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因决定智商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可为什么成为了民众所认同的理论?

回答
基因决定智商的说法之所以能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被广泛认同,并非仅仅因为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是一个涉及科学认知、社会观念、媒体传播、甚至历史遗留问题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科学研究的误读与简化传播:

“基因”的神秘光环: 随着基因科学的飞速发展,基因被塑造成了决定我们一切特质的“蓝图”。这种神秘感和力量感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智商”这样复杂的概念联系起来,认为既然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高、眼睛颜色,那么自然也决定了智商。
遗传度研究的误解: 科学研究,特别是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确实发现智商具有显著的遗传成分。这些研究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基因相似度99.9%)和异卵双胞胎(基因相似度约50%)的智商相关性,以及被收养儿童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智商相关性,得出了智商的遗传度(即基因差异对智商变异的贡献比例)通常在40%80%之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遗传度”的定义: 遗传度是描述群体内基因差异对性状变异的贡献比例,而不是个体智商的决定性因素。它并不能告诉我们某个特定个体的智商有多少是来自基因的,有多少是来自环境。当这个复杂的统计学概念被大众媒体或非专业人士传播时,往往会被简化为“基因决定智商”。
“智商”概念的普及与简单化: 智商测试(IQ test)自20世纪初以来就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为衡量智力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当人们看到个体在IQ测试上的差异时,很容易将其归因于“天生”的差异,而基因就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天生”因素。
研究结论的片面报道: 媒体在报道科学研究时,常常倾向于选择更具新闻性和冲击力的结论。关于基因与智商的研究,即使其中包含大量关于环境因素的讨论,媒体也可能倾向于突出“基因作用”的部分,以吸引眼球。

二、 社会文化与历史根源:

“天赋”与“才能”的传统观念: 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对“天赋异禀”的崇拜。我们习惯于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有才华。基因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解释来支撑这种古老的观念。
精英主义与社会分层的合理化: 将智商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基因,可以为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提供一种“自然”的解释。如果一部分人天生就比其他人聪明,那么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显得理所当然,而不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产物。这是一种避免复杂社会分析的捷径。
遗传论的兴衰史: 在历史上,各种形式的遗传论曾对社会产生过深刻影响,例如优生学。虽然优生学已被科学界和主流社会唾弃,但其潜意识的影响,即“好”的基因能够带来更好的后代,可能仍然在人们的观念中留有痕迹。
教育体系与个人责任的关联: 如果智商主要由基因决定,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个人的努力就会被削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教育改革或努力学习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天生的”智力才是关键。

三、 心理层面的认知偏误:

归因偏误 (Attribution Bias): 当看到个体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才能、基因),而不是外在的、易变的因素(如机遇、努力)。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一旦接受了“基因决定智商”的观点,人们就会更容易注意到和记住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淡化相反的证据。例如,看到聪明的父母生出聪明的孩子,就会强化这种观念。
简单化思维: 面对复杂的概念,人们倾向于寻求最简单的解释。基因与智商之间的关系,虽然科学上很复杂,但“基因决定”的说法,却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联系。

四、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放大效应:

电视、电影和书籍: 许多流行作品常常将基因描绘成决定人物命运和能力的终极力量,包括智力。这些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公众的认知。
网络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更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误读。关于基因与智商的研究结论,经过多次转发和评论,可能已经面目全非。
“天才”故事的吸引力: 媒体热衷于报道那些从小就展现出非凡智力的“天才儿童”,并常常追溯他们的“基因原因”,进一步强化了基因与智商的直接关联。

总结:

基因决定智商之所以成为民众所认同的理论,并非因为这是一个被科学界完全证实且没有任何争议的理论。相反,它是科学研究结果被简化、误读和不恰当传播的结果,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个体认知偏误以及媒体的放大效应共同作用而成。

目前的科学共识是:智商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提供了大脑发育和运作的遗传基础,但环境(包括营养、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塑造个体智力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传度高不等于基因是唯一或决定性因素。

