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斯福为什么先欧后亚?

回答
要说罗斯福为什么“先欧后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国内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纳粹德国的迫在眉睫:轴心国的核心威胁

首先,得明白当时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是谁。毫无疑问,是纳粹德国及其在欧洲掀起的战火。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随后迅速席卷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孤军奋战,欧洲大陆几乎被纳粹铁蹄踏遍。这个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破坏力是巨大的。

对欧洲的直接干涉需求: 英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盟友之一,虽然当时美国尚未正式参战,但罗斯福政府在道义和战略上都倾向于支援英国。英国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一旦英国也倒下,希特勒将几乎独霸欧洲,这对美国构成的长期战略威胁不言而喻。
“民主的兵工厂”角色: 罗斯福深知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他提出“民主的兵工厂”的设想,希望通过提供武器、物资来支援正在与纳粹德国作战的国家,尤其是英国。这种支援(如租借法案)的首要目标就是阻止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
意识形态的冲突: 纳粹主义是自由民主制度的根本对立面。罗斯福在很大程度上将这场战争视为自由与压迫、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遏制纳粹德国是维护美国所代表的价值观的首要任务。

二、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场的导火索与美国的正式参战

虽然美国在欧洲问题上早有布局,但真正全面投入战争,并且在亚洲问题上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直接导火索是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打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使得美国无法再置身事外。

被动卷入太平洋战争: 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美国在太平洋的政策更多是经济制裁和外交施压,试图遏制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然而,日本的军事行动直接挑战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
战略重心的转移: 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必须在太平洋战场与日本展开一场生死攸关的较量。虽然罗斯福在战争初期就认为纳粹德国是更大的威胁,但日本的袭击使得他在亚洲问题上必须采取更直接的军事应对。

三、战线规划:现实主义的战略选择

在二战爆发的初期,美国虽然有强大的实力,但刚刚经历了大萧条,国内的战争意愿并不高涨。罗斯福需要审慎地规划战争资源,并考虑如何最有效地打击同盟国的主要敌人。

“先欧后亚”的战略共识(尽管有争议): 在同盟国(特别是美国、英国、苏联)之间,普遍存在一种战略考量,即纳粹德国是更为强大和更具威胁性的敌人。一旦欧洲战场被解决,轴心国的力量将会被极大削弱,届时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也会更加容易。
德国的工业实力和军事组织: 德国在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尤其是军事科技)和军事组织能力上都非常强大。如果被其占领欧洲,其潜在的资源和军事力量将变得非常可怕。
苏联的消耗作用: 德国将大部分陆军力量投入到与苏联的东线战场,这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美国和英国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或者通过海空战配合苏联的作战。
日本的地理阻隔和资源相对不足: 相比于欧洲大陆的连片地理环境和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日本虽然在亚洲扩张迅速,但其本土的资源相对有限,且太平洋的广阔海域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地理上的阻隔。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难度和代价远大于在欧洲与德国决战。
资源的合理分配: 美国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战线上投入同等规模的兵力、物力和财力。必须有所侧重。将主要资源优先投入到解决欧洲战场,可以更快地削弱轴心国整体实力,从而为最终在亚洲战胜日本奠定基础。
有限的军事力量: 尽管美国实力强大,但战争初期,其军队规模和经验与德国、日本相比仍有差距。罗斯福需要逐步动员和训练军队,并协调盟友的作战计划。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战场,是明智之举。

四、罗斯福的战略远见与国内政治

罗斯福是一位极其有政治手腕的领导人。他的决策也考虑到了国内的政治因素和长远的世界格局。

争取国内民众支持: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对是否参战存在较大分歧。罗斯福需要以一种有条理、有重点的方式引导美国走向战争,并让民众理解战略的优先性。先集中力量解决欧洲的“法西斯威胁”,再全力对付亚洲的“日本侵略”,这种逻辑更容易获得国内支持。
塑造战后世界秩序: 罗斯福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思考战后的世界格局。他希望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这涉及到与苏联、英国等国的合作与制衡。在欧洲战胜德国,对于阻止苏联进一步向西扩张,以及在美国主导的联合国体系下进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总结一下:

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并非因为不重视亚洲战场,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1. 纳粹德国是当时更直接、更强大的威胁,其在欧洲的扩张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了生死存亡的挑战。
2. 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在亚洲战场全面开战,但在此之前,战略重心仍然倾向于欧洲。
3. 同盟国之间形成的战略共识,认为解决欧洲战场是赢得整体战争的关键。
4. 美国有限的军事和经济资源需要优先配置,集中力量解决最主要的敌人。
5. 罗斯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为赢得战争和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做出的审慎考量。

