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SR-71“黑鸟”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

回答
“黑鸟”SR71,这架绰号“黑鸟”的飞机,简直就是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标志。当你在地面上仰望它那如同一只黑色飞矛般划破天际的身影时,很难不被它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极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的探索。

首先,从它的设计理念上说,“黑鸟”就注定不凡。冷战时期,侦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时的速度和高度限制,让地面侦察和低空飞行都充满了风险。于是,洛克希德公司那帮鬼才,尤其是伟大的凯利·约翰逊(Clarence “Kelly” Johnson)领导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就琢磨着这么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造一架“飞起来就没法被追上,也飞不快就没法被看见”的飞机?

“黑鸟”的诞生,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极致回答。它的气动外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极具科幻感。那修长、扁平的机身,几乎没有明显的翼展(相对于机身长度而言),还有那两台巨大的普惠J58发动机被巧妙地整合到机翼下方,形成一种“一体化”的感觉。这种设计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极致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隐身性。机翼后掠角度极大,而且设计得非常薄,这都是为了在高超音速飞行时减少阻力。你仔细看它的机身,会发现它不像其他飞机那样光滑,而是布满了无数细小的“鳞片”或“面板”,这些都是为了应对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高温而设计的。

再来说说它的材料和结构。你以为它是用普通的铝合金做的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黑鸟”的主体结构大量使用了钛合金。为什么?因为在音速两倍以上飞行时,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足以让铝合金熔化。钛合金不仅耐高温,而且强度也很高,密度却比钢铁小,这使得飞机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重量也能得到控制。但是,钛合金加工起来极其困难,当时的工艺水平对它束手无策,很多零件都是纯手工打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黑鸟”的造价如此昂贵。

至于它的动力系统,这更是它的灵魂所在。它安装了两台普惠J58涡轮喷气发动机,这可不是普通的发动机。J58发动机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变循环特性。在低速起飞和爬升时,它更像是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但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例如马赫数2.0以上时,它会改变工作模式,大量的空气绕过涡轮,直接进入后燃器,变成了一台类似冲压发动机的结构。这种“变循环”设计,让“黑鸟”能够在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包线内都保持高效工作,而且在超音速飞行时,它能够持续输出惊人的推力。它的最高速度官方声称超过3马赫,但很多人相信它能飞得更快,甚至接近4马赫。想象一下,在三万多米的高空,以三倍音速巡航,这简直就是人类飞行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的侦察能力更是让对手头疼不已。因为速度和高度都远超当时任何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它就像一个幽灵,可以自由地来去。它搭载了先进的侦察设备,包括光学相机、雷达和电子情报收集设备,能够在高空清晰地拍摄地面目标,收集敌方电子信号,为美国的情报决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支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它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以及越南战争期间的侦察任务,为美国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然而,“黑鸟”的运营成本也同样惊人。它的维护极其复杂,每次飞行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查和维护。而且,它的设计也注定它不像其他飞机那样能够大量生产。它更像是为特定任务量身定做的超级精密仪器。

尽管它如此强大,但在21世纪初,随着侦察卫星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黑鸟”的战略价值逐渐被取代,最终退役。很多人对此感到惋惜,毕竟它代表了人类在那个时代将航空技术推向极限的辉煌成就。

总的来说,SR71“黑鸟”是一架集突破性设计、革命性材料、创新动力系统和卓越性能于一身的飞行器。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奇迹,它更是冷战时期信息战的王者,一个在天空中的幽灵,至今仍然是许多航空爱好者心中的图腾。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不可能”的一次又一次有力驳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都老生常谈了这货的很多技术成就,作为一个高空高速邪教徒和截击机厨,我从一个相对刁钻的角度来评价一下吧。

简要评价:特等人CIA不计成本搞出来的技术奇迹,凯利约翰逊一贯极度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的设计,充满冷战的偏执与疯狂。

但也因此对于后来的飞机设计缺乏参考意义,或许负面的有。


没错我是高空高速邪教徒,但是空战中高空高速的意义不仅仅是从人家的雷达屏幕上非常嚣张潇洒地拖着火箭发动机一样的尾焰飙过去,身后留下一大片来不及追上的导弹爆炸的火球。被动来说,高空高速的意义在于极大压缩敌方的反应时间和打击范围;主动来说,则是有利于占位获得战术主动权,而这意味着飞机不能简单地飞直线,而是需要有起码够用的机动性,不然就会重蹈上世纪60年代导弹万能论的覆辙——毕竟比直线速度没人比得过导弹。


