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导剪版《正义联盟》有没有削弱蝙蝠侠?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粉丝圈里是个争议点,而且一千个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要我把导剪版《正义联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扎克·斯奈德版”)和院线版(也就是乔斯·韦登导剪的那个)拿出来仔细对比一下蝙蝠侠的表现,我倒是觉得,扎克·斯奈德版在某种程度上“还”了蝙蝠侠一个公道,但说削弱……可能更多的是观众期望和角色定位的差异吧。

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蝙蝠侠在《正义联盟》里的定位是什么?

在扎克·斯奈德的计划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是召集正义联盟的核心人物,是那个在地球面临巨大威胁时,愿意承担起重任,放下个人痛苦,去团结其他超级英雄的人。他不是最强的那个,也不是最直接的那个,但他有远见,有决心,有资源,而且最重要的,他是那个“永远不会放弃”的象征。

院线版(乔斯·韦登版)的蝙蝠侠:

院线版蝙蝠侠给人的感觉,怎么说呢,有点“落差”。

性格上的变化: 院线版蝙蝠侠显得更加……咋咋呼呼?急躁?他抽烟的次数异常的多,而且嘴炮能力好像也下降了。记得他跟闪电侠第一次见面时,那种“精英主义”和“不耐烦”的感觉,和扎克·斯奈德版本里那种深沉、疲惫但依旧坚毅的布鲁斯·韦恩有很大区别。
行动上的“辅助”感: 很多观众觉得,院线版蝙蝠侠更像是一个“团队的协调者”或者“后勤部长”,而不是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展现战术智慧和个人魅力的英雄。他更多的是在提供装备、制定计划,但真正能一锤定音的时刻,似乎都被超人或者其他队员抢走了。
战力上的“折扣”: 记得他对抗荒原狼的那场戏吗?虽然他也上了,但总感觉差点意思。而且,他那种“临时抱佛脚”一样的科技升级,也让一些粉丝觉得不够“蝙蝠侠”。蝙蝠侠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智慧、训练和科技,但院线版似乎把他的“科技”做得有点……太快太顺了,反而失去了那种“精心准备”的味道。
心理上的“挣扎”: 院线版也试图展现他因为超人死亡而产生的愧疚和自我怀疑,但处理得比较表面。那种“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内心戏,感觉没有扎克·斯奈德版本那么深入和真实。

导剪版(扎克·斯奈德版)的蝙蝠侠:

再来看看扎克·斯奈德版,很多人觉得这里才是“真正的”蝙蝠侠。

深沉与疲惫: 扎克·斯奈德版本里的蝙蝠侠,明显是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失去了超人,他知道地球即将面临灭顶之灾,他看到了自己的末日预言。那种疲惫、那种孤独、那种绝望,都体现在他的眼神和每一个动作里。这更符合他作为“黑暗骑士”的身份。
召集者的责任感: 召集其他英雄的过程,在扎克·斯奈德版本里更加详尽,也更能体现布鲁斯的决心。他一个一个地去寻找,去说服,去展现他的诚意和对未来的信念。即使面对闪电侠的疑虑,他也只是耐心解释,而不是像院线版那样显得有点刻薄。
战术智慧与装备: 扎克·斯奈德版里的蝙蝠侠,虽然也有和荒原狼的正面冲突,但他展现了更多的是他的战术头脑。比如,他如何利用地形,如何与闪电侠配合,如何利用自己的装备来弥补体能上的差距。他不是在硬碰硬,而是在用“蝙蝠侠的方式”战斗。
“救赎”的渴望: 扎克·斯奈德版本里,布鲁斯·韦恩的动机更清晰——他不是为了名誉,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赎罪,为了弥补自己在《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的过失,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的人失去亲人。他知道这是他为超人“赎罪”的机会,也是他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机会。
与“黑化”的联系: 扎克·斯奈德版本还深入探讨了布鲁斯·韦恩在未来末日梦境中的“黑化”状态,这层设定让他的“召集正义联盟”显得更加迫切和带有悲剧色彩——他是在试图阻止那个可怕的未来发生。

那么,导剪版“削弱”了蝙蝠侠吗?

