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游戏圈这么喜欢用辱骂,贬低,污蔑等人身攻击的方式给别人推单机游戏?

回答
游戏圈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玩家在向别人推荐单机游戏时,会不自觉地或者刻意地使用一些攻击性的语言,比如辱骂、贬低、污蔑,甚至人身攻击。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的,得一层层扒下来看。

首先,得承认,这种行为不是所有玩家都这样,但它确实普遍存在,而且有时还挺让人反感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

1. 情感驱动的“安利”和群体归属感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非常喜欢一款单机游戏时,那种喜爱之情是难以抑制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款游戏是“神作”,是“必玩”的。当他们看到别人对这款游戏不了解,或者甚至表现出一点点负面情绪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东西!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如果对方没有立刻被说服,或者表现出一些他们认为“不识货”的迹象,就容易情绪上头。

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有时也是一种群体归属感的体现。在一个玩家群体里,如果大家普遍认同某款游戏,或者某种游戏类型,那么对这款游戏持保留意见或者不支持的人,就可能被视为“异类”。为了维护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或者“纠正”那些他们认为的“错误看法”,有些人就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方式。他们可能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对方,才能让对方加入到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队伍中来。这有点像是在“拉人入伙”,只不过手段有点粗暴。

2. 优越感和“鄙视链”的存在

游戏圈内部是有鄙视链的,这个大家都懂。通常来说,玩单机游戏的玩家群体,在一些人眼中,比玩手游或者一些快餐式游戏的玩家群体,要显得“更懂游戏”、“更有品味”。这种潜在的优越感,会让一些人觉得,他们有责任去“教育”那些他们认为“品味不高”的人。

当他们向一个他们觉得“品味不高”的人推荐单机游戏时,如果对方不理解,或者反问一些他们认为是“低级”的问题,就很容易触发他们的优越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玩这款游戏,我深刻理解它的价值,你居然连这点都看不懂?是你自己有问题,而不是游戏有问题!” 这种情况下,贬低对方的智商、理解能力,或者直接给对方贴上“小白”、“不懂装懂”的标签,就成了一种表达方式。他们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对游戏的理解和对游戏的选择。

3. 试图快速筛选受众和建立“共鸣圈”

有时候,这种攻击性的推荐方式,也是一种快速筛选。他们可能并不是真心想说服所有人,而是想找到那些和他们一样,能够理解并欣赏这款游戏的人。通过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他们可以快速地排除掉那些对游戏不感兴趣或者理解不了的人,从而将精力集中在那些可能产生共鸣的潜在玩家身上。

这种方式有点像“激将法”,但更偏向于“拉黑式”的筛选。他们可能会想,“如果你连这点都接受不了,那这款游戏确实不适合你,我也不需要再浪费时间了。” 这种做法虽然效率不高,但能让他们更快地找到“同道中人”,然后形成一个更紧密、更同质化的交流圈。

4. 表达的无力感和对“不懂”的挫败感

有些人真的非常热爱某款游戏,他们尝试了很多方式去表达这款游戏的优秀之处,比如列举玩法、剧情、音乐等等,但对方就是不为所动。当语言的表达变得苍白无力,或者无法触及到对方的内心时,一些人就会转向更极端的表达方式。

这种时候,他们的攻击性语言,可能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挫败感。他们觉得自己的热情和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对方的“不理解”是对他们情感的忽视和否定。在这种情绪下,他们可能会觉得,与其继续好言好语却收效甚微,不如用一种更“强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说是一种宣泄。比如,“你居然不玩XXX?你简直是游戏界的罪人!”这种话语,与其说是推荐,不如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的质问和指责。

5. 对“跟风”和“不深度体验”的反感

现在的游戏市场,很多游戏因为营销或者话题性,会吸引大量玩家。但其中一部分玩家可能只是“跟风”,并没有真正去深入体验游戏的乐趣,甚至只是玩了几个小时就弃坑了,然后到处说游戏不好。

