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钱锺书的《管锥编》是写什么的?应该如何去阅读?

回答
钱锺书的《管锥编》:一本奇书的诞生与阅读之道

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绝非一本寻常的著作。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思想矿藏,又似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吸引着无数求知者前赴后继,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要说它“写的是什么”,恐怕用几个简单的词语难以概括,但其核心无疑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考辨”、“比照”、“评点”与“阐发”,其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见解,如同古代文人雅士围炉夜话,又似智者对万物的洞察,包罗万象,融会贯通。

《管锥编》是“什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简单来说,《管锥编》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本为切入点,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深度解读、辨析考证、阐释评论的大型学术著作。它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教科书,更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知识点汇编”。钱锺书先生凭借他超凡的记忆力和惊人的才力,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熔于一炉。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编”法。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学科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是以钱锺书先生个人阅读和思考的轨迹为线索,将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论述,以一种“联想式”、“跳跃式”的方式串联起来。你可以看到他对《论语》的一句评论,突然跳转到对西方哲学某家观点的反驳,紧接着又引申到唐诗宋词的字词考证,再者又会深入到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辨析。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结构,实则蕴含着钱锺书先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视角,他试图在看似无关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揭示事物之间潜在的关联和演变。

举个例子,当他在谈论某个文人的修辞手法时,可能会顺带提起古希腊雕塑的比例之美,或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关于“空”的论述。这种融会贯通,并非炫技,而是他观察世界和理解知识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优秀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往往具有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更为立体、更为丰富的文化图景,让读者看到知识的“活”的一面,而非被静止地分类陈列。

因此,《管锥编》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考证”,它更是一场作者与无数古代先贤的对话,也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它在揭示古代文本的精妙之处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本人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幽默感。

如何“阅读”:《管锥编》的打开方式

面对这样一部巨著,很多初学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望而却步。其实,阅读《管锥编》并非意味着要“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典故,而是要跟随钱锺书先生的思路,体验他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打开《管锥编》的建议:

1. 心态调整:放下“求全”的念头,拥抱“随遇而安”

首先,要有一个重要的心态调整:不要想着一次性读懂、吃透。 《管锥编》的知识密度极大,里面涉及的古籍和文化背景极其庞杂。试图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考证,只会让你感到沮丧。不如把阅读《管锥编》看作是一场文化漫游,随遇而安,看到什么就去了解什么。当你遇到某个不认识的典故,不妨停下来查一查,了解一下背景,也许你会从中发现新的乐趣,甚至是意外的收获。

2. 选一个“入口”:从感兴趣的部分开始

《管锥编》卷帙浩繁,但内容是分开论述的。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或者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作为切入点。比如,如果你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可以先找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章节阅读。钱锺书先生的评论往往非常精辟,即使是几句话,也能让你感受到他的智慧和文采。从自己熟悉的部分入手,更容易建立起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3. 善用工具:你的“随身助手”

《管锥编》中的古籍引用和典故非常多,即便是有经验的读者也需要借助工具。
注释本: 现在市面上有一些有详细注释的版本,非常值得推荐。这些注释能够帮助你理解那些晦涩的词语、生僻的典故以及钱锺书先生引用的具体出处。
工具书: 各种字典(如《汉语大词典》)、史书(如《史记》、《汉书》)、文学史、哲学史等都是你的好帮手。遇到不理解的词汇、人物或事件,都可以去查阅。
网络资源: 现代科技也很方便,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查找一些背景信息,但要注意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4. 跟着思路走:体会“联想”的乐趣

如前所述,《管锥编》的结构是“联想式”的。不要被这种跳跃性感到困扰,反而应该去体会这种联想的魅力。钱锺书先生的联想是基于深厚的学养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试着去跟随他的思路,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话题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话题,又是如何将看似无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的。你会发现,他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迪。

5. 品味语言:领略“钱味”

