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说甲醛危害风险很高,是否要为呼吸「投保」?

回答
听到甲醛危害风险高,想要为呼吸“投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为呼吸“投保”,不如理解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甲醛对健康的风险。

下面我将从甲醛的危害、风险评估、如何“投保”(即防护措施)以及一些相关的考虑等几个方面,详细地为您解答:

一、 甲醛的危害与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甲醛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担忧。

1. 甲醛是什么?

甲醛(Formaldehyde,化学式HCHO)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它在常温下为气态,在低温时可以液化或固化。

2. 甲醛的来源有哪些?

甲醛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主要的来源包括: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这是最主要的室内甲醛污染源。
人造板材: 如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在生产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含有甲醛的脲醛树脂胶作为粘合剂。这些板材广泛应用于家具、地板、橱柜、吊顶等。
油漆、涂料、壁纸、墙布、地毯、人造革制品: 这些产品中也可能含有甲醛作为溶剂或助剂,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
胶粘剂: 各种用于粘贴装饰材料的胶水。
家具: 特别是人造板材制作的板式家具,尤其是新购买的家具。
纺织品: 部分服装、窗帘、床上用品等,可能因为防皱、固色等原因使用了含甲醛的整理剂。
消毒剂和防腐剂: 在某些医疗、工业领域以及部分家用清洁剂中可能含有甲醛。
吸烟: 烟草燃烧也会释放甲醛。
室外空气: 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也会产生甲醛,但通常浓度较低。

3.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什么?

甲醛是一种致癌物,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作用:
低浓度(0.010.1 mg/m³): 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出现眼睛刺痛、流泪、喉咙痒、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等浓度(0.12 mg/m³): 症状会加重,可能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
高浓度(2 mg/m³以上): 严重时可能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甚至威胁生命。
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甲醛可引起皮肤过敏、红肿、瘙痒、皮疹等。
对眼睛的刺激作用: 引起眼干、眼涩、流泪、结膜炎等。
致敏作用: 部分人对甲醛过敏,反复接触可能导致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致癌作用: 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特别是吸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与鼻咽癌、白血病(尤其是儿童白血病)等癌症的发生有关。
对儿童的特殊危害: 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对甲醛的敏感性更高。甲醛污染已被证实是导致儿童白血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此外,还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对孕妇的危害: 孕妇长期接触甲醛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

4. 甲醛的释放周期

甲醛的释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释放的过程。即使新装修的房屋通风了很长时间,板材和家具中的甲醛仍会缓慢释放,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二、 关于“为呼吸投保”的理解

“为呼吸投保”并非购买一份实际的保险产品,而是指采取一系列主动的、科学的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甲醛对我们呼吸健康造成的风险。 这种“投保”的理念在于预防、降低风险和保障健康。

三、 如何为呼吸“投保”: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

理解了甲醛的危害和来源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像为我们的呼吸建立一道道“防护屏障”:

1. 源头控制(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环保材料:
购买家具、装修材料时,优先选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产品,如E1级或E0级板材。 注意,E1级只是一个标准线,并非绝对安全。E0级更低,更环保。
查看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志,如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十环”标志)。
尽量选择实木家具,减少人造板材的使用。
购买含有甲醛释放量检测报告的产品。
谨慎选择装修工艺和胶粘剂: 尽量选择使用低甲醛或无甲醛的胶粘剂。
减少装修污染源: 避免过度装修,不要使用过多的容易释放甲醛的材料。

2. 通风换气(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加强室内通风: 这是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装修完成后,保持房间通风至少三个月以上。 尽量做到“全天候”通风,即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充分交换。
即使搬入新家后,也要养成良好的通风习惯。 每天早晚都应该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可以使用排风扇或新风系统来辅助通风,尤其是在无法长时间开窗的情况下。
利用物理方法促进通风:
在通风时,可以打开衣柜门、抽屉门等,让甲醛更容易释放出来。

3. 净化室内空气(辅助手段,不能替代通风)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空气净化产品,选择时需谨慎,并了解其原理:

空气净化器:
选择具备“去除甲醛”功能的净化器。 好的甲醛净化器通常会采用活性炭滤网或光触媒催化技术。
活性炭: 甲醛分子可以吸附在活性炭的孔隙中,从而降低空气中的甲醛浓度。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饱和后需要及时更换或晾晒。
光触媒: 在紫外线照射下,光触媒可以将甲醛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技术效果相对稳定,但需要光源配合,且并非所有光触媒都有效,需要选择正规品牌和技术。
HEPA滤网主要用于过滤PM2.5、细菌、病毒等颗粒物,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有限。
注意净化器的CADR值(洁净空气输出比率)和CCM值(累积净化量),以及针对甲醛的净化能力。
植物净化:
一些绿色植物(如吊兰、绿萝、常春藤等)确实具有一定的吸附甲醛的能力,但其净化效率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整个房间的甲醛治理需求。 它们更多起到装饰和调节心情的作用,不应过度依赖。
甲醛清除剂(谨慎使用)
市面上有各种喷剂、凝胶等甲醛清除剂。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但是,目前很多清除剂的效果存在争议,有些可能只是暂时封闭了甲醛的释放源,一段时间后甲醛仍会释放出来。
选择时要看清成分,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权威检测报告的产品。 使用时要注意按照说明操作,并加强通风。

