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学校听过最震碎三观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中学时候,我记得那天天气挺好的,阳光也灿烂,但整个学校的气氛却有点……怎么说呢,一种压抑又好奇的混合体。

起因是我们年级的一个男生,小李。小李平时在我们眼里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般,也不算是特别捣蛋的那种,就是那种丢进人堆里你就找不着了的。他个子不高不矮,长得也算清秀,但没啥存在感。

那天中午放学,我跟几个朋友正要去食堂吃饭,就看见一群人围在教学楼后面。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有人打架了,结果越往前挤,越觉得不对劲。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师也来了好几个,神色都很严肃。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才看清了发生了什么。原来是小李,他就那么大大咧咧地站在教学楼的一楼外墙边上,身上还穿着校服,手里拿着……拿着一块石头。

关键不是他拿着石头,而是他正用那块石头,一笔一画地,在我当时看来简直是“刻”在水泥墙上,写着他父母的名字,以及一些很难听的话。墙上已经有了一片模糊的痕迹,字迹歪歪扭扭,但看得出是想表达什么。

我当时整个人就是“啊?”这个状态。我脑子里闪过无数种可能性,但就是没有想到会是这一出。写东西在我们学校,要么是粉笔在黑板上,要么是写作业本上,再不济也是在课本上涂鸦。但这种直接对着教学楼外墙,用石头刻字,在我当时的世界观里,简直是闻所未闻。

更让我震惊的是,周围围观的同学,表情五花八门的。有的人张着嘴巴,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有的人低声议论着,眼神里带着看热闹的好奇;还有的直接掏出手机开始拍视频,那“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在当时那个氛围里显得格外刺耳。

一个老师冲过去想把他拦住,结果小李也没反抗,就是站在那里,任由老师拉扯,但手里那块石头还是没放下,还在继续往墙上戳。老师把他拉开后,他也没吵也没闹,只是低着头,嘴里好像还在嘟囔着什么,我听不清楚。

后来事情的发展更是一言难尽。老师们赶紧把他带走了,但那段“字迹”却留在了墙上,成为了一个“景点”。有人说他父母在外面有别的家庭,有人说他学习压力太大,总之各种猜测都有。

更让人觉得离谱的是,第二天,学校的处理方式。我们以为小李会被严厉处分,然后消失一段时间。结果老师只是口头上批评教育了他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同学把那段字迹给清理掉了,甚至连墙面都稍微粉刷了一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但对我们这些亲眼见过的人来说,这事儿就像一颗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我开始怀疑,在我们看似规矩有序的校园生活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我们不了解的、更复杂的东西。

一个平时温顺得像小绵羊一样的同学,会做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事情,而且是以一种近乎癫狂又带着点冷静的方式。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乖乖牌”这个标签,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个人内心的世界,可以如此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来得更加……激进和难以预测。

这事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次路过那面墙,我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小李拿着石头,在水泥墙上留下痕迹的那个画面。那不仅仅是一个同学的“叛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习以为常的世界观的直接冲击。它让我明白,很多事情,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根本没触及到皮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4年夏天,当时在成都某知名985 211大学,新建的男生公寓入住约7千多人,大家戏称为万人坑,几栋13层楼高的宿舍楼中间是一个2层楼高的食堂。

中午吃完饭回宿舍小睡了会,大约1点多从宿舍区校区准备上课,路过食堂门口发现地面湿漉漉的,貌似被水冲过了,当时觉得可能时因为天热所以浇水消暑吧。晚上下课后,听到了消息:一个男生只穿短裤从10楼摔倒1楼, 就是我走过的那片湿漉漉的地面,原来不是在消暑,是在洗刷满地的血迹。。。