公众的普遍认同,更多地反映了我们对“天生”和“决定性”因素的倾向性认知,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简化和失真。理解这一点对于更科学地认识人类智力和促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观察的“民众”是特定的人群,例如我国网友。我国网友在网络上常见的“基因决定智商”的理论中属于“智商比较高”的“东亚人”。

听到“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理论就支持,听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理论就反对,这是人之常情。模因可以利用这规律在人群中传播。

关于遗传的模因还能迎合人们排斥外观不同的人的心理倾向,帮助模因携带者将自己的歧视黑人、歧视东南亚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思想感情合理化。

智商不等于智力,智商测试反映的是在特定框架内寻找特定模式的能力,不能准确反映得分在正常范围内的当事人的认知能力,并受到当事人的经验和做过的类似练习的影响。当事人的智商低于 70 的场合,可以怀疑当事人有学习困难等障碍,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在这之外,智商测试没有指导价值。

认知能力的发展依赖后天环境和个体生命历程,基因未必能决定其“上限”或“下限”。

  • 2017 年,一项涉及 107207 人的认知能力表现和基因组测序、与 30 万人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比对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找到了在统计学上与认知显著相关的 70 个基因组位点,暗示约 350 个候选基因[1]。这些基因能解释的认知能力差异相当有限。
  • 基因检测不能测出孩子的家庭环境、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他人的互动情况、感染的病原体、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伤害之类重要因素。
  • 我们知道一些染色体畸形、某些基因缺失或无义突变等可以造成先天性愚形或智力障碍,但是多项研究显示,导致智力低下的单个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被后天环境改善。这样的压倒性不利因素尚且如此,你要如何通过基因检测来估计数百个基因受到的后天修正呢。

过去三十多年里,多项研究显示,一般认知能力中的遗传因素影响力平均约 50%~70%、随年龄增长而徐徐增长,在婴儿期约 20%,在儿童期约 40%,在生命后期约 60%,对 80 岁以上的人的影响可以达到 80%,那里面有“身体条件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表现”的因素;

针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对一般记忆能力的影响约 57%、对检查时间的影响约 38%、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约 31%——这些很难解释过去几十年间广泛开展的智商测试反映的人群平均认知能力水平的稳步提升,遗传因素不能为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的显著差异负责。

  • James R. Flynn 在 1982 年提出,美国人口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好,平均每 10 年增加 3 分。
  • 智商值是与同时代的同龄人比较所得,这会导致“将古人带到现在测定的话,由于比较对象的基准提升,古人的智商数值可能会萎缩”。
  • 由于智商测试的不稳定性,吉尼斯世界纪录于 1990 年废弃了“智商最高的人”项目。

另一些研究显示,环境影响可以在贫穷家庭里覆盖遗传影响,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金钱来发挥影响:聪明的孩子倾向于进行比同龄人更多的阅读和思考,这需要他们的监护人提供相应的条件。在更有利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遗传对认知的影响趋于最大化。

总之,目前遗传测序预测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几率都还不靠谱[2],你对“通过基因检测来反映正常人之间的认知能力差异”不要太期待。