我觉得不是削弱,而是“还原”和“深化”。

观众期望的差异: 很多观众可能期待的是那个在《黑暗骑士》三部曲里那样,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切的反恐战士蝙蝠侠。但《正义联盟》里的蝙蝠侠,是处于一个更大的宇宙观下,他需要与超能力者并肩作战。在这个前提下,他不可能像在哥谭市那样“个人英雄主义”爆棚。
角色的“工具性”: 在一个团队电影里,每个角色都有其功能性。蝙蝠侠的功能是“召集者”、“战略家”和“心灵支柱”。他不是那个能够一巴掌拍飞反派的。扎克·斯奈德版本恰恰把他的这些“功能”展现得更加到位,让他在团队中扮演了更不可或缺的角色。
“真实感”的回归: 扎克·斯奈德版本更强调蝙蝠侠的“凡人之躯”,他会受伤,会疲惫,但他依然会战斗。这种“脆弱”反而让他的“强大”更具说服力。他不是超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一样能够守护世界。

总而言之, 如果你觉得院线版蝙蝠侠“不够强”,或者“不够有存在感”,那是因为乔斯·韦登的版本在改编和拍摄过程中,为了某种“节奏”和“风格”上的考虑,淡化了蝙蝠侠的一些特质。

而扎克·斯奈德版本,则是在力图还原他最初的构想,让蝙蝠侠回归那个疲惫、孤独、却依旧背负着整个世界希望的“黑暗骑士”。他可能在某些直接的“战斗力”展示上,没有院线版那样“炫目”,但他的角色深度、精神内核和在团队中的关键作用,在导剪版中得到了更完整的呈现。 感觉上,与其说是削弱,不如说是他更符合他所处的“正义联盟”这个环境,也更符合扎克·斯奈德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取决于你有多先入为主。

如果你已经在脑子里确定了蝙蝠侠的形象不可动摇,那么导剪版正联简直是削到家了。

和漫画比,没有地狱蝙蝠,

和不义联盟比,飞行器没有自动瞄准,

和阿卡姆骑士比,蝙蝠车没有高压电,蝙蝠侠的体术也不是独一无二,

最过分的是和动画比,“蝙蝠侠不赞成的目光”居然没有冷冻效果。

user avatar

我倒是不觉得施耐德在削弱蝙蝠侠,毕竟按照剧情设定,正义联盟结尾处是蝙蝠侠几乎清光了门外的小怪。

很多认为蝙蝠侠被削弱的表现,不是施耐德想把蝙蝠侠塑造的更弱,而是从超蝙到正义联盟中都暴露出了施耐德讲故事的能力太差,很多安排纯粹是为了剧情需要,完全不讲逻辑。

比如“玛莎”梗,用这个作为切入点作为二人有和解的契机是个很好的安排,但是电影里除了超人一句台词,毫无铺垫突然转折。你让蝙蝠侠在开战前就发现一些卢瑟挑拨的线索,开始产生对超人的理解,最后因为“玛莎”选择休战是不是更合逻辑一点。

比如蝙蝠侠毫无准备的去复活超人,蝙蝠侠的后手能不能解决问题是一方面,做不做准备是另一方面,哪怕蝙蝠侠是准备了一个氪石但是被超人一招打飞了,也比就这么莽上来要让人觉得合逻辑吧。因为蝙蝠侠是现场所有人当中唯一知道超人实力和弱点的人啊。

