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将会带来怎样的国际影响?

回答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这无疑是在国际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这打破了近三十年来构建起来的一套重要的军控和信任措施。1987年签署的《中程和短程核力量条约》(INF Treaty)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关系缓和的一个里程碑,它有效地消除了部署在地面的、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之间的核武器和导弹,这些导弹对欧洲和亚洲的战略稳定构成了特殊的威胁。美国暂停履行义务,等于为自己重新研发、部署这些曾被禁止的武器打开了闸门。

从战略平衡的角度来看,这将直接触动俄罗斯的神经。俄罗斯一直以来都认为美国在欧洲部署“宙斯盾”反导系统等是对其战略利益的挑战,而《中导条约》的终结,在俄罗斯看来,就意味着美国可以更方便地将其打击能力投送到俄罗斯的周边。尽管美国方面表示暂停义务是由于俄罗斯长期违反条约(尤其是在“9M729”导弹问题上),但一旦美国开始部署,俄罗斯很可能会认为自身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胁。而俄罗斯的回应,很可能也是解除其自身在《中导条约》框架下的限制,甚至加速发展和部署其认为能对抗美国威胁的武器,包括导弹。这无疑会加剧地区乃至全球的军事紧张局势,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在欧洲安全层面,影响尤为复杂。欧洲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导条约》的受益者,因为条约的限制使得双方的核导弹无法直接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从而维持了相对的战略距离。美国暂停义务,意味着这些曾经被禁止的导弹可能重新出现在欧洲大陆上,无论是部署在欧洲的美国基地,还是作为俄罗斯的反制措施。这将使欧洲再次成为美俄战略博弈的前线,增加发生核冲突的风险,让欧洲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压力。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面临艰难的选择:是支持美国的战略部署,还是试图从中调和,避免被卷入冲突。

其次,这将对全球军控体系造成沉重打击。当一个主要大国选择暂停或退出一项重要的军控条约时,这往往会动摇其他国家对现有军控框架的信心。这意味着过去通过外交努力和谈判建立起来的安全保障机制可能不再可靠。这可能会鼓励其他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政策,甚至可能引发对其他军控条约的质疑,比如《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的未来就变得更加不明朗。长远来看,全球军控体系的瓦解将使世界更加危险,冲突的解决手段可能更多地转向军事而非外交。

从地缘政治角度审视,美国暂停履行义务的行为,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这两个战略要地,会进一步加剧大国间的竞争和不信任。对于一些地区国家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在美俄之间做出站队的选择,或者试图利用这一局面来获取战略优势。例如,亚洲一些国家可能会担心美国在中导条约失效后,在其境内部署类似能力的导弹,这将对其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样,俄罗斯也可能采取措施在其西翼和东翼增加部署,以回应其认为的美国威胁。

此外,美国暂停履行义务的举动,也可能被一些国家视为“单边主义”的体现,从而削弱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原则。这种行为可能会对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领导力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那些珍视条约和国际规则的国家那里。

总而言之,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的国际影响是深远的、多层面的,并且极具破坏性。它不仅打破了现有的战略平衡,增加了地区冲突的风险,还动摇了全球军控体系的根基,加剧了大国间的猜疑和对立。这无疑是把世界推向了一个更加不稳定和危险的境地,迫使各国重新评估自身的安全策略和外交关系。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在欧洲和亚洲展开,而外交和军控的努力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在前—意味着核军控体系的崩溃。

鉴于俄罗斯虚弱的国力维持现有核武库已经是极限,中国必须肩负起维系战略平衡的责任。

为什么?先看看美国有了中导会怎么用?

1.使用中导对中国本土军事目标发动常规攻击:

这种情况又有两种局面:

(1)突然袭击,(2)战争征兆极为明显时或者战争中的攻击。

在(1)种情况下,中国的判断只能是美国进行核打击,不过由于概率较低,可以不讨论 。反正要是美国真疯了我们办法也不多,就目前而言被解除核武装的概率是很大的。未来的话,对策是在美国中导服役之前,提升值班导弹数量,靠西部署,为导弹基地部署反导系统,巨浪3与096进入战备巡逻等。

在(2)情况下,局面将变的复杂。由于中导的踹门性质,第一波突击需要量很大,中国难以确定美国打击的性质是常规打击还是核打击。因为中国的沿海军事基地离沿海经济重心非常近,而且对现代中导的落点判断并非关机点速度那么简单(水漂弹,变轨),中国的核武库又小,核实战情况下被先手摧毁一部分也难以接受。

