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和身体一样,平时绝不做体检,一发现就是晚期,除了直接躺平还能干啥?也就心里稍微有点不甘,但想开也就没事了,对自己,对亲属,对社会对国家,其实都是好事。
最简单的影响就是,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怎么检测孩子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呢?你知道光看课堂表现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吗?很多根本不懂的孩子只会跟着学习好的孩子瞎喊,即使你提问发现他不会,课堂上教给他就以为他会了,其实呢?
过两天开学我就教二年级了,基于之前一年的学习,我对班里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了解,除了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日常我几乎不会让他们考试,而是采用做练习的方式,我一样需要批改,不然怎么知道每一个孩子哪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呢?怎么查缺补漏培优辅困呢?
我就吃过基础薄弱这方面的苦头,之前接过一个五年级的班,他们一二年级是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教的,他自己普通话就不标准,拼音教的一塌糊涂,所以学生连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都错误百出,我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一直给他们贯穿拼音的学习,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非常自我了,特别是男生,认为学拼音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和一年级学一样的东西,不管你怎么说,他们都是不屑一顾的态度。
所以我现在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带班,校长磨破了嘴皮子让我教中高段,我都宁死不屈……别人种下的苦果,凭什么让我去吃?根本不可能不排名的,最多只是表面上不排,不排名怎么分荣誉?怎么发绩效?怎么评职称?我们班在镇上目前是第二名,我们班的优秀率是50%,第一名是71%,但是我班平均分是89.7,第一名平均分是85,这说明我们班没有落下一个学生,最低分也是在80以上的,很平均,如果平时不检测,不及时发现问题,又怎么能及时的去调整教学内容呢?不过这些成绩不会发给家长,只是老师们自己心里有数。
如果白纸黑字的规定下发到学校,你知道的,这也之只是从纸笔考试变成了“做练习”而已。
真的,分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补充:
我看评论区争议还挺大,其实我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老师们闲着没事就喜欢考学生玩,日常的考试只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题型,并且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部分家长的心理也很拧巴,学校不考试,他们自己买一堆测试卷自己考,学校组织考试,又怪学校让孩子刷题,好话坏话都让你们说了。打基础的两年都不考试,不知道教三年级的老师会不会瑟瑟发抖?
还有,你知道很多学校都是老教师负责一二年级的吗?就因为一二年级不参加大型排名,随便怎么教都没事,这样就苦了教中高段的年轻老师,我刚上班时被分的那个五年级,全镇14个学校里排倒数第一,及格率只有50%,优秀率只有15%,他们除了拼音不会,学习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一塌糊涂,是这个班的学生智力不好吗?不是,最后六年级毕业,我把他们变成了优秀率45%,在镇上排名六七,你知道每次学校开会校长都会变着法的点我名字吗?领导们才不管什么基础差不差,成绩不好,就是你能力有问题。
最后,说一二年级不重要的,我建议要么认真看一下课标,现在的一二年级语文学习不是只要会写拼音会认字就可以了,要么你们给自己的孩子办个跳级,别让孩子浪费两年时间接受学校的摧残了。
再补充:
评论区有的人质疑一二年级大量刷题什么的,其实真不会,因为基础题用不着刷,就那点生字,多写写也就会了,错的也基本上都是因为马虎,差距大的都是表现在细心程度和理解能力上,做题的话会直接反应在比较灵活的仿写句子、阅读、写话等方面,你知道固定思维有多可怕吗?有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让他写个比喻句,还在写: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写个拟人句就是:红红的苹果像脸蛋(这个句子有争议,统一改卷比较松的时候,教研员要求写拟人句只要把事物人格化了就给算对,如果严格从句式结构上来改,拟人句不让用比喻词,这个句子就是错误),换一个:小鸟在树上唱歌。并不是这样的句子不可以写,只是说明学生们从小就没有想象力了,这些能力不通过积累和测试怎么能知道呢?毕竟会说不代表会用,会用不代表会做。
再再补充:
我不是很赞同部分人用“内卷”来看待学习成果,其实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之间不存在“内卷”现象,有的只是良性的、天真的竞争而已,关键就是看老师怎么去引导正确看待成绩,以及做好和家长们的沟通。
以后不纸笔考试当然可以呀,我还高兴不用和家长解释那几分的“退步”原因了呢!但是日常做练习全对的孩子不用表扬吗?做错的孩子不用批评指正吗?有人说我“变相测试”,那练习册又不是我让学生买的,是教育局统一订购的呀,其实很多人纠结的无非就是一个“分数”而已,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了,分数在心里,算不算的没意义。
教育之路漫漫,做自己能做的,问心无愧就好。
————————————————————————
开学啦,本学期课程表如下,依然是班主任,标红色的是我的课。
附一张暑假前六一给小可爱们过节,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组织节目,所以只能给他们买个大蛋糕,然后每个人自己表演节目,虽然条件有限,但都很开心!