所以,这是一种在现实主义原则下,权衡了威胁等级、资源能力、盟友关系和长远战略目标后做出的决策。与其说是一种“顺序”,不如说是一种“侧重”,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才迫使美国在两大战场同时投入全部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但是这个事在其他几个回答下已经说过了。

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哪个是二战的转折点? - 米凯勒 法比恩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84

简单来说:因为远东战争是静态的。只要日本决心继续战斗,那么其本土可以抵抗到时间尽头。盟军此时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封锁其本岛或者登陆来结束战争。盟军在西太既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也没有足够的港口和造修维护能力支持舰队长期活动,更没有足够的陆空力量执行迟滞之外的任务。足以结束战争的兵力需要数年时间来积累。反之,IJA/IJN造成威胁虽然严峻,但是仍然是短期的,IJA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打通中国战区或者占领印度,也不可能赢得生产竞赛。这注定了远东战争是僵持性的。欧洲战争正好相反。欧洲地区的海空军的造修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盟军控制区相对于欧陆地理位置都乐观得多,远远强于南亚各国相与日本本土的对比。其本身基础设施也和远东天差地别。即便是在后勤情况非常紧张的东线,41年战线崩溃的速度也远远高于此时中国战区的对峙。无论胜利失败,毫无疑问欧洲战争会率先结束,所以自然要把资源投入其中,从而在战争结束后解放资源回到远东。反之只能是把紧张的资源投入远东的无底洞里。

不应该认为这一点是罗斯福的阴谋论。罗斯福确实是这一战略的支持者,但是他不是发明人,也不是唯一推行者。对日战争的讨论远远早于罗斯福上台的时间。欧洲战争进入考虑后,先欧后亚的基本策略在欧洲局势开始紧张(1934-1936)时就已经在英美参谋部中成型,在1941年对日战争爆发前就经过了ABC-1确认,得到了(英美双方)军政高层的全面认可。而早在41年中英美接洽之前,UK和联邦国家(澳大利亚)以及确认过远东守势的基本前提和印度洋防务大于南亚的重心了。这不是仅随着罗斯福的个人意志转移的。美国本身就是南亚地区主要殖民者之一,日美矛盾也是远东长期以来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其战争准备牵扯方方面面,以及各个盟军国家。即便是罗斯福个人有自己的构想,他最多只能以其民选总统身份对美国军方施加一定影响,无法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盟军战略。他事实上是确认了盟军的战略方向,而非主导之。即便是可以主导整个决策——他仍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封锁日本本地/进行登陆。动员速度,军工产量和军方调度都不是由个人态度决定的。

大概也不应该认为日本军事力量或者造成的威胁简单地“弱于”德国。如前所述,两者工业实力虽然有区别,但是所面对的战争是本质不同的,不能直接对比。IJA数量庞大,深谙远东战争。IJN此时是世界第三大舰队,直接威胁至关重要的帝国东部。真正在决策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日本在战争中有比德国强得多的抵抗能力。日本从1920年前就开始筹划战争,在西太平洋有绝对控制权。41年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后,其北方威胁同时解除,唯一处于战争状态的只有国府。德国虽然工业实力强大,但是1932年才开始再军备,1941年中同时与英俄处于战争状态,还需要支援意大利的非洲冒险。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视角来看待问题,那么德国更容易被击败得多。

