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氧化碳有双键,却不能自身加聚?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二氧化碳(CO₂)为何拥有双键却无法像许多其他含有双键的化合物那样进行自身加聚。这涉及到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特性以及反应条件的综合考量。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咱们得把二氧化碳的结构掰扯清楚。CO₂的分子式是CO₂,它是一个线性的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之间都是双键。咱们写出来就是 O=C=O。这个结构非常对称,碳原子位于中心,两侧各连接一个氧原子,通过双键连接。

为什么会有双键?

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为了达到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碳原子需要与氧原子共用电子。在这个CO₂分子中,碳原子通过形成两个双键,使得它周围的8个电子(4个来自自身,另外4个与每个氧原子各贡献2个)都成对了,稳定下来。而每个氧原子也通过形成双键,周围也有8个电子(2个来自自身,与碳原子共用4个,再加上它自己未成对的2个孤对电子),同样实现了八隅体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O=C=O”就不能像乙烯(CH₂=CH₂)那样,一个接一个地连起来形成长链呢?

这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1. 双键的性质和空间位阻:
乙烯的双键(C=C): 乙烯中的碳碳双键是σ键和π键的组合。π键是由两个p轨道侧面重叠形成的,它的电子云分布在σ键的上下方。这种π键的电子云相对比较“开放”,容易受到攻击,也容易与其他烯烃分子的π键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σ键,从而实现加聚。
二氧化碳的双键(C=O): CO₂中的碳氧双键同样是σ键和π键的组合。但是,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得多。这意味着氧原子对π键的电子云“吸引力”更强。这使得C=O双键中的π键电子云更偏向于氧原子,导致碳原子端带有一部分正电荷(部分正电性),而氧原子端则带有一部分负电荷(部分负电性)。
空间位阻: CO₂分子是线性的,O=C=O。虽然看似简单,但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双键,以及氧原子本身的体积,决定了它连接其他分子时,空间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加聚反应的机理:
加聚反应通常需要一个“引发”步骤,比如在烯烃加聚中,通常是自由基、阳离子或阴离子攻击π键,打开双键,形成一个新的活性中心(自由基、阳离子或阴离子)。这个新的活性中心再去攻击下一个单体的双键,如此循环往复。

对CO₂来说,这个“引发”环节就不那么容易了。
自由基引发? 自由基可能尝试攻击C=O双键,但氧原子对电子的强烈吸引力使得π键的电子不太容易被夺取,或者即使形成了自由基,这个自由基的稳定性也可能不高,不足以继续链式反应。
离子引发? 强酸或强碱的离子也可能攻击CO₂。例如,强碱(如OH⁻)可以亲核攻击CO₂中的碳原子,打开一个C=O双键,形成碳酸氢根(HCO₃⁻)或碳酸根(CO₃²⁻)。这是一个加成反应,但它通常是链终止的,而不是链增长。也就是说,CO₂分子被消耗了,但并没有形成长链。
“打开”双键的难度: 即使有能力引发,要“打开”CO₂的双键并形成一个稳定的、能够继续进攻下一个CO₂分子的活性中心,也比打开烯烃的双键要困难得多。

3. 反应产物的稳定性:
假设我们真的能让CO₂分子首尾相连,形成一条链。比如,一个“O=C=O”的末端和另一个“O=C=O”的起始端连接,形成“…COC=O…”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化学上并不是特别稳定,并且在形成长链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非常大的能量释放,导致链断裂或者能量以其他形式(如热能)散失,而不是用于维持链的增长。

与聚碳酸酯等类似物的区别: 你可能会想到聚碳酸酯,它里面有碳酸酯键(OCOO)。但聚碳酸酯不是CO₂直接自身加聚形成的,而是由CO₂和二元醇(如双酚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CO₂的碳原子和醇的羟基发生了亲核加成和脱水反应,形成的是碳酸酯键,而不是简单的碳碳链。CO₂的“C=O”键并未直接参与形成聚合物的主链。

4. 能量因素:
加聚反应的发生,除了需要克服活化能,还需要整个反应过程是放热的,并且释放的能量足以驱动反应继续进行。CO₂分子本身非常稳定,键能很高。要破坏它的双键并形成新的键,需要相当的能量。在没有合适的催化剂或特殊反应条件下,能量的“投入”大于“产出”,自然就不容易进行下去。

简单总结一下:

CO₂无法自身加聚,不是因为它没有双键,而是因为:

C=O双键的电子分布特性: 氧原子强烈的吸电子能力使得π键电子云偏向氧,不易被活性种(自由基、离子)有效攻击以引发链式反应。
反应活化能和机理障碍: 缺乏简单有效的引发机制来打开双键并生成稳定的链增长活性中心。
产物稳定性问题: 即使能形成所谓的“长链”,其结构和稳定性也不利于持续的加聚反应。
能量不利: 破坏CO₂的高键能需要大量能量,且过程放热不足以驱动链式增长。

