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教育部 2022 年将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并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教育部在 2022 年关于青少年足球发展和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消息,确实是体育界和教育界都非常关注的焦点。这两项举措都显示了国家层面对于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心与投入。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

一、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重新构建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石

首先,我们得明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举办,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对过去十几年中国足球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度反思和体系重塑。教育部直接牵头主办,意味着足球这项运动要真正回归校园,融入到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去,而不是仅仅依赖少数精英培养模式。

“体教融合”的落地生根: 这次联赛最大的看点就在于“体教融合”。过去,我们常常听到这个词,但具体怎么“融”,怎么让踢球的孩子不耽误学习,让爱学习的孩子也能踢上好球,是个大难题。这次联赛,很可能就是教育部打出的一套组合拳,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保证专业训练强度,又能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完整链条。
联赛的层级和覆盖面: 我觉得,这次联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会有分层、分区、分年龄段的设置。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可能延伸到大学校队层面,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多级别的赛事体系。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地方,只要有足球热情和一定天赋,都有机会参与到更高水平的比赛中。这对于发现和选拔人才至关重要。
赛事组织与管理: 过去我们也有青少年足球比赛,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这次教育部主办,意味着联赛在规则、裁判、场地标准、竞赛日程等方面都会更加规范化。一个统一、专业的联赛体系,能让孩子们在更公平、更有序的环境中成长。这也能避免过去一些地方为了成绩而“年龄造假”、“身份造假”等乱象。
与职业俱乐部的联动: 我个人非常期待看到联赛能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形成有效的联动。比如,联赛中的优秀球员能否更容易地被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发现和吸纳?能否为职业俱乐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选材平台?如果能打通这条通道,对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是极大利好。
对教练员的要求与培训: 这么大规模的联赛,对教练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球技,更要懂青少年成长规律,懂教育。我猜想,教育部也会同步推进教练员的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确保基层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不仅仅是踢球: 这次联赛,我希望它不单单是比拼技战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拼搏意识、规则意识,甚至是运动道德。比赛的意义在于过程,在于成长。

二、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综合性运动会的新篇章

与青少年足球联赛并行的是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筹备。这可以说是中国学生体育赛事的一次“升级换代”,用更综合、更宏大的视角来展现学生体育的风貌。

替代“全运会”和“大运会”的趋势? 这句话虽然有点大胆,但值得我们思考。过去我们有全国运动会(代表了各省市的最高竞技水平,也包括专业运动员)、全国城市运动会,以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概念,很可能是在整合和优化这些赛事资源。如果能成功整合,意味着它将成为一个覆盖更广年龄段(从学生到青年)、更全面运动项目、更具权威性的综合性赛事。
“学生”和“青年”的界定: 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学生”意味着覆盖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青年”则可能包含了已经毕业但年龄仍在规定范围内的年轻运动员,以及一些未纳入全运会体系的优秀青年运动员。这种界定,是为了更精准地培养和选拔面向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的后备力量。
“全运会”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全运会一直是国家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年)运动会可能会借鉴全运会的“省市代表团”模式,但更侧重于“学校”或“教育机构”的代表,强调的是教育系统内的体育发展成果。当然,也可能在比赛形式、项目设置上有所创新,比如增加一些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更具观赏性的项目。
“大运会”的升级版: 大运会本身也是选拔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平台。这次运动会将学生和青年结合,很可能就是对大运会的一次升级和扩展,将更多优秀的中学生和青年运动员纳入进来,形成一个更完善的人才金字塔。
发现和培养“体教融合”的优秀人才: 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协同推进这项运动会,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高水平的综合性赛事,来检验和展示“体教融合”的成果。那些在校园里既能好好学习,又能刻苦训练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这里将得到集中展示和更高层次的培养机会。
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 一项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本身就能极大地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它不仅仅是少数顶尖运动员的舞台,更是激励广大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享受运动快乐的旗帜。这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非凡。

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点(总结):

1. 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 教育部直接牵头,意味着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资源调动能力。这可能预示着未来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协调将更加紧密,资源整合将更有效。
2. “体教融合”的实质性推进: 两项重要赛事的举办,都是为了给“体教融合”提供具体的载体和平台。我们关注的是这些赛事能否真正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为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人才选拔与培养体系的重塑: 从基层联赛到全国性综合赛事,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我们关注的是这个体系能否有效发现、选拔、培养不同层次的体育人才,特别是那些在学业和体育上都表现突出的“全能型”人才。
4. 赛风赛纪与公平竞赛: 如此大规模的赛事,对赛风赛纪的要求会非常高。如何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杜绝“弄虚作假”,是能否赢得社会认可的关键。
5. 基层足球和体育发展的带动作用: 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毫无疑问会带动基层足球和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更多的学校会重视体育,更多的孩子会因为热爱而参与。

总而言之,这两项举措都是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们的成功举办,不仅仅关乎足球和某一项运动的进步,更关乎整个国家青少年体育生态的重塑。我们拭目以待,更期待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和成效。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系统性的改革和一次面向未来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低近视率的问题,最关键的操作是缩短在校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我不太相信在内卷流水线上能有这样的魄力。或者经过了有觉悟的工作者们的研究,最后得出了突破性的结论证明压缩睡眠时间能够降低近视率也说不定?

