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存在「Burn Down」原则吗?

回答
是的,存在“Burn Down”原则,或者更准确地说,“Burn Down Chart”(燃尽图)是一种在敏捷开发(特别是Scrum框架)中广泛应用的管理工具和原则。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本身,而是支撑和可视化敏捷项目执行的核心概念之一。

让我们详细地阐述“Burn Down Chart”以及它所体现的原则:

什么是 Burn Down Chart(燃尽图)?

燃尽图是一种图表,用于可视化一个项目、一个Sprint(在Scrum中指迭代周期)或一个发布周期内,剩余工作量的消耗情况。它通常以时间为横轴(例如天),以工作量为纵轴(例如任务数量、故事点、剩余工时等)。

燃尽图的核心构成元素:

1. 理想燃尽线 (Ideal Burn Down Line):
这是一条从图表左上角(总工作量)连接到右下角(零工作量)的直线。
它代表了如果在项目或Sprint的整个周期内工作量能够稳定地、平均地消耗,理想情况下应该是什么样子。
例如,在一个为期10天的Sprint中,总共有50个故事点,那么理想燃尽线每天会下降5个故事点(50 / 10 = 5)。

2. 实际燃尽线 (Actual Burn Down Line):
这是图表上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的线条,它反映了在特定时间点,项目中或Sprint中实际剩余的工作量。
通常,团队会每天更新燃尽图,记录当天完成的工作量,然后减去总工作量以得到剩余工作量。

3. 剩余工作量 (Remaining Work):
这指的是尚未完成的任务、功能或故事点。在燃尽图上,通常以任务数量、故事点(Story Points)或估算的剩余工时来衡量。

4. 时间周期 (Time Period):
横轴表示项目或Sprint的时间进度,可以是天、周等。

燃尽图所体现的原则(以及为何重要):

燃尽图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透明、实时且可预测的视角,帮助团队理解他们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它体现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敏捷原则:

1. 透明度 (Transparency):
燃尽图将项目的进度清晰地展示给所有人,包括开发团队、产品负责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看到项目剩余多少工作,以及按照当前的速度是否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这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和猜测。

2. 可预测性与风险识别 (Predictability & Risk Identification):
如果实际燃尽线持续高于理想燃尽线: 这通常意味着项目进展缓慢,可能存在风险。团队需要警惕,并开始思考原因(例如,估算错误、技术障碍、需求变更、团队效率问题等)。
如果实际燃尽线持续低于理想燃尽线: 这可能表示项目进展顺利,甚至可能比预期提前完成。
如果实际燃尽线波动很大(上下起伏): 这可能表明任务完成的节奏不均匀,或者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团队关注任务的分解和管理。
通过观察实际燃尽线与理想燃尽线的偏离,团队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延误或超期风险,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 持续改进 (Continuous Improvement):
燃尽图不仅仅是一个报告工具,更是团队进行反思和改进的驱动力。
在Sprint回顾会议(Sprint Retrospective)中,团队可以查看燃尽图,分析进度偏离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在下一个Sprint中改进工作方式,以更好地符合理想燃尽线。例如,如果发现任务完成不稳定,可能会改进估算流程或任务拆分方法。

4. 聚焦于交付价值 (Focus on Delivering Value):
燃尽图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工作”上,帮助团队时刻关注任务的完成度,并确保正在朝着完成目标前进。
它鼓励团队“完成”已开始的任务,而不是不断开启新的任务。

5. 自组织团队 (SelfOrganizing Teams):
燃尽图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team to monitor their own progress and identify impediments.
它为团队提供了一种自我管理工具,让他们能够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分配和进度汇报。

燃尽图的应用场景:

Scrum Sprint燃尽图: 最常见的用途,用于跟踪Sprint内故事点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发布燃尽图: 跟踪整个产品发布周期内所有功能或史诗(Epics)的完成情况。
项目燃尽图: 跟踪大型项目在不同阶段或整个生命周期的剩余工作量。