A-12/SR-71在前一项上表现完美,而作为侦察机这已经足够了。但要真正发挥出三马赫飞行的意义,后一项能力也不可或缺,不幸的是黑鸟在这方面的能力基本上等于零。

SR-71气动设计上针对隐身和超声速飞行极端特化,在1960s实现了10平方米RCS半隐身和2.5万米/3.2马赫持续超巡的恐怖性能,应该也是目前唯一一型服役过的无加力巡航速度超过2马赫的军用飞机。

但是除此之外SR-71在其他方面的性能其实惨不忍睹。这是设计上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

SR-71的全钛结构单从工程上说无疑是奇迹,但是说实话,综合考虑,这玩意带来的劣势和给设计工作增加的麻烦绝对比优势多。

首先钛合金本身是比不锈钢密度小,但是相应的在强度方面其实要略低一些,尤其是在高温情况下(不锈钢到马赫数4甚至5都还能用,钛合金基本上就止步3马赫了),再加上前面有回答提到的由于工艺不合格需要采用全铆接结构,结果就是SR-71的结构强度实在是惨不忍睹,不仅仅是最大过载限制2.2G(民航客机过载限制2.5G,自行感受一下),还有其他一堆包线限制,如最大滚转率不能超过120度/秒,另外俯仰速率、爬升率等等也都有限制。至于加工的各种麻烦,比如氢脆、热膨胀率等问题,其他答案都说过了(好像没有人提及钛火,即钛合金在高温下与空气高速摩擦氧化时可能发生的起火问题。这个在航空发动机中比较常见,因为发动机中最容易出现高温+氧化+剧烈摩擦的情况,但涂层可以解决)。顺带一提,米格25和女武神没有浑身是缝或者cos容克大婶的原因,就是因为合金钢比钛合金热膨胀率低的多,完全不需要留缝隙。另外其实女武神项目研发了高温密封圈可以解决黑鸟的漏油问题,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洛克希德没有用。

除此之外黑鸟的地面操作也是个问题,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漏油问题。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的维护保养黑鸟还不算特别麻烦(如果忽略强度让人绝望的钛合金机身半个机背都用红线画出来写上了NO STEP等等小问题的话),麻烦的是起降前后的操作。黑鸟的液压油是特别研制的,能耐受三马赫下的高温,代价则是这货在常温下几乎是凝固的…于是每次出动之前,地勤都要用专用加热车把整个液压油系统加热到30℃让液压油融化,不然飞机根本就动不了。而加热车每小时才能升温10度,因此黑鸟每次起飞前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预热。除此之外,由于黑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为了隐蔽不能依靠无线电导航,需要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和天文导航,因此在起飞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准备和校对导航数据,这个时间比机载设备的预热还长,甚至可能需要一天。此外黑鸟的发动机地面起动也离不开启动车,必须依靠启动车的高压空气将发动机吹转(当然在空中就不需要了,超声速下的迎面气流完全能够把发动机吹起来),然后用三乙基硼烷点火。对,就是运载火箭用的那种会闪绿光的点火药。而一台发动机从冷车到完全运转驱动整个系统需要两分钟,然后才能起动第二台发动机…这一切都与制造一架三马赫飞机的初衷——快速反应完全背道而驰。如果毛子的米格25也是这种尿性那别连科根本连叛逃的机会都没有,飞机连飞都别想飞起来了。