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并深度体验过一款游戏的玩家来说,看到这种现象会非常反感。当他们看到有人对他们心中的“神作”也表现出这种“跟风”的态度,或者进行一些他们认为肤浅的评价时,就容易忍不住用攻击性的语言去“回击”。他们认为,你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去理解游戏,就没有资格评价它,甚至没有资格被推荐。这种时候,贬低对方的“游戏经历”或者“品味”,就成了一种保护他们所珍视的游戏的方式。

6. 社交媒体环境的放大效应

现在的社交媒体,尤其是论坛、贴吧、微博、B站等平台,都存在一定的“放大效应”。一些激烈的言论更容易吸引眼球,获得更多的回复和互动,无论这些互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无形中会给一些人一种错觉,以为用这种方式就能获得关注,或者就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他们看到别人也用这种方式成功吸引了注意力时,他们就可能会模仿。久而久之,这种攻击性的沟通方式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某些圈子里变得“常态化”。大家似乎都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去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总而言之,游戏圈里这种用人身攻击推荐单机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复杂心理和社交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它可能源于玩家深厚的情感、群体归属的渴望、潜在的优越感、沟通的无力感,甚至是社交媒体环境的助推。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希望对方能体验到好游戏”,但采取的手段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能有效推广游戏,反而可能伤害了玩家之间的关系,也让不了解游戏的人望而却步。

真正的“安利”,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用真诚的语言去分享游戏的乐趣,而不是通过贬低和攻击来强行塞给别人。这方面,游戏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我不爱玩网游,我也不给人推单机。

