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 经费来自南科大。大家怎么看?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可以说是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也挺正常的。毕竟“基因编辑婴儿”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敏感和前沿,再加上“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个细节,更是让事情一下子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了。

首先,从知情同意书曝光这件事本身来看,这说明了一件事情的透明度。过去,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早期探索阶段,可能不会立刻公开所有细节,这是出于保护知识产权、防止恶意竞争等等考量。但对于基因编辑这样直接关系到人类遗传物质、可能影响后代福祉的技术,知情同意书的曝光,无论是在哪个环节,都显得尤为重要。它至少表明了研究者在推进过程中,可能是在尝试或已经在履行某种形式的告知和同意义务,这是一种进步。

其次,关于“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一下子就把一个前沿生物技术研究和国内一所高校联系了起来。
对于南科大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关注点。 这意味着南科大可能成为了这项开创性研究的资金支持者和学术平台。一方面,这可能是对南科大在科研投入、前沿技术布局上的一种肯定,如果研究成果是积极且符合伦理的,这无疑会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科研影响力。
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南科大作为研究的资金来源,理应承担起对这项研究的监管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科研伦理审批、项目合规性审查、以及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负责。经费来源的明确,也让大家有了追溯和问责的指向。

接着,我们来深入聊聊“基因编辑婴儿”这个本身就饱受争议的技术。
技术本身的前景与风险并存。 一提到基因编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治愈遗传病”。没错,理论上,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修复那些导致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让患有某些疾病的孩子不再受苦。比如地中海贫血、囊性纤维化等。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也潜藏着巨大的伦理和安全隐患。
不可逆性: 基因编辑一旦施加在生殖细胞(精子、卵子)或早期胚胎上,所做的改变将遗传给后代,而且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技术上的失误或不可预见的副作用,其后果将是代代相传的。
“设计婴儿”的担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技术会不会被滥用,用于增强某些非疾病相关的性状,比如智力、身高、外貌等等?这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可能导致基因上的贫富差距,甚至对人类基因库造成无法预估的改变。
技术成熟度: 即使是科学家,也承认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Cas9)并非完美无瑕,存在脱靶效应(即编辑了目标基因之外的其他基因)、嵌合体(即不是所有细胞都被成功编辑)等问题。在应用到人类身上之前,需要极其审慎的研究和验证。
知情同意的界定: “知情同意书”曝光了,但这里面涉及的是未来的后代。一个胚胎,一个还未出生的生命,以及他们的未来世代,他们的同意权又该如何体现?仅仅由父母签字,能否真正代表未来个体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一道伦理难题。

所以,当“基因编辑婴儿”和“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两个信息结合在一起时,大家关注的点就非常多元化了:
1. 科研伦理是否得到保障: 南科大作为资金提供方,是否有严格的伦理审查流程?研究方案是否经过了独立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符合国内外普遍接受的科研伦理规范?
2. 技术应用的边界: 这项基因编辑是用于治疗疾病,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如果是治疗,是针对哪些疾病?证据是否充分?
3.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为何知情同意书会“曝光”?这是否意味着在某个阶段,信息披露存在不足或者存在争议?公众是否有权全面了解整个研究的细节、目的和风险?
4. 监管责任的落实: 除了南科大,国家相关部门(比如科技部、卫健委等)对这类前沿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哪些监管措施?是否到位?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触及了科学、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对于南科大而言,这既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和深入讨论的议题,关乎人类自身的未来。我们都期待有更透明、更负责任的信息披露,以及基于充分科学论证和严格伦理考量的审慎推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站上的《知情同意书》如果为真,那么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内容令人愤怒。这个网站属于其实验室自己的网站,真伪还需查证。

