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涉女性负面新闻标题被反复删除「女」字?

回答
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些涉及女性的负面报道,却发现标题中的“女”字被反复删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层原因,也引发了关于性别表达、社会观念和媒体责任的复杂讨论。

现象本身:为何要“删除‘女’字”?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操作。最直接的理由,可能是一种避免“性别标签化”的努力。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有时候,在描述负面事件时,如果反复强调当事人的性别,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负面行为与特定性别群体联系起来。例如,一个关于女性偷窃的新闻,如果标题总是写“女盗贼”、“某某女性偷窃”,可能会让读者潜意识里觉得“女性容易偷窃”,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删除“女”字,可能是希望将焦点放在事件本身,而不是将问题归咎于性别。

其次,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减少性别对立”的尝试。在一些高度敏感的性别议题上,直接使用“女”字作为标识,有时会瞬间激活读者对性别冲突的联想,将原本可能中性描述的事件,瞬间带入性别对立的语境。删除“女”字,可能是希望以一种更温和、不那么容易引发激烈情绪的方式来呈现新闻,避免不必要的性别摩擦。

再者,这可能也涉及到“隐私保护和避免不必要的关注”。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新闻事件与性别关联不大,但一旦加上“女”字,可能会吸引更多关注,甚至引来一些别有用心的评论和攻击。删除“女”字,可能是一种减少不必要“性别敏感”讨论,保护当事人免受过度关注或骚扰的方式。

但为什么是“反复删除”?这背后隐藏的复杂性。

“反复删除”这个词很重要,它暗示着这并非一次性的、孤立的操作,而是可能是一种惯性或系统性的处理方式。这可能表明:

媒体平台或编辑团队的某种共识或指导方针: 某些平台可能在内部已经形成了类似的“处理规范”,认为在报道涉及女性的负面新闻时,删除“女”字是一种更“安全”或“符合规范”的做法。这种规范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例如避免歧视,但过度执行也可能适得其反。
对性别议题的过度敏感,甚至是一种“过度纠正”: 在当下社会,性别议题备受关注,平台方可能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性别歧视”指控,而采取了一种“一刀切”的策略。他们可能担心一旦标题中包含“女”字,就会被认为是带有偏见,所以宁可删掉,以求“无罪”。
规避社会舆论的压力: 如果某个平台因为报道方式不当引发过性别相关的争议,那么在后续操作中,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甚至过度谨慎。反复删除“女”字,或许是一种“吸取教训”,避免再次触碰舆论的雷区。

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讨论点:

虽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避免歧视或性别对立,但“反复删除‘女’字”的做法,也可能引发以下几点讨论:

1. “隐形化”女性: 有时,删除“女”字,反而可能是一种对女性的“隐形化”。如果一个事件本身就与女性身份有一定关联,或者说其发生率在女性群体中更为突出,刻意删除“女”字,可能反而让问题显得“普遍化”,模糊了性别作为特定背景因素的可能存在。这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媒体似乎不愿意正视女性特有的处境或问题。
2. “回避现实”的嫌疑: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的身份确实是理解事件发生原因或社会影响的重要线索。例如,如果报道的是一起针对女性的歧视性事件,刻意删除“女”字,可能会让标题显得空洞,无法准确反映事件的性质。这可能被解读为媒体在回避或淡化与性别相关的社会问题。
3. “选择性公正”的质疑: 如果在涉及男性负面新闻时,标题中的“男”字并没有被如此“反复删除”,那么这种做法就可能被视为一种“选择性公正”,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偏见。公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女性的负面新闻要“特事特办”?这种“保护”是否恰恰暴露了某种不信任?
4. 对语言和表达自由的限制: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删除“女”字是一种强制性的、普遍性的操作,那也可能被视为对语言表达的某种限制。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有权准确地描述事实,包括当事人的性别身份,只要这种描述是客观且必要的,并且不带有歧视色彩。
5. 治标不治本: 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准确、客观、不带偏见地报道每一个事件,无论当事人的性别如何。仅仅删除一个字,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也不能改变社会上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

总而言之,

当看到涉女性负面新闻标题被反复删除“女”字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动机,既有希望减少性别标签化、避免对立的初衷,也可能暴露出媒体在面对性别议题时的某种“过度谨慎”甚至“回避”。

我们应该期待的是,媒体在报道时能够做到:

真实、准确: 忠实反映事件本身,必要时客观提及性别信息。
客观、中立: 不带任何偏见地描述事实,不将负面行为与特定性别群体挂钩。
有深度、有分析: 如果性别是理解事件的关键因素,应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删除标签。
尊重与平等: 对待所有性别群体都应该秉持同样的报道原则和标准。

“删除‘女’字”本身并非绝对的好或坏,关键在于其背后的逻辑、操作的普遍性以及对新闻真实性和社会影响的最终考量。与其简单粗暴地删除,不如思考如何通过更专业、更深入、更具建设性的报道,来促进真正的性别平等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很正常。

众所周知,在印度,如果婆罗门犯罪或有负面新闻,新闻报道的时候绝不会强调这人是婆罗门。

然而,如果是达利特犯罪,新闻报道一定明确地指出,这人是达利特。

不这样做怎么突出种性制度(女权主义)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因为她们搞语言腐败,非常清楚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我国治安状况良好位居世界前列,却总是给人制造一种“恐男”的氛围?

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违法犯罪分子故意强调男性性别,而见义勇为者故意抹去男性性别。

而与之相反的是,一旦涉及女性负面新闻,则抹除性别淡化女性符号,制造“仙女滤镜”。

比如,同样是上面那个澎湃新闻的报导,湖南女法官遇害案新闻,对犯罪凶手只字不提女性,连新闻标题上的主语都省略了。

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杀法官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杀人犯是女性?

甚至负面新闻在未提及性别时,女权故意引导攻击男性,结果实际为女性。

呼吁大家抵制语言腐败双标,多多留意问题编辑,警惕某些人偷改问题。

实例可见下面四幅《世界名画》:

1、《世界名画:男女有别》

2、《世界名画:“女”字烫嘴》

3、《世界名画:政治正确与女字烫嘴》(成正比关系)

4、《世界名画:甩锅男性》

user avatar

请问修改标题的人,“女”字烫嘴吗?

我来回答为什么要反复删除“女”字:因为需要警惕通过个例抹黑女性形象,但可以通过个例抬高女性形象;同时需要警惕通过个例抬高男性形象,但可以通过个例抹黑男性形象……

小仙女怎么会做错事呢?就算做错了,那也是‘’男权社会‘’的压迫导致,错的还是男人,所以当然不应该提‘’女‘’字了(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本文是针对 @momo是只球 的回答zhihu.com/answer/209145 做出的一些讨论和批判。原发于她的评论区,写完觉得还行,就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也热烈欢迎大家讨论和批判。

更新:斜体加大是她回答的原话,让大家能够看清楚某些中国女权的语言腐败黑体是重点,方便快速浏览。

更新2:加入并更新了一些新的内容,完善了观点,并补充了论据;改变了一些字段的顺序,使整体逻辑更加完整和通畅。

更新3:原评论使用第二人称指代原答主,现变更为第三人称。本意是不想用第二人称那么刻薄和尖锐,然而人家表示并不需要直接拉黑[惊喜]

更新4: @momo是只球 原答主把我给屏蔽了,这也是中国女权最真实的表现——不敢直面与正视问题。真理从来不怕讨论与对质。


更新5:我在另一个问题「女性在电子游戏竞技上不如男性」是性别歧视还是事实?下,与另一名持相反立场的知友展开了一些讨论与辩论,主要议题围绕“什么是事实以及如何解读事实”,或者说,哲学上的现象与本质问题。我觉得讨论有一定的意义,有兴趣、喜欢烧脑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看。讨论的内容较多,我也懒得再单开一个回答,就大杂烩放在这里了。

预警:不同于这篇文章我尽量规避了直接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我和他的讨论里存在较多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大量的哲学概念,不喜欢的就请绕道。我声明本人无意介入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斗争,讨论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也仅限于学术上的交流。由于我自身的局限性,观点可能存在错误或疏漏,希望读者能自行判断。

链接:zhihu.com/answer/210746


一,“在任何新闻中强调性别都是不对的”

经典的西方白左政治正确。

① 这不光消解了性别,更是消解了任何身份(identity)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换言之,我们为何要有“身份”的概念?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认同,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概念

② “身份”,既是为社会服务的概念,也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当然具有新闻价值。

