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退出各种自己签署的条约,就不受约束吗?

回答
美国的行为,特别是退出国际条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际法、条约的性质以及各国主权等几个层面。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一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一项条约,在国际法层面,通常意味着它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并承诺遵守条约的规定。 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维护国际秩序和可预测性的基石。国际社会通过条约来规范行为、解决争端、促进合作。如果一个国家可以随意签署条约,然后想退就退,而不承担任何后果,那么国际法和条约体系将形同虚设。

然而,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大多数条约都包含“退出条款”(withdrawal clause)或者“终止条款”(termination clause)。 这些条款规定了国家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程序可以退出条约。通常,退出需要提前通知,并遵循特定的程序。例如,退出可能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发出书面通知,或者在满足某些条件后才能生效。

那么,美国退出自己签署的条约,是否就意味着“不受约束”了呢?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的,但有一些重要的前提和潜在的后果。

当美国根据条约自身的规定,正当地行使了退出权时,它就可以依据条约条款的规定,在规定的生效日期后,停止履行条约的义务。 这是一种国际法允许的行为,就像合同中的解除条款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法律上就“不受约束”了,因为条约本身允许其这样做。

但是,这里的“不受约束”并非毫无限制,而且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1. 退出生效前的义务: 在条约正式退出生效日期到来之前,美国仍然有义务遵守条约的规定。退出并非立即生效,通常有一个过渡期。
2. 条约退出的合法性: 即使有退出条款,退出本身也需要符合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例如,如果一个国家退出条约是为了规避其在本国法律中已经确立的义务,或者是为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可能会引发争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国家主权和其决定退出条约的理由,国际社会往往给予较大的尊重,但也会伴随政治上的压力和批评。
3. 潜在的政治和声誉成本: 这是最重要的方面。虽然法律上允许退出,但美国退出条约的行为,特别是如果被视为反复无常或不负责任,可能会对美国的国际声誉、外交关系和领导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信任危机: 其他国家可能会对美国的承诺产生怀疑,认为美国不可靠。这会削弱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使其在与其他国家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联盟关系紧张: 如果条约涉及与其他盟友的共同承诺,退出可能会疏远盟友,动摇联盟的根基。
孤立风险: 如果美国退出的条约是广泛国际社会共识的体现,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美国在某些问题上被孤立。
失去影响力: 退出一个国际组织或框架,也意味着美国失去了在该框架内施加影响力的机会。例如,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就意味着美国在制定全球公共卫生政策时的声音减弱。
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国内法和国际法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虽然美国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来批准条约,使其在国际法上具有约束力,但退出条约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国内程序。更关键的是,有些条约一旦被批准,就可能被纳入美国国内法,成为国内法院可以援引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退出条约在法律上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4. 条约本身的性质: 并非所有条约都允许随意退出。一些人权公约、日内瓦公约等具有更强的人道主义和强制性色彩,其退出条款可能更加严格,或者其精神被认为具有普遍性,不容轻易背离。

举例来说,我们回顾一下美国过去的一些退出行为:

《京都议定书》: 布什政府以“不公平且对美国经济不利”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虽然不是退出已批准的条约,但拒绝批准也表明了美国在某些国际环境协议上的立场转变。
《伊朗核协议》(JCPOA): 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并恢复了对伊朗的制裁。该协议本身并未包含明确的退出条款,因此美国的退出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争议,被许多国家认为是单方面违反了协议。即便如此,根据美国的国内法程序,行政部门是可以决定不继续履行的。
《巴黎协定》: 特朗普政府启动了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但拜登政府上任后立即重新加入了该协定。这充分说明了国内政策和政治意愿对国家在国际条约中角色的巨大影响。

总结一下,美国退出自己签署的条约,可以被理解为:

在法律层面: 如果按照条约自身的规定和国际法的一般原则进行退出,那么在退出生效后,美国就不再受该条约的约束。
在政治和声誉层面: 这种退出行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政治成本,包括损害国际信任、疏远盟友、削弱自身影响力等。
在操作层面: 退出不是无端的,通常有其政治或经济上的理由(无论这些理由是否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所以,与其说美国退出条约就“不受约束”,不如说它是行使了其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法框架下的一项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会带来复杂的多重后果。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更多的是观察和评估,并在政治和外交上做出相应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总统可以用三种方式和外国递交协议。

