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如何看待清朝这个朝代?

回答
看待清朝,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里面既有金戈铁马的辉煌,也有王朝末路的悲歌,更有无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悲欢离合。要说得详细,自然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狱”或者“闭关锁国”这样标签化的论断上。

一、 蛮族入主,但又何尝不是一场“汉化”的深度实践?

清朝的起点,对于很多汉人来说,是带有屈辱色彩的。一个来自关外的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武力征服了拥有悠久文明的中华大地。这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又一次胜利。

然而,满族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将他们的文化强加于汉族。相反,他们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和策略性。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选择了“以汉治汉”,大量任用汉官,并且在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上,都尽可能地吸纳了汉族的传统。你能看到,他们继承了明朝的六部制,沿用了科举制度,尊崇儒家思想,甚至在很多仪式、礼节上,都尽量模仿汉族。这种“汉化”并非是满族被汉族吞噬,而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融合与借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国家。

你可以想想,如果满族铁骑一路烧杀抢掠,不顾一切地推行自己的文化,那么清朝可能根本就无法维持那么长时间的统治。正是这种在策略上的“尊重”和“融合”,才让他们得以坐稳江山。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满汉之间的身份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矛盾,比如剃发易服政策,就曾引起过巨大的反抗。

二、 奠定如今中国版图的基石,但边界的划定也留下了隐患。

清朝最显著的功绩之一,就是基本奠定了如今中国疆域的雏形。通过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清朝将广袤的蒙古地区、新疆、西藏等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一个王朝的角度来看,这是它巩固和扩张版图的成功。今天的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清朝的疆域遗产。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清朝统治的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例如俄国趁机吞并的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是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

三、 盛世的辉煌与衰落的根源:内部的腐朽与外部的冲击。

清朝并非从一开始就走向衰落,它的早期和中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被称为“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文化上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比如,大量典籍的编纂,如《四库全书》,显示了当时统治者对文化整理的重视。疆域的稳定和巩固,也带来了长期的和平。

然而,盛世之下,也暗藏着衰落的种子。

人口过剩与土地压力: 康乾盛世时期人口爆炸性增长,但耕地面积的增长并未跟上,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社会矛盾加剧。
僵化的制度与保守的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制度逐渐僵化,特别是科举制度越来越脱离实际。而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保守思想,也让它错失了与西方世界同步进步的机会。
官僚腐败与社会不公: 任何王朝末期都逃脱不了官僚腐败的问题,清朝也不例外。统治阶层的特权与普通民众的利益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的不公感日益强烈。
外部世界的变化与自身的不适应: 当西方世界经历工业革命,科技、军事、经济飞速发展时,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并非完全不与外界接触,但贸易和信息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让清朝错过了这一变革浪潮。当西方列强带着坚船利炮到来时,它已然无力招架。

四、 改革的尝试与最终的失败:救亡图存的挣扎。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也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尝试,最著名的就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创办了造船厂、机器厂,建立了新式海军。这无疑是清朝试图自救的努力,也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埋下了火种。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没有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并且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宣告了其局限性。
戊戌变法:由光绪皇帝主导,试图进行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推行君主立宪。然而,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且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和群众基础,这场变法在短短一百多天就被慈禧太后镇压,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也因此遇难。

这些改革的失败,并非偶然。它们要么是因为改革的深度不够,要么是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最终未能挽救清朝覆灭的命运。

五、 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功过是非,难以一概而论。

总而言之,看待清朝,不能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好”或“坏”。

它的贡献在于,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它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完整(尽管也伴随着领土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且为近代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和政治的基础。
它的过失在于,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它表现出的保守、僵化和无力,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灾难。它的统治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清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帝制的终结,也为新中国的建立打开了大门。它是一段复杂的历史,充满着矛盾和戏剧性。理解清朝,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标签,去体会它内部的演变,去感受它在时代洪流中的每一次挣扎与抉择,以及无数个体在这场历史大戏中的命运。它既是我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段弯路,也是我们学习历史、反思当下、走向未来的重要镜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赫图阿拉算各部间的旧账,没意思。

对于清朝乃至明朝,我认为待入关(马六甲)之后再评价比较合适,因为那时会比较超然,能真正面对自己不堪回首的一些事。

清朝留下的本钱,在被败了一百年之后,还能让我们能在蛮夷状态下能想想入关。

但是我们是如何变成蛮夷状态的呢?

