真实有效地落实这个政策,最重要一点,就是:
应该把心理疾病和身体疫病同等看待。你在体检中发现哪里指标过高,等待你的不应该是强行退学、开除解聘、被家人和朋友抛弃、被霸凌、被贴标签、污名化。
发现疾病的意义在于及时就医,不耽误诊断和治疗,同时社会也好、学校也好、家庭也好都应该给予病患最大的支持和保护。
具体来说,在筛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第一,隐私问题。
各人的身体状况,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属于各人自己有权公开或不公开的私人信息。但是初高中是未成年人,父母有知情权。学校有直接利益关系,相关部门、咨询师、班主任也应该知道这个信息。
不过有知情权不代表有扩散这个信息的权利。
事实上,每个涉及处理学生心理评测的医务人员和老师都应该签署保密文件,许诺不可以不经允许散布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的消息。
第二,心理筛查必须配套相关培训
除了专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培训,这里说的主要是针对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培训。
对老师的培训可以安排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两天就够了。内容要涵盖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具体的案例及其错误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来自已康复志愿者的见证和现身说法,以及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如何观测到学生释放的求救信号。
针对家长的培训除了涵盖以上内容,还应该多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去污名化的内容。因为家长会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对这种疾病有更多了解可以去除这些恐惧和压力。
对学生的培训一方面也是以上这些基本常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个自救和救人的机制。也就是发现问题了求救于谁?通常来说应该是学校的专业辅导部门,不建议找班主任或任课老师。
以平常心看待心理疾病,大家就不怕自我评估和互相帮助。在感觉“这个人怎么这样”的时候,过去可能是嫌弃或避开,现在可以多考虑一层,ta是不是在释放求救信号,是不是应该接受一些心理辅导。
第三,不可以做出违背个人意愿的强制举动。
在个人没有对他人做出伤害的情况下,不可以强制退学、强制送院。可以建议,但必须尊重当事人的意见,同时做好保密工作。如果当事人选择继续上学,要尊重其选择和隐私。
还是那句话,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雷、甩包袱、把烫手山芋扔出去。筛查的目的是要尽最大可能的帮助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环境。
在患病学生求学过程中给ta最大的支持,包括并不限于:
总之,筛查不是为了让学校避免麻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处理他们生命中的麻烦。有这个意识做担保,才能真实有效的落实这个政策。
再说说培训内容,我提供一个大纲,有心的社团或学校组织可以自己扩展补充。
第一部分,要有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纵览:
这个数据应该不难找。包括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种类,各种疾病在青少年中的比例,对不同年龄段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比如,搜一下“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就能找到这些数据:
中国青少年几乎每5个就有一个精神健康出问题的孩子。这个比例基本和美国持平。
这些数据可以让人意识到整件事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严重性让人不得轻视,普遍性让人不必过分担忧。
由于青少年身体生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产生问题的几率其实是非常高的。青春期心理疾病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不要掉以轻心但也不用过分忧虑。
青少年普遍存在焦虑、强迫、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行为异常和情绪不稳定等情形,但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会发展为严重的抑郁症。
只要适当地疏导和支援,甚至有时候仅仅是表示理解和支持,认真倾听,默默守护,都不会让绝大多数病症发展为重度抑郁。
但如果置之不理或者对之不理解、嘲笑、辱骂、继续刺激,就很容易变成重症了。
第二部分,需要引入案例分析。
这里会涉及真人真事,注意隐去姓名和重要身份标识。
引入案例的好处是让人设身处地去经历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案例也比数字更具说服力。
可以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家长和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成功的案例何以成功?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在演示几个案例之后就可以让学员操练了。给他们分组,每组分配一个案例,一起讨论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结束的时候每个组出个代表总结,其他组也可以参与建议分析。
在这些讨论里面,大家可以发现很多习以为常却错误的处理方法,集思广益也能让一些有用的经验得到传播。
第三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发现求救信号的方法。
因为很多患病的人不是一开始就要把自己关起来的。他们很多人一开始也想寻求帮助,找人倾听,希望获得理解和支持。
但往往遇到的是不理解、指责、甚至嘲讽和辱骂。
他们把心门关上不是在用力与世界为敌,而是无力再与世界争辩。
自残行为也是如此。
你以为那些伤口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痛苦,实际上那些伤口是在向你呼救,向周围的人呼救。
可惜很多人看到了却为了避免尴尬,佯装不见。
类似的呼救信号还有很多,包括自残、行为突然改变、情绪严重波动。很多人把这些解读为“叛逆” “不乖” “变坏了”,那真是极大的误解。
他们并没有变坏,他们仅仅是在求救。
这些认知其实是有些反直觉的,所以适当的学习和培训肯定有必要。你现在不知道不是你的错,但如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已经被提上了日程,那作为老师和家长再不主动去自我教育就说不过去了。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你的职责理论上仅限于“发现疾病”,而不在于“医治疾病”。
不要轻易尝试去拯救对方,即便是至亲之人也不行。
你需要将病患带到正规的医院,看精神科的医生,好好的帮助病患遵医嘱。
——其实,对于患病的孩子们来说,你的理解和陪伴就已经是最大的拯救了。其他的,交给专业人士吧。
舍本逐末
支持、有必要!