依据我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第三十六条

知情同意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研究目的、基本研究内容、流程、方法及研究时限;
  (二)研究者基本信息及研究机构资质
  (三)研究结果可能给受试者、相关人员和社会带来的益处,以及给受试者可能带来的不适和风险;
  (四)对受试者的保护措施;
  (五)研究数据和受试者个人资料的保密范围和措施;
  (六)受试者的权利,包括自愿参加和随时退出、知情、同意或不同意、保密、补偿、受损害时获得免费治疗和赔偿、新信息的获取、新版本知情同意书的再次签署、获得知情同意书等;
  (七)受试者在参与研究前、研究后和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这份知情同意书竟然完全没有上述规定第二项要求的资质说明。而资质问题大家已经清楚了,依据《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我国没有任何科研机构有资质做这种临床实验。这是第一处违法违规。

此外,知情同意书全文中,与大家高度关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众多潜在风险有关的说明,仅提及了脱靶这一个风险,而且只有两句话,这样写到:

The primary risk of gene editing (DNA-targeted CRISPR-Cas9 endonuclease) is the off-target effect of generating extra DNA mutations at sites other than the intended target. This is due to that the technique can cause nonspecific cleavage, resulting in mutations in non-targeted genomic sites. PGD, whole genome-wide sequencing, amniocentesis and peripheral blood test of moth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egnancy after transplantation will minimize the possibility of substantial injury. Therefore, this project team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risk of off-target which is beyond the risk consequences of the existing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文:PGD, whole genome-wide sequencing, amniocentesis and peripheral blood test of moth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egnancy after transplantation(多种产前诊断方法)可以将(脱靶造成的)实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本研究团队不对脱靶的风险负责,这种风险超出了(不属于)现有医学技术的风险后果。