更新:③ 其他身份,包括但不限于职业、族别、地区、宗教信仰、是否为环保主义者、素食主义者、LGBTQ+等等。按照同一种逻辑,它们也不应该在新闻中被强调。这样的结果是,“新闻”不再是新闻,也就是我们看到西方在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一些只论立场(立场先行都比这好)、内容空洞、毫无新闻价值的“新闻”媒体。举几个西方大媒的例子(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内做得更好),CNN、BBC、CBC,现在纽约时报也往这个方向去了。这些媒体的共同特点是:只论立场,只说自己想说的和政治正确的,新闻审查和自我阉割;内容空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身份政治鸡毛蒜皮的小事大书特书,国计民生的大事视而不见;毫无新闻价值,把新闻当“故事”,对内兜售政治正确,对外贩卖傲慢与偏见。不加分辨地看久了会痴呆和智障,我跟老外讨论过,有见地的老外也十分鄙夷这些媒体,有些人宁可从推特了解时事。以上所说,正是消解了身份,忌惮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包含性别在内的各种身份,对新闻行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涉及女性的新闻喜欢强调性别”

因为中国社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未明性别默认了违法犯罪事件是由男性引起的。也就是说,没有提到性别的新闻报道,大家大概率第一时间联想是男性。(更新:当然这也符合一些客观事实和经验——即男性的犯罪率要高于女性,尤其是恶性暴力犯罪或重大犯罪,因此我对这样的联想并无太多非议)

① 奸杀的例子,因为司机无法“奸杀”男乘客!因为中国强奸罪加害者只能是男性,而受害方只能是女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希望原答主赶快去找人大代表提案修法,强烈支持

② 女乘客的例子,基本的思维,什么是新闻性?“女性”+“无理取闹”+“造成严重后果”。原答主要论证她的观点,应该找出同样比例男性无理取闹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却又不被新闻报道的证据才对。

③ 男女交通事故,请问男女司机比例是多少?我是指实际上路的,按频次算?假设,10%的人造成30%的问题,原答主猜猜这算不算新闻?更新:这里我引用自己在该回答下的另一条评论:

一定要说女司机受到歧视,那就拿出一些可以对比的数据出来说话。答主所引用的数据是非常肤浅的,并且摘樱桃,根本得不出什么结论(当然我能理解她并不是统计出身)。必须对比男女司机实际上路之比(而不是驾照或者有无私家车这种,最佳的统计方法是里程数,或者道路抽样)、事故及严重事故之比,及新闻报道之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再强调一遍,上述所说都是建立在“默认了未明性别的违法犯罪事件是由男性引起的”这个前提上。没有强调男性的性别,不代表人们无法从新闻中知道性别。在中国,新闻不写“少数民族”“老外”,默认就是汉族。同样,中国官媒依旧会特别标注高级干部的女性身份,没有标注默认男性,官媒也搞歧视咯?这叫社会现状下合情合理的认知,别想用消解身份那一套政治正确话术蒙混过关。(更新:即使要改良,也是男女都写性别,而不是都不写性别


三,“只要有一名黑人……白人……不会遇到这一情况”

更新:这里原答主对比了黑人、同性恋、穷人、女人,与白人、异性恋、富人、男人。由于原答主采用了单一的逻辑框架,我也只对其中一部分例子进行反驳就足够充分。如果有人要杠这几种情况不同,不能类比,那应该去找原答主,而不是找我。

① 还是上面说的,给个犯罪率和人口比例的统计数据看看?在美国傻逼都知道黑人犯罪率高,在全世界几乎都是穷人暴力犯罪率高,贫穷黑人犯罪率更高,占本族群比例奇高无比,有问题吗?(更新:更“文明”的说法,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国人。用“黑人”并非不尊重,只是更加方便,也更加符合国人认知)

更新:② 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贫穷黑人犯罪率高不光是自己的问题,社会有更大的责任”或者“黑人中还是好人更多,不能一棍子闷死”。这两种典型左派的说法都有道理,但丝毫不考虑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任何理念不应该建立在违背人性的基础上。因此,这些说法虽可以作为社会改良的指导(比如帮助黑人摆脱贫困),但却无法作为个人行为与道德的准则。黑人中也有杰出的人物,比如马丁·路德·金、黑豹党领袖、乔治·弗洛伊德的律师Benjamin Crump,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并不宣扬仇恨和对立,而是寻求共识和帮助,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切莫把西方女性跟中国女性混为一谈西方女性不到16岁玩车的比比皆是,而且开车相较于西方男性保守,因此事故率并不算高,我看过统计研究。(更新:补充一点,我所在的地方华人较多,华人群体开车总体很吓人,女性更吓人。然而很多华人女性是在海外学的车,所以跟在哪儿学车开车也没关系。小样本,只是自己的观察)