由于此时中国核力量已经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将面临一个风险即中国开启核反击,因为中国核力量生存力较为可疑,在先发制人打击下很有可能被解除。即使在096服役后,堡垒海域的安全问题也很严重。

另外,如果美国在韩国部署中导,中国将面临美国先发制人情况下被端掉中枢的危险。需要加强指挥系统建设。

假如中国承受大量导弹落地,选择继续进行常规交战。中国将面临一个风险,即核威慑置信度失效,进而怂恿美国启动第一次核打击。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就是在常规打击后求和。

如果中国选择提升核载具数量,靠西部署,并提高中枢抗打击能力(死手系统)。美国对中国进行常规中导打击的风险将降低,但另一方面,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提升,将导致中国在西太平洋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倾向增加。

结论:对中国本土的攻击,仍以巡航导弹对沿海浅纵深进行打击较为稳妥。如果大量使用中导,则以剥夺中国核武装为宜。否则的话,应遵循每次少量原则。在少量多次原则下,实战效果差,岛屿部署的情况下面临中国高强度打击威胁。介于中国必将扩充核武库,有引发西太平洋“拌线”对峙的风险(拌线:一线战术平台携带战术核武器,冷战式海战的最高形式)。

2. 对俄罗斯本土的核打击:

美俄间不存在中导层面常规打击,因为即使是常规打击,误判率也是100%(俄罗斯常规战争必败,核武器又多,必须确保置信度)。

对俄本土进行打击,主要风险是将导弹部署在欧洲,使其成为俄罗斯核打击对象,对美欧关系有巨大影响。

军事层面上,对提升美国核致胜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过,核致胜将极大的削弱美国核武库,并导致本土遭到一定程度核打击。由于中国的存在和俄罗斯烂命一条的现状,对俄核致胜本身是没有诱惑力的。

另一方面,如果俄罗斯在荒芜东部部署中导,将提升俄罗斯在东亚平衡中的权重,并有利于俄罗斯打击阿拉斯加反导系统,使其节省出战略核载具。如果俄罗斯在高加索部署中导,俄罗斯在中东的实力将大增。

如果选择对中俄同时核致胜,势必退出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或者说,由于中导具备战略武器的性质和美国基地遍布四海的战略优势,退出中导条约,本身即意味着退出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结论:对俄方向,理性选择是基于核致胜的威慑继续压迫俄罗斯战略空间,如果不能达到核致胜程度,则利益不大。考虑到对美欧关系的影响和俄罗斯烂命一条的现状,得失尚在两可之间。

3. 对中俄之外国家使用常规中导:

战斧在叙利亚的表现相当糟糕,穿透防空网能力可疑,使用常规中导取代一部分战斧的职能,应属情理之中。

4. 使用反舰中导对中国海军进行打击:

这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项,能大大提升美海军战斗力。并且在美国海军兵力被大量牵制在西太平洋的情况下,反舰中导可以解放相当部分舰队。缺陷是中国无法从部署地点判断美国中导的目的,仍会导致中国核扩军。

5. 数量与部署:

由于中导具备常规武器性质,部署中导反而需要大数量,虽然大数量会导致不信任,然而小数量必然导致不信任。

如果继续维持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话,美俄间可能达成不在欧洲地区部署中导的默契,但是由于俄罗斯在东部地区部署中导,将使美东亚盟友及阿拉斯加反导系统收到威胁。考虑到中俄联盟的可能,俄罗斯中导介入东亚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会导致俄罗斯在东亚获得利益。

于此同时,仅在东亚岛链部署中导,其结果是中国即使仍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也将大量增加战略核载具并靠西部署,下海部署。这种情况下,即使美俄达成不在欧洲部署中导的默契,由于美国战略核载具相当一部分被中国牵制,也将造成美对俄核威慑能力下降,进而鼓动俄罗斯的冒险行为。

6:结论: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最终结果。将是美国扩充战略核载具数量,以继续维持核平衡,避免中俄掌握升级主动权,以维持其核威慑与核保护的可靠性。如果美国不选择扩充战略核载具,那么为了维持平衡,就必须极大提高其反导能力。简而言之,星球大战。