所以,尽管CO₂分子看起来很“基础”,拥有双键,但在进行自身加聚这件事上,它确实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也就不能像乙烯那样,在各种条件下“手拉手”地连成大分子了。这就像有些人,长得挺好看,但性格或能力不适合组建一个庞大的团队一样,不是因为“没有”某个关键条件,而是因为现有的条件组合起来,就是无法形成预期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第二周期特殊性,第二周期的p区元素更倾向于形成多重键的小分子。不过C=O是可以加聚的,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POM)是一种很常见的高分子材料。

高压下二氧化碳形成网状结构的dense CO₂在上世纪末就有报道[1][2],为此还更新了二氧化碳的相图。相关研究很多,比如Crystal structures and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dense CO2

下图是计算出来的dense CO₂形成过程。

不过这种结构和题主的“二氧化碳加聚”还是有差距的,仅仅是过程中的某些结构接近“自身加聚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自身的“加成”反应报道的很晚才有报道,见下面这个回答。

到了2014年,有一篇Nat. Commun. 报道了下面的结果,可能真存在 Poly-CO₂。[3]当然,这篇文章的真实性立刻遭到质疑。

2016年年初,有一篇文章通过计算指出[4]

Ab initio calculations performed on the ideal CO₂ tetramer complex LB-(CO₂)₄ (LB = NH₃, H₂O, H₂S) showed no propensity for stabilization.
(机翻)利用从头算计算对理想CO₂ 四聚体络合物LB-(CO)₂)₄ (LB=NH₃、H₂O、H₂S)分析发现没有稳定的倾向。

也就是说常温常压下这种体系是不稳定的,倾向分解的,高聚物不可能形成。

2016年底上面那篇Nat. Commun.便因为重复不了聚二氧化碳的结果

we are no longer confident in the spectroscopic data supporting the proposed carbon dioxid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机翻)我们对支持拟议的二氧化碳聚合机制的光谱数据不再有信心。

最终撤回了[5]

虽然自身加聚目前还没有,二氧化碳参与共聚的报道还是很多的[6]

参考

  1.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83/5407/1510
  2. ^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68.014107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4961
  4. ^ https://www.mdpi.com/2311-5629/2/1/5/htm
  5.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3456/
  6. ^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7b021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二氧化碳(CO₂)为何拥有双键却无法像许多其他含有双键的化合物那样进行自身加聚。这涉及到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特性以及反应条件的综合考量。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把二氧化碳的结构掰扯清楚。CO₂的分子式是CO₂,它是一个线性的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之间都是双键。.............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是一个我们几乎不会去想的生命过程,然而,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微妙平衡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最主要的气体,它们的浓度差异悬殊,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空气中高达 78% 的氮气我们能安然无恙,而浓度仅有 10% 的二氧化碳却能致命?这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生命呼吸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化学原理。简单来说,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之所以不能直接变成氧气再供给呼吸,是因为这个过程在化学上非常困难,需要的能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反应步骤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生物体内能够轻松实现的范畴。咱们先得弄清楚生物呼吸是怎么回事,以及二氧化碳和.............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那段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毕竟咱们国家对这种事儿一直都很擅长。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就是靠着一个叫“萨巴蒂埃反应器”的东西,把火星大气里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了氧气(O2),同时还顺带生产了水。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咱家做饭一样平常.............
  • 回答
    大连化物所“直接转化二氧化碳为汽油”的新突破,无疑是当前能源和环境领域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和具有重大意义的进展。要详细看待这个突破,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技术原理、实际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一、 技术原理揭秘:从“废气”到“宝藏”的炼金术这个突破的核心在于,大连化物所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
  • 回答
    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它溶解在液体中,形成一种气态溶解在液态中的特殊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溶解状态(最主要的状态): 气体溶解于液体: 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但它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溶解在水中。在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会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大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碳酸饮料的核心秘密之一!为什么我们喝的可乐、汽水里充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氮气?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随意的选择,而是涉及到了口感、风味、稳定性和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量。咱们就一样一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二氧化碳为什么能让饮料变得“气泡多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
  • 回答
    初中化学实验里,我们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反应了:$ ext{CaCO}_3 ext{(s)} + 2 ext{HCl(aq)} ightarrow ext{CaCl}_2 ext{(aq)} + ext{H}_2 ext{.............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这瓶气体的真实身份,可得好好辨辨。要是真想知道它是不是二氧化氯(ClO₂),我倒有几招可以试试,而且都是些挺实在的法子,不是网上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比的。首先,得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听起来挺“高科技”,但处理不好也是有风险的。最好是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或者就近找个专业实验.............
  • 回答
    在某宝上购买二氧化硫测试管,卖家通常会提供两种溶液,标示为A液和B液。这些测试管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化学试剂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通过显色或沉淀的变化来指示二氧化硫的存在和大致浓度。A液和B液可能是什么?虽然具体配方可能因商家而异,但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A液和B液通常扮演以下角色.............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