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氧化碳浓度 10% 人就会死,空气中氮气浓度达 78% 人也能生存?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是一个我们几乎不会去想的生命过程,然而,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微妙平衡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最主要的气体,它们的浓度差异悬殊,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空气中高达 78% 的氮气我们能安然无恙,而浓度仅有 10% 的二氧化碳却能致命?这背后隐藏着生理学和化学的深刻道理。

氮气:沉默的守护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占了空气近四分之三的氮气(N₂)。它的存在,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们能够正常呼吸的关键。

稀释氧气,调节呼吸节奏: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氧气才是我们呼吸的根本,为什么氮气反而重要?这是因为氧气虽然是生命必需品,但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过高,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这被称为“高氧血症”。高浓度的氧气会加速氧化反应,对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氮气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它不与人体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会被身体利用。它就像一个温和的缓冲剂,有效地稀释了氧气,将氧气浓度维持在一个安全且高效的水平(大约 21%)。这种稀释作用,使得我们的肺部能够平稳地吸入氧气,避免了因氧气过量而带来的危险。

促进气体交换的物理特性: 在肺泡中,氧气需要从空气中扩散到血液中,而二氧化碳需要从血液中扩散到空气中。氮气虽然不直接参与气体交换,但它占据了肺泡内的空间,保持了肺泡的体积,这对于维持肺泡的表面张力平衡和有效的气体扩散过程至关重要。可以想象,如果肺泡里全是氧气,没有任何稀释气体,那么气体交换的动力学和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生理上的惰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氮气对人体是生理上惰性的。我们的身体并没有一套复杂的机制去处理或利用氮气。它随呼吸进出肺部,几乎不被吸收或代谢。这就意味着,无论氮气浓度有多高(在一定范围内),只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我们的身体就不会“主动”去对抗它或受到它的直接化学伤害。

二氧化碳:致命的失衡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 10% 二氧化碳。在正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大约 0.04%。这微小的差异,却带来了天壤之别的影响。

呼吸的调节者,但过量即毒: 二氧化碳在人体内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呼吸的中枢信号。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它会刺激大脑中的呼吸中枢,让我们产生呼吸的冲动,从而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

酸碱平衡的破坏者: 二氧化碳溶于血液后,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₂CO₃),碳酸会进一步解离成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离子(HCO₃⁻)。这直接影响血液的 pH 值。人体的血液有一个非常严格的 pH 值范围(7.357.45)。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血液中的碳酸会增多,导致氢离子浓度升高,血液 pH 值下降,即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即使是轻微的 pH 值变化,也会对酶的活性、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各种细胞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当你吸入浓度为 10% 的二氧化碳时,远超出了身体的排泄能力。大量的二氧化碳会迅速进入血液,导致血液 pH 值急剧下降。在这种酸性环境下,细胞的代谢将无法正常进行。

影响氧气运输的“硼效应”(Bohr Effect)失控: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升高(以及由此导致的 pH 值降低)会影响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通常情况下,适度的二氧化碳升高有助于血红蛋白更容易地释放氧气给组织,这被称为“硼效应”,对组织供氧是有利的。然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10% 这样的极端水平时,硼效应会变得过度,血红蛋白会“过于”容易释放氧气,但同时,由于整体的生理紊乱和细胞功能障碍,组织实际上是无法有效利用这些氧气的。更糟的是,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本身就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直接干扰能量代谢。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抑制作用: 除了引起酸中毒,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本身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大脑缺氧症状,例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和死亡。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 10% 时,这种抑制作用会非常迅速且强烈,直接瘫痪呼吸中枢和心血管系统,导致呼吸停止和心跳骤停。

总结一下:

氮气 就像空气中的“稀释剂”和“稳定剂”。它不参与化学反应,不对身体产生毒性,只是静静地占据空间,维持着氧气的适宜浓度,保证了我们呼吸过程的平稳进行。它对人体而言是“低存在感”的,即使含量很高,只要不挤占关键气体的空间,就不会造成问题。

