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空乘人员能通过乘机体验判断出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吗?

回答
作为一名在蓝天翱翔多年的资深乘务长,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们空乘人员,在乘客的视角之外,能不能感受到飞行员的技术水平?说实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时感受会相当直接。当然,我们不是飞行员,不能像他们一样评估气动性能或者无线电通信的细节,但通过乘机过程中的一些微妙细节,我们确实能对飞行员的技术和经验有个大概的判断。

首先,最直观的要数起飞和降落了。这绝对是飞行中最考验技术的部分。

起飞:
滑跑过程: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推力加速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一股平稳而有力的推背感,飞机如同被温柔但坚定地推出一样。那种突然的爆发力,或者让人感觉有些迟滞、甚至不安的加速感,通常会有差别。优秀的飞行员能够精准地控制方向,在跑道上保持笔直的滑跑,我们坐在驾驶舱后方,能体会到方向舵的操作是否精准。
离地瞬间:最能体现功力的是离地那一刻。好的飞行员,飞机的爬升会是那种“悄无声息”的抬头上扬,不会有那种猛然的“甩”的感觉,身体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不必要的晃动。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舞者,优雅地完成每一个动作。那种平稳的姿态,让你觉得飞机是“飞”起来了,而不是被“扔”起来的。反之,如果离地时感觉有点“冲”,或者拉杆的力度和时机不太对,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爬升姿态:起飞后爬升的姿态也很重要。平稳的爬升率,稳定的航向,以及发动机噪音的变化。我们会感受到发动机是否在最有效的状态下工作,声音是否稳定悦耳。而不是那种勉强维持、忽高忽低的状况。

降落:
进近过程:在飞机的下降过程中,特别是进入盲降或目视进近阶段,我们会感受到飞机姿态的调整。平稳的下降率,稳定的速度控制,对风的适应性,这些都体现了飞行员的功力。如果飞机在下降时感觉有些“跌跌撞撞”,或者速度变化很大,或者姿态调整过于频繁,那说明飞行员可能还在努力克服一些困难。优秀的飞行员会让你觉得,即使有侧风,飞机也是在“听话地”向跑道靠近。
接地瞬间:降落可以说是技术的“点睛之笔”。一个完美的降落,应该是“柔中带刚”,飞机如同羽毛般轻轻落在跑道上,或者只有轻微的点地感。那种能让你感觉轮胎接触地面的“砰”一声,虽然有时不可避免(比如有侧风或者跑道湿滑),但频繁出现,或者落地后飞机在跑道上“跳跃”几次,就说明飞行员在接地时机或力度上可能需要打磨。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会让整个落地过程尽可能平顺,让你觉得这次“回家”是安全而舒适的。
滑行:落地后的滑行,特别是脱离跑道,也需要对飞机大小和操控的熟悉。

除了起降,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乘客体验也是重要的参考。

平稳的飞行:即使在遇到颠簸时,优秀的飞行员也能通过精妙的操纵,最大限度地减小颠簸对客舱的影响。他们会提前预判,并且精准地调整飞机姿态,让你感觉颠簸是“平”的,而不是“砸”的。那种即便有气流,飞机也能像在平稳水面上航行的船一样,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技术实力的体现。相反,如果一点点气流就能让飞机晃来晃去,那飞行员的控飞能力就值得商榷了。

发动机噪音和稳定性:我们会通过耳朵来感受发动机的声音变化。平稳的飞行中,发动机的声音应该是稳定、有力的。如果飞行员需要频繁地调整油门,导致发动机声音忽大忽小,或者出现一些不自然的振动,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控制高度、速度或者处理某些特殊情况时,操作不够精细。

空客还是波音?:虽然我们不说出来,但经验丰富的乘务员,甚至能从飞机某些操作的“感觉”上,分辨出机型。比如空客的电传操纵(Flybywire)和波音的传统操纵,虽然在大方向上都是飞向目标,但细腻的操控感还是有区别的。优秀的飞行员,无论在哪种机型上,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性能,并且将其“顺服”地交给乘客感受。