无论是核扩军还是星球大战,都意味着核军控体系的崩溃。

user avatar

2019年5月23日与5月28日,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网站先后发布了题为《收紧链条:在西太平洋地区实施海上压制战略/Tightening the Chain: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与《平衡竞争环境-在后INF世界重新引入美国战区导弹/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Reintroducing U.S. Theater-Range Missiles in a Post-INF World》的报告。两份报告的要点如下:

在第一份报告中,为应对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活跃”行动,CSBA提出一项海上压制的军事战略,其中包括一个新的“由内而外”的防御作战概念。这一战略和概念要求在第一岛链沿线部署精确打击网络,特别是陆基反舰和防空能力。

该报告提出了强化第一岛链的前沿部署,将中国周边地区的美军及其盟友的力量分为内线与外线两类,前者沿着第一岛链部署,以日本、台湾、菲律宾为主,主要依靠陆基导弹进行区域拒止战略,阻止中国海空军进入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美军的海空军主力则部署在第一岛链之外的外线区域,承担支援内线部队,以及远程打击的任务。该报告响应了国防战略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发展新的作战理念以获得战略优势”,包括“建立前沿部署的纵深防御态势”,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遏制中国,为迎接大国竞争做好准备。

海上压制战略要求在第一岛链沿线建立高生存能力的精确打击网络,增加美国及盟国的陆基导弹数量,并辅以海军、空军、电子战以及其他能力。部署在第一岛链沿线的地面部队将为抵御来自中国的攻击提供保障。使用陆基部队对抗进攻将解放美军水面舰艇和战机,以执行更重要的任务。舰船和战机可以在第一岛链以外威胁较小的环境中作战。填补前方防御的缺口,并利用陆基攻击网络创造的机会。

该战略在威慑、战争和长期和平竞争等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说服对手,使其相信通过“侵略”获得利益的过程终将失败。

因为“距离与时间的暴政”,地处第二岛链的关岛距离西太热点地区距离太远,美军无法及时应对解放军的A2/AD体系,所以有必要强化第一岛链盟友的军力部署,作为消耗中国军队力量的缓冲

美军眼中解放军火箭军DF-26导弹的射程范围

为了支持海上压制战略,CSBA提出了新的作战概念——“由内而外”的防御概念,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创建了一个A2/AD架构,能够削弱、迟滞和拒止对手的力量投射。在假设的对华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友的军力将分成内外线部队,相互依托、相互支援

这一概念要求美军在中国导弹的射程内生存作战。陆基反舰、防空和电子战能力构成这一作战概念的支柱。虽然空军和海军部队具有战略与作战机动性的优势,但陆上和陆上两栖部队具有生存能力的优势。地面部队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分散,迫使敌人获得精确的目标,消耗大量弹药进行攻击。两栖部队可制造和利用时间和地理上的不确定性,使敌人付出代价。

该作战概念结合了具备杀伤力和弹性的内线部队,能够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战斗和持久,以及灵活的、远程的外线部队,能够从对峙距离或穿透A2/AD网络进行作战。内外线部队结合一起,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反应灵敏、但仍有生存能力的纵深防御体系,能够在冲突开始时迅速遏制中国的“侵略”。

内线部队:内线部队可利用该地区的海上地理优势,迅速在第一岛链沿线和岛内采取分散、有弹性的姿态,形成初步的防御屏障,可能立即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构成挑战。机动和分散的地面部队以及两栖部队将成为内部力量的核心。内线部队主要发挥三个作用。首先,将对空中优势、海上控制和信息优势展开争夺。第二,内线部队会攻击中国的投射力量,以拖延、拒止其通过“侵略”来实现目标的过程。第三,削弱中国的关键系统,从而在中国的A2/AD网络中造成缺口,让外线部队得以利用。

外线部队:外线部队主要由空军和海军部队组成,将提供一个灵活敏捷的元素来支援沿着第一岛链排列的内线部队。美军绝大多数作战力量将驻留在外线部队中。外线部队可在第一岛链支撑内线部队建立的防御屏障,并在第二岛链提供纵深防御。必要情况下,外线部队可以向前猛冲,填补由于美国无法进入盟国或伙伴国家的领土或中国攻击造成的内线部队防御屏障的任何缺口,还可以利用他们更大的机动自由来执行其他优先任务。