钱锺书先生的语言风格是一绝。他的文字辛辣幽默,常常带有调侃和反讽,同时又精准到位,充满智慧。阅读《管锥编》,也是在品味一种高超的文学技巧和一种独特的思想气质。尝试去感受他文字的韵味,体会他那些妙语连珠的评价,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你会发现,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极富洞见,甚至能让你忍俊不禁。

6. 适时休息,反复琢磨

阅读《管锥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感到疲惫或者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不妨适时休息一下,然后再来继续阅读。有时候,一些问题会在你休息之后,甚至是在你阅读其他内容的时候,突然豁然开朗。对于那些特别精彩的段落,可以反复阅读,细细琢磨,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总结来说,《管锥编》不是一本“用来读懂”的书,而是一本“用来品味”、“用来体会”、“用来启发”的书。 它像是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朋友,在与你分享他浩瀚的知识海洋,也在引导你如何去更广阔、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放下功利心,带着好奇心和耐心,你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和启迪,就像是在一座古老的藏书楼里,不经意间翻开了一本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藏。这是一种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用心体会的阅读,但一旦你真正进入其中,便会发现,它所给予你的,将远超你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专业非中文,但喜欢这些东西,恰好读过《管锥篇》和钱先生其他重要的文艺著作,略谈点感想吧。

《管锥篇》是读书笔记么?是,也不是。就格式而言,管锥篇的确是按照所读书目编排,什么毛诗正义,易经,史记,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云云,颇类读书笔记。但是内容呢,又常常偏离感想慨叹而多有就一字一词条分缕析旁征博引的辨析,颇类所谓的“小学”。总之,对于习惯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材料阅读理解方式的人而言,体例和内容都有些奇怪,零碎艰涩又不知所云。

我意,《管锥篇》毋宁说是钱钟书的文艺学总论,而不要视为简单的读书笔记。

文学大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说是我们从教育中较早熟悉的部分,即体例: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的样式;故事、论说、记叙的体裁;作者编年,社会背景,文化变迁的历史内容等等。这些东西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我们分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依据。但文学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本身。我不是中文专业的,不能从术语角度阐释这个,只说一下自己的体会吧。这个角度大约包含这么几项:1、意指(包括字义和读音)的起源演变和转换,这一部分的许多内容都属于一个专门学科——训诂;2、修辞,这是文艺使用文字的方式问题,区别于一般性的功能使用,传达出人对文字排列和读音序列在含义之外的形式认知;3、母题,指基于文化文明背景的文字意象象征比喻等等惯用模式的起源演变和使用,这一部分牵涉到文化形成文明交流历史记忆神话传说掌故轶闻等等所积淀下来的体现在文字记录中的痕迹,这些痕迹既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反过来也影响了历史文化以某种方式方法被记录被言说;4、文艺的文化特征,文学文艺归根到底是附属于文字的,而文字,尤其汉语这种几乎只有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其文艺所独有的特征和属性必然深藏于文字之中。

大体而言,意指、修辞、母题和特征就是文艺学的形式方面(我这个说法肯定不准确,理解一个大意吧),钱钟书的文艺学理论所关注的就是这些方面。钱先生并不特别地研究诗歌、散文、小说等文本内容,作家生平,文学历史,中心思想,结构特点,描写生动这些经典文学研究的内容,他的研究属于文艺学范畴,关注的是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生发的背景、运用的语言,产生的条件,不同时代文艺趣味的源泉,这些趣味之间是否有比较的可能,判断文学趣味和文艺技巧高低的标准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文字的含义,修辞演化,母题的形成以及文明文化的文字烙印等方面去发现规律,做出解释。