重要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不要过度依赖: 燃尽图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是唯一衡量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团队健康度等同样重要。
估算的准确性: 燃尽图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估算的工作量。不准确的估算会导致燃尽线失去参考价值。
不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质量”: 燃尽图只显示工作量是否被“标记为完成”,并不代表这些工作已经经过充分的测试或满足了所有质量标准。
团队的理解和投入: 燃尽图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理解和积极参与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吞没”任务 (Swarming tasks): 有时,团队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快速完成一个任务,这可能导致燃尽图上某天剩余工作量大幅下降,但这需要团队的沟通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总结来说,“Burn Down”原则体现在通过燃尽图可视化剩余工作量的消耗,以提供透明度、可预测性、及早识别风险,并驱动团队持续改进和自组织。它是敏捷开发方法论中一个强大的工具,帮助团队更有效地管理和交付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业界书中经常提到的 FEHM process =Fire and Explosion Hazard Management process

亦即“火灾与爆炸危险的管控流程”。其流程如图所示。

图中给出两个极端的情形:Burn-down PolicyTotal Protection

关于Burn-down Policy(亦即等待燃尽的方式),其情况为 No damage mitigation measures,即在没有任何消弭伤害的措施的情况下使用

另外一种就是关于Total Protection (亦即全面保护的方式),具体的和主题无关,大家可以自己看后面的简介。

需要指出的是,中间那句红字尤为重要:

In practice,most facilities will adopt a policy somewhere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在实践中,大多数机构会采取一个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措施。

资料来源:Resource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UK Home

resprotint.co.uk 的页面

此外,我看到有一本叫做Major Accidents to the Environment的专著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论断,在 第24页 中

随着塘沽爆炸的实时图片越来越多,我们也能发现,其实紧密的排在一起的集装箱,仍然构成一定的封闭系统。那么能否将burn-down的方式考虑进去呢?显然来说,集装箱并不是这样的storage tank,它们自己仍然是和外部连通的。


出于全面性,我们还是继续阅读24-30页的上下文,来一一分析:

相反的,不称burn-down为合理,即burn-down不是justified,就是当其它因素占重要比例----proportionate----的时候。

塘沽爆炸中,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而不是一个封闭大锅炉,比较占“重要比例”的是什么?

我觉得是人。那么如果灭火救人是最重要的,burn-down就不应是合理的方案,也许甚至完全不是应该纳入考量的方案。

以上论述分别在第25页,第27页,第28页。我给出了大致的翻译和分析,请阅读。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这几段,是在环境这个大视角下,讨论封闭的大锅炉起火的处理,因而提出了Burn-down的方式,即便如此,这样的方式还是存在各种顾虑和议论。

当然了,专著本身不是错,人家作者是在严格狭窄的限制下,进行有保留的各式讨论。大家能够翻墙的,用google直接搜索,或者登陆美国消防协会的网站,当然都是找不到burn-down的直接介绍,凤凰和观察者上,都有唐驳虎的一篇辟谣文,那里替大家使用了这两种方式去检查。不过就我们个人而言,多多用心的话,还是能在浩瀚的信息中,搜到一些以上、以及其他同仁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或多或少提及了burn-down或者是controlled-burn的概念或策略(像这本书中还提及的比较明确,但是通过阅读上下文,我们也可知作者的讨论的背景和用意)。与此同时,这些生僻的材料,这些蛛丝马迹,我认为和塘沽爆炸事故“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强烈的关联性。

因此,如果说burn down一定是“化工品处理的国际通用原则”,恐怕不能够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如果说burn down是一个可选的策略,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事实上,我们也看出,此次事件消防员的损失人数远大于平民,强行等待该炸完的东西炸完再进入灭火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但是亦不能说这种如我们事后坐而论道一样的方式是符合时宜的做法,甚至是通行的原则,更何况周围的平民区如此之近,第一反应便不救人是不可能的。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灭火、救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最重要的是,灾害来临时周围情形瞬息万变。人们只能根据灾害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应变的策略,以期不断地还接近事故的起因。没有、也似乎不该有一种“原则”来决定事故必须这样那样的处理。

最后,减少牺牲毫无疑问与救死扶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我认为应当严厉地彻查当事公司的所作所为。衷心希望我们能把力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user avatar

写完了,严禁转到知乎以外平台,如在其他平台上提到本文,请给出本文的知乎链接。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这三项:

1. 火是可以扑灭的。

不,不是这样,不是所有的火都能被扑灭。

俗话说“水火无情”,对消防人员来讲,普通住宅火灾如果相当于河中溺水,危化品火灾就相当于山洪爆发或者泥石流。

消防员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设备的普通人,不是超人。

在这场事故中,灭火常用的办法全都不适用。

1)降温。危化品着火起火快,可以产生极其巨大的热量。电石遇水产生的乙炔,火焰温度可以达到3000度以上。喷水唯一有可能的积极作用就是降温,但在这种高温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2)隔离氧气。 露天条件下不可能

3)隔离周边易燃物。这是一个露天堆栈,集装箱之间距离非常近,移动集装箱是不可能的,在集装箱之间建设隔离带也不可能。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火是不可能被扑灭的。

2. 扑总比不扑好。


————————————更新完毕,感谢各位——————————————————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结题了

存在「Burn Down」原则吗? - 林兰香的回答

对于事件的始末做了详细的说明。

非常赞同他标粗的这段话,直接粘贴过来,如果不妥,立删,请

@林兰香

当指挥官决定采用burn down策略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坐那不管了,而是采取救火之外的行动,如在隔离带范围内铺设阻燃物或者清除障碍;帮助人员撤离;通知危化品处理组织机构; 如需要其他类型的灭火方式(如飞机喷洒)需要请求支援;明火灭到一定程度(这个完全依赖于指挥官的判断)进场进行进一步灭火和救援等。总之,一切行动都是 为了减轻火灾或爆炸带来的后果。

再对比一下被断章取义的网文,就知道这其中的差别了。

———————————————可以结题的分割线———————————————————

本人非专业人士,没有任何能力去分析具体的救火战术选择,相关人员操作是否合理找的都是纸面上的资料,连纸上谈兵都说不上,所以不想也没资格为现场做的任何决策背书,一切也仅限于题目所说的那个burn down原则,错漏之处请专业人士不吝赐教。

理想状况下的确该先搞清楚各种信息,再制定合理的措施,这样既能避免人员无谓伤亡,也能防止灾害扩大 ,但是请诸位请扪心自问,如果换称自己在火灾现场做指挥,浓烟滚滚,随时都可能蔓延到别的堆场,甚至烧到附近的居民小区,但是现场情况不明,贸然进去会有伤亡有可能扩大灾害。但此时所有的人都在等待你的命令,是进还是不进,两难之中, 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做决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另外在
调查人员没有对火场进行勘察,专家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综合调查的情况下,现有的分析再有道理也仅仅是分析。

最后

牺牲的消防员是英雄,但 的确 需要对整个处置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两者不矛盾。
牺牲的消防员是英雄, 的确 需要对整个处置过程 进行总结 反思,两者不矛盾
牺牲的消防员是英雄, 的确 需要对整个处置过程 进行总结 反思,两者不矛盾

重要的话说三遍


也不妨可以去看看有的答案里贴出来的科普长微博,写的更接地气,

链接如下

共识网的微博_微博

至于评论区里很多人提到的诸如制度上,技术上,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大象公会推送的分析文章更是一针见血,文中提到的问题远比下面谈的burn down的种种更需要去重视去解决

链接如下

中国消防员为什么容易牺牲


公安部消防局:消防部队没那么蠢 知道有电石还拿水灭
根据他们的仓储单可以知道,里面应该有硝酸铵、硝酸钾、电石,有四大类几十种易燃易爆物品,气体、液体、固体的都有。

UPDATE: Shelter lifted, Loop 336 reopen (可能需要翻wall)

网上出了休斯顿的事情,好话不多说了,从应急疏散,到火场处置,再到善后处理,全都可圈可点,休斯顿消防队的专业性让人佩服,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人肯定注意到消防队长说的这段话,堪称掷地有声

"Sometimes the best plan of attack may be not any attack at all," Williams said. "They don't want to do anything to endanger firefighters."