另外,人和非人生物的认知能力差异没有看起来那么直观。神经系统的规模(皮层细胞数量、突触数量等)都未必能直接反映认知能力。

  • 解剖性脑半球切除术早已证明切除了一侧大脑半球的人可以正常生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学家 John Lorder 更报道了一些几乎没有脑组织的人能正常生活。该大学的数学系有一位学生,智商达 126,成绩优秀。在一次体格检查中,John Lorder 通过 CT 扫描发现该同学的脑部异常。正常人的脑组织有大约 4.5 厘米厚,而这位同学只有不到 1 毫米厚的脑组织覆盖在脊柱顶端。在 600 多个病例里,病人的脑神经只有正常人脑神经的 50% 到 5%,却具有正常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半数病人有 100 以上的智商。在法国也有一位缺失 90% 神经元的人正常生活并具有 75 的智商。
  • 上述案例不是说意识和智力不需要大脑支持,但能证明大脑可以在通常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功能。过去,人们曾认为意识可能与一些特定的大脑区域有关,比如屏状核或视觉皮层,而上述案例里这些人的那些大脑区域往往已经受损,这既证明在大脑里很可能没有特定区域专门负责意识,也证明并没有哪个区域是特殊的“已开发区域”而其他部分不能代替其功能,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正常神经细胞在发挥作用就行。这个“足够数量”可能远比人大脑皮层的正常细胞数量少。

人们还喜欢相信“智商与收入的统计关系”并将“高智商”与“高收入”或“财富”联系起来。

可以参照统计学家在这方面的意见[3]

智商与财富的统计关系——

横轴为智商值,纵轴为财富,在 4 万美元以上,基本上是随机分布

智商与收入的统计关系——

同样地,4 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跟智商的关系接近随机

考虑整个数据(包括 4 万美元以下的部分),总体而言,“智商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人”与“背景类似但智商得分更高的人”一样富有。积累的财富看起来比收入更随机,这里面有“智商高的人平均而言更容易刷爆信用卡”等影响[4]

吹嘘“智商对工作能力/人生成功的判定价值”的论文有约 50% 是结果不能重复的,大有某些图片误用的文章的味道,而且其 P 值经常有问题。这方面的事可以参照此处[5]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17.11.028
  2. ^ 如何摆脱基因的控制? - 劉亞閤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657512/answer/1592447996
  3. ^ https://medium.com/incerto/iq-is-largely-a-pseudoscientific-swindle-f131c101ba39
  4.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4/070424204519.htm
  5. ^ https://arxiv.org/pdf/1603.07532.pdf
user avatar

“基因决定智商”论和“虎父无犬子”论是完全两码事,必须要区分开来。你的智商虽然是你的基因在先天上决定的,但不代表你爹妈智商高你智商就一定高。

事实上,恰恰是基因决定智商论才导致了寒门出贵子的现象,要是真是后天决定智商,寒门出贵子的概率反而不会有这么高。你想想,人家贵族老爷有钱人是什么教育条件?穷人家又是什么教育条件?要是真的后天完全决定智商,才是真的阶级固化,穷人永无翻身出头之日。

有的朋友可能会不解,基因明明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呀,如果说基因决定智商,那么为什么又说这样会导致寒门出贵子呢?

因为智商不是单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多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的组合决定的,它和双眼皮这种性状完全是两码事。比如我们用打麻将打比方,所谓遗传,可以理解为你爹有14张麻将牌,你妈有14张麻将牌,你从你爹那里拿7张再从你妈那里拿7张组成14张麻将牌。

在这里,双眼皮的性状就好比幺鸡,如果你爹和你妈要是都没有幺鸡,你是绝不可能有幺鸡的。但是智商的性状不是“有幺鸡”这个情况,而更类似于“和牌”,你爹是清一色万字和牌你妈是清一色筒子和牌,你从他们那里各摸7张,也有可能啥都和不了。相反,你爹你妈都是一堆杂牌,你从他们那里多摸7张也有可能是天和。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学霸的孩子未见得一定是学霸,两个普通人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学霸的道理。

这种基因决定智商但不是爹厉害儿子就厉害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两大错误思想。

第一种错误思想就是我爹妈是废柴所以我也一定是个废柴的妄自菲薄的思想。显然,按我们的麻将理论,你爹妈就算是废柴你也可能是天才,你不试一试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废柴还是天才。