4. 科学检测(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甲醛检测:
选择专业、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室内甲醛检测。 他们会使用专业的仪器,在封闭门窗一定时间后进行采样和分析,给出准确的数值。
不要轻信商家的免费检测服务,或者一些简单易行的简易检测盒,其准确性可能不高。
检测的时机:
在新装修完、搬家前,或者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时,都建议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可以帮助您判断室内甲醛浓度是否超标,以及采取何种治理措施。

5. 生活习惯的调整

不吸烟: 尤其是在室内。
勤打扫: 清除室内积尘,减少二次污染。
避免使用劣质的香薰、空气清新剂等产品: 这些产品可能反而会释放有害物质。

四、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甲醛风险?

虽然甲醛对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但以下人群需要更加警惕:

婴幼儿和儿童: 生长发育迅速,免疫系统不完善,对甲醛更敏感。
孕妇: 对母体和胎儿的健康都有潜在威胁。
老年人: 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减弱。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的人群: 甲醛会加重病情。
过敏体质的人群: 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新装修的房屋居住者: 是甲醛污染的高发人群。

五、 关于“投保”心态的建议

理性对待: 甲醛确实有危害,但也不必过度恐慌。理解其来源和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即可。
主动预防: 就像购买保险是为了规避风险一样,对甲醛的防护也是一种主动的健康投资。
持续关注: 甲醛的释放是长期的,即使搬入新家,也应保持警惕,定期通风,关注室内空气质量。
相信科学: 依靠专业的检测和科学的治理方法,而不是盲目相信各种夸大宣传的产品。

总结来说,“为呼吸投保”意味着我们要对甲醛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从源头选择环保材料,通过加强通风来稀释和排出甲醛,并根据实际情况辅助使用合适的净化产品。科学检测是了解情况的重要依据,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您有具体的装修或家具购置计划,建议您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环保标准,并咨询专业的家居或环境治理人士,以便做出最适合您的选择,真正为家人的呼吸健康“投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租房遇到甲醛超标,是少数几个我明知应该如何维护正当权利,但在现实面前打了退堂鼓的情境。

2018 年,我刚在北京开始租房,某大厂房补区的老破小。

本以为老破小至少有一点好,没有装修味,谁知请来具有环境检测资质的机构上门一测甲醛含量,发现还是超标了:

拿到检测报告,我几乎要仰天大笑三声 – 这下可栽在我手上了,法庭上见真章吧。

没啥说的,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用人话来说:租到了甲醛房,可以拍拍屁股就走(当时还没有《民法典》,所以得看《合同法》怎么说)。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当时合同里面也没有提到甲醛问题,甚至没有关于安全或者健康的条款,该怎么办?

倒不用担心这个,在(2020)沪0104民初20023号判决书中,法院的说理过程就很好地解答了疑惑:

虽然双方的租赁合同中没有对房屋空气质量有明确约定,但室内甲醛等污染物超标属房屋的「隐蔽瑕疵」,室内污染物超标的房屋不符合居住使用条件,长期居住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此与合同目的相悖。(因此租客可以单方面毁约)。

也就是说,不管合同怎么约定,甲醛超标了就可以退租。

可是,赢了诉讼,解除了合同,然后呢?想及此处,笑容渐渐凝固。

即使解除了合同,甚至还可能退回来一笔租金,但又要重演找房、搬家的一通折腾,顿时觉得自己的「呼吸权」也没这么金贵了。

要说真有个三长两短,因此患病了,倒是可以走健康权损害纠纷的路子,要一点赔偿,但因果关系却很难证明。再者说了,即便有证明了因果关系并胜诉,所能获得的赔偿也以填平损失为主要目的,对于一些租客来说,可能显得「得不偿失」。

归根结底,保卫自己的「呼吸权」,还是要自己想办法。

于是我就开始关注空气净化器的选购,自己动手给呼吸安全寻求保障。在尝试过不同产品之后,也渐渐总结出了几笔需要算明白的经济账:

1、 既要考虑固定投入,也要考虑耗材相关的可变投入,降低潜在的后续投入 。

保卫呼吸的投入,既有一次性的购机费用,也就是「固定成本」,也有不断为耗材支付的「可变成本」,假如每年要更换一两次滤芯,那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时间越久,总成本越高。这就好比买车:购车成本并不是全部,还需要考虑油钱和养车等持续性成本支出。不能「一劳永逸」的话,费用上久而久之积少成多。

2、 既要考虑当下价格,也要考虑生命周期,从成本逐年分摊的角度看待投入产出比

这一点,要像「老财」们学习,用会计学的视角看待日常消费决策了。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一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将原值与残值在使用周期进行分摊。同样价格的产品,谁的使用寿命更长、挂闲鱼更能卖出价来,就相当于谁分摊到每年的成本更低廉。

3、 不能满足于将污染物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外一个地方,要避免投资因二次污染「贬值」

说起除甲醛,不少人第一直觉就是活性炭,但说到这里,我不禁题瘾就上来了,要考大家一下:朋友们,活性炭吸附甲醛,是一个物理过程还是化学过程呢,两者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如果是物理过程,那么,当你拆开活性炭滤网来进行更换的时候,又有可能释放出什么?

所以这是一道送分题。

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看,新购入的戴森空气净化风扇 TP09 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做题家,能算明白这笔经济账。

优点一、后续支出无,且净化效果不打折:戴森 TP09 使用组合式滤网,HEPA滤网达到了H13标准(滤网级别越高,代表过滤效果越好),可净化99.95% 小至0.1um的污染物。同时独有的Cryptomic™滤网还可通过催化氧化反应持续不断将甲醛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滤网不是储存甲醛的「垃圾桶」,并不需要在装满甲醛之后倾倒,也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可变成本用于持续购买耗材,可以体验到什么是「一劳永逸」的空气净化器。

优点二、生命周期长、每日均摊费用更便宜:在资产折旧方面,TP09 也相当能打。戴森固体甲醛传感器可持续监测甲醛长达7年,和传统凝胶传感器相比,不会因为凝胶逐渐变干而效率降低,还能有效抵抗酒精干扰,避免谎报军情,有些空气净化器,你在它旁边剥个橘子,它也会显示甲醛超标,连浓度数据都测不准确,净化效果就更需要打个问号了。另外,戴森 TP09 还可以通过 APP 随时监控全屋关键空气质量数据,方便精确进行实时效果追踪。

而针对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二次污染问题,戴森TP09也采取了整机密封设计,用众多螺钉牢牢锁住缝隙,将污染物锁在机身内,避免吸附在里面的污染物逸出造成二次污染。而cryptomic滤网的彻底分解净化,也避免了传统活性炭过滤的弊端——滤网饱和反而会二次散发甲醛。

关于这一点,我们家的猫猫头 @王孝祖 有一定发言权:可能是因为底座颜色有点像正在用的猫抓板,这台机器经受了密集的各种扒拉各种挠,但内里依然无猫毛积灰。

除了甲醛,戴森TP09还可以应对各类室内空气问题,像雾霾天室内空气净化、过于闷闭想要流通空气等等都可以靠它来完成。戴森的另外一项专利技术——Air Amplifier™ 技术(发明专利:ZL 2012 1 0375289.6)能实现每秒喷射 300 升洁净气流,整屋循环净化,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享受到自在的呼吸。

总的来说,从长久来看这是性价比颇高的一款空气净化器,大家也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算一算符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最为经济的除醛方案:

保卫呼吸权的方式不止一种,无论是采取法律手段正面刚,还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自己动手改善居住环境,都要算清楚收益和成本,对此,戴森 TP09 或许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毕竟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健康,比起甲醛超标、身体出现红灯后再后续补救,不如提前把注意力放在预防和清除甲醛上,给呼吸更多保障。


-

注:在创作本文的过程中,没有猫猫被强迫进行动物表演,没有猫猫受到伤害。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脑洞实在是令人佩服,咱就顺着题主这个脑洞来说一说吧。

本文三部分:

  1. 聊一聊甲醛的危害
  2. 是否要为甲醛投保?
  3. 如何应对甲醛问题


第一部分:甲醛危害风险的确很高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甲醛问题,不过近些年来也有一些逆反的言论说甲醛是伪骗局,这里就聊一下,甲醛到底有没有危害。

开门见山的说:有,而且不低。

甲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作用,会造成过敏;

这是甲醛最明显的健康危害,在极低浓度下就可以出现症状,眼睛最为敏感,其次是咽部和呼吸道。如果甲醛污染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出现肺水肿和化学性肺炎等症状[1]。

二是长期吸人过量甲醛可患上慢性呼吸