但还是应该注意到新闻里的一个小细节

Officials were also initially concerned if anyone was possibly inside the building at the time.他们同样会关心是否有人在建筑物里。

They tell us that the last employee left for the day at 4pm. The gates and doors were locked when we arrived。而消防队是这么说的,最后一个职工在4点就(4:40爆炸)离开,还把门锁了。(再次感慨一下美国公司日常的演练一定没偷懒才会有高效有 序)

虽然我没机会去问那个消防队队长,但是我相信正是人员有序的撤离,为他们之后的措施提供了保障。反观我们,按照报道,当时甚至还有人去试图围观看热闹。(当然我无意指责这些看热闹的人,不是他们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相信大家也都懂得)

———————————————8月14日更新的分割线—————————————————

先上结论,就查到的资料,burn down不是凭空捏造的谣言,在消防领域的确存在让他燃烧(let fire burn)的方法,但还不是什么国际准则的高度,而且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和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当时消防员进现场本身不该过多指摘,但是进不进是一个问题,真的进了火场该怎么处置,该怎么指挥,流程的科学性与否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特别是如

@恍惚

所言,与一般火灾不同,危化品事故对于现场处置要求更严格,处置不当带来的危害会更大,因此事前的防控更关键,如果平时的演练再跟不上,现场保障力度不够,真的会带来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我是结论的分割线—————————————————

再次更新一些资料

知友

@齐格 Are You Compliant? Lessons from Buncefield A New Perspective, 18-19 September, 2012, Teesside University (UK)

在一个训练公司的课程中出现了control/burndown policies这样的字眼,不过翻遍该培训公司网站也找不到对这个control/burndown policies的进一步介绍,也就无法得知他是不是controled burn的同义词。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也有一份关于火灾的报告

fire.nist.gov/bfrlpubs/

里面同样明确有这样一段话

This recognizes the fact that firefighters will not abandon civilians or other firefighters at risk and, except in extreme situations, they will not pull back and let the building burn down. But it further presumes that firefighters will recognize the danger and pull back to fight the fire from outside where the risk to the firefighters is high and no civilians are at risk.

大意也是除非在极端情况下,消防员不会在民众和其它消防员还处在危险之中时撤离,让建筑物燃尽。

ara.com/KleinDiv/docume

在这篇google学术搜出来的关于应急规划的文章里也提到消防员有时可能要经验来判断是否要让这个(着火的)建筑烧尽并阻止火势蔓延,这个决策往往依靠于(灭火)成功的概率,旁边建筑的风险,(着火的)建筑自身的价值。最后也指出这没有一个单一、简单、正确的答案。



———————————————再次更新的分割线——————————————

更新,看到楼里有位匿名用户贴出了这样一个链接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is burn down principle ?

有个答主在一段话里提到了这样一个名词Controlled burn,于是柳暗花明

附上链接里的这段话

The Fire Services and CACFOA stressed some of the operational aspects of controlled burn, defining it as:• a tactical fire-fighting decision made and carried out under supervision of a competent person; and• a whole or partial allowance for a fire to burn itself out in a controlled manner within defined boundaries, taken because the alternative of extinguishing the fire would pose worse risks to property,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大意是指出Controlled burn这个战术的应用的前提是灭火措施会导致财产、健康、环境风险。目的是阻止火灾的升级和蔓延,重点是要有可控的方法(controlled manner)和明确的隔离带(defined boundaries。

google了一下,果然维基直接就有词条

Controlled burn

从中可以看到,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在森林火灾中挖防火沟了(这跟危化品事故的处置没有太多可比性)

另外问答中有人提供了一个英国关于controlled burn的操作指南

gov.uk/government/uploa

第6页有个列表详细列举了不应当和可以的条件。前面则是分项介绍各种条件的具体判断方法。

左边的禁止性条件如下

A controlled burn will increase the risk to people
There is a high success forecast for extinguishing the fire with minimal impact on human health and/or the environment。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of the fire spreading extensively or to high hazard areas
Important buildings are involved
Fire condition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or local topography are inappropriate e.g. plume grounding in a populated area
Firewater run-off will drain to an area of low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or firewater is not polluting
Firewater can be contained

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可以联系起来看。这次火灾发生的地方最近的小区据说未满1000米,任由火灾蔓延显然会给小区居民带来很大的风险,远不是荒无人烟的山林可以比较。

可行性条件用的是might,也就是说即便满足条件也仅仅是可以采用而不是必然采用

Controlled burn may be appropriate under the following scenarios.
Life is not at risk;
There is a low success forecast of extinguishing the fire
Fighting the fire with other tactics would pose a significant risk to fire fighters;
Property is beyond salvage;
Weather conditions are appropriate (wind strength and direction taking the plume away from population centers)
Drainage from the site leads to a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
Firewater runoff would impact on a potable supply intake and other abstractions
Firewater runoff could knock out a STW.