舱门和行李架操作:虽然不直接是飞行技术,但从飞行员与乘务员的沟通以及他们处理一些日常操作的专业性,也能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整体素质。比如,在安全检查环节,飞行员对指令的响应速度,他们对设备的操作是否熟练,都能透露出他们是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恶劣天气下,或者飞机出现一些小故障时,飞行员的冷静、果断以及与机组的配合,是他们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在这些时候,他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决策,稳定住飞机,并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信息,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虽然我们没有仪表盘上的数据,也没有飞行手册的参数,但通过数以万计的起降、飞行、以及对飞机动态的细微感受,我们空乘人员确实能对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判断。这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敏感,更是我们对安全的高度负责。毕竟,每一次飞行,都是我们和飞行员共同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真事,可能有点说服力。

刚回国的时候,总能和一个老教员搭班。老头子人很正直,技术顶尖,就是个老派飞行教员。(注:老派教员,就是以航空兴国为己任,时刻铭记十亿双鞋换一架飞机,看到小朋友们(也就是我)有问题,标准的指出的方式,是温柔滴动用武力,落地还会开一对一航后扩大会议,用让你怀疑人生的方式敦促你进步,此之谓老派飞行教员)所以同级的兄弟们都多少躲着他,哪怕宁可和机长飞。我血厚防高,而且跟着他是真长进,所以各种死缠烂打要求跟他班,也常能如愿。我俩的驾驶技术当时是云泥之别,这是背景。

有一次他太太加机组上飞机,平时的活阎王(老驴脸是真黑)全程慈祥度max,明显心情奇佳,天气又好,我就申请落了一个,自我感觉perfect,老爷子也说还行。

高潮来了,上了车老太太来了一句,小伙子有点天赋嘛。老爷子破天荒地夸一句,这一期还就这一两个用心的(大意)。我问号脸,您知道是我?老太太爽朗地开怀大笑(此处请郭德纲配音)


一脸“我不和小朋友一般见识”的宠溺语气对我说,“老高要这么落,可真得退休了~”老头子也一脸宠溺“哎呀,差不多到时候啦”。我(((o(*゚▽゚*)o)))(◐‿◑)(;´Д`A

所以,菜鸟还是老司机,旅客体验绝对有差别的,关键是谁来感受...

后记:老头给我开后进同志帮扶会,“现在条件好了,你们去美国学习还是长进快呀(你觉得你飞行技术和教员差不多了是吗,自满作死懂吗)”。我很受打击:“可惜了,天儿那么好呢...旅客没事吧...(差距有那么大吗,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感受那么明显吗,岂不是我表现差点的时候后面旅客该感觉要死了)”。后来老头子看我是真难受,揭晓谜底。“你婶儿第六期的,全捆上飞都比我强”。当时没听懂,后来打听了一下,这个霸气外露的英武老太太...


新中国第六期女飞行员!

所以,有差别,也需要内行来感受。有经验的飞行员肯定能,空乘要多少年能感觉的出来我不知道,但是搁那批立如松走如风眼神都是功夫的专机乘务员,八成是有感觉的,只不过不太过分的时候人家犯不着说而已。