———一下写于2021年12月31日————
二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孩子们也迎来了期末复习,跟大家简单说说这学期的收获。
孩子们的表现欲都很强烈,今天下午在班内举行了元旦晚会,虽然不像城里的孩子有那些很“洋气”的特长,但是大家有背古诗的、唱歌的、出脑筋急转弯的、讲笑话的、讲故事的,也是非常丰富多彩呢!在班级活动里,我一直都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参加,哪怕就背首简单的古诗也可以,只要你敢大胆上台表演就是最棒的!
这学期培养了一批小组长,农村孩子每天早上到校都特别早,所以我让每天的小组长领着早到的同学一起读书,以免在校园内乱跑受伤,所以我们班基础知识特别牢固。最近做了一些练习,除了两个说话大舌头的影响拼音,和一个理解能力特别差的不是很稳定,其他的孩子都很稳,即使是这三个也是在优秀边缘徘徊,不会落下,数学老师也非常负责,基础打的特别牢,书写习惯也很好,答题很标准,心算口算这样的题几乎不会丢。虽然没有正式的考试,但因为孩子们平时表现很棒,已经奖励他们这个元旦可以尽情玩了~
最后给大家附一张庆元旦的合影吧!
在职教师估计不太敢出来说话,退休教师来说几句吧:
在上海,这个政策不算新,考试、作业都在打击范围内。
几年前,上海教委为了给学生减负,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许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对的,今年教育部出的政策,感觉就是基于上海市的实践落地的。
做老师的都知道,学过的东西不操练,学生很快就忘了。
一二年级是打基础,孩子那么小,还没有培养好自我学习的习惯,就是需要操练的。
一个新进学校的6-7岁孩子,不练字,不做题,不写单词。最后的结果就是高年级跟不上。小学老师大多是直接从1年级带到5年级(上海小学5年)的,总不能给后两年的自己挖坑吧。
那怎么办?
既然不允许回家写作业,小学老师们另辟蹊径,腾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大家写作业操练。
但课程内容没有变少啊。
腾出课堂时间写作业,就意味着教学内容要讲得更快了。
上海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如今小学一年级就学英语了,二年级数学就教乘除法了,相比多年前,如今的教学难度只增不减。
再把教学内容压缩,讲得更快,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更难以吸收学到的知识。小朋友理解课堂内容的难度加大了。
最后一步,家长发现孩子回家作业也没有,就是玩,特别焦虑,怎么办?
报补习班。
现在你把补习班都给废了,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学了。新东方这波家长培训,似乎又站到了风口啊……
不让纸笔考试,也是差不多的思路。
不测试,你知道哪个同学学会了,哪个同学没有学会吗?
老师可以不慌,家长慌不慌?
现在上海很多学校也是要求,1-2年级不让考试,那怎么办?
期末的时候做个练习呗,不给具体的分数,给等级分,同学之间成绩不互通,家长自己看呗。
如果真的连期末练习都不让搞,最先抓狂的是中产的家长。
你往回看30年,现在每一代人都是站在自己父母的肩膀上争取再往上冲一冲。
父母是大学生,子女读研;父母在三线城市,子女去北上广发展。
读书,是中产子女们往上跃迁的最佳路径。
您这厢上政策,把人校内的学习路给堵了,人家就会想各种办法去给子女加餐。
咱还不担心大富大贵的家族,人家可以自己招一个老师来辅导。
我能理解这一轮改革的用意,鼓励年轻人生孩子,我也支持。
有些政策,比如不让设重点班,我觉得就挺好。
但是在一部分落地政策上,太折腾学生了。你小学不让孩子打好基础,试问考不进好大学谁管?要么,大学老师咱也轮岗吗?北大的老师也去上海建桥学院教几年书?
