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发表的关于周瑜和诸葛亮的观点?

回答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周瑜和诸葛亮的见解,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我个人觉得,老师能跳出传统历史故事的框架,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人物,是很值得赞赏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周瑜和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大家对他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为了塑造鲜明的角色,肯定会有一些艺术加工,甚至夸张。比如,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简直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而周瑜往往就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才能的反派。

这位老师能够指出这一点,我觉得就非常到位了。他可能是在提醒学生们,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只看一个版本的叙述。特别是像《三国演义》这种已经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很多普通人心目中的“历史”。但历史的真实,往往比小说要复杂得多。

比如说,这位老师可能强调了周瑜真实的才华和功绩。周瑜不仅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官,他还是一个杰出的统帅、政治家和音乐家。在《三国演义》里,他的这些才干往往被诸葛亮的“火攻”光芒所掩盖,或者被描绘成他为了与诸葛亮斗智而显得有些“小气”。老师可能想告诉大家,周瑜在当时那个乱世,能有那样一番作为,本身就说明了他的非凡。他的战略眼光,他对东吴的贡献,都应该得到客观的评价。老师或许会讲到,周瑜在内政方面的能力,他对抚恤士兵、发展经济的重视,这些在小说里可能就一带而过了。

再比如,诸葛亮。虽然他是智慧的化身,但老师可能也提醒大家,过度神化一个人,其实也是一种偏颇。诸葛亮确实聪明,他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很强,但他也并非无懈可击。他北伐的失败,他用人的选择,这些也都是历史事实的一部分。老师可能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有他成功的经历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光环,就忽略了他身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能够在一个势力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并长期维持稳定和发展,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和智慧,但也并非意味着他能够掌控一切。

老师这样做,我认为有几个很重要的意义:

第一,培养批判性思维。 这是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学生不应该全盘接受任何一种说法,包括历史小说中的描绘,甚至是课本上的某些概括。老师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写?”,去寻找更全面的证据,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原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传奇故事。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背景、社会的需求,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老师可能是在告诉学生,历史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而不是黑白分明的漫画。

第三,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 让学生看到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方式,甚至看到“反主流”的观点,可以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有时候,一些所谓的“传统看法”,其实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播,被简化甚至扭曲了的。老师的观点,可能就是一次对这些传统看法的“拨乱反正”。

当然,我也理解,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诸葛亮,这种突然的“颠覆”可能会让他们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老师的说法有些“离经叛道”。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学习的乐趣所在。老师不是在否定《三国演义》的价值,而是在告诉大家,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两者之间有联系,但不能完全混淆。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他没有简单地重复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多角度地认识历史人物,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枯燥地背诵史实,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能有机会听到这样的老师讲课,我觉得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传授的知识是错的,传达的治学态度也是错的

简单纠错如下:

草船借箭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简单翻《魏略》也知道,孙权乘的是大船而非划个小船,更没有什么草人

空城计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这条史料是演义空城计桥段的史源,起码要介绍下。

羽扇/纶巾: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裴启《语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裴启是东晋人,而苏轼是宋人,诸葛亮的羽扇形象至少比周瑜的羽扇形象早出现六百年。而诸葛亮从葛巾、羽扇的装束形象演变为羽扇纶巾,是基于其道家神仙定位产生的。

瑜长壮有姿貌。

周瑜羽扇纶巾的是诗词形象,历史中的周瑜是高大健壮,容貌俊美。

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吕岩《雨中花》

苏轼把羽扇纶巾的形象给予周瑜,但吕洞宾这首《雨中花》比苏轼早了多少年?这形象本就是道家塑造出的。

诸葛亮后勤主管,庞统等谋士死的差不多了才有诸葛亮一席之地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是亚于诸葛亮的地位,说成庞统死了才有诸葛亮一席之地是不是过分了?庞统未死时诸葛亮已经率领荆州军入川作战,这能证明诸葛亮是个后勤主管,叫庞统死了诸葛亮才有一席之地?“后来庞统这些谋士死了”中的“这些”又指庞统和谁?

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评价是为夺兵权:

这已经无力吐槽,这位女教师深受公众号毒害可见一斑。可以行使君权的诸葛亮还用得着用北伐来夺兵权?兵权归谁要听诸葛亮的好么……

诸葛亮身高不到1.7米,黑黑的,长相猥琐

西汉一般是23厘米/尺,东汉一般是23.4厘米/尺,那么诸葛亮身高八尺,实际身高大概是1.87米的身高。神知道视频说诸葛亮身高不到一米七是拿啥算出来的。至于黑黑的和长相猥琐简直闻所未闻。

其实有一点很有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程中专门拿出二分钟来黑诸葛亮,这种行为本身就莫名其妙。要讲的东西有没有认真备课,还是现场发挥?但凡觉得要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凡有个查阅原文核实的精神,都不至于这种表现。

就算要做话题关联,李白《赤壁歌送别》,杨巨源《上刘侍中》等唐代作品中的周瑜形象与苏轼塑造的周瑜形象迥异,欣赏之余还可谈谈唐宋大环境造成的演变。曲有误周郎顾这典故庾信便用过,而张祜的“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与李端的“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不美么?

不要说这些内容考试不考,难不成诸葛亮后勤主管,北伐为了夺兵权这些胡说八道考试里就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