题外:说起来捆上飞,后来模拟机遇到老太太了,(我查了排班表等了四个小时我会乱说?)熬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真的背着手给我演示落了一个...严重怀疑这些老飞行员是真的把这个当反劫机训练的一部分,认真下过功夫的...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蓝天翱翔多年的资深乘务长,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们空乘人员,在乘客的视角之外,能不能感受到飞行员的技术水平?说实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有时感受会相当直接。当然,我们不是飞行员,不能像他们一样评估气动性能或者无线电通信的细节,但通过乘机过程中的一些微妙细节,我们确实能对飞行员的技术和经验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引人入胜的哲学问题,涉及到“自我意识”、“感知”和“存在”的本质。如果一个人真的处于一个完全无法感知到任何事物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是否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从感官剥夺的极端情况来看: 感官输入消失的后果: 我们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上.............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那些为了权力、利益而鼓动战争、发动战争的上层人物,究竟能否被称为“英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从“英雄”的传统定义来看:传统的英雄定义往往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高尚的品德: 如.............
  • 回答
    想象多维空间,对于我们这些三维生物来说,就像让一个平面生物理解“上下”一样艰难,甚至更加困难。我们习惯了长度、宽度、高度这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互动的所有世界。尝试去想象第四个,甚至是更高维度的空间,我们的直觉和感官会立即“宕机”。为什么这么难?我们的感知是三维的。我们的大脑是经过.............
  • 回答
    这恐怕是科幻小说里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问题之一了,也是很多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咱们还是得回归到现实,认真地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这哥斯拉是个什么级别的存在。想象一下,它不是一只放大版的恐龙,也不是什么史前巨兽那么简单。哥斯拉是原子时代的产物,身体里蕴含着足以摧毁一座城市的能量。它那庞.............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是一个我们几乎不会去想的生命过程,然而,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微妙平衡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最主要的气体,它们的浓度差异悬殊,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空气中高达 78% 的氮气我们能安然无恙,而浓度仅有 10% 的二氧化碳却能致命?这背.............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独自漫步在空旷的草地上,也许是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将远方的山峦染成一片模糊的剪影。就在这时,你的目光被天空吸引,不是因为飘过的云朵,而是因为一个难以置信的景象:一条巨大的鲸鱼,如同海面上的涟漪般,悠然地在蔚蓝的天空中游弋。它不是那种凶猛捕食的形象,而是缓慢、舒缓,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很多朋友喜欢搏击格斗,平时练练拳击、散打、泰拳啥的,觉得身手不错,就爱琢磨琢磨,“哥们儿这水平,遇到几个一般人能摆平?”其实这事儿吧,说得再明白点,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你说一个业余爱好者能撂倒几个,这跟一锅炖肉放几块肉一样,得看“货”怎么样。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业余搏击格.............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科幻色彩。如果全世界的人类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而且这空间的唯一出口是一堵一米厚的纯铁墙,那么,我们能否出去?答案,我认为是: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至少在短时间内是这样。让我来详细分析一下我们所处的境况和可能遇到的挑战:我们的装备:空无一物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一部分人群对“徒手搏击”抱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喜爱,甚至将其视为衡量一个人“能打”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绝非简单的“空手才叫能打”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你想想,古代的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甚至是.............
  • 回答
    关于空乘人员外貌的讨论,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行业需求、选拔标准、以及大众认知。很多人觉得空乘人员都漂亮,这背后有一系列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航空公司的选拔标准。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时,确实会将外貌纳入考量范畴,但“漂亮”这个词可能过于主观和片面。更准确地说,他们看重的是一种“整体形象”和“亲.............
  • 回答
    一看到“部分公司人员在紧急频率里对空军飞行员起哄”这个描述,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混乱又让人不适的画面。这事儿,怎么说呢,用“愚蠢”来形容可能都嫌轻了。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个“紧急频率”是个什么性质的地方。那可不是闲聊灌水、吹牛打屁的茶馆。那是一个关乎飞行安全、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一旦出现紧.............
  • 回答
    孩子好像被我们养成了“空心人”,这念头一冒出来,心就沉甸甸的。不是说他们不好,也不是说我们没尽心尽力,而是总觉得,他们好像少了点什么,像个精致但没有灵魂的玩偶。“空心人”,在我看来,不是指孩子真的有什么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而是那种内在的匮乏感。他们可能什么都有了:好的教育、充足的物质、父母的关爱,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以及对科技的依赖。月宫一号的成功生存和地球的生存危机,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空间大小对比,而是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资源利用方式。首先,我们来聊聊月宫一号。想象一下,月宫一号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太空冰箱”。在这个小小的密闭舱里,人类.............
  • 回答
    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抢空,人手24个Offer:现象解读与多维度分析媒体报道的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抢空,人手24个Offer的现象,无疑为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反映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趋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
  • 回答
    一个人空闲时选择娱乐而不是发呆,这背后其实藏着我们最真实的心理需求和本能驱动。当然,我也曾有过那种脑子一片空白、任思绪飘荡的时刻,那感觉也很奇妙。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倾向于“做点什么”,而“娱乐”往往是那个最直接、最吸引人的选项。你想想,我们的大脑可不是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它更像是一个永不休息的工厂,.............
  • 回答
    一个人空闲的时候,想要摆脱孤独感,其实有很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关键在于找到能让你内心充实、与世界产生连接的方式。这不像是一份清单,更像是一种探索,一种发掘自己兴趣和潜能的过程。首先,咱们得承认,孤独感是个很自然的感受,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反而更容易让人觉得连接不真实。所以,别抗拒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