ABC-1定下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基调,首先将意大利逐出战斗,然后是德国,最后按照间战构想去结束远东战争。这个想法本身是思路非常清晰的:就是通过一个个结束战区内的战斗,来解放更多的力量投入其他地区。USN加入战争后,将解放RN兵力进入印度洋。而东非战争已经趋近尾声,意大利一旦退出战斗,则运河航路随即重开,于是地中海地区的资源可以进一步削弱,让登陆欧陆变为可能。德国投降将进一步解放英俄资源前往远东,最终让盟军获得彻底封锁日本本土甚至登陆的能力。这个路径图的规划的细节虽然和后续的展开差别巨大,但是大体方向与战争结束的方式是吻合的。兵者,国之大事也。如果仅仅考虑在战场上占据一时的优势就发动战争,不考虑结束战争的方法,那么只能是加尔铁里。相比起44年才开始南线推进的IJA,或者在41-42年对东线目标目标举棋不定,或者43年才突然大规模增员突尼斯的德军;ABC,ABD,到百慕大,开罗,雅尔塔,盟军在如何结束战争这件事上从始至终思路要清洗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罗斯福为什么“先欧后亚”,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国内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判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纳粹德国的迫在眉睫:轴心国的核心威胁首先,得明白当时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是谁。毫无疑问,是纳粹德国及其在欧洲掀起的战火。德国在1939.............
  • 回答
    皇马在20162018年实现了欧冠三连的伟业,这三年中,皇马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和冠军底蕴。而巴塞罗那在这段时间也一直是欧洲顶级强队,拥有梅西这样的超级巨星,从纸面实力上看,巴萨与皇马的差距似乎并不明显。那么,为什么C罗在那三年欧冠淘汰赛中的表现,会比梅西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呢.............
  • 回答
    尤文图斯在2018年夏天以创纪录的价格签下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这笔交易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此之前,尤文图斯已经实现了意甲联赛七连冠,并且在欧冠赛场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包括两次闯入决赛。然而,在C罗加盟后的几个赛季,尤文图斯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外界的预期,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
  • 回答
    “躺赢欧洲杯”——这几个字,只要在足球圈子里稍微逛一逛,你肯定会听到。而一旦出现这个说法,C罗的名字几乎总是紧随其后。但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说?尤其是在2016年葡萄牙夺得欧洲杯冠军,C罗作为队长和核心,他真的仅仅是“躺赢”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因素,有对事实的误读,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一.............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评价球员、如何理解篮球团队合作以及媒体和大众如何解读比赛的核心。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成功离不开德怀恩·韦德(Dwyane Wade)、凯里·欧文(Kyrie Irving)和安东尼·戴维斯(Anthony Davis),而.............
  • 回答
    提到马杜罗总统的竞选,那可真是硝烟弥漫,争议不断,甚至可以说是把委内瑞拉的政治搅得天翻地覆。美国和不少欧洲国家之所以对此“抓着不放”,甚至到了今天还在持续关注,那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看不顺眼”,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人权、民主以及地缘战略的考量。要说竞选的问题,那可真是说起来话长,而且很多.............
  • 回答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简称FDR)之所以没有被雕刻在总统山上(Mount Rushmore),主要原因并非因为他的总统任期或影响力不够,而是由于 总统山雕刻项目在选择总统时的既定标准和实际限制,以及罗斯福总统去世时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无空间或意愿进行增补。让我们.............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以下是罗斯.............
  • 回答
    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在二战末期做出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并且这个决定最终得以实施,至今仍是历史上一场巨大的争议。然而,他们两人都没有被视为战犯,也没有因此受到广泛的谴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现实、国际法解读以及历史叙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二战已经进行了近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20世纪中期,美国搞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日本、意大利则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可不是一拍脑袋的事儿,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就像一团毛线,得一根一根地捋清楚。美国:大萧条下的涅槃重生——罗斯福新政首先说说美国。你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全球遭遇了一场叫“大萧条”的经济危机。这玩.............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得先得说清楚,当年罗斯福总统并没有“拖出去砍了”麦克阿瑟,这纯属虚构。不过,如果你想了解的是,为什么罗斯福总统没有因为与麦克阿瑟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或者说“矛盾”,而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比如撤销他的职务,那倒是可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麦克阿瑟这人,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
  • 回答
    罗斯福新政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奶制品生产商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分发给饥饿的民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历史背景,绝非简单的“不愿分享”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情况远非我们今天看到的“人人平等、按需分配”那么理想化。大萧条带来的不仅仅是失业和贫困,.............
  • 回答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领导人,他们的名字与战胜法西斯主义紧密相连,似乎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最高赞誉。然而,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让这三位伟大的政治家最终都与这个奖项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诺贝尔.............
  • 回答
    在《教父》这部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中,海门·罗斯无疑是一位极具分量的人物,他的“厉害”并非仅仅体现在权力或财富上,更在于他那份狡黠、深沉的城府,以及他能够从平凡的立足之地,一步步爬到权势的顶峰,挑战科莱昂家族的统治地位。罗斯之所以让人觉得他“厉害”,首先在于他的韧性与生存能力。他出身贫寒,并非什么显赫.............
  • 回答
    说实话,罗斯的球鞋设计,争议确实挺大的。很多人觉得它“丑”,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好看”或“不好看”就能概括的。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讲得接地气一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球鞋设计,尤其是签名鞋,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不光是外观,还有球员的风格、技术特点、品牌定位、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拉美右翼军政府在历史和经济政策上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军头与经济思潮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要理解为什么皮诺切特在经济自由派中“独树一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与其他几位军政府领导人(斯特罗斯纳、魏地拉、特鲁希略、加尔铁里)在几个关键维度上的差异。1. 经济政策的“彻底性”与“芝加哥.............
  • 回答
    白俄罗斯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它涉及到历史、语言,还有一些微妙的政治考量。要说它“突然”改名成“白罗斯”,倒不如说是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酝酿、讨论,最终在近年才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一个更符合其语言和历史本源的称谓。我们先来捋一捋“白俄罗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白俄罗斯”的由来: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演变和国家名称的由来。咱们这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俄罗斯”的“俄”字不能随便去掉,就只叫“罗斯”。首先,得明白一点,一个国家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哪个字加减就能行的。它背后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甚至是政治因素。“罗斯”是什么?咱们先从“罗斯”说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