1 Treaties 条约。美国宪法Treaty Clause赋予总统条约权,但得在参议院的Advice and Consent之下。总统和外国签署的条约,需要参议院三分之二绝对多数通过,才能生效,效力等同联邦法律。

2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s。协议得到总统和国会两院多数支持。当然有些宪法学者质疑这个违反宪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国会两院多数同意再加上总统,这相当于以立法的形式把协议写成美国法律。

3 Executive agreements。Executive agreement只需要各国政府首脑签署,无需立法机构通过。所以Executive agreement没有法律约束力,只有政治约束力,靠的是政府首脑个人的背书,人走茶凉,人亡政息。

三种协议适用范围不一样。

Executive agreements源于总统的行政权,协议不能超出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

同样的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s不能超出宪法赋予国会的立法权以及总统的行政权(Eumerated Powers Doctrine),自由贸易大多使用这种方式。

而共同防御、禁止化学武器等一般采用条约的形式。

最后,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哪种协议,违宪了照样被法院毙掉。

这就是美国三权分立,Check and Balance原则。

题主提到的三个协议里,巴黎气候协议算是Executive agreement。因为国内反对声太大,奥巴马知道无法在国会通过。President Obama’s signing of the Paris Agreement is only good for nine months。所以人亡政息,换个总统就不认,别人也没办法。我看到有些朋友说美国故意这么做为了好赖账,其实不是。每一个政策法律后面都有其支持的势力。支持者难道会不想让这份协议更长久些呢?

TPP这种自由贸易协议需要国会通过(这里原文写错了,多谢X King指正)。但是奥巴马动手晚了一点,错失了国会批准的良机。因此,美国没有正式加入TPP。

伊朗核协议的情况更微妙。本来我以为是Executive agreement,后来一查才知道美国官方立场是它连Executive agreement都不算。State Department: Iran NEVER SIGNED nuclear deal and it's not binding

总结一下,Executive Agreement只有政治约束力,新总统上任可以不认。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s和条约则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要退出只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协议违宪。总统和国会没有权力签署批准。协议一开始就无效
  2. 协议到期,自动作废。
  3. 对方毁约。比如两国签署和平条约后,对方主动进攻入侵。
  4. 对方被灭。
  5. 各方协商达成新协议。

原本在第一稿末尾写了下面这个故事,造成了部分读者误解,我表示抱歉。在这里澄清一下:在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里明确写明了退出机制,规定退出方必须提前一年通知对方。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卡特当天正式通知台北。次年元旦,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正式失效。美国这么做,不算违反条约。

故事是讨论退出协议时总统和国会的话语权,放在这个问题下面不合适。


顺便说一句,连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总统也撕过。这个是有先例的,跟中国有关。

1954年艾森豪威尔总统跟蒋介石签署了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参议院批准了。到了1978年,为了和中国建交,卡特总统宣布退出条约。

参议员Barry Goldwater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称既然宪法要求总统签署的条约必须在参议院批准后才有法律效应,那么总统退出已经生效的条约也需要参议院批准。

最高法院裁决这个案子是political, not judicial,Goldwater没有起诉资格。虽然他的反对意见有道理,但是只有国会才具备起诉资格。然而尽管有参议员提起议案,试图正式反对卡特,参议院没有为此投票。

user avatar

要看跟他签协议的国家的实力!