四,“异性恋白人为中心的……大名鼎鼎的Male Centralism”

不好意思,那就去找异性恋白人说事儿吧(原来原答主是个种族主义者[惊喜])。还有那“大名鼎鼎的male centralism”,谷歌上连个正规wiki词条都没有,学术文章更是寥寥,我愿称原答主为带·女权·发明家,赶快去外网编辑[惊喜]

她想说的大约是“Androcentrism”吧[滑稽]


五,“男性不需要动机,不需要理由,行为就是客观的行为……女性对男性的犯罪,是女性需要做出改变的……男性对女性的犯罪,却是女性需要做出改变”

一段友好度的言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

① 男性的行为当然需要动机和理由,无论是否理性和充分。不然无法构成犯罪。

任何“行为”都是客观的。刑法学和犯罪学里,行为及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的,犯罪人的心理态度和动机是主观的。哪怕没读过辩证唯物主义,也可以用基本的常识推断。

③ 女性对任何人的犯罪,都是女性需要做出的改变。男性对任何人的犯罪,都是男性需要做出改变。什么?你说不是?那你是质疑西方的司法还是天朝的司法[惊喜] (更新:这里的逻辑是说男性必然会因为忌惮法律或道德而做出改变,原答主称男性不做改变、只有女性做改变完全站不住脚。)

更新:④ 男男女女两两相对明明是四组关系,为何全世界各国的新闻报道、公众讨论总是忽略男性对男性、女性对女性的犯罪?难道这些犯罪不需要加害者改变?况且男性对男性的犯罪占到了这个社会的最大比例,女性对女性的犯罪虽然较少,但也比女性对男性的犯罪更多!这一类可以分组讨论的问题,持传统思想的人容易忽视一部分,各种各样的主义也喜欢刻意忽视一部分,但二者忽视的理由全然不同。前者认同“司法一般偏向保守”,把男性对男性的犯罪当作是“一般情况”,由司法体系去处理,不需要特别讨论,因而更加关注其他“特殊”的犯罪。而各种各样的主义(他们喜欢打着“进步”的旗号)则完全不同——影响最大的部分不去讲不去看,盯着影响较小的部分费心竭力,死命地吆喝。这很奇怪不是么?我们憎恶犯罪,是因为犯罪妨害了社会秩序和发展,而不是因为某个群体的特殊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司法要尽可能地保护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利益,打击或预防犯罪也是要讲究效率的,投入的资源应该符合比例原则


六,“……我希望这些诘问能问问强奸犯……”

来了来了,它终于来了,“强奸犯”典中典

谁说没有诘问强奸犯?司法体系不止“诘问”,公安机关会侦查、拘留、逮捕、预审,检察机关会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会审理和判决。这比“诘问”厉害多了,要不原答主试试走一套流程还保持自己坚定的内心?

② 如果是重大刑事案件,还有可能会被两高做成案例及指导意见。会被后人一直“诘问”下去,每年都能拿出来批判

③ 除此之外,媒体和知乎微博上“正义的小伙伴们”也会诘问“强奸犯”,社死那都是分分钟的事儿,甚至诬告都行[惊喜]

更新:④ 社会诘问强奸犯,与社会或公权力想要通过询问受害者,以图还原真相或者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矛盾况且有的结果本就可以避免,趋利避害是人类本能。人们就是很想知道一个醉酒的、容貌姣好、穿得很清凉的年轻女性独自走偏僻夜路是不是更危险,这是人的本能,人们有必要掌握这些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内化成为常识,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有利的判断


七,“《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性别歧视的根源是妇女在人类社会代表性低,即其与人类概念联系较少”

① 说得好!不愧是SESP,有水平。问题是,妇女在社会代表性低又是什么原因呢?我知道,这就超出这个研究的研究范畴了。建议原答主深入思考[大笑]


“结果表明,被试普遍将人类的概念与男性挂钩,同时多数男性受试者将他们本身比作人类”

② 没错啊,我是人,也是男人;反过来说,我是男人,也是人。如果被试的女性不这么想,那是她们的问题,与男性无关。关于“人类”的概念很多,偏见也很多,认识很有限,但这不是男性的原罪,而是人这种两足猴子的局限性


八,“默认男性是客观的一般存在,女性是需要强调的特殊存在……男权至上、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