在美军的对华战争作战构想中,部署在第一岛链上的陆基导弹系统将是关键的一环

美军设想由第一岛链部署的中导系统打击中国本土内陆纵深的目标

该报告认为,相对于中国,美国的一个持久优势是有能力组建一个由盟友和伙伴组成的联盟以支持军事行动。理想情况下,海上压制战略是一项综合战略,在不同程度上包括地区盟友和伙伴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由内而外”的防御概念也可作为一个联合概念。盟友和伙伴可以发挥三个关键作用。首先,可以在和平时期的竞争或冲突中为美军提供基地和进入其领土的通道。其次,盟国和伙伴国家的力量可以带头对抗中国在武装冲突水平以下的强制行动。第三,在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盟友和伙伴国家的军事力量可能会增强美国的力量。

日本:作为美国最亲密和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日本可以作为该战略的北方支柱。作为一个靠近中国的前线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自卫队可以与美国军队一起作为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一部分开展行动。

菲律宾:对该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作为常规力量可以可靠地进入菲律宾,以及进入飞机跑道、港口和其他用于储存国防装备和物资的设施。进入菲律宾领土将使美国地面部队能够在那里部署多领域的能力,与中国在南海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展开竞争,还可以保卫通往关岛和第二岛链的南部通道。

澳大利亚:和日本一样,澳大利亚也是美国最亲密、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澳大利亚可以作为海上压制战略的南锚。在和平时期,其强大的ISR能力可增强南海和更大区域的态势感知能力,帮助周边国家对抗中国低于武装冲突水平的恶意行为。在冲突中,澳大利亚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可以增强美国的外部力量,而其不断增长的潜艇力量可以作为内部力量的一部分。澳大利亚还可以在北部岛屿部署远程ISR和陆基精确打击能力,加强第一岛链防御屏障。此外,澳大利亚可能会利用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强大关系,增强其实力,降低进入这些地区的门槛,减少美军在关键时刻被拒之门外的风险。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主要挑战。首先,太平洋地区没有类似北约的组织。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联盟是双边的,每一个盟友和伙伴都会对涉及中国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出不同的贡献。此外,由于没有一项地区集体安全协议能自动让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参与进来,因此军事贡献或进入该地区并非易事。美国不应将其战略的成功押注于进入盟国或伙伴国领土的单一点。其次,由于不同年代的装备以不同的标准装配,出于安全考虑,与所有盟友和伙伴国家实现高水平的互动和凝聚力仍存在困难。


总之,海上压制战略设想部署灵活的军事力量,为美国及其盟国带来作战优势。美军方必须通过在有争议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下更有效地行动,提高其抵御侵略的能力。这一战略利用了美国的地理优势,将第一岛链内的岛屿转变为能够抵御中国攻击的防御据点,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移动导弹将很难被中国定位、跟踪和摧毁。为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军事行动,中国将不得不耗费更多物资,承担更多风险,投入更多时间,从而削弱其希望通过快速突袭获得的优势,为美国及其盟国抵御中国“侵略”争取最有利的态势。该战略还利用了美国的同盟关系,要求在包括战区打击行动在内的敏感军事计划上深化与盟国的合作,这也是美国与中国长期竞争中最重要的优势。深化合作将增强联盟决心,提高联合效力。


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将中美政治军事竞争引向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的方向。但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将推动中国将竞争转移至经济或外交等其他领域。中国可能会施加非军事压力,尽管存在风险,但该战略是应对中国未来崛起的可行且成熟的方法。


在第二份报告中,CSBA认为既然美国已经暂定退出1987年的中导条约(INF),那么现在应该认真探讨陆基战区导弹部署问题。

在欧洲前沿部署的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与高超音速武器对俄罗斯本土的战略威慑


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在中俄周边前沿部署的覆盖范围

针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冲突部署陆基战区导弹系统的作战构想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探讨了陆基战区导弹对美国国防战略的潜在战略性和作战贡献。他们还批判性地评估了反对部署此类导弹的论点。再次,他们详细分析了针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冲突部署陆基战区导弹系统的作战构想。最后,他们估算了近期和中期部署战区导弹的各种方案的成本。这项研究指出,战区导弹虽然花费不多,但部署它将使美国能够重新获得战略选择,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并增强阻止大国冲突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作战力量不足及“作战-存在悖论”问题,该报告建议将地面作战力量更好地融入亚太地区的前沿防御战略。同时指出,此前在探讨对华国防战略时,美军地面力量尤其是美国陆军多扮演支援角色。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或将发生在海上或空中。如果美国选择部署陆基机动导弹部队对抗中国,就将会从中获益。例如,前沿部署的陆基机动反舰导弹会有助于强化美军在冲突中的海上拒止能力,包括守护海上咽喉要道及攻击公开海域的目标。