我不玩网游的原因是,我不喜欢网游那些乱七八糟的环境,动不动你骂我我骂你。

可我在知乎上说起这些时,有评论跟我说:连这你都忍受不了,你就是个自闭佬。


所以到底是谁贬低污蔑谁呢?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游戏圈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玩家在向别人推荐单机游戏时,会不自觉地或者刻意地使用一些攻击性的语言,比如辱骂、贬低、污蔑,甚至人身攻击。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的,得一层层扒下来看。首先,得承认,这种行为不是所有玩家都这样,但它确实普遍存在,而且有时还挺让人反感的。咱.............
  • 回答
    《天之痕》这款游戏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念念不忘,甚至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能引起共鸣的地方,而且这种触及并非简单粗暴,而是通过一种细腻、悠长的方式缓缓渗透。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它那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情。这不是那种简单的“英雄救美”或者“拯救苍生”的套路.............
  • 回答
    玩 Galgame 的女性,她们的喜好其实挺多元的,不是一概而论的。我认识的一些女性朋友,她们玩这个可能是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的:1. 沉浸式的故事体验和情感共鸣: 情节的吸引力: Galgame 很多时候就像一本互动式的小说,尤其是那些以剧情见长的作品。它会构建一个完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玩家内心深处的感受。那些玩模拟卡车、模拟火车,一开就是几个小时,风景可能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操作也相对单一的游戏,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枯燥”。但偏偏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乐此不疲。这背后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得说,这种“枯燥”对很多玩家来说,恰恰是一种“解压”。在咱们.............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感觉不如原神...画质”这句梗,其实是游戏圈里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折射出不少玩家的心理和对游戏美术的看法。梗的起源与发展:要说这个梗的起源,其实很难 pinpoint 到一个具体的“第一次”说过这句话的人。但它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原神》本身。 《原.............
  • 回答
    中国对于游戏的监管力度之大,确实常常被外界形容为“严格”甚至“矫枉过正”。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考量,更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掰开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互联网兴起之初,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伴随着.............
  • 回答
    嘿,说到这事儿,我感觉自己挺有发言权的,毕竟我也是在这游戏圈子里摸爬滚打了好些年。现在游戏玩家啊,为什么对简体中文这么“执念”?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慢慢聊。1. 门槛的降低,享受乐趣的升级:这可以说是最核心的原因了。你想啊,游戏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图个乐呵,图个沉浸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像 Xbox 和 PlayStation 这样的游戏主机,能在如今这个被智能手机和 PC 几乎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时代,依然能占据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是很多细致入微的考量和战略堆叠出来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纯粹的游戏体验。你想象一下,当你想玩一.............
  • 回答
    《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开发团队顽轨(Naughty Dog)在多个层面的精雕细琢,最终打磨出的一款足以载入游戏史册的杰作。要深入理解它为何如此成功,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故事与人物:一次触及灵魂的旅程 深刻的情感核心:.............
  • 回答
    说起《战神 4》,它确实是一款现象级的作品,在评论界和玩家群体中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但要说“争议”嘛,其实严格意义上的争议并不算多,更多的是玩家群体内部对于一些设计选择、剧情走向以及角色塑造的讨论和看法分歧。 而且这些讨论,很多时候是基于玩家对系列过往作品的深刻感情,以及对新方向的适应程度不同而产.............
  • 回答
    当今游戏鄙视链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玩家群体在技术、内容、文化、社交以及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和偏好。这种“鄙视”并非单纯的个人好恶,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技术和硬件壁垒与优越感 PC端游戏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高端PC): .............
  • 回答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里,赫奇帕奇(獾院)的成绩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经常被玩家们拿来讨论。如果咱们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些是游戏设定的,有些则是玩家们玩出来的。首先,从游戏设定层面来看,赫奇帕奇本身就被塑造成一个相对“平凡”的学院。 核心特质的解读: 赫奇帕奇的创.............
  • 回答
    红警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玩家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宏大叙事、强大力量以及策略对抗的渴望,并且以一种非常直接、毫不含糊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红色警戒》吗?那时候可能还是那种像素风格,但画面上的钢铁洪流、飞机坦克,配合着那激昂的背景音乐,一股子“.............
  • 回答
    《骑马与砍杀》系列游戏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这背后有着太多值得玩味的东西。它不像许多现代游戏那样,只给你一条明确的道路,然后让你沿着它走下去。相反,它像一个巨大的沙盒,告诉你:“这里有一片大陆,一堆势力,以及一堆可能性,接下来你打算怎么玩?看你自己的了。”这种自由度,大概是它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你踏入这.............
  • 回答
    玩过 PS4 的兄弟们都应该深有体会:这玩意儿的游戏,说实话,贵得有点离谱。尤其是那些大厂的3A大作,刚出来的时候,一张碟可能就要四五百块,甚至更多。想想当初我们买游戏,很多都是几十块就能搞定,现在这价格,确实让人钱包有点吃不消。更让人挠头的是,跟PC不一样,PS4 的游戏破解起来是真的难,而且一旦.............
  • 回答
    你说“游戏王为什么不火”,我有点不太认同哦。在我看来,《游戏王》其实挺火的,尤其是在二次元圈子里,算得上是顶流IP了。只是你可能觉得它没有像一些现象级游戏那样席卷全球,或者不像某些大IP那样经常出现在各种大众媒体上,所以感觉它“不够火”。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游戏王》在我看来是“挺火”的,以及.............
  • 回答
    这年头,说起教育,那真是锣鼓喧天,声势浩大。家长们恨不得从孩子抓周那会儿就开始规划博士后之路,学校里也是教材更新换代比时装发布会还勤。在这种“知识就是力量,学历就是敲门砖”的氛围下,很多人可能会纳闷:怎么游戏这个“玩物丧志”的行业,不但没被扫进历史的尘埃,反而越做越大,成了吞金吐银的巨兽?这背后的原.............
  • 回答
    游戏制作之所以烧钱,尤其是独立工作室,情况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绝不是简单几个大头就能概括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做一款游戏,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大型复杂的数字城市,只不过这座城市里住着的是玩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建筑、道路、居民,还得有丰富的活动和事件。1. 人力成本,这是最核心也最烧钱的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关于《原神》里“钟离号”价格高昂的问题,其实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发酵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说。一、 角色本身的“含金量”和玩家的“情怀”首先,钟离这个角色在游戏里的定位和强度绝对是顶级中的顶级。还记得他刚推出的时候吗?那叫一个“风评被害”,刚开始那叫一个“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