① “护士站里那个男护士”,“家里请了个男保姆”,请问是不是歧视?“一般”与“特殊”是相对的,辩证法学过吧。该强调特殊的时候就要强调特殊,这不叫歧视,这叫“表达准确”

② 什么叫性别歧视?针对性别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且较差的待遇,包含负面眼光的对待,这才叫歧视。我不认为提问中包含性别就必然导致歧视。我可以提问“司机XXX”,“男司机XXX”,当然也可以提问“女司机XXX”,XXX可好可坏可中性。原答主认为只要包含性别就是歧视,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不但是歧视,而且是白左式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歧视。就好比北欧国家定了套标准,觉得其他国家都很落后,所以需要他们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更新:③ 还没论证“男权至上、男性中心主义”(这概念的论证同样欠缺)与性别歧视的联系呢,就三步并两步直接定性为“性别歧视”了。说句实在话,如果原答主好好讨论父权社会和社会权力结构问题,我还能听一听。但这也是绝大多数知乎女权的问题——根本形不成一个逻辑体系,连做到自洽都很吃力


九,“很多的不平等潜藏在我们的文化背景、行事习惯、无意识里”

好嘛,Chairman是歧视,那chairwoman是不是歧视?man或者male是歧视,那woman或者female是不是歧视?他们或者they是歧视,就算法语分阴阳还是歧视。让小仙女们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好一伙Emancipationist

这里我引用知友 @南塘旧友 的一段评论:

知道“她”这个字怎么产生的吗?新文化运动以前,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何谓“他”?“人也”!只要是人就能称为“他”,不管男女都可以。看看《红楼梦》等明清通俗小说就知道了,里面的人称代词都是“他”。

新文化运动时,一群文人为了反对所谓旧文化,全面西化,迎合英文中的“she”,专门给女性硬造人称代词,比如鲁迅的“伊”等等。这固然有其历史原因。最后被文人广为接受的是“她”。

但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是啥?“你们这群酸子是不把女性当人看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意也变化了。不过,你那个文中的小故事是极为无知和可笑的[微笑]。

小仙女们,明白了吗?提出“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人是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那一群人怎么办?这不要紧,西方早就有人替你们想好了对策,用“they”指代无性别三单,我引用一段wiki: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use of singular they with known individuals emerged for people who do not identify as male or female, as in, for example, "This is my friend, Jay. I met them at work."[16] They in this context was named Word of the Year for 2015 by the American Dialect Society,[17] and for 2019 by Merriam-Webster.[18][19][20] In 2020, the 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also selected it as Word of the Decade for the 2010s

实在是高明!我们也应该依葫芦画瓢,用“它”来指代无性别三单,然后照猫画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它们”去指代原答主所讨论的“99个女人和1个男人”这样的一群男女,问题解决![狗头]

参考这篇文章——张维迎: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语言腐败?语言腐败的本质是说,它要捍卫那些本质上没法捍卫的东西,或者它要假装做那些它本身并不想做的事。这意味着使用语言腐败的这些人和普通大众之间有一种冲突。每一种语言其实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含义。久而久之在历史当中形成的语言,在人们当中就有一个特定含义。如果你要做另外的事,与人们对是非的判断、价值的判断相反的话,那你没有办法直接去号召人做。所以你一定要借助人们已经形成的这样一些善的语言,来表达你想做的可能是恶的东西。

如同上文所示,有一些特别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要废除或避免使用这些正常的词汇,或者随意地给这些词汇赋予新的涵义。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无知和腐败,是对语言文化的肆意破坏,对人类进步的妨害和拖累,对社会习俗以及其所维护的道德秩序的公然践踏。要知道,英美可是判例法国家,习俗的力量多么的强大。


十,原答主的一些精彩评论

我引用自己的评论:

严格来说我不是军迷(这个标准太高了),但我随手查了下挪威的军事情况。

首先,2018年世界上只有挪威和瑞典是男女同条件征兵制,在此之前挪威一直是男性义务兵役制,但挪威的征兵制有公民役种或非作战役种的选项,且为期平均不到一年。

其次,一部分中文资料写2021年女性在挪威军队中的的比例为15%,但是由于政治正确,英文关于各种不利于女性的资料反而很难查到,我也不会挪威语。可以预见之后女性比例会抬升,能不能到30%,50%不知道[大笑]

最后,挪威军队的战斗力,根据全球火力2021年排名,挪威位列33/140,落后于台湾地区(22)及永久中立国瑞士(30),大概是中等国家平均水平,难与强国比较。当然啦,挪威政治、军事上早就自我阉割了,也确实不需要很强大的军队