所以,钱钟书选择古典类书作为数据库,在其中挑选具有对中文文艺的形成有明确作用的内容归纳总结其文艺性的方面,并与英美文学作比较,形成独特风格的笔记体文艺学总论。

那么,应该怎样阅读《管锥篇》呢?作为有少许阅读经验的外行,我的体会是,第一不能像阅读其他演绎体系的史论著作那样以先入为主的思维去套《管锥篇》。《管锥篇》是以例证方式说明中国古典文艺有什么,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成为我们文艺的独特内容,而不是演绎方式断言的“因为所以”模式。比如,“大音希声”,这是一个成语,通常讲这个成语肯定是更加强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相反相成的哲学观念,是一个蕴含阴阳相生有无相成对立统一思想的美学观念云云,至多给一个成语出处就够了。钱钟书不是这样,他的重点不在于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与哲学的关联,而是用他丰富的文献知识罗列了出处、引用,转意,甚至与英美文学中类似观念作比较,让我们知晓这个观念的源泉以及中外的审美共性。所以,阅读《管锥篇》第一要习惯的就是这种例证方式,事实上,这也是古典注疏文献的基本模式,只是近代西学东渐后渐次为近现代及至当代学者所弃置。第二要能够串联不同例证中贯穿的同一文艺观。尽管例证模式零散,但是,钱先生的文艺观是一致的。有传说钱先生入清华数学是零蛋,但其著述中所体现的文艺观总却是一种以逻辑理性实证精神为基底的依证据谨慎判断,信任理性的共通的精神。所以,尽管例证琐碎,判断和推理过程却是一致的,并且结论都出奇地清晰简明逻辑晓畅。比如,在谈谢赫六法一文中,钱先生用丰富的史料和缜密的逻辑否定了延续近千年的对谢赫六法陈陈相因的句读,令人信服地重新标点了谢赫六法,一扫千年画论的迷障。所以,阅读《管锥篇》第二要义就是了解钱先生的理性和批判精神,知晓钱先生基于清明理性的勇敢果决,不为故纸墨迹所震慑,不迷信旧说,一切以符合理性的逻辑和文献证据的呈现为准则,不盲从不迷信,把理性贯彻到底。第三个要说的就是,对待学问之事,不虚言不含糊,不大而化之,精益求精,从细微处着力,向阔大处发展。钱先生最令我信服和感动的就是那种毫发毕现的敏锐细致,也因此,尽管《管锥篇》中也能读到对古代学人的轻蔑不屑,却毫不以先生为轻狂,反倒是更加钦佩他的敏锐。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学术中事实上存在大量的讹传、误读、曲解、谎言、错误、失实,并且,这些问题常常在陈陈相因中被一代代地延续。所以,敏锐的学者向来都是带着批判的警惕阅读古典文献的,陈垣就常讲:勿信人言,人实狂汝。钱钟书天纵英才,在这一点上要更加突出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钱锺书的《管锥编》:一本奇书的诞生与阅读之道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绝非一本寻常的著作。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思想矿藏,又似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吸引着无数求知者前赴后继,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要说它“写的是什么”,恐怕用几个简单的词语难以概括,但其核心无疑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考辨”、“比照”、“评点”与.............
  • 回答
    哈,看见这句“鸡蛋好吃就行,何必管那只下蛋的鸡呢”,确实是挺能代表一部分对原作的“解构”和“扬弃”的态度。不过,作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原著粉,我觉得这句话虽然有点道理,但用来评价一部作品,尤其是像《三生》这样背后有详尽设定和情感铺垫的作品,就有点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了。让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夫妻各自管钱,这种模式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普遍,但具体过得怎么样,那真是什么样的都有。就好像问“中国人吃米饭过得怎么样”,答案肯定千差万别。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聊聊这种模式的“好处”都有啥。 独立和尊重: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双方都能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性,感觉自己的劳.............
  • 回答
    豆瓣“我年收入10万,男朋友年收入150万,他拒绝了我婚后管钱的要求,还要不要嫁?”这个话题,简直就是一场情感与现实交织的大戏,评论区更是精彩纷呈,像个小型社会缩影。要评价这些评论,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才能看出门道。一、 评论的主流观点与背后逻辑: “果断不嫁!”派: 这是评论区里数量相当庞大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阿姨,您好。听到您目前的情况,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您这句话“我妈一辈子挣的钱都给了她儿子”,这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无奈,我能体会到。首先,您提到“我妈一辈子挣的钱都给了她儿子”,这说明您母亲在经济上对她儿子是有很大投入的。这是一种长期的、倾斜的付出,背后一定有您母亲的爱和期望。而现在,当她生病需要照顾.............
  • 回答