比如《朝鲜停战协定》,直到现在,朝鲜蹦得再高,川皇(包括美国的其他人),没有一个敢言重启战端。


注:《朝鲜停战协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美军首领共同签署的停战协定,并没有经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国会批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的行为,特别是退出国际条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际法、条约的性质以及各国主权等几个层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一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一项条约,在国际法层面,通常意味着它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并承诺遵守条约的规定。 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维护国际秩.............
  • 回答
    美国政府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屡屡“退群”,这无疑是当下国际政治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这种做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既有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考量,也映射出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某种不满。美国频繁“退群”的根源与动机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机。 “美国优先”的政治哲学: 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 回答
    孟美岐、吴宣仪和张紫宁(即“三大将”)退出火箭少女101,这无疑是这支女团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同时也给各方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和影响。要理解这场风波,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事件的起因:两头顾的艰难抉择首先,这三位成员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核心原因在于她们的“老东家”——韩国女子组合宇宙少女(WJSN.............
  • 回答
    美国退出阿富汗是否等于切掉一个“烂疮”,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美国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军事存在及其影响,以及退出后的各种后续效应。为什么有人认为美国退出阿富汗如同切掉一个“烂疮”? 巨大的经济成本: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美国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之后,最“慌”的国家无疑是俄罗斯。这并非因为俄罗斯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程导弹,而是因为这个条约的解除,直接触动了俄罗斯长期以来在欧洲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依赖的地缘政治平衡。要理解俄罗斯的担忧,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INF条约的重要性以及它被废除的背景.............
  • 回答
    自2019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后,美国在军事战略和技术发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是否会大力发展反航母弹道导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条约退出的背景、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现有技术基础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考量。一、 IN.............
  • 回答
    美国撤军后,中国没有“趁机经营”阿富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和一系列严峻的现实困难。简单来说,中国并非没有兴趣,而是出于风险评估和战略选择,选择了更加审慎的介入方式。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趁机经营”?“经营”这个词,意味着中国将在阿富汗扮演一个主导角色,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 回答
    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事件,它牵涉到国际政治、全球公共卫生、国际法以及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长期以来对多边国际组织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们效率.............
  • 回答
    美国退出《全球移民协议》(Global Compact for Safe, Orderly and Regular Migration)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头捋一捋它背后的逻辑和各方反应。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牵扯到美国国内政治、国际关系,甚至是关于国家主权和全球合作的根本性问题。首先,.............
  • 回答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并将此举与在中国部署导弹的意图联系起来,这件事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渊源。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中导条约》本身。《中程核力量条约》(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简称INF).............
  • 回答
    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一次影响深远的战略棋局美国在2018年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HRC),这一决定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标志着美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转变。对这一举动进行评价,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对美国自身及全球的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复杂地缘政治博弈。退出背后:.............
  • 回答
    万国邮政联盟:全球通信的基石与美国的退出风波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简称UPU),一个您或许并不熟悉,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组织,是全球邮政服务的“联合国”。它成立于1874年,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是联合国系统内的一个专业机构,宗旨在于协调和改善全球邮政.............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是其任期内最具争议的政策举措之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理由、实际影响、国际反应以及长期后果。一、 背景与触发点 长期的批评与不满: 特朗普对世卫组织的批评并非始于新冠疫情。在他看来.............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2017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一决定无疑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特朗普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优先事项来看。特朗普上台时,就带着强烈的“美国优先”旗号。他认为,很多国际协议,包括《巴黎.............
  • 回答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和深远的意义。这就像一个家庭里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突然说“我不玩了”,这会立刻搅乱整个家庭的运转和未来的计划。首先,从美国自身的角度来说,退出世卫组织,最直接的理由往往是围绕着“钱”和“改革”。当时的美国政府认为,世卫组织在应对某些全球性公共.............
  • 回答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无疑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连锁反应远不止于“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简单的概括。这件事的深远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而且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这绝不是一件可以置身事外的“美国自己的事”。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 资金和资源方面。世卫组织(WHO)的资金来源非常多元化,包括成员.............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应该退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尝试理解支持和反对退出的核心论点,以及这背后牵涉到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首先,让我们看看那些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的观点,以及他们通常会提出的理由。支持美国退出的理由: 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批.............
  • 回答
    美国为何挥剑斩断《开放天空条约》? 一纸声明背后的考量与潜在波澜2020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Treaty on Open Skies),这犹如一声惊雷,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决定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复杂的安全考量、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对现有国际合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确实根深蒂固,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没就没的。如果美国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彻底退出,那东亚的格局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日本的地位自然也会迎来新的机遇。但是,让日本“臣服”中国,就像它现在“臣服”美国一样?.............
  • 回答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无疑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首先,从政治层面上看,美国的退出打破了全球气候合作以来脆弱的共识和联盟。巴黎协定之所以能够达成,凝聚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旨在通过共同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