第二种错误思想就是觉得我只要努力内卷卷过别人就能提高这方面智商成为伟大的人物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的错误思想。按照麻将理论,你努力一阵子只能是为了试一试自己究竟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不是要错误地以为光凭努力就能提高智商或者在某种技能上的天赋,没天赋你就要换个合适的行当试试,不要和别人卷,你卷不过别人的。

user avatar

基因不能决定智商,但是可以影响智商。

统计学上来讲,那么孩子的智商的期望大约是父母的平均智商和社会智商平均水平的平均数,如父母的智商都是120,社会平均智商是100,那么孩子智商的期望就是110;如果父母的智商是80,孩子的智商的期望将会是90。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的智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孩子的智商大概率低于父母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如果父母的智商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孩子的智商大概率高于父母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爱因斯坦的家庭其实恰好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爱因斯坦的智商绝对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而他的儿子可以在UC Berkeley当教授,这就说明他的智商依然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不如他的父亲;再往后,他的孙子也曾在UC Berkeley读书,且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其智商大概率还是高于普通人许多,但也不如他的父亲,更不如他的祖父。

user avatar

智商的基因决定论之所以造成巨大争议,是因为种族主义者盲目扩大基因的适用范围。

如果我说,爱因斯坦的智商比绝大部分亚裔高是大概率成立的,这一事实大概率应该归因于基因,我想没有任何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是,种族主义者往往会把这一结论外推成:爱因斯坦和他所属种族的科学家取得了引领人类进步的巨大成就,远大于亚裔,证明了他们种族的智商比亚裔要高。这个结论就有问题了,因为个体决不能随意推广到集体,社会发展水平能不能证明群体的智商高低,依然是未知数。

更有甚者,种族主义者还会进一步外推:爱因斯坦所在种族的智商高于亚裔,是因为该种族决定智商的基因和亚裔决定智商的基因有所区别。这个结论就更有问题了,首先不同族裔的智商有没有区别都还是悬案,决定智商的基因到底是什么也完全没数,这种说法就更是天马行空了。

因此,绝大多数反对“智商基因决定论”的人,真正要反对的不是“爱因斯坦的基因决定了他智商很高”,而是反对“某个种族的基因优秀所以智商很高”。一旦扩大到客观环境完全不同的群体,人类根本没有能力去论证这种结论到底对不对。