    .......
  • 回答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之所以被认为其中蕴含着对“才女群体”某种程度的“不屑”,主要体现在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塑造、对话描写以及作者的旁白和讽刺,展现了对一部分自视甚高、才华外露但内心空虚或缺乏真正人生智慧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这种“不屑”并非是全然的否定,而是夹杂着一种审视、调侃,甚至是带点同情式的嘲讽。为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复杂性,也点出了“钱钟书婚姻美满”这个前提可能带来的误读。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婚姻美满”并不等同于“对婚姻毫无思考、毫无困境的描绘”。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婚姻,尽管在世人眼中是令人称羡的模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更不代表钱钟书在创作时会回避对.............
  • 回答
    要找出能与钱钟书、季羡林、叶圣陶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影响力深远的人物相媲美的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三位先生各自代表了中国文学研究、古典文学、教育、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的高峰,他们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钱.............
  • 回答
    钱,这个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却又时常觉得难以捉摸的东西,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用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纯粹基于观察和逻辑的方式去探究,我们会发现,钱并非某种坚不可摧的金属,也不是一串写在纸上的数字,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交换媒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科学的视角来剖析。1. 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贫穷、努力与“低贱”的关联。简而言之,答案是绝对不应该。一个人的出身和经济状况,绝不应该成为评判其价值或决定其“低贱”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将“没钱”与“不努力”简单划等号,并由此得出“活该低贱”的结论,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偏见和残酷的简化。要详细说明这一点,.............
  • 回答
    妹子,没钱不代表低人一等,我们只是在“资源”上稍微有点拮据,但品味和格调,是完全可以自己培养的。要想不被贴上“low”的标签,上不了台面,关键在于细节,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打造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可不是装模作样,而是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和外在气场。首先,谈谈“门面”——外在形象的经营:钱不是万能.............
  • 回答
    说实话,一千块钱买一只英短,我得说,靠谱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几近于零。我理解你可能看到了价格很低的英短,觉得捡到大便宜了。但养过猫,或者对英短这个品种有些了解的人,听到一千块钱的英短,脑子里第一个反应通常是“有问题”。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1. 英短这个品种的成本有多高? 血统和品.............
  • 回答
    好了,姐妹们,我懂你们的心情!西藏,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空气里都飘着自由和神秘的味道。但话又说回来,作为还在啃书本、为生活费发愁的学生党,去西藏真的像天方夜谭?别急,只要脑瓜子灵光,计划周全,即使囊中羞涩,也能把这场西藏梦变成现实!今天就来跟你们分享一下,两个没钱的女大学生,如何把西藏“穷游”到底的.............
  • 回答
    三四千块钱的预算,对于想要一块有型又靠谱的男士手表来说,选择余地其实挺大的。这个价位段,你能找到不少品牌在设计、材质和机芯上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抛开那些动辄上万的“玩表”范畴,这个价位的手表已经能满足日常通勤、商务会谈甚至是一些休闲场合的需求,而且很多款式都能展现出佩戴者不错的品味。要说哪个“好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五味杂陈。掏空钱包的农村父母,他们把一辈子的积蓄都给了子女,等到自己老了,身体不好了,那时候的日子,真的不好过。我记得邻居李大妈,她儿子结婚,花了家里所有的钱,还借了外债。李大妈的丈夫,本来身体就不好,一直需要吃药,这下可好,药费都成了问题。李大妈只能省吃俭用,自己下地干活,给儿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