真想黑清朝,这一条就够了,太够了,完全够了。

至于什么没有清朝就会更早学习西方,就会君主立宪之类,简直是自居蛮夷,自卑入骨,尤为令人悲哀。

靠假设如果没有清朝,我们就能在蛮夷状态下过的更好的“如果”去否定清朝,更是默认自己是蛮夷的无尽悲哀。

除了英夷美匪之外,难道就没有原生现代化道路了?

user avatar

我对清朝的评价很高,前清的文治武功就不提了,我着重说说清末变局。

目前对清末的主流评价是很低的。然而如果我们将它与古今中外比较就会发现清朝衰落覆灭带给中国的损失其实是很小的(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过去近两百多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大时代中,不仅奥斯曼,伊朗,印度这些文明古国比中国惨得多,从长期看俄国日本德国这些变法成功的后起之秀损失也大大超过中国(中国死的人多但凤凰涅槃了,而德日长期失掉很多主权和军事工业,俄国永久失去一等大国的根基)。连英国和法国也失去几乎所有殖民地盘,再无成为一等国的机会。主要国家里面只有美国比中国收益大,可是它如今也快要被中国超过了。

当然了这很大程度上是中共的成就,然而清朝覆灭的时机其实也是极为重要的。

清朝覆灭的时间不太早,逐个尝试了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变法,立宪均告失败。这就使得各界人士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各种幻想都基本覆灭,清朝灭亡后只有两次闹剧式简短复辟。整个精英阶层基本都朝着拥抱新思潮的方向思考。尤其重要的是,清朝的覆灭不太早,刚灭亡几年就赶上了共产主义这个时髦。

清朝覆灭的时间不太晚,为中国应对二战这一工业时代大考留出了将将足够的准备时间。想想这时间节点有多精巧吧:1936年底中共才站稳脚跟(长征完成,西安事变)而1937年中日本就全面侵华了。如果日本大举侵华时中共尚无能力在华北大建根据地,那对中国而言后果不堪设想。

再有,清朝覆灭虽然离1917和1919只有几年,但也足够让中国的议会政治暴露弱点,并让有识之士对清朝留下的汉人军事精英统治失去希望,这些都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如果清朝灭亡得早了,共产思潮起来时或许军阀+买办已经稳定控制割据了中国,星星之火要烧大就难了。如果清朝灭亡晚了,亡在二战时或者苟活过二战亡在冷战时,中国怕是要万劫不复了。

复盘历史,清亡的唯一有利时机恐怕就是1910年左右,再晚十年或早十年中国怕是没救了。

王朝没有不亡的,而清朝是古今中外亡国忘得最好最准的王朝之一,这也是一种伟大。

user avatar

@山高县 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到底有没有原生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这其实是清朝一直在网上被批评的核心,因为有些观点认为,清朝阻断了中国原生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所以才要被批倒批臭。

不过我一直认为,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古典王朝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原生近代化道路,换一个汉人王朝无非就是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时可能会更灵活一些,就像隔壁日本,但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完全实现了近代化或是现代化的国家。众所周知,日本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已经是二战战败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倒回去看西欧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你同样会觉得有很强的偶然性因素,如果把能否自发实现近代化和工业化归结为几个原因,显然是低估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所以比较认同 @姜源 老师的观点,就是说西欧的近代化和工业化之路是一个孤例和个案,无法自发实现近代化和工业化才是几乎所有国家的普遍现象。

就像玩手游抽卡一样,充一样的钱,只有0.5%的人才能抽出来SSR,因为抽出SSR的概率就是只有0.5%。

所以如果你认为中国可能会存在原生现代化道路,那么清朝当然是罪大恶极的,因为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显然是断绝了这样一个可能性。

如果你认为中国不存在原生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那么清朝只是一个疆域很大,将中国古典帝国体制彻底完善的少数民族朝代,初次之外和唐宋元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