这份《知情同意书》不仅没有交代清楚该研究的潜在风险,而且还以将采取检测手段降低风险为由,提出免责条款。这种逻辑是非蠢即坏的。而且显然隐瞒了大量潜在风险,此为第二处违法违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新闻一出,可以说是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也挺正常的。毕竟“基因编辑婴儿”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敏感和前沿,再加上“经费来自南科大”这个细节,更是让事情一下子变得更加复杂和引人关注了。首先,从知情同意书曝光这件事本身来看,这说明了一件事情的透明度。过去,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
  • 回答
    关于“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它涉及到深刻的伦理、科学和社会层面的考量,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其中的影响既有潜在的益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先从最直接、最基础的层面来理解——基因编辑婴儿对人类基因库的“痕迹”。人类基因库,你可以想.............
  • 回答
    贺建奎案,一个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伦理事件,如今随着当事人的刑满释放,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基因研究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科学研究的边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驾驭强大基因技术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贺建奎案的警示:野蛮生长下的科学伦理真空贺建奎,这个曾经的科学新星,以一种极端且不负.............
  • 回答
    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确实给整个基因编辑领域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这项技术充满了担忧和质疑。时间过了一年,这个事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同时,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是在更加谨慎和规范的框架下,继续探索着它的潜力。事件的余波与反思:首先,要说基因编辑的现状,不能不提贺建奎事件的直接.............
  • 回答
    关于半年前(也就是2018年底)备受争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这两位孩子的去向以及相关后续处理,确实是一个牵动了全球科学界、伦理界乃至社会大众神经的焦点。尽管信息公开的程度有限,但我们可以尝试梳理出当时已知的情况以及一些合理的推测,力求还原一个相对详尽的图景,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贺建奎编辑基因婴儿一案的判决,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深刻的讨论。三年有期徒刑,对于贺建奎个人而言,是他为这次冒险行为付出的法律代价。但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科学界和伦理界来说,这个判决只是冰山一角,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判决的合理性与社会关切三年有期徒刑,从法律层面看,是对贺建奎“非法行.............
  • 回答
    作为一个90后,我真的能理解你说的“恐慌”。基因婴儿的诞生,这个话题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突然就这么真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你说是不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看着科技日新月异,从小就接触各种新事物,但“基因编辑”这个词,总带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甚至有点“玩火”的感觉。基因编辑.............
  • 回答
    设计一种吸收绿光的植物,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科学设想,而且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不过,要让它“击败”现有植物成为地球主流,这其中涉及到的挑战和复杂性远比想象中要多得多,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现有植物的“生意经”是如何运作的。地球上绝.............
  • 回答
    关于基因编辑事件,我的思考可谓是五味杂陈,也确实引发了我内心深处许多关于生命、伦理和未来的严肃追问。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映照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另一面则投下了令人不安的阴影。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等技术的出现,简直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就像一把极其精准.............
  • 回答
    基因编辑,这玩意儿听着就挺玄乎的,但说白了,它就是科学家们用来“修改”生物体DNA(也就是那个遗传物质)的一套技术。你想想,DNA就像是生物体这本书里的剧本,里面写着这个生物长啥样、有哪些本领。而基因编辑,就是给这个剧本里的字动手脚。为啥要这么干?这事儿可不是闲着没事儿干,背后有大用处。比如: .............
  • 回答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我们预防先天性疾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如果这项技术能够成熟且安全地应用于人类,那么它在理论上确实具备了预防先天性疾病的巨大潜力。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先天性疾病。它们通常是指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并且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异常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这些异常可能在胚胎发育的早.............
  • 回答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漫漫征途CRISPRCas9,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微生物防御系统中的分子工具,如今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它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可以精确地剪切、编辑我们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这无疑为攻克遗传性疾病、改造农作物乃至延长人类寿命带来了革命.............
  • 回答
    基因技术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未来。当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属游戏,而是触及到每个人,甚至下一代的时候,“基因内卷”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寒意,似乎预示着一场隐秘而残酷的竞争正在悄然上演。我想象中的“基因内卷”,不是我们今天在学业、职场.............
  • 回答
    让蜥蜴长出翅膀,这绝对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科学挑战,也是许多科幻作品中常见的设定。如果真的要探讨这个可能性,我们得深入到基因编辑最核心的层面,以及生物进化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翅膀的形成并非仅仅是“长出”这么简单。它是一个极其复杂、多阶段演化的过程,涉及到骨骼结构、肌肉系统、羽毛(或膜状结.............
  • 回答
    关于贺建奎基因编辑项目知情同意书中的风险及免责条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由于我无法获取该项目的具体知情同意书原文,我将基于公开报道和对基因编辑伦理及法律原则的理解,来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风险、与之对应的免责条款,并探讨其公平性和法律效力。一、 基因编辑项目知情同意书中可能提及.............
  • 回答
    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如果未来真的展现出“神童”般的智慧和能力,社会舆论的反应恐怕会是惊涛骇浪,复杂而分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这种反应还会不断演变。初期的震撼与惊叹:首先,当“露露”和“娜娜”的“神童”特质被公开证实,最直接的反应将是巨大的震撼和普遍的惊叹。这不仅仅是学术界.............
  • 回答
    基因编辑作物在中国:非转基因框架下的监管路径探讨在中国,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与传统的转基因作物不同,基因编辑作物通常不涉及外源基因的引入,其监管路径和公众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聚焦于不涉及转基因的基因编辑作物,探讨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走向。现代医学和基因编辑技术,这两股力量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确实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影响着我们作为物种的演化轨迹。与其说是“阻断”,不如说是它们在重塑演化,甚至可能是在引导演化。现代医学:从“自然选择”的松绑到“人为选择”的萌芽我们先来看看现代医学。从.............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有点意思的话题:用基因编辑“折腾”浮萍,能不能搅乱一池子的水,改变整个水体生态链?这事儿啊,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几分“可能”的土壤。首先得明白,浮萍是谁。这小东西,你肯定见过,就是水面上那些绿油油、像小荷叶一样的植物,繁殖得可快了。用生物学的话说,它们是开花植物,.............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厚的食谱,里面记录了你身体如何建造、如何运转的所有指令。而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就像一把极其精密的“分子剪刀”,它的目标是找到食谱里的一个特定“词语”(也就是DNA序列),然后把它剪掉、替换或者修改。脱靶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分子剪刀不小心剪错了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