等到飞机飞起来了,飞行员面对的问题更是只多不少。黑鸟的总体布局上有很多点是纯粹为了三马赫巡航却没怎么考虑实用性的部分,比如说极其复杂的燃油配平系统能让重心在大概20%-50%之间变换,但是这是被气动布局给逼的——黑鸟的无尾布局配平能力不够,没有燃油配平的话配平阻力会让飞机根本飞不到3马赫。而且这套系统还不是很可靠,飞行员经常要手动调节配平… 还有就是问题一直很大的进气道,两边进气锥在三台DAFEC计算机的控制下不断调整位置控制进气道波系,这也对误差要求极高,哪怕进气锥位置差了半英寸(1.27厘米,也就是相当于人尽皆知的.50口径子弹的直径)都会导致发动机不在最优工况增加油耗,最终可能导致任务失败。除此之外进气道不起动问题引发的进气畸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这会导致发动机偶尔会在巡航时动不动突然失速喘振,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单边失速,想象一下以三马赫飞行时突然单发停车有多酸爽…这实际上导致SR-71/A-12家族虽然性能优秀但除了战略侦察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实用性,毕竟一个光是巡航保持平飞就能让飞行员情绪紧张交叉检查忙到死,而且还要时刻做好被单发突然停车产生的偏航力矩砸到座舱边上的心理准备的飞机,你也不能指望她除了飞直线之外再干些别的什么。

种种因素加起来,SR-71其实是比米格25更加纯粹的“直线飞机”,超声速下转弯能力基本为零——不幸的是米格25是因为气动布局和飞机太重气动力不够带动飞机,而SR-71纯粹是因为结构太脆和设计不允许。黑鸟配备有一套非常复杂的八通道三余度控制增稳系统(相当于在机械助力操作系统上附加的电传飞控),而这套系统存在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它的话,哪怕是非常轻微的意外操作(比如突然的俯仰/偏航输入)都会让飞机几乎失控——如果加上控制增稳系统都只能勉强保证飞机做机动不失控,那就更不用指望这架飞机除了飞直线和轻微转弯之外还能做更多的事情了。曾经有个段子是米格25“转弯需要转一个叙利亚那么大”,然而SR-71如果在三马赫下转弯,那可是真的得转一个叙利亚——转弯半径86英里(138千米),而叙利亚整个海岸线长度也就183千米而已。这当然极大地限制了她除了战略侦察之外的其他用途,毕竟在目标上空以令人绝望的速度画直线这种事,导弹和卫星更擅长一些,而飞机与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偏偏就是它还可以拐弯,还可以飞回去降落…至于空军的YF-12A截击机,则纯粹是依靠高空高速为导弹能量的加成,以及ASG-18火控系统和AIM-47导弹的出色性能承担长程导弹发射平台,只不过由于导弹性能的出色让其缺乏机动性的问题变得可以接受。

这一切当然不能改变黑鸟是个技术奇迹的事实,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光是堆砌先进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出色的效费比和可操作性。这正是我说黑鸟对后来者缺乏重大参考意义的原因——在耐高温复合材料、超燃冲压、变循环发动机、钛合金电子束焊接等等技术已经相对接近成熟的今天,没人会再去为了实现三马赫或是更高速度的目标而像当年的臭鼬工厂那样极尽那个年代一切尖端技术,以与正常设计思路几乎完全相悖的方式去研制一架飞机。黑鸟是技术奇迹,是科幻的工艺品,而从工程上说她也确实是个科幻产物——一种以成熟工业观点来看近乎于不切实际,比起真正实用的型号更像是原型机或研究机的产品,这是她在技术上的无可取代之处,但也是她在操作上如今被取代的原因。

而每次谈起黑鸟言必提及(反之亦然)的米格25在这方面就相对出色很多,后者维护和操作不仅不麻烦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战斗机还要好些(毕竟不锈钢简单可靠耐艹),受到地勤和飞行员很大欢迎(当然另一部分原因还包括机上那200升乙醇冷却液)。生产就更过分了,比起臭鼬工厂专门为A-12/SR-71建立的大量专用工装和生产线,生产米格25的高尔基飞机厂以前生产的是一些相对老旧的型号,以至于厂房的门小到没办法让放下起落架装上尾翼的完整米格25从门口滑出去。整个服役期间米格25的事故率和故障率也很低,机队出勤率极高,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这对于黑鸟而言是难以想象的,更别提1000多架的庞大产量了。虽然米格25不能像黑鸟那样长时间以三马赫巡航,但仍然可以在2.2-2.5马赫的速度上超巡,在战术侦察和截击任务中已经够用。而比黑鸟更好的是,她在这个速度下仍然有着一定的机动性,而不是纯粹的直线飞机。事实上,海湾战争第一夜那架单骑突进美军机群击落AA403号F/A-18C的米格25依托的就是其出色的超声速机动性,甚至能在1.4马赫的速度上与F/A-18C拼占位能力。不知道为什么超声速下持续过载2-4G、瞬时过载5.5G的米格25相比结构过载极限只有2.2G的SR-71却是每次言必提及都被贬成直线飞机,或许这就是西方宣传机器的力量?