哦,再补充一点,挪威军事排名33,指数0.5717,34名的捷克0.6204(指数越高越菜),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挪威应该算是发达国家军事方面的守门员,欺负欺负小国还是没问题的!不过挪威的圣母们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惊喜]

@momo是只球 小仙女们大约连兵制都无法区分,然而她们就是能够非常自信地认为,女性可以在军事组织中替代男人[惊喜]


结论

原答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整个观点都只是生搬硬套西方左派的政治正确话术,拾人牙慧还学不彻底,就连社会条件、平等的理念(古典主义、自由主义、机会平等)这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阐述和厘清,贻笑大方。

最后提个忠告,做研究也好,做人也罢,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外强调Critical thinking诚不我欺[调皮]


所以说,女权/身份政治到底是什么?

女权,或者比较中性的说法,平权主义/女性主义,本身的目标应该是男女平等但这个“平等”怎样定义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原答主却没有讨论。建议读一读J·罗尔斯的东西。

原答主说她在讨论政治分歧,而不是参与政治战争。这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况且,她所接触过的两性研究、性别学课程乃至整个西方的性别话题,都只是身份政治这一大命题下的子集和体现。而我从根本上否定身份政治的主张。

身份政治就是给人贴上标签,又不许你讲出来的政治。身份证政治只能在票选制度下实现,不见得符合宪政的理念却又先于宪政理念出现,重塑宪政体系却又能够消解宪政。理想的政治一定是有明确的理念,而不是仅仅靠人们报团取暖。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它。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美国女记者跑去瑞典采访女权游行,视频我就不去翻了,看过自然懂。西方也存在一部分反女权、反政治正确的女性,她们并非为了捍卫男权而反对女权,其理论水平比咱们的大多数同胞高多了。当然,女性同胞也一定要看看艾玛、JK罗林等女权人士受到她们自己人的对待。“开除人籍”不止对男性有用!这很女权!


中国女权的现状及社会的困境

说点题外话,我自己也是较早就出国了,原答主学过的我也学过。要驳斥她们这样的谬论,还真得是要会魔法才行[惊喜]

我并非是个极右分子,要反对人类“进步”,相反,我认同很多的左派理念我无法认同的,是现在在中国传播“女权”思想的这批人,自己的认识水平都不到位,读了两本波伏娃,大部头的书啃不动,政史哲一窍不通,社会经验严重匮乏,对中国的社会条件及其改良条件判断不清,妄图单方面改变现状,不团结群众,不接受批评。历史上没有一场这样的运动能够成功。

这几年国内言论环境急剧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不同的力量试图单方面控制舆论。当然,我不是在说50w这一类阴谋论,而是在描述一个社会现象。

我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中国女权不改变现在的调性,以中国目前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矛盾很快就会伴随其他问题一起爆发。中国女性近几年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与男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就是例证之一。很冒犯地说一句,两性问题放在政治学社会学书目里,只能压在靠底下,那都是有一定资本的国家/个人才有能力玩的。

原答案底下有一条高赞评论:

打了一大段又删了,布尔乔亚你开心就好。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和他大约只有一个不同——我打了一大段发出来了

不知不觉写了七千多字,把一条评论扩充成系统性的长文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感谢各位阅读、点赞、评论和收藏,欢迎指教。

user avatar

因为当涉及到人员时,大部分潜意识默认会当成男性。

比如某犯罪嫌疑人,某司机,某凶手,这种词不加性别,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性别就是男性。

而那些跳脚的女性,其实就是在利用这点,默认所有的坏事都是男的,女的从来没有犯罪嫌疑人。

user avatar

基层公务员,宣传口,新闻传媒自媒体,检察院,法院等等掌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都被女性占据了。你问国男在干嘛?国男瞧不起这些文科,读个理工科去经济基础企业当宫酱了,敲两段代码就觉得自己牛逼了(例如我这种国男),还不是任人宰割。

女性天生都是PUA的高手,未来建设的是一个男性供养女性的社会。

user avatar

今天就看到一则新闻,出自某湃

这次没有删哦,大张旗鼓吹正能量

是正能量里有女星,还是有女星就是正能量了呢?

但大家一定要为正能量点赞哦!

1.来看看维护人员在哪里清理下水道

2.女子在哪里拍摄

3.注意是暴雨天气

4.驾驶员负主要责任?不应该是雨刷负主要责任吗?