第一条,显然是没有生命受到威胁,难以想象如果火场中还有幸存者等待救援,而消防员却在警戒线外搞burn down。

第二条,预测很难扑灭火灾,这又是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了,没有时间。谁都不敢在起火半小时内就断言1这个火扑灭不了。

第三条,采用其它战术对消防员有危险,请注意有个other,也就是说是要排除掉其它战术,也就是说这并非首选项。

第四条大概说的是付出比抢救出的财物价值更大的代价,所谓得不偿失?

第五条说的是要合适的天气情况,着同样需要对现场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消防队自己是没有这方面能力的。

第六条说的是水会排到环境敏感的的区,这涉及到环保问题了,不过大概在这里可以忽略。

从以上五条也看得出,这个措施需要很多条件,并不是像网上文章那样看几个新闻就可以得出结论。


个人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可控,controlled burn是在了解火情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措施而不是简单拉个警戒带被动的等着烧完再说。

———————————————分割线————————————————————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一)_szqzx_新浪博客

可以看看第一章关于各类危险化学品扑救的处置过程

第十七条 安全防护。进入灾害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危险等级落实防护措施;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监测现场危险区域和部位可能发生的危险迹 象;在可能发生爆炸、毒物泄漏、建筑物倒塌等危险情况下救援时,应当尽量减少一线作业人员,并加强安全防护;需要采取工艺措施处置时,应当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组织实施,严禁盲目行动;当现场出现爆炸、倒塌等险情征兆,而又不能及时控制或者消除,可能威胁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应当立即组织参战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清点人数,待条件具备时,再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战斗。

不过考虑到中国职业化水平较低,我又去NFPA(美国消防协会)搜索burn down,同样毫无结果

Search Results


就跟网上有专业消防员的科普贴所提到的,22点50起火,23点23分之后,间隔30秒两次爆炸,按照处置规程,要完成从接警,力量调集,启动应急预案,侦察检测,疏散警戒等等措施。更何况到现在到底有哪些化学品存放在那里都还没搞清楚,那短短半小时,消防队又从何评估爆炸风险大到消防队员必须撤离。