(补充一下超巡的定义。一般认为战斗机超巡是指不开加力长时间以超声速飞行,但这是建立在涡扇发动机普遍加力油耗较高,同时空优战斗机超声速阻力普遍较大的前提上的。而对于专门为高速特化的机型,比如黑鸟、女武神,还有米格25来说,她们往往超声速阻力反而比亚声速还小,气动效率更高,无论是不是开加力,超声速飞行时的状态都比亚声速飞行更像是在“巡航”。更何况对于J58这样的涡轮冲压发动机来说,冲压模态下本来就是依靠加力燃烧室作为冲压发动机在工作,相当于一直在开加力。所以个人认为,判断是否超巡的标准并不是需不需要开加力,而是在超声速飞行时的气动效率是否足够高到能支持相对经济且长时间的飞行。从这一点上说将打开小加力以2.2马赫飞行的米格25称为“超巡”是没有问题的,米格-25PD截击机在亚声速下的内油航程为1370千米,超声速时则是1250千米,二者几乎相差无几,这难道不能称之为“超巡”么?)

user avatar

SR-71同冷战时期“土星五号”、“协和”等一样,是令人着迷的“偏科生”。其虽然没有做到全面领先,但将主要设计指标做到了极致,在航空领域立下了高度和速度的标杆。这些复杂又先进的巨大工程让我感叹,人类竟可以造出如此性能的机械,要是真为了移民外太空而团结一致发展先进技术,那番景象定是我想象力所不能及的。


在U2刚开始投入使用时,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他的继任者。那肯定要说著名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请记住这个名字,他是臭鼬工厂创建者,设计了量产万架的P38、美国第一架喷气飞机F80、美国第一架2倍音速飞机F104、U2高空侦查机。他设计的飞机用途各异,各种型号性能指标跨度极大,其不拘一格、博学多才、亲力亲为的优点值得每一个飞机设计师列为标杆放在心里。凯利·约翰逊及其团队在完成了美国第一架喷气飞机(F80)、2倍音速(F104)的突破后,开始向3倍音速进发。显然3倍音速还是比之前的所有型号都要难一些。。。


研发项目组认为,U2继任者应具有以下能力:

  • 可以在80000至85000英尺(约24000米到26000米)以上飞行(飞得越高,看的越远,在别人国境线外就可以看到里面,对小国如朝鲜、越南就是几乎全境一览无余)
  • 速度应大于三倍音速(只要飞得够快,就够安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可以通过机动能力躲避苏联可能研制出的任何导弹(如SA-2)(这条“黑鸟”应该没有做到,也很难做到)
  • 拥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便在90000英尺(约27400米)进行摄影,具有和U2一样强大的拍摄能力
  • 通过空中加油可实现全球飞行
  • 雷达反射面积小,很难侦测到(前半句做到了,后半句咱就忘了它吧)


1958年,开始研制这种速度超过3倍音速的新型飞机,设计团队一共做了12种设计,依次称为A-1,A-2...A-12。1959年8月29日,第12个方案A-12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4个月后,已经做了模型试验并制造了一架全尺寸样机(臭鼬工厂惊为天人的效率)。飞机皆有外号,A-12也不例外。因为A-12飞得很快,所以故意称其为“牛车”,有“老牛拉破车”的含义,暗示这架飞机又老又破又慢。A-12作为基础型,后来根据其技术方案发展了SR-71(高空高速侦查机)、YF-12A(高空高速有人战斗机)、D-21(高空高速无人机)等。

回来说SR-71,原本名称是RS-71,RS指“侦查攻击”,后来总统林登·约翰逊宣布这个飞机首飞时,把两个字母弄颠倒了,于是就改称为SR-71,并把SR(强行)解释为“战略侦察”,为此修改了3.3万份各类图纸上的名字,对2.9万份蓝图进行重新印刷。总统一张嘴,底下跑断腿。