瞧瞧某媒体的春秋笔法,现在删你点关键词你就大惊小怪?饿愁郭楠知足吧你!

user avatar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描述: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中国人含蓄内敛。

而这些对特定区域的人的特征的评论,就是一种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一般情况下刻板印象则有利于我们更快地领会和抓住周围世界的信息,帮助我们“组织、储存、使用与他人相关的信息”,

但当刻板印象是负面的时候,则会导致歧视和偏见的产生。

这很明显是有人在推动形成新的性别刻板印象,更恐怖的是感觉已经慢慢形成了,微博日常恐男,知乎也有不少恐男的提问。

人们形成的刻板印象会暗示别人的行为。

假如A认为B这一类人比较好斗,那么A就会对B产生一种逃避、防御的行为,这一行为可能会激怒B,从而使他们表现出攻击性。从而证实了A的想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恐男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当女性认定每一个男性都是潜在犯罪时,她就会恐男,而新闻恰恰又会在每一个事件中啥巧的抹去女字,而刻意突出男子,就是在作证那些已经在心底的恐男想法,每一个新闻都加强一次。

当男性都是潜在罪犯的刻板印象形成后就会看到我们所见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发生,因为恐男,本来可能是自己晚上没睡好困了,却突然脑海中闪过各种迷奸的事迹,恐惧涌上心头,觉得肯定是司机下药,想要迷奸自己。遂拿刀刺伤司机。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危!!!

user avatar

当然是举报恶意编辑,如果机构纵容,就天眼查查查它们背后的金主,然后一二三三九对等的表扬它们。对等冲拳,冲掉它们背后金主的经济来源,郭楠才不会过的那么辛苦。表扬的内容参考 @继续者张付 @关汉卿 @天空镜 的回答。

user avatar

A和B两个群体里都有大量的坏人存在。

A群体知道B群体里有大量的坏人。

B群体不知道A群体里有大量的坏人。

这个时候社会新闻同时报道A群体和B群体的负面新闻,你们觉得哪个群体会急眼?

这个群体,擅长挑拨是非利用他人。而利用别人最需要的就是有个光正的形象。

没有光正的形象,他们跟你说我不是图你财产,我就是看你的态度,你是不会信的。

比如岳父灭门案中,杀人行凶虽然是某个性别,但你们敢保证他不是被另一个性别利用?

结果就是某个性别当了坏人坏了名声,另一个性别即得到了利益,又保住了自己性别的名声。

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

user avatar

因为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很正能量的、很积极向上的,因此维护女性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啊,做过的错事是不会因为试图掩饰就不会让人知道的,女权自我美化、自我掩饰最终会被揭穿的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者们致力于制造讯息茧房,创造女性美好光明的形象,同时宣扬贬低男性,以此来形成男性压迫女性的假像。