此举可以有效的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筛选,做到提前有效预防,有针对性的舒缓青少年的心理,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结果一样是好的。
筛查结果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孩子心理比较薄弱,一旦知道了这个结果是否会雪上加霜,这个目前不得而知,另外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要最后一人有事全校皆知,那就会无形给孩子带去更大的压力和阻力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以及部分同学间带来的歧视,那就事与愿违了。
筛查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手段。筛查过后如何引导教育才是根本。所以这个要学校、家庭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安全机制、引导机制,更好的引导存在抑郁现象的孩子回归和保障他们的安全。
对于未成年以及所有人而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对于抑郁症的症状及防范,人民日报的图片很直观清晰的告诉了我们:
症状
注意
识别
人群
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不看好。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淘气包马小跳》曾经讲过类似的事。
淘气包马小跳-三种颜色的心情卡
有一天,有一家儿童报纸的记者到马小跳他们班来调查,调查他们的童年是不是快乐,结果,从交上去的调查表上统计出,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快乐。
“怎么会呢?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快乐?”
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然出乎秦老师的预料之外。她有点震惊,也有点内疚,有那么多孩子感到不快乐,她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
秦老师很着急,她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快乐,首先她得知道,哪些孩子是快乐的,哪些孩子是不快乐的。
秦老师总是有办法的。她发给每个学生三张卡片,一张红色的,一张绿色的,一张黄色的。
“这是心情卡。”秦老师说,“如果你今天心情是快乐的,你就别上这张红色的心情卡;如果你今天的心情是不快乐的,你就别上这张绿色的心情卡;如果你今天的心情一般,你就别上这张黄色的心情卡。”
开始几天,马小跳每天都别着红色的心情卡,他没有一天是不快乐的。班上的同学,大多数别着黄色的心情卡,也有几个同学别着绿色的心情卡,秦老师就会把这些同学留下来,反反复复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她要他们把不快乐的事情讲出来?
这些本来不快乐的同学,很怕把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讲出来,更怕秦老师把他们留下来,所以都违心地别上红色的快乐心情卡。
后来,全班同学都别上清一色的红色心情卡。看到全班同学都快乐起来了,秦老师自然比谁都高兴,她想她搞的这个心情卡的活动还真灵,那么多不快乐的孩子,一下子都快乐起来了。
马小跳应该是所有的人中最快乐的一个。但他不知怎么搞的,偏偏把红色心情卡搞丢了,他只有把代表一般心情的黄色心情卡别在胸前。
马小跳一到学校,就引起了秦老师的注意。全班同学都别着红色的心情卡,全班同学都快乐,就只有马小跳别着黄色的心情卡,就只有马小跳的心情一般,秦老师一定要搞清楚一直都很快乐的马小跳,为什么会心情一般。
下午放学,本来要急着回去看动画片的马小跳被秦老师留下来了。
“马小跳,在秦老师的心目中,你一直是很快乐的孩子,怎么……”
马小跳想如果他告诉秦老师说,他把红色心情卡搞丢了,秦老师一定会批评他,所以马小跳这样说:“人是会变的,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不一样……”
“你的意思是说,昨天你是快乐的,今天你就变了,变得心情一般?”
“是这样的。”马小跳想快点回家,“秦老师,我可不可以回家了?”
秦老师不同意:“你还没有给我说,为什么昨天你是快乐的,今天就有了变化。”
“这……”
“你讲出来吧?有什么问题,咱们就解决什么问题,秦老师会帮助你快乐起来的。”
“谢谢秦老师。”马小跳给秦老师鞠了一躬,“如果你现在放我回家看少儿剧场的动画片,我马上就会快乐起来。”
秦老师问:“就这么简单?”
对于马小跳来说,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快乐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大人才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
秦老师终于放马小跳回家了。但是马小跳回到家里,打开电视,调到少儿频道,他喜欢看的动画片刚好演完,正在显示片尾的字幕。
马小跳啪的一声关了电视,坐在沙发上生起气来。
“马小跳?”
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先生下班回来了,一进门,他就要叫马小跳。
马小跳猛一转身,用背对着他的爸爸:“别理我,我烦!”
马天笑先生不相信他的儿子会烦,在他的心目中,他儿子总是欢天喜地的。
“有什么烦的,讲给老爸听听。”
马小跳真的很烦,他烦秦老师,他烦马天笑先生,这些大人真够烦的。本来他不烦,就是被他们惹烦的。
第二天,想起昨天没看成动画片,马小跳一早起来就不快乐,马小跳别着绿色的心情卡,去了学校。
全班同学的心情卡红成一片,马小跳的绿色心情卡格外引人注目。
马小跳又被秦老师叫了去。
“马小跳,你今天的心情又变了?”
马小跳心里烦得很。
“说吧,马小跳,把你不快乐的事情都说出来?”
马小跳豁出去了,豁出去就是什么话都敢讲了。
“昨天,你把我留下了,讲了半天快乐不快乐的问题,结果我回家后没有看到动画片,所以我今天不快乐。”
秦老师拉下脸来:“这么说,你的不快乐是我造成的?”
马小跳没吭声,但他心里在说:“的确如此。”
也不知是不是马小跳的话对秦老师有些触动,从此以后,秦老师不再规定同学们每天都别心情卡。而心情卡的三种颜色,更没有任何意义了。
PS:后面这张图和问题无关,只是想放上去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