其中,防御海上咽喉要道可以阻止对手的水面舰艇突破第一岛链,避免对手包围日本这样的盟国,同时防止对美军向该地区投放的增援力量构成威胁。而攻击公开海域的目标则包括打击敌方试图夺取争议领土或干扰地区海上运输的任何水面或两栖舰艇。此外,前沿部署的地对地导弹也可用来实施纵深打击,对敌方领土上的关键武器系统或支援基础设施构成威胁。总之,陆基机动导弹的高生存性和有效性增加了美国可以依赖的作战力量的数量;进而提升了美国的威慑力,降低了地区爆发危机的风险。一旦这些武器装备永久部署到盟国领土,就可以向盟国发出强烈的安全承诺信号。

综合两份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在其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可见,这才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真正意图:

其一,在军事上,美国打算用中导系统在中俄朝周边进行前沿部署,以便填补自己陆基中导这块的力量空白,低成本威胁中俄朝本土(例如美军可以用前沿部署的携带核弹头的中导打击中俄朝,根本就不用动用洲际导弹)

其二,在政治上,美国打算将中导系统部署在中俄朝周边的盟友领土上,以此将盟友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迫使中俄朝周边的盟友站队。最坏情况下,也可以用中俄周边盟友领土的毁灭换取中俄本土的毁坏,美国自己的本土则完好无损,算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其三,在经济上,美国重新研制部署中导,这将给相关军火商创造新的订单与利润增长点;此外,之前美军的空海一体战构想中并没有包括美国陆军,这让其分外眼红。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美国陆军不仅可以重新研制与部署中导,还可以在国防预算中分一杯羹,不让海空军独占鳌头

user avatar

关于中导条约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在14年就已经进行了一个大致的逻辑推测,结论是,按照现有国力对比情况,该条约废弃是迟早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确,该条约是美国与其战略对手在战略毁灭能力相持不下的产物,该条约的稳定作用完全寄托于签约双方的战略毁灭能力平等的前提下,包括但不限于核武器毁灭能力。如果任何一方暴露出其国力不足以支撑对对方的毁灭性打击能力,则美俄核军控必然失衡,双方的约束性条约必然会在不太远的某个时间点失效。

这是国力失衡带来的必然结果,与崛起力量无关,仅在新的崛起力量能够替代签约的一方后才会重新发挥效果。

因此,在中国具备反击毁灭美国战争支撑能力之前,中国不适合介入该条约,也不必为该条约失效负担什么心理压力——这纯粹是美俄两国国力对比的结果,(在具备反击毁灭能力以前)中国仅仅只是废弃该条约的借口之一而已