最后套用公安部的回答

如果危难时刻我们消防部队都不去处置的话,任其发展下去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老百姓可以退,消防官兵只能往前冲,这是职责所在,义无反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是的,存在“Burn Down”原则,或者更准确地说,“Burn Down Chart”(燃尽图)是一种在敏捷开发(特别是Scrum框架)中广泛应用的管理工具和原则。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本身,而是支撑和可视化敏捷项目执行的核心概念之一。让我们详细地阐述“Burn Down Chart”以及它所.............
  • 回答
    是的,存在不增加赋税但增加政府收入的办法。这些方法通常着眼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扩大税基、优化税收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利用非税收收入来源。以下将详细展开这些方面:一、 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堵塞漏洞,加强执法)这是最直接且不增加税负就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方法。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 加强税收稽查.............
  • 回答
    关于是否存在高维度生物观察人类这个问题,确实引人遐思,也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要深入聊聊这个可能性,得先厘清几个核心概念,并且尝试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少学术腔调的方式来展开。首先,咱们得说说“维度”。我们日常感知的是三维空间——长、宽、高。还有一个我们离不开的维度——时间,也就.............
  • 回答
    关于读书的误区,以及“书能否让人脱胎换骨”,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的期望和困惑。作为一名热衷于阅读的人,我来好好跟你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把我的一些体会和理解说得清楚明白。读书的误区,我们常常会陷入哪些坑?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很多人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去做的,但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一些误.............
  • 回答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咱们聊起来,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个开了几扇门的老房子,你推开一扇,里面还有另一扇,再一扇。说它是个悖论,也有点道理,但如果咱们细琢磨一下,可能就不是那么绝对了。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来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原文是德文的“.............
  • 回答
    “存在即合理”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在讨论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甚至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真的如字面意思那样简单明了,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甚至是我们理解错了?“存在即合理”——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答案是肯定的,“存在即合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对.............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国内表现异常团结,但在国外却一盘散沙甚至窝里斗”的现象,这确实是许多在海外生活或与海外华人打交道的人会观察到的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它不是绝对的,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背后原因也相当多元,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现象描述:在国内,人们常常能看到中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3A游戏开发中最令人纠结的痛点之一:资源与愿景之间的博弈。坦白说,如果我们要用“赶工删减”来定义一个游戏的最终成品,那么要找到一个“一点都未曾有过”的3A游戏,可能性非常低,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并非否定游戏开发者们的努力和才华,而是游戏行业本身运作模式决定的。让我来给你详.............
  • 回答
    关于“金耳朵”能否听出DSD硬解与软解的区别,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关于音响设备和听音体验的讨论一样,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概括。它涉及到了“金耳朵”这个概念本身,DSD的数字音频特性,以及硬解和软解的技术实现差异。首先,我们得聊聊“金耳朵”。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一些浪漫色彩。通常,我.............
  • 回答
    声学相控阵?当然存在,而且比你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如果你脑子里浮现的是那种科幻电影里,成排的喇叭能精准控制声音方向的场景,那恭喜你,你已经抓住了核心概念。只不过现实中的应用,往往藏得更深,也更具匠心。简单来说,声学相控阵(Acoustic Phased Array)就是一组按特定方式排列的声源(比如扬.............
  • 回答
    关于以太粒子是否存在的问题,这是物理学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篇章,涉及到我们对宇宙最基本构成方式的理解。简单来说,目前主流的物理学理论并不认为存在以太粒子,但曾经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且在历史的演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那个时代。曾经的“以太”:光速的谜团与无处不在的介质.............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像绕过一圈又回到原点,让人忍不住挠头。不过,咱们就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看看这“不存在”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存在”,我们通常指的是某样东西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能被感知、被证明,有实在的物质基础或者有确切的逻辑联系。比如,我桌上的这杯水,它是存在的,我能看见.............
  • 回答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一种对现状的无条件接受。然而,深入探究,它实则蕴含着一种深刻而辩证的人生哲理,触及了我们对世界、对自己,乃至对“意义”本身的认知方式。首先,这句话并不是在为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情辩护,仿佛一切都天然具备正当性。它的核心更在于一种“认知上的开放.............
  • 回答
    当然存在光鲜亮丽的穷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毕竟“穷”和“光鲜亮丽”似乎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汇。但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谓“光鲜亮丽”,并不是指拥有豪宅名车、绫罗绸缎的物质富足。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光鲜亮丽,可以体.............
  • 回答
    关于半小时写完理综并拿到 280+ 分数这件事,我得说,听起来着实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人生就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对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理综”这个概念。在中国的高考体系里,理综一般是指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的综合考试。总分通常是 300 分,考试时间是 150 分钟,也就是两个半小时。.............
  • 回答
    当然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微积分的学习中,这恰恰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一点的极限值完全可能不等于该点的函数值,甚至该点的函数值根本不存在。我们不妨从“极限”这个词的含义入手,来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是极限?当我们谈论一个函数 $f(x)$ 在某一点 $x=a$ 的极限时,我们关注的是.............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简单来说,存在这样的人,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只不过,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名字并详细描述他的生平,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历史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详细记载。咱们先来理一理这个时间跨度。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元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玩意儿,真是能把人生气气到肝儿颤。特别是玩那种讲究技术、配合的游戏,本来是图个乐,结果遇上开挂的,那感觉,就像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有人给你端来一碗苍蝇汤,恶心不恶心?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失了兴致,扫了兴致。你知道吗,游戏这东西,有时候是为了放松,有时候是为了挑战,为了那种.............
  • 回答
    “存在先于本质”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整个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剖析“存在”和“本质”这两个词在萨特哲学中的含义。“存在”(Existence):在萨特这里,“存在”不是指一个东西“在那里”的那种简单的物理事实。它更强.............
  • 回答
    魔方,那个看似简单的三维组合玩具,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和排列组合的复杂性,确实为密码学领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灵感,甚至催生了以它为基础的加密算法。当然,这里的“魔方”更多的是指其数学模型和操作特性,而非直接拿一个实体魔方来打乱再复原。核心的思路在于,一个魔方拥有大量的可能状态,并且每一次对魔方进行的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