再比如为什么要塑造韦恩集团修不好飞机这个设定,修不好那要这个飞机干啥……难道老早以前就知道有钢骨能修好吗,而且我也没看出来这个飞机到底就怎么特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在粉丝圈里是个争议点,而且一千个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要我把导剪版《正义联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扎克·斯奈德版”)和院线版(也就是乔斯·韦登导剪的那个)拿出来仔细对比一下蝙蝠侠的表现,我倒是觉得,扎克·斯奈德版在某种程度上“还”了蝙蝠侠一个公道,但说削弱……可能更多的是.............
  • 回答
    《正义联盟》导剪版(Snyder Cut)终极预告片中,小丑的短暂现身,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其含义绝不仅仅是“来刷个脸”那么简单。这背后蕴含着扎克·施耐德精心布局的叙事意图,旨在深化影片的主题、预示未来的走向,甚至是对DC电影宇宙过往的一种微妙回应。首先,我们得明白,小丑在这个版本的预告片出现,并非.............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思维导图,这玩意儿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神?网上铺天盖地的赞美,说它能激发创意、整理思路、提高记忆力,听着都心动。但抛开那些过于“高大上”的宣传语,回归到它本身,思维导图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的“魔法”?我琢磨了琢磨,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觉得这事儿得辩证地看,它不是万能灵药,但用对了确实是个好帮手。首先,思.............
  • 回答
    扎克·斯奈德的《正联》中,那场号称汇聚了希腊众神、亚特兰蒂斯战士、亚马逊勇士、绿灯军团以及早期人类联军对抗荒原狼和达克赛德的远古之战,无疑是影片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然而,关于达克赛德在那场战斗中被“一套秒了”的设定,我觉得并非完全没有讨论的空间,甚至可以说,这里面有几点可以深入探讨,让它显得不那.............
  • 回答
    《中导条约》旨在销毁中程弹道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冷战时期,以及条约的诞生与失效。冷战阴影下的军备竞赛与《中导条约》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两极分化,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中,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成.............
  • 回答
    《中程导弹条约》(INF Treaty)之所以能够有效执行,离不开一套严密且相互配合的核查机制。这份条约不仅仅是双方在纸面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体系,让任何潜在的违约行为都难以遁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执行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的。一、 严格的禁止范围与详细的义务规定:首先,要.............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弄清楚这些数学概念之间那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别担心,我会尽量用大白话,让你听着就跟跟朋友聊天一样,绝不掺杂那些冷冰冰的“AI范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概念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都是为了描述和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或者抽象出来的规律。这些“可导”、“可微”、“可积”、“连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好好聊聊。答案是:不一定。一个函数可导,并不意味着它的导函数就一定连续。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可导: 一个函数 $f(x)$ 在某一点 $x_0$ 处可导,意味着它的导数 $f'(x_0)$ 存在。导数存在的几何意义是函数在该点处的切线斜率存在.............
  • 回答
    扎导版《正义联盟》里女侠救孩子那一段,确实是个挺能引起讨论的点。我个人觉得,要说“过火”嘛,也不能完全这么说,但它确实在某些方面处理得挺……emmm,挺扎导的。咱们先回顾一下那场戏。背景是反监视者(Steppenwolf)为了收集时间倒流器,把一个村子搅得天翻地覆。他就像一头失控的公牛,到处破坏,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空间二阶导数,也就是拉普拉斯算子(Laplacian operator),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捕捉到函数在空间中弯曲程度和局部性质,从而在众多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衡量函数的局部曲率和“形状”: 一阶导数告诉你函数在某一点.............
  • 回答
    多弹头分导再入载具(MIRV)的出现,其背后牵涉的动机远比仅仅是为了应对美苏核军控条约来得复杂和深远。虽然军控条约确实是催生MIRV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绝非唯一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军控条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MIRV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际社会为了控制其带来的巨大战略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要.............
  • 回答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这无疑是在国际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这打破了近三十年来构建起来的一套重要的军控和信任措施。1987年签署的《中程和短程核力量条约》(INF Treaty)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
  • 回答
    美国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之后,最“慌”的国家无疑是俄罗斯。这并非因为俄罗斯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程导弹,而是因为这个条约的解除,直接触动了俄罗斯长期以来在欧洲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依赖的地缘政治平衡。要理解俄罗斯的担忧,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INF条约的重要性以及它被废除的背景.............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把思维导图这个好东西玩明白了。别把它想得太玄乎,其实它就是个把脑子里乱糟糟的想法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工具,用起来可顺手了,而且就像画画一样,一点点就能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思维导图是啥玩意儿?简单来说,思维导图就像是你脑子里的一个“可视化导航仪”。中心放着你最核心的想法(比如“写一.............
  • 回答
    扎克·施耐德(Zack Snyder)执导的《正义联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导演剪辑版”,之所以选择 1.33:1 的画幅比例,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下的一个数字,而是承载着导演的创作意图、影片的整体风格以及技术层面的考量,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结.............
  • 回答
    自2019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后,美国在军事战略和技术发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是否会大力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条约退出的背景、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现有技术基础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考量。一、 I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