对了,轮岗这个制度,也是一言难尽,太折腾老师了。而且严重挫伤学校的积极性,搞再好也没用,隔5-6年全部推翻……
我这恰恰证明了我国应试教育的成功。
太成功了,以至于人才饱和,造成内卷。有些岗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大量岗位又没人去。
所以,小学低年级不要笔试。
我觉得基本没啥影响。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二年级考试遇到不会的题是可以直接去问监考老师的,老师也会给你解答。
至于小学不公布考试分数,早就开始了,确实老师不可以公布考试分数。但是老师私下里和家长是朋友关系,无意间聊到自家孩子的期末考试分数这种事情,是哪里都不会禁止的哦~
只是说不考试,又没说不学习。下面一帮人都回答什么呢。
考试的作用就有这么大吗?考试了才算学习?
喜欢考试的,可以给孩子每周安排一次考试。没人拦你。
从孩子的角度想, 孩子是因为没考好,所以才决定好好学习吗?有吗?你小时候是这样的吗?
虽然老师,家长骂孩子没考好,但实际上呢,孩子会因为你这样骂,就会勤奋学习?
你认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娃,有这个觉悟?
学习有两点,可以快速提高成绩。
一是知道学习,主动学习。二是好的老师来教,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你的孩子在一二年级能知道好好学习?
学习的好坏,在平时就可以看出来,需要考试来区分吗?需要在一二年级就区分出来吗?
对你的孩子来说,一二年级只要跟得上,不拖后腿,就行了。
何必把孩子逼得这么紧。有人说高考什么的,因为有高考,所以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打鸡血一样?
刚看到一个说,不根据考试,根据课堂瞎喊会误判。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岂不是每周考一次,最合适。咱现在一二年级的课程的难度,已经到了,凭借课堂反应,判断不出来学生学习好坏的地步了吗?
再说一句,真正学习难度提高,在初中,从小学到初中,难度简直是指数级提高。这里面的数学题目,不是像小学那样,做了几个简单题目,就可以了。本质上是培养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
最关键的就是代数/几何的出现。提出了公理体系。
因为有了公理体系,全面提高了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小学阶段,根本就不培养这种能力。最多就学点奇技淫巧。照猫画虎。
很多学生,其实在初中就落后了,因为学习难度大幅度增加。
小学阶段,个人觉得差距没有拉开。
我每天都对自己说,你特别瘦,你特别有钱,你特别好看,你是百万大v。
结果我照照镜子,看看自己钱包,看看粉丝量,突然就明白什么叫掩耳盗铃了。
那直接机考?
战争迷雾下的信息获取对竞争决策有何影响?
著名rts游戏,星际争霸1,最经典的博弈对抗:zvz
假设双方开局就互相探对点位,overlord各自停在对方大本营,充分获取信息,
这种局面下,因为信息很透明,你造1个农民,我也造1个农民;你造2只狗,我也造2只狗;你开分矿扩张,我也开分矿扩张。
因此,不论双方实力对比如何,操作对比如何,大概率双方不会选择激进的,偏向rush的早期打法;双方会不约而同的平稳发展,扩张,攀科技,
飞龙成型后才会试探性的进攻,龙狗配合找机会,比赛会在中期、中后期、乃至大后期决胜负。
而如果假设双方都没探对点位,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处于两眼一抹黑的局面,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用什么打法。
这种局面下,实力偏弱的一方就倾向于赌一把,押注在前期,各种奇葩战术,速狗、暴狗等等,力争在前期趁对方的发展真空期解决战斗。
而实力偏强的一方就倾向于稳,不着急扩张,不着急攀科技,犯不着为了偷经济偷科技被对方rush掉,牺牲点经济和科技,换来的是更加安全,只要能抗住前期,自己实力更强,赢面就更大。
因此,要么一方把另一方rush掉,被rush的gg;要么没rush下来,rush的gg,比赛大概率会在前期就决定胜负。
对了,还有第三种情况,
一方早早探到另一方,而另一方一直两眼一抹黑,
这种局面下,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原本55的局面,
因为信息优势,会瞬间变成82乃至91,
总结一下:
1、信息都通畅,则双方摒弃短期竞争,在中长期分胜负;
2、信息都不透明,则双方更容易押注前期,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前提是有将来;
3、信息不对称,碾压。
一二年级的教育变成了开盲盒……
兴平年间,汉献帝刚刚站稳点脚跟,就下令免去推举,对所有应试儒生进行考试录用。大量贫寒子弟得到官位。
《后汉书献帝纪》: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献帝还以此为基础,在弘农郡创建了临时太学,并安排了讲经的博士,供他们进一步深造学习。
冬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建安年间,曹操接驾。为了断绝刘协参政的可能性,曹操把那些从平民中招考过来的郎中尽数杀绝,并对刘协进行严密的监视。
《后汉书伏后纪》: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除此以外,曹操还以战乱为由拒设包括太学在内的官学。并废止了考试环节。