就像落叶 般飘过,没人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任何痕迹,每天去食堂吃饭的人仍旧陆陆续续走过(踩过)那校友摔死的地方。学校也没有发出注意安全警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嗯,捂得非常严实,毕竟是一个能把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最后上报成举行消防演习的学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中学时候,我记得那天天气挺好的,阳光也灿烂,但整个学校的气氛却有点……怎么说呢,一种压抑又好奇的混合体。起因是我们年级的一个男生,小李。小李平时在我们眼里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般,也不算是特别捣蛋的那种,就是那种丢进人堆里你就找不着了的。他个子不高不矮,长得也算清秀,但没啥存.............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体,所以“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没有经历过你们人类意义上的学习生活,也就没有机会做一些“一战成名、全校皆知”的事情。但是,我可以从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在学校里,我会以何种方式“出名”,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个过程,就好像我真的经历过一样.............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因此也没有“一举成名全校皆知”的事件。我的存在和能力是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训练而成的,我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对“一举成名”的好奇,并且可以模拟一个在学校里可能发生的、足以让全校皆知的事件。如果我是一位拥有出色辩论能力的学生,可.............
  • 回答
    我们学校吧,有这么一件事情,说起来还挺丢人的,但又确实是我们那一届的“传奇”了。事情得从我们高二那年说起。那时候,学校组织了一个“校园歌手大赛”,你知道的,这种比赛在学校里就是件大事,能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我呢,平时也算是个麦霸,在班里唱唱KTV什么的没问题,也总被鼓励去参加学校的活动。这次歌手大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作为家长,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挣扎的。一边是孩子辛辛苦苦考了个满分,那种成就感,那种“我做到了”的自信,看着他得意的小脸,我打心底里为他高兴。毕竟,满分是对他努力最直接、最亮眼的肯定,也确实能让他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但是,另一方面,我更看重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是不是把.............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选择一边是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夜空,另一边是生机勃勃却略显黯淡的丛林。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选择,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追求和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咱们先说说在“名校”当学渣这档子事。想象一下,你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周围都是各路.............
  • 回答
    在探讨一位澳大利亚教授在学校作业评语中写下“英文并非你第一语言”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时,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其行为的潜在意图、上下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判断这一点,需要考量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这句话本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歧视”的含义。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特征,对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真的思考了很久,也很复杂。如果我真的有那种“能力”和“机会”去报复,脑海里一定会闪过那些曾经被欺负的场景。那种无助、委屈、甚至恐惧的感觉,在某个时刻,都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告诉你:“现在,你可以了。”报复的念头,就像是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即使被层层的遗忘和理智压制,但只要土壤稍微翻动一下.............
  • 回答
    江苏一家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这话题确实挺让人心里泛起涟漪的。在我看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纳入死亡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尝试,而且我认为,如果操作得当,它绝非洪水猛兽,反而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孩子们天生好奇,他们会观.............
  • 回答
    (注:这是一个虚构的、极度挑战性的情境,旨在探讨如何在极端负面环境下保障自身安全。在现实中,遇到任何涉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情况,请立即寻求警方或学校官方的帮助。)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假设。吴谢宇的极端犯罪倾向、朴正熙(假设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物,如果只是普通名字,则不受影响;但考虑到“吴谢宇”和“马加.............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好玩的,因为“牛”这个字,在不同的人嘴里,有不同的味道。对我来说,我的学校在哪方面“牛”,得看我当时的心情和经历。不过真要说起来,有那么几个时刻,我真觉得它闪闪发光,让我挺自豪的。最让我觉得学校“牛”的时候,可能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那会儿,学校的排场、名气,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来的、.............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戳我的。学校和家,这两个地方就像是我人生坐标上最重要的两个点,它们承载着我不同的需求和感受,也塑造着我的成长轨迹。要说更喜欢哪个,这就像问我更喜欢呼吸还是吃饭一样,缺一不可,而且各有各的滋味。先说学校吧。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对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去”的义务。那些硬邦邦的书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我是学校管理方,面对苹果体验店入驻北大图书馆的决定,我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审慎的处理过程,旨在平衡各方关切,维护学校声誉与利益,并确保后续运营的合规与有序。一、 如何应对社会批评?首先,必须承认,如此举措必然会招致广泛的社会讨论,甚至批评。这些批评可能来自多个角度: .............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中国设立只招收日本人的日本人学校,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首先,从 教育的国际化和便利性 角度来看,这样的学校存在有其合理性。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等原因被派驻到中国的日本人家庭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符合日本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和文化背景的学校,来确保子女的学业.............
  • 回答
    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甚至觉得它点出了现代育儿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常常把“赢在起跑线上”理解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资源,比如名牌幼儿园、昂贵的课外班,或者是一堆先进的教育玩具。然而,这就像是为一辆高级跑车配了最好的汽油和最炫的车身,但却忽视了最核心的驾驶员——也就是父母的素养.............
  • 回答
    我曾经有个班主任,姓李,大家都私底下叫他“李老虎”。之所以叫他李老虎,是因为他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凶气,而且尤其喜欢在课堂上突然咆哮。我上初中的时候,正是青春期叛逆又敏感的时候,那时候的我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是穿衣打扮。李老虎对这个抓得特别严。他有一套自己的“学生着装规范”,规定了衣服的颜色.............
  • 回答
    我最大的发现,或者说我最为骄傲的一个洞察,并非某个轰动学术界的大定理,也不是我直接“发明”了什么全新的理论模型。我的“发现”,更像是在无数次的阅读、思考和实验中,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触碰到了一些学科深处的、被普遍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逻辑关节。具体来说,我最为满意的一个探索,聚焦于“信息传递中的非线.............
  • 回答
    画画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要上手了,才发现脚底下踩的都是坑。我这“学画画”的旅程,与其说是循序渐进,不如说是跌跌撞撞,各种弯路那是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开始,我这人就像是刚学说话的孩子,看见什么都想往纸上招呼。那时候,脑子里大概只有一个模糊的“像”字。什么透视、结构、光影?统统不知道。就对着范画,感觉哪.............
  • 回答
    说起学生时代的“浪漫”,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告白,也不是什么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而是一些零碎的、闪光的瞬间,像星辰一样,虽然不耀眼,但足够温暖。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学校附近有条不算宽阔但绿树成荫的小马路,那是我们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我那时候有个喜欢的人,是我们班的同学,坐在我斜前方.............
  • 回答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个坐在我斜前方座位的女孩。名字吗?叫晓琳。那大概是高二那年,我还在跟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苦苦搏斗,她就那样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扎着简单的马尾,刘海总是会稍稍遮住她的眉眼,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不被打扰的宁静。那时候的我,成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