接着,女权主义者们便能打着“替女性发声”的名义来吃流量钱。

zhihu.com/question/48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些涉及女性的负面报道,却发现标题中的“女”字被反复删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层原因,也引发了关于性别表达、社会观念和媒体责任的复杂讨论。现象本身:为何要“删除‘女’字”?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操作。最直接的理由,可能是一种避免“性别标签化”.............
  • 回答
    湖南一位女士近日的行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据报道,这位女士在某动物园内,在幼狮展出期间,试图强行将幼狮抱出并拍照。这一举动不仅对幼狮造成了潜在的惊吓和伤害,也扰乱了动物园的正常展出秩序,最终导致了幼狮展出的提前终止。这起事件从多个层面来看,都显得相当不妥,并且可能触犯了法律的边界。首先,从保护动物.............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听了真是让人又气又觉得荒唐。一个女子,利用外卖平台的漏洞,给商家恶意差评,然后逼商家给钱,从中渔利1420元,还牵扯到13家商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评师”了,这性质就变了,妥妥的就是敲诈勒索。咱们一层层掰扯一下这事儿有多恶劣:1. 什么是恶意差评获利?这女子玩的套路,大概是这样: .............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观点,也确实在一些家庭中存在。我理解这种说法背后,女性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考量和诉求:1. 对婚姻的“交易”性质的认知偏差:有些人将婚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交换”。她们认为,自己嫁过来,付出了青春、情感,甚至可能放弃了事业或原有生活圈,作为交换,她们期望得到对方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保.............
  • 回答
    关于“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观点的“情理”所在。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感表达,根源在于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不舍。父母.............
  • 回答
    屈楚萧用“老驴蹄子”回击“大猪蹄子”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得明白屈楚萧这么说的语境和意图。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争论,尤其是性别之间的争论,很容易走向情绪化和互相攻击。“大猪蹄子”这个词,最早是用来形容男生变心、花心,但后来被泛.............
  • 回答
    郭德纲不收女徒弟,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一方面,有人觉得这是郭德纲个人的一套规矩,是他的“尊重”之道,另一方面,这又触碰到了性别平等的敏感神经,被扣上“歧视女性”的帽子。这两种看法,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咱们先说说郭德纲这边的“尊重”。传统相声行当,尤其是早期,男性的江湖气息比.............
  • 回答
    在一些聚会场合,确实会遇到一些女生,她们似乎默认了“有男生在场就不用AA”的规则。这种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性别观念。首先,从一些女生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绅士风度”的期待。在传统的观念里,男性被赋予了保护女性、承担更多责任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在消费上主动买单。这种观.............
  • 回答
    看到网上有人对“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以及“鬼本红楼梦”的观点进行激烈批驳,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我们对于经典作品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女王泡面”的红楼梦解读。这位UP主(或作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
  • 回答
    近年来,“田园女权”这个标签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而围绕着它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反婚反育的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和思考。要理解这些言论,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不能简单地给它们贴上“好”或“坏”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有人在网络上,特别是以“田园女权”自居时,表达反婚反育的观点,这背后往往.............
  • 回答
    关于阿里性侵事件中女方陈述的“夸大其词或虚构”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避免简单地站队或否定,而是尝试理解事件的背景、当事人的心理以及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反应。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夸大其词或虚构”的判断,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任何一桩.............
  • 回答
    嘿,兄弟!我懂你的意思,网上、广告里那些小姐姐们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跟现实生活有点隔着一层滤镜似的。想在生活中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女性,其实也并非难事,只不过需要你换个思路,找对“赛道”。咱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你在街上可能看到很多,但在生活圈里却感觉碰不到?首先,街上看到的“肤白貌美大长腿”很大一.............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我们该如何把握言语的界限。事件回顾:据报道,一名在北京打工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微信群里,因为一些“玩笑”性质的言论,涉及到了“涉恐”的内容,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具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大体情况是这样。这个年轻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 回答
    重庆小学生上学途中被狗咬死,狗主涉过失致人死亡被控制,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极其悲剧的事件。这类事件不仅是对一个家庭的毁灭性打击,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暴露了宠物管理和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此事:1. 悲剧性与社会震动: 首先,这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通往学习的路上戛然而止,这.............
  • 回答
    中国侨联一名副处长因其微信公众号“清风明月楼”发布涉西安的谣言而被免职,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一处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处罚的依据和合理性: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身处侨联这样的政治性较强的单位,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布与事实不符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英特尔这事儿,以及他们那封引发轩然大波的回应。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英特尔在供应链管理上,不小心触了中国这边的敏感神经。简单来说,就是英特尔有一份内部文件,要求他们的供应商不得使用任何来自新疆地区的劳动力或产品。这在新疆人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背景下,英特尔这封信一下子就让很多.............
  • 回答
    关于江苏南通城管“拎摔老人”事件的处理结果,即对涉事城管人员予以行政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但也能理解的初步处理。要详细来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这个决定,并探讨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局限性。首先,从定性和处罚力度来看: 定性为“故意伤害”: 这是关键所在。警方将其定.............
  • 回答
    湖南桃江一养老公寓爆雷事件,导致近亿养老钱打水漂,老板更曾涉非法集资,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社会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的严重性及对受害者的影响: 巨额养老金的损失: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养老金是他们毕生积蓄,是未来生活的保障。这“近亿养老钱”的打水漂,意味.............
  • 回答
    关于网友爆料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存在乱收费、招生虚假宣传以及校企合作涉欺诈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要准确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爆料的来源、内容的可信度、学院可能的反应以及潜在的法律和社会影响。首先,看待这件事的态度应该是审慎和求真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爆料真假参半.............
  • 回答
    孙小果案牵扯出19人一审获刑,其中孙小果的继父获刑19年,母亲则被判了20年。这消息一出,立刻激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议论,原因很复杂,绝不仅仅是因为刑罚的数字,更是因为这个案子背后所折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咱们得把案子说清楚。孙小果这个人,在云南当地可以说是“名声在外”。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争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