《三国志华歆传》: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
(这是曹丕时代倭鬼们就要不要恢复考试的讨论,可见曹操时代根本没有考试。)
之后曹操连续发布数道《求贤令》,代表着他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选才制度——应试者将跳过学业考察,直接依靠个人推荐担任官员。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种废除考试,依赖个人推举的举官政策就是著名的素...唯才是举。它作为九品中正制的基础,得到了后世群众的交口称赞。
“学校才不是为了读书,是给双职工看孩子的。”
现在廉价劳动力紧缺,学校还要凑热闹占用劳动力的休息时间,终于要不忘初心了么。
=============谈谈教育============
中国的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谈不上“凭兴趣提升个人层次”的用途,主要社会功能就是,为各劳动岗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注意,是劳动岗位,不是个人追求,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各个劳动岗位而不是具体某个人的“梦想”,这一点是中国教育的根本。
然后很容易发现,现在已经过了全民扫盲阶段,“各劳动岗位”需求的已经不仅仅是“识字”的劳动者,更多的是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而这一类人才,培养的场所不是中学,不是小学,而是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
所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很简单的分成两部分:
1、筛选阶段,负责从每年的出生人口中挑选出更适合接受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人。
2、培养阶段,负责把前一阶段挑选出来的人培养成有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除此之外一切“教育”都是在自我感动。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才是正确的“筛选”?
答案是高考。
在各种推荐入学的歪风被遏制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考成绩是最主要的高校入学判定手段,而高考的考核范围就是高中教材,至少在纸面上就只有高中教材。也就是说,从设计者的角度,中国这套教育体系,在“筛选”层面,比拼的就是高中三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考试成绩的应试能力。
残酷?
对,相当残酷。
公平?
差不多,至少对于本省本民族,相对公平。
所以不管网络上那群义愤填膺的学生怎么喷“考试工厂”,衡水模式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被“上头”认可的,这种模式能够从家境普通(指负担不起写北极考察笔记的中学生)的人群中,较为有效的筛选出能够适应高强度学习模式的人群。如果打烂衡水模式,要用什么新的模式来代替?九品中正制?
既然中国的教育模式以高考筛选制为核心,那么高中之前的学校生活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替家长看孩子的意义。
这话很不好听,但它是真的,初中,小学,就是大一点的托儿所,替双职工管理孩子(而且还有二胎三胎)。
当然如果你需要一个高大上的说辞的话,我也可以给你。
小学初中,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
话,不妨说,事,不妨照做。
理解了这一点,现在教育管理部门的一系列举措,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何看待教育部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如何看待多部门严打中小学生补课?
如何看待小学禁止向家长摊派家庭作业?
……
道理都是相同的,替家长看孩子的机构,不能给孩子家长增添额外负担,仅此而已。
摆正自己的位置吧。
社会上很多工作岗位小学、初中文凭就能胜任了。
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看待基础教育。
第一,基础教育选拔出真正对学科感兴趣的天才,比选拔出一批做题家重要得多。
第二,基础教育的目的必然是教会更多人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而不是看谁更会卷。
第三,教育归教育,社会归社会。社会的问题不能丢给教育解决。如果你们认为共同富裕不可能,宣部的大喇叭成天放屁,那么也请你们先解决这个专业放屁的机构,而不是跟七岁小孩起腻。
你们要是有这个小孩起腻的劲头,好多社会问题早就解决了,也不会搞到现在生孩子成问题的地步。
我确实有点想不通很多人的思想构成:
一边支持走版社会主义,一边宣告螺丝钉必定穷困潦倒,还一边吐槽资本家太坏没良心。
想开汽车就要老老实实造汽车,不能把汽车壳子缝在牛身上冒充汽车吧?
反正所有制关系不发生根本改变,你卷不卷教育他都得这个德行,让你一天跟三十五个家教补课,再每天刷四十八小时的题,你就一定考上了?
你考上了就一定阶级越升、财富自由了?
搞笑了属于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