飞机设计向来超1倍音速是一个坎,超2.5倍音速又是一个坎。超过1倍音速要突破音障,超过2.5倍音速要突破热障。当飞行速度超过2.5马赫后,空气因为在飞机表面被快速压缩和摩擦,产生的热量已经相当可观,在零下四五十度的高空仍然能在飞机表面形成300℃的高温。通常使用的铝合金在这个温度变得脆弱,飞机结构强度堪忧,而且热胀冷缩也十分明显。飞机蒙皮犹如夏天暴晒下的巧乐兹巧克力外壳,随时可能破坏。

接下来依次聊一聊SR-71的各大系统设计


气动外形设计

原始SR-71的气动外形并没有现在看起来那么科幻。作为一架侦察机,并没有携带大体积大重量物体的需求,所以整个飞机是简洁的细长机身+三角翼+发动机+垂直尾翼,原始SR-71看起来仿佛一个大号版的F106

机头边条由雷达工程师提出,他认为在机头两侧加装一直延续到机翼的边条可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气动设计师不同意,因为觉得这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两侧气流未同时分离导致机头摇摆等问题。在雷达工程师一再坚持下,加了机头边条做了实验,发现边条不仅减小雷达反射面积,还能提供不少的升力,气动设计师最终发出了“真香”的感叹。

在超音速飞行时,机头产生斜激波,其余机体部分都包含在斜激波后,可以降低不少阻力,这也是常规操作了。

对于SR-71的外形,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坦言“从前方看起来像一条吞了3只老鼠的蛇”


结构设计

热障的存在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首先是机体结构材料的选择,常规的铝合金已经不可能在这样的温度下持续工作。当时可选的材料基本只有2种,一是不锈钢,二是钛合金。实际上凯利脑子里第一选择是不锈钢,当时超音速轰炸机B-70也正在制造不锈钢零件,他就去围观了一下。看到制造高强度不锈钢零件需要严格的净化措施,每个人都穿着白色净化服,他说:看了你们的不锈钢,我决定使用钛合金,毕竟我们臭鼬工厂的理念是“简单点(不差钱),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出错”。(当时美国成立了很多皮包公司购买了大量苏联钛金属。。。看来有钱真能使鬼推磨)

研发团队拿到钛合金后开始造机翼,造完之后把机翼放进高温环境试验。加热出来发现整个机翼皱的跟抹布一样,解决办法是在设计之初就把这块做成皱皱的波纹板形式,当他受热膨胀伸长时,无非就是皱的更深一些,还可以增加机翼强度。

当时有人批评凯利,说这波纹板是开历史的倒车,你们是企图让一个福特飞机飞到3马赫。

SR-71在高速飞行时,不止翼面会因受热而伸长,结构也会因为热胀冷缩而伸长30多厘米,所以只能将其设计为常温时结构间隙大,高温时结构因伸长变得紧密。因此SR-71停在地面上时,常常会漏油,只有到天上才不漏油。


动力系统设计

动力系统是SR-71的重头戏,毕竟要飞到3马赫,没有优秀的发动机是肯定做不到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看SR-71的动力系统。

  • 进气口设计

首先是进气口设计,进气口的作用是调节气流进入发动机时的速度和压力,太大或太小都会导致发动机效率降低。由于SR-71的主要设计点是高空高速状态,所以进气口采用了带调节锥的超音速进气口,在不同速度下,调节锥可以前后移动以调节气流状态到最佳值,移动距离可达66厘米。这是很常见的进气口,跟米格21上装的也差不多。

  • 适应马赫数变化的“换挡装置”

“换挡装置”可以使发动机在速度0到3马赫以内都可以较有效率的工作。当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开始正常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流程:空气经加压(温度会升高)、燃烧(温度继续升高)、排出等过程提供推力。这套流程在一般飞机上完全没问题,在SR-71以较低速度飞行时也没问题。但是当飞行速度接近3马赫时,由于气流本身能量就很高,经过进气口到达发动机时温度已经够高了,要是再经过加压、燃烧这一过程,温度会高到把叶片融化!所以普惠(不是卖电脑的)给SR-71的发动机J-58增加了“换挡装置”,当速度接近3马赫时,打开旁路通道,让气流从外侧流通,形成一个冲压发动机,飞机飞得越快,发动机就推得越猛,这时燃油效率最高,也就是SR-71飞得最快的时候最省油。