二氧化碳 虽然是我们身体代谢的产物,但它必须被有效地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微妙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当它以极高的浓度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时,它会迅速破坏体内的化学平衡,尤其是血液的 pH 值,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麻痹作用,最终导致呼吸停止和死亡。它就像一个“警报器”和“破坏者”,一旦信号过强或破坏力过大,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并不是所有高浓度的气体都会致命。关键在于这种气体是否参与人体代谢,是否对体内的化学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以及我们的身体是否有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氮气的惰性让它成为了空气的“基石”,而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则让它成为了需要严格控制的“危险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呼吸的重要作用有两个,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人体的主要代谢产物,溶解于水,在血液中分压大约40毫米汞柱,40/760在肺部析出占呼出气体体积大约5%。除了作为代谢产物,它还是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缓冲系统的重要元素,这个缓冲系统对维持血液酸碱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在血液酸性急性上升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调控会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以及呼吸频率增加,这可以加速二氧化碳的呼出从而使血液碱性上升。

这在正常大气中是正常的生理negative feedback,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情况下气体交换可以有效析出二氧化碳。但是在二氧化碳高浓度的环境中则成为了恶性的positive feedback,本来加速循环和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机能被激活,却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反而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快速升高,进一步增加了血液的酸性,越演越烈根本停不下来。

生理酸性决定了各种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例如维持蛋白质的结构、酶的活性、氢和碳酸氢离子交换功能等。的在血液酸性极度上升的情况下,一切弱碱性下的平衡都会被打破,组织受损神经电功能紊乱分分钟要命。

user avatar

这个和二氧化碳的扩散作用有关系。人体进行有氧呼吸,二氧化碳是代谢废物。二氧化碳从血液里,通过肺泡表面扩散出去。扩散作用,一般来说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人呼出的气体里面二氧化碳占4-5.3%。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10%,显然人类目前的呼吸就不管用了,反而二氧化碳还会从空气中进体内来。体内二氧化碳要积累到目前的一倍以上才可以排出去。题主可以想象这就好像把汽车的排气管堵上了,发动机就坏了。

而氮气就无所谓了,因为氮气并不参与各细胞成分的化学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是一个我们几乎不会去想的生命过程,然而,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微妙平衡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最主要的气体,它们的浓度差异悬殊,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空气中高达 78% 的氮气我们能安然无恙,而浓度仅有 10% 的二氧化碳却能致命?这背.............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二氧化碳(CO₂)为何拥有双键却无法像许多其他含有双键的化合物那样进行自身加聚。这涉及到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特性以及反应条件的综合考量。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把二氧化碳的结构掰扯清楚。CO₂的分子式是CO₂,它是一个线性的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之间都是双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生命呼吸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化学原理。简单来说,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之所以不能直接变成氧气再供给呼吸,是因为这个过程在化学上非常困难,需要的能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反应步骤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生物体内能够轻松实现的范畴。咱们先得弄清楚生物呼吸是怎么回事,以及二氧化碳和.............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那段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毕竟咱们国家对这种事儿一直都很擅长。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就是靠着一个叫“萨巴蒂埃反应器”的东西,把火星大气里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了氧气(O2),同时还顺带生产了水。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咱家做饭一样平常.............
  • 回答
    大连化物所“直接转化二氧化碳为汽油”的新突破,无疑是当前能源和环境领域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和具有重大意义的进展。要详细看待这个突破,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技术原理、实际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一、 技术原理揭秘:从“废气”到“宝藏”的炼金术这个突破的核心在于,大连化物所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
  • 回答
    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它溶解在液体中,形成一种气态溶解在液态中的特殊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溶解状态(最主要的状态): 气体溶解于液体: 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但它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溶解在水中。在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会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大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碳酸饮料的核心秘密之一!为什么我们喝的可乐、汽水里充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氮气?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随意的选择,而是涉及到了口感、风味、稳定性和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量。咱们就一样一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二氧化碳为什么能让饮料变得“气泡多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
  • 回答
    初中化学实验里,我们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反应了:$ ext{CaCO}_3 ext{(s)} + 2 ext{HCl(aq)} ightarrow ext{CaCl}_2 ext{(aq)} + ext{H}_2 ext{.............
  • 回答
    这瓶气体的真实身份,可得好好辨辨。要是真想知道它是不是二氧化氯(ClO₂),我倒有几招可以试试,而且都是些挺实在的法子,不是网上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比的。首先,得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听起来挺“高科技”,但处理不好也是有风险的。最好是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或者就近找个专业实验.............
  • 回答
    在某宝上购买二氧化硫测试管,卖家通常会提供两种溶液,标示为A液和B液。这些测试管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化学试剂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通过显色或沉淀的变化来指示二氧化硫的存在和大致浓度。A液和B液可能是什么?虽然具体配方可能因商家而异,但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A液和B液通常扮演以下角色.............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