另外,小心翼翼地希望: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内容是十一对十一的对抗性竞赛,而不是二十二个球员在裁判们的带领下每人抱个足球在绿茵场上跳广场舞。

user avatar

别的不说,以我国常年只有万把人专业从事足球的底子,怎么能让踢球的小孩接受正确的训练是一个大难题。日本百年前就搞高中足球比赛,但真正足球水平提高,还是在90年代开始搞职业足球以后。

当然发展体育运动对孩子总是好的,更多的学生投入体育训练,可以促进更多人才进入专业/职业体育领域。但是是否能真正的提高足球水平,还要看能否在真正吸引更多有运动天赋的人投入足球事业。以足球领域当前的折腾程度,我看悬

user avatar

种一棵树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都是冷嘲热讽,教育部能办出啥名堂?靠教育部整这玩意儿中国队能打进世界杯?

你要指望教育部举办个全国青年联赛就能提高国家队成绩,那是当然不可能的。日本100年前就开始搞全国高中足球比赛了,搞了七八十年,在98年才第一次进世界杯,但人家之前那七八十年都是白搞的吗?

其实很多人并不理解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搞足球,从上到足协官员,下到普通球迷,都只关注一件事情,就是国家队成绩。于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国家队的成绩,换教练,搞归化,停联赛,但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从根本上做这些事情就是本末倒置。国家队的成绩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体现,它不会因为你搞点旁门左道就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而想到得到质的改变,必须是从根基上改变。

但是,在我们国家想要建立欧洲那边社区足球的氛围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文化历史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种普及,现阶段能实现所有全国的一二线城市都有一家稳定的足球俱乐部已经就相当不错了。那么校园足球这条路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校园足球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培养足球人才,而是培养足球人口。如果足球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项运动,哪怕并不能上场,只是为自己的校队加油助威,一起输一起赢,去了解足球去关注足球,他长大之后也不至于到知乎上去提国足为什么还不解散这种脑残问题。

其实体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而足球,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在所有体育项目中就是关注度影响力最大的。即便是“双减”的大背景之下,想要足球立马就出现在各个校园之中绝对不可能,但哪怕是能影响一小部分学校,能让足球真正走进校园,那也很大的进步了。要知道,我国哪里的足球场地最多,就是学校里面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相当大,不少学校的场地条件相当不错,只是可惜一直以来都没得到利用。

当然,教育部搞这个联赛能做成什么样的规模还不得而知,是不是就原本的那几个比较强的学校小范围的联赛?还是说以后能搞成分级,甚至有各省市的次级联赛?不说像日本高中大赛那像去全国48家电视台直播,CCTV5能不能直播一下?别看大伙把夺了冠的女足捧上天,央5可是连人家打日本的半决赛都没有播,这可是国家队的比赛啊。官方层面播不了,B站之类的能不能播?不说有新垣结衣这样的应援经理,来个奥运明星站台支持下热度行不行?

总之从无到有是好事,道阻且长也是事实,但不管怎样总比没有开始好吧?

user avatar

“支部建在连上”,加上广大基层党员能充分动员群众,且以身作则,这是我党深得民心的一大法宝;

4-12之后,果党丧失了广大基层党员,上层与群众完全脱离,也是果党失去支持力度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也想知道,这么好的经验不学习,发展足球不深入基层,不在社区、学校、青少年发展,只知道抓顶层联赛,抓国家队,这是跟谁学的呢(●—●)

对青少年足球,倒是学习了,学习了啥?放卫星!

2000万足球青少年在哪呢?

这是2008年的报道,足协多少还知道点,不敢胡吹,就这还被质疑。

到了14年,嗯?目标2020年2000万?还真敢想哈,不过这也是个目标,距离实现有距离也是正常的,2000万做不到,比08年多一倍,200万+可以吧?也许,有可能呢?

2019年:嗯???已经有2400万了???超额完成任务这么快???

2020年:3000万

您继续,我听着呢。我们都受过专业训练,不会笑的。

我丝毫不怀疑,照这个趋势,到2030年,青少年足球人口能到5000万。

在领导们嘴里肯定能到

user avatar

反正先把青少年比赛的年龄和骨龄管住吧,要不然没意义。

user avatar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

从小练踢足球,水平不足以进入职业,学习又没有那么好,业余足球产业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这类球员的出路,教育部,足协,体育总局可有什么对应的方案和想法?

如果这个事情不解决,中国足球从根上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你给青训投多少亿,开多少比赛都没有用。

沉默的大多数如果靠这个行当活不下去,那这个行当就是该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