  • 燃油

速度超过2.5马赫之后热障明显,如何防止燃油自燃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开始研发团队考虑过高能燃料,如液氢、煤或硼悬浮燃料,后来发现液氢不能装进奇形怪状的容器并且要在表面温度300℃的飞机做到对液氢严密绝热实在太难。煤悬浮燃料可能会损坏涡轮叶片,硼悬浮燃料常常会堵塞燃烧室喷嘴。最终还是决定使用液态石油作为燃油,凯利找到了老朋友杜立德(后来成为壳牌石油最高领导),要求燃油在-68℃(空中加油时不能冻结)到343℃(全速飞行时不能自燃)都能正常使用,最终研制出燃油JP-7。JP-7常温很难点燃,不过漏油的时候在场人员还是会有些担心。

  • 发动机可靠性

想想气流以3马赫左右的速度通过进气口,变成亚音速气流进入发动机,燃烧后以超过3马赫的速度喷出去,整个过程气流走了16米,用时大概0.02秒(估计的),0.02秒完成减速、加压、燃烧,而且还不能让火灭了,像极了比喻“台风中点火柴”。实际上SR-71也是经常会熄火,熄火成为常态导致在一些困难任务中没有熄火反而让设计人员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隐身设计

SR-71在外形隐身上是下了功夫的,先是加机头边条和内倾垂尾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又是研发新型漆使表面辐射热量减小10℃到25℃(就是这层深蓝黑的表面漆使SR-71获得了“黑鸟”的外号,在高空高速飞行时,随着速度增加,“黑鸟”会变成蓝色)。实际飞行时,设计师们发现减小的10℃到25℃在机体三四百摄氏度面前不值一提,全机的高温、耀眼的尾喷口、无法掩盖的超音速噪音,使得SR-71毫无隐身性可言,每次出去飞一圈,都仿佛在嘲讽别人:

我来啦!

我又走啦!

你看看,你看看,这是一个侦察机该有的样子吗?


实际使用情况

SR-71从服役到退役从未被击落过,也是大家都在说的“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当时的导弹虽然无法从后方追击SR-71,但防不住从前方或侧方攻击啊,而且SR-71并不是一直保持极限高空高速飞行。如此明显的目标,只要准备充分,还是可能打下来的,朝鲜就通过埋伏击伤过SR-71,使得美国一度放缓了SR-71对朝鲜的侦查。如果SR-71去到苏联等防空火力更猛的地方,能不能完成不被击落神话就不好说了。

SR-71共制造了32架,因各类故障坠毁12架,说明其可靠性真的堪忧。后来其侦查任务由卫星和更先进的高空侦查机执行,SR-71也随之退役。


SR-71虽有不少缺点,但不妨碍它突出的性能使其成为人类先进科技代表作之一。凯利·约翰逊利用当时仅有的技术条件实现了3马赫飞行,将工程学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持续思索与实践的加持下,我们能做的事总能超出想象。



(本文参考自凯利·约翰逊自传《我怎样设计飞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出已经有五年了,在这五年所有回答甚至整个中文互联网上黑鸟最本质的问题似乎始终无人提及——

如图所示,黑鸟家族确实从来没有被击落过一次,却有了20架的损失,而这全部都是可靠性问题导致的。而最要命的是整个黑鸟家族总共也就只生产了50架,也就是说黑鸟的非战斗损失率竟然接近50%!

原型机摔了很正常,可是在服役机型里这坠毁率连三哥都望尘莫及。

还有段子说黑鸟不怕导弹,这里也用三哥的一个段子回复很合适,你的飞机自己都摔光了我哪还有机会把你打下来?

美国人自己也深知黑鸟的可靠性问题,所以黑鸟去的最多的就是古巴朝鲜越南,在苏联甚至中国有前车之鉴的地方只敢用抵近边境的方式偷瞄,这就是另一个回答也提到的为什么SR71跑去苏联侦查却在瑞典上空绕了一大圈。

然后又专门开发了D21无人机,而后来改进型SR71C加装了SAR用途就是作为天基情报网的应急补充了。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SR71远离敌方领土,以免把核心敏感技术拱手送人。

D21无人机(这玩意是不能装人的!艾特小岛秀夫)