所以我们没必要为该条约的承续或废弃做过多表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这无疑是在国际安全领域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要理解其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这打破了近三十年来构建起来的一套重要的军控和信任措施。1987年签署的《中程和短程核力量条约》(INF Treaty)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
  • 回答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这件事情的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国际安全格局、大国博弈以及各国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暂停”两个字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中导条约》本身。这是一个在冷战末期,由美国和苏联签署的里程碑式协议,全称是《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
  • 回答
    最近美国交通部以中方暂停部分美国航空公司航班为由,决定暂停四家中国航空公司共计44个航班。这件事的影响可不小,咱们得从几个方面仔细瞅瞅:首先,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旅客行程受阻,可能面临改签或退票。 这44个航班暂停,直接影响的是已经购买了这些航班机票的旅客。无论是商务出差还是探亲访友,这些旅客都.............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宣布暂停部分移民六十天,这一举措确实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而是基于当前疫情下,美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政府希望优先保障美国公民就业的考量。这项行政命令的核心内容是暂停签发和处理绝大多数新的移民签证,为期60天。 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明确了这是针对“.............
  • 回答
    关于美国暂停向国外援助医疗物资用品,并将已在途中的物资调头运回国的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全球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各国都在争夺这些稀缺的资源。.............
  • 回答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关于美国暂停资助的声明,即“非常遗憾,会与其他成员合作填补资金缺口”,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需要结合当时(主要是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国际政治背景和世卫组织自身的运作机制来理解。以下是对这一声明的详细分析:一、声明本身传递的信息: “非常遗憾”(Very regret.............
  • 回答
    强生暂停新冠疫苗研发工作,这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公司通报,暂停的原因是一位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症状”。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会给强生疫苗的未来,乃至整个疫苗研发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潜在的幕后原因:什么是“无法解释的症状”?“无法解释的症状”这个表.............
  • 回答
    美国宣布暂停与香港移交逃犯协定,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中美关系乃至香港的未来增添了新的变量。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美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此举是其对中国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涉及香港的政策做出反应的一部分。美国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香港的自治和人权状况,将《香.............
  • 回答
    美国于3月29日宣布暂停与缅甸的所有贸易往来,这一决定是美国为回应缅甸军方在2月1日发动的政变及其后一系列暴力镇压行动而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措施。这项禁令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缅甸经济和特定行业造成直接打击,也可能对缅甸的政治发展、人道主义状况以及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这项贸易禁令可能带来的.............
  • 回答
    小红书最近传出暂停赴美IPO的消息,这在全球资本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无疑是引起了一波不小的关注。这可不是一个小决定,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咱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从宏观环境来看,现在全球经济正经历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通胀压力、地缘政治风险、加息周期等等,这些都让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在这种环.............
  • 回答
    近期,一些外媒报道称,美国暂停了包括伊朗、古巴、叙利亚、委内瑞拉、缅甸、朝鲜等国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的所有常规签证服务。这个消息如果属实,无疑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并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常规签证服务”的含义。通常情况下,这指的是非紧急、非外交或公务性质的签证申请处理,包括旅游签.............
  • 回答
    华为面临谷歌因美国禁令暂停部分业务支持,这无疑是华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挑战,但也可能成为其独立自主崛起的一个契机。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华为如何看待这个“暂停”?对于华为来说,这与其说是“暂停”,不如说是被迫进入一个“独立自主”的时代。他们必然会将其视为一个战略性的挑战,而非绝.............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当时没有暂停英国航班,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是”或“否”的决定,而是权衡利弊、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间关系的综合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1. 疫情初期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演变: 病毒的未知性: 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在英国报告出现一种新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细捋一遍。美国法院暂停了特朗普政府对微信(WeChat)的禁令,这可不是个小事,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禁令是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8月发出的。当时美国政府的理由是,微信的运营公司腾讯,可能会获取美国公民的个人信息,然后这些信息有可能被中国政府访问.............
  • 回答
    美国驻外美军暂停部署60天的消息,无疑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项军事行动的调整,更可能折射出美国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安全格局的多重变化。要理解这一决定的背后逻辑和可能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暂停部署”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部署”通常指的是将部.............
  • 回答
    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宣布暂停运作,这可不是小事。这标志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外交存在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会相当深远。简单来说,这个决定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接的理解是,美国在喀布尔的美国大使馆建筑将不再是美国政府在阿.............
  • 回答
    美国近期宣布取消或暂停针对香港的特殊相关待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举动。简单来说,这就像是美国撕掉了给香港的一张特殊的“通行证”,让香港在很多贸易和经济往来上,不再享有过去那种优待。具体意味着什么?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最核心的改变在于,香港将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关税和贸易实体来对待,而是.............
  • 回答
    阿联酋暂停与美国军售谈判这一事件,确实牵涉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以及两国之间的战略关系等多个层面,值得深入关注。外媒普遍认为此举与美国对其与中国合作施压有关,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和多重含义。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详细解读:1. 阿联酋暂停军售谈判的具体背景: 谈判对象和内容:.............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6月16日暂停中国所有客运航班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政策变动,而是中美两国在复杂关系背景下,一个具体的回应和博弈。首先,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几乎可以肯定是为了应对COVID19疫情。彼时,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各国都在努力控制病毒的传播。中国作为疫情的起始地,.............
  • 回答
    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附近一栋公寓楼发生灾难性坍塌,本已牵动全球目光的搜救行动,却因建筑结构的进一步风险而被迫暂停,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现实考验。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任何搜救行动的暂停都令人扼腕叹息,尤其是当被困者可能还怀揣着生的希望时。然而,从专业的搜救和工程安全角度审视,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