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以后会不会也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

回答
自2019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后,美国在军事战略和技术发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是否会大力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条约退出的背景、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现有技术基础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考量。

一、 INF条约退出:战略自由度的释放与“反航母”的模糊界定

INF条约的签署,旨在消除美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部署的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美国退约的理由诸多,但核心在于认为条约限制了其应对俄罗斯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同时也未能约束中国等其他国家在该射程内的导弹发展。

条约退出后,美国在理论上获得了在陆基平台上部署此前被禁止的导弹的自由。然而,“反航母弹道导弹”这个概念本身就需要细致的界定。如果指的是专门针对航空母舰这一特定平台设计的弹道导弹,那可能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范畴。但如果将其理解为能够打击包括航母在内的海上大型目标,并且射程和精度都达到要求的弹道导弹,那么情况就更复杂了。

传统上,美国海军在反航母作战中,主要依赖其舰载机(如F/A18“超级大黄蜂”)、舰载导弹(如“鱼叉”反舰导弹、“标准”系列导弹的反舰模式)以及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特别是能够精确打击移动海上目标的弹道导弹,在过去是INF条约的禁区,美国在条约框架下并没有此类陆基部署。

二、 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应对日益严峻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挑战

美国海军正面临来自中国等国家日益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挑战,尤其是针对其航母战斗群。中国已经部署了例如“东风”21D和“东风”26等被外界广泛认为是具有反航母能力的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的出现,使得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海军对于能够有效压制或摧毁敌方岸基反舰导弹发射能力以及其他A2/AD节点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能够发展和部署一种陆基弹道导弹,能够从相对安全的距离外,以高精度、高速度打击敌方陆基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控制中心甚至是直接打击海上舰艇,那将是对其航母战斗群“生存能力”的有力补充。

三、 技术可行性与现有基础:从“萨德”到“海马斯”的延伸

美国并非没有具备打击海上目标的弹道导弹技术。例如,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的拦截弹就拥有极高的速度和一定的机动能力,尽管其设计初衷是反导,但其技术原理可以被借鉴。

更直接的联系可能来自于美国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的陆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虽然这些能力最初可能并非直接针对航母设计,但其技术方向是相符的。例如,陆军的“远程精确打击”(LRPF)项目(尽管经历了一些调整),以及能够发射射程更远导弹的“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HIMARS)的改进型,都显示了美国在发展陆基远程打击能力上的决心。

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反航母弹道导弹”,关键在于:

1. 射程: 能够覆盖潜在的交战区域,例如台湾海峡附近以及西太平洋的部分海域。
2. 精度: 能够精确命中高速移动的航母或其编队。这需要先进的制导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以及在飞行末段能够进行雷达或红外搜索的制导头。
3. 突防能力: 能够穿透敌方的防空系统。弹道导弹的超高音速特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突防优势,但进一步的机动变轨和电子对抗能力将至关重要。
4. 打击平台: 能够从陆基平台快速部署和发射。这意味着需要便携、灵活且反应迅速的发射系统。

四、 战略意图与地缘政治考量:威慑、平衡与地区稳定

美国退出INF条约后,确实释放了其发展与俄、中在该射程内导弹相抗衡的陆基系统的可能性。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威慑手段,旨在警告潜在对手,美国有能力在区域冲突中打击对手的关键军事资产,包括其正在建设中的反航母体系。

然而,是否会“大力发展”则涉及复杂的战略权衡。发展弹道导弹,尤其是具备反舰能力的弹道导弹,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可能被视为美国升级地区军备竞赛的信号,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引发连锁反应。

此外,美国海军本身拥有一系列先进的反舰能力,其战略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如何提升现有能力的效能,以及发展新的海上作战概念(如分布式杀伤、无人系统集成)来应对A2/AD挑战,而非仅仅依赖陆基弹道导弹。

五、 美国“反航母弹道导弹”发展的可能性与形式

综合以上分析,美国退出INF条约后,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军事项目,而更可能融入其整体的远程精确打击和区域拒止能力建设之中。其发展形式可能呈现以下几种可能性:

现有系统的改进与重新定位: 将现有的弹道导弹系统(如“陆基战略威慑”(GBSD)项目未来可能具备的某些能力,或者陆军的远程打击能力)进行升级,使其具备更强的海上打击精度和目标搜索能力。
针对性研发的新型导弹: 基于对中国等国反航母能力的分析,研发专门针对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的陆基弹道导弹,可能采用更先进的制导技术和突防手段。
集成化战略: 将陆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包括可能具备的反航母能力的弹道导弹,与海基和空基能力进行高度集成,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打击网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区域安全环境。

结论:

总而言之,美国退出INF条约确实为其在陆基弹道导弹领域的发展打开了闸门。考虑到其海军面临的A2/AD挑战以及潜在对手在该领域取得的进展,美国发展具备打击海上大型目标能力的陆基弹道导弹(广义上的“反航母弹道导弹”)具有相当的战略驱动力。

但是,这种发展很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且与其他军事能力发展相互关联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照搬式”发展。其最终形态和规模,将取决于美国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判断、技术研发的突破、以及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美国是否会“大力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最终还要看其战略优先级的排序和资源配置的决定。这既是应对威胁的手段,也是地区力量平衡的信号,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而且已经有技术预案,比如前段时间美国人提到的陆军使用的射程1500公里的“火炮”

user avatar

你要清楚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什么。

他首先是一种不对称作战武器,四两拨千斤用的,是体系对抗用体系整合来弥补不足思路下的产物。

反航母弹道导弹,本质上讲和苏联的导弹巡洋舰及其搭载的重型反舰巡航导弹是一个路子,都是在某件兵器及其配套系统大幅落后对方的情况下,用整体的军事体系保证一件有足够威慑力的武器来抵消掉某方面劣势。

要知道美国是整体优势,不仅体系有优势,而且体系之下的个体兵器还是有优势,所以他要反舰弹道导弹干嘛?看你的航母不顺眼我用我的航母怼掉你就是了啊。

而实际上这种不对称拒止兵器的效费比不是一般的低,看起来好像几枚导弹干掉你一艘航母,相当划算。实际上你要知道,你这些导弹只能用来打航母,打其他目标就相当不划算。而不打航母的时候,他就是个吞进兽,维护保养训练的费用都是钱烧出来的。而航母呢?航母又不是用来打你的导弹的,他可以用来执行各种灵活的任务,比如,它既可以打你的舰队,也可以打游击队的补给线,还可以进行侦查活动,必要时候还可以执行斩首行动,它的存在对小国是一种强力威慑。而你的反舰弹道导弹只能威慑航母。。。

当年苏联的导弹巡洋舰何其之威武,防区外饱和攻击,也是悬在美国航母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呢?美国可以用航母敲打敲打这个,修理修理那个,苏联港口里威武的巡洋舰,只能用来敲打航母,不针对航母,就没多大的作战效能。

这效费比低的最后苏联也坐不住还是发展航母了。

所以我国精着呢,你看东风2126威武,航母可一点也不耽误,说白了,这种拒止武器是应急的,到底不如其对抗的对手强大灵活。

user avatar

不会。美国没需求。

对付航空母舰最好的武器是航空母舰。美国航空母舰数量、质量、实战能力都是遥遥领先,中俄那两三艘航母在美国航母比战斗力差太远了,不在一个层级上,不会花钱研制那玩意。

美国甚至不用出动航母,美国有LRASM远程隐身反舰导弹,这种导弹根本防不住。出动4架B1B就能发射96枚LRASM导弹,在900公里防区外进行饱和攻击,中俄的航母舰队都防不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