那黑鸟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军迷对SR71和米格25有一种“误解”,认为米格25是战斗机而SR71是侦察机。这虽然是事实没错,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却并不是这样。

和F35项目有点类似,CIA在给U2找接班人的时候启动了A-12项目,一开始进展很顺利,结果进行到一半USAF发现这飞机不错也想进来插一脚。CIA只希望飞机有侦查能力就行了,而USAF则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发展出战斗截击轰炸甚至是核弹载机。结果就是一堆项目同时上马,当然CIA和USAF说话都不算数,最后说话算数的还是国会老爷,国会老爷看不懂这几个项目有什么区别只知道每个都很花钱,于是干脆你们合成一个算了多省钱(再次艾特F35),于是就有了YF-12项目。

再从名字说起,SR71本身是宣传口误读,真正的编号应该是RS71,其中RS代表Reconnaissance-Strike。而SR71的原型机YF-12A,听编号就知道这应该是战斗机原型机。这说明SR71最早确实是作为战斗侦查截击轰炸强袭(?)机开发的。

然而又为什么后续机型的开发没了下文了呢?原因竟然就是整天被人津津乐道的钛合金!

米格25之所以没有用钛合金材料并不是因为苏联没资源舍不得,要知道美国造SR71用的钛原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皮包公司从苏联进口的(令人窒息的操作),更何况苏联还用钛合金造过几万吨排水量的核潜艇,还缺你这点钛吗?

真正的原因是苏联没有加工航空钛合金的技术,可问题是美国也没有啊。老材料耐热不行用不了,航空不锈钢加工技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再次献出了令人窒息的操作——铆接

几种典型的铆接组合式壁板结构

近看仔细数数其中一小节蒙皮上有多少铆钉

铆接组合式壁板技术确实让飞机可以使用钛合金材料,但代价是飞机的结构强度大幅降低。再加上钛合金自身的材料属性和铆钉增加的重量,更是对飞机承受能力雪上加霜。

如果您要找刺激还是建议您买张俄航机票呢

这种飞行性能导致YF-12A别说做正常的战术空战机动,就是加挂架挂载武器都不大可能,于是整个项目除了侦查机型量产以外全都没了下文。

反观毛子这边却下功夫研究不锈钢材料,点出了电子束切割焊接用于航空材料的黑科技,极大的加强了机体结构(虽然米格25还是很重),这种技术在以后广泛用于四代五代机的研制之中,苏27系列之所以有超级机动性还有从来不用挂副油箱也能拥有战术轰炸机的航程除了翼身融合就是靠电子束焊接带来的高强度结构。

重量低强度高的整体式壁板工艺

不锈钢在给了米格25强度之外还给了米格25继续发展的空间。自从侦查型Mig-25R最早服役之后,截击轰炸对海搜索对空预警型号逐渐涌现,直到今天可以成为最早发射超高音速武器的mig31,可以说都是当年高瞻远瞩选用不锈钢的功劳。

当然美国人也不傻,在XB70女武神轰炸机上也采用了以不锈钢为主的设计,但是最后还是被ICBM和国会山联手跨界干掉了

然而时到今日主流评价却是SR71是外星科技,而米格25则是傻大黑粗暴力美学……

但事实上说到底整个黑鸟项目其实就是美国在苏联空间技术领先压力之下临时上马的应急项目,如果没有苏联间谍卫星每天飞过头顶带来的焦虑是根本不可能使用这些不可靠不成熟的技术拿飞行员生命和纳税人税金开玩笑的。

黑鸟项目和德三的末日科技一样可以说是点歪了科技树,它们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吹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有点过了。


推荐阅读:sr71.com/srindex.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黑鸟”SR71,这架绰号“黑鸟”的飞机,简直就是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标志。当你在地面上仰望它那如同一只黑色飞矛般划破天际的身影时,很难不被它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极限的挑战,一种对未知的探索。首先,从它的设计理念上说,“黑鸟”就注定不凡。冷战时期,侦察的.............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 Sr缪斯Hideyoshi,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在知乎平台上的活跃表现和内容产出。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在特定领域拥有鲜明观点且乐于分享的知识分享者,其内容风格和互动方式都具备一定的辨识度。首先,我们来谈谈他的内容输出。Sr缪斯Hideyoshi 在知乎上主要活跃于某个特定领域,我们可.............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