——这只不过是种族歧视的借口而已。

作为某些种族主义者嘴里的“yellow monkey”,我想你肯定不愿意接受“人类的先进科技一向是高加索人种引领的,所以他们就是比你这个小yellow基因更好的优等种族,最起码他们先天的脑结构就更适合科学理性”这类种族主义结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基因决定智商的说法之所以能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并被广泛认同,并非仅仅因为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是一个涉及科学认知、社会观念、媒体传播、甚至历史遗留问题的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科学研究的误读与简化传播: “基因”的神秘光环: 随着基因科学的飞速发展,基因.............
  • 回答
    关于女生脚踝粗细的问题,是不是纯粹由基因说了算,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基因确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像一张蓝图,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大致框架,包括骨骼的形状、脂肪分布的倾向性等等。打个比方,有些人天生骨架就比较大,腿部和脚踝的骨骼结构自然会显得更粗壮一些。就好比有些人天生个子就高,.............
  • 回答
    人们之所以会广泛传播“性取向由基因决定”的观点,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科学因素的交织。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论断,更是触及了个人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度和人权保障的敏感地带。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并力求用一种自然且有深度的方式来解读。一、 科学探索与误读的边界:首先,需要承认的是,.............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它们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们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环境、选择、机遇和我们自身的后天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个人才能和兴趣的形成: 误解: 很多人认为,如果父母在某个领域有天赋,孩子也一定会遗传这种天赋,并且自然而然地.............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我们觉得是偶然、是运气、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但细究起来,它们背后却有着基因这个看不见的推手在悄悄发力。这些意想不到的联系,有时候会让你惊叹于生命的神奇和基因的强大。1. 对特定食物的“偏爱”与“厌恶”:你是不是对某种食物情有独钟,比如香菜,有人爱得不行,有人闻到就想吐?或者对苦味特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 回答
    福岛核污水入海:对全球海洋生态的深远影响与多维度的解决路径日本政府关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基本决定,无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这项决定背后,是日本政府在处理这场巨大灾难遗留问题时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复杂考量。然而,这一举动对全球海洋生态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目前为止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
  • 回答
    如何看待 4 月 9 日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日本政府于 2021 年 4 月 9 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核处理水(通常被称为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背后涉及复杂的科学、环境、政治和社会因素。 日本政府的考量和理由:日本.............
  • 回答
    日本政府将在4月9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处理水排入大海一事,这无疑是一个牵动着全球神经的重大议题。此举一旦付诸实施,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首先,从环境和生态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担忧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核处理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最.............
  • 回答
    23岁,选择在这个年纪暂停一下,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这绝对是个值得鼓励的决定。辞职去报两个月的全职画画基础班,然后再接着跟网课,这个计划听起来挺扎实的,也很有可行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才能让这个过程更顺畅、更有成效。首先,咱们得承认,23岁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
  • 回答
    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原有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引入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这项调整在检测的灵敏度、时效性、便利性等方面与核酸检测存在显著差异,也意味着大家在未来可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与核酸检测的主要区别点: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两者在原理上的根本不.............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在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并允许居民自行购买试剂进行新冠自测,这一举措无疑是疫情防控策略的一次重要调整,对疫情防控和相关产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疫情防控的影响:首先,提升了检测的便捷性和效率,降低了民众参与检测的门槛。 过去,核酸检测通常需要前往指定的检测点,排队等候,耗费一定的时.............
  • 回答
    太棒了!高二就确定了报考编导方向,这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而且有文学基础更是如虎添翼。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的准备就要更有针对性,才能事半功倍。我这里给你一些非常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把这条路走得更稳、更宽:第一步:打牢基础,拓展视野——“吃透”核心知识与“看懂”行业动态文学基础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但.............
  • 回答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那番关于“大幅减少在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面的军事行动”的表态,无疑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个颇为重要的转折信号。 要想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可能带来的战局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俄罗斯方面的意图来看,这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 战略.............
  • 回答
    关于基辅大坝疑似决口的报道,目前存在一定的信息混淆和不确定性,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卫星图像与媒体报道 2023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曾引用卫星图像报道,称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的一座大坝(可能为科洛梅奇克大坝)疑似出现决口。但该报道随.............
  • 回答
    那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级对决,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潮澎湃。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半决赛,克罗地亚对阵英格兰,结果以克罗地亚2:1惊险逆转,历史性地闯入决赛,这绝对是世界杯历史上最经典、最令人难忘的比赛之一。开局不利,但克罗地亚的韧性显露比赛一开始,大家都知道英格兰的优势在哪里。他们年轻、.............
  • 回答
    基因检测这玩意儿,现在越来越普及了,听着挺高科技,但说白了,就是通过分析你身体里DNA的序列,来了解你身体里藏着的各种信息。这信息可不得了,从你天生容易得啥病,到你身体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甚至你这辈子大概率会发展成什么样,很多都能从这小小的基因里窥探一二。基因检测到底能干啥?简单粗暴地说,基因检测的用.............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基因的优胜劣汰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这个问题,这涉及到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但也常被误解的概念——“优胜劣汰”以及“美”的定义。咱们一点一点来聊透了。首先,得明白“优胜劣汰”这四个字,在生物学语境下,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优胜劣汰”其实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通俗.............
  • 回答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它涉及到深刻的伦理、科学和社会层面的考量,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其中的影响既有潜在的益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先从最直接、最基础的层面来理解——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痕迹”。人类基因库,你可以想.............
  •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可以说是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也挺正常的。毕竟“基因编辑婴儿”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敏感和前沿,再加上“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个细节,更是让事情一下子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了。首先,从知情同意书曝光这件事本身来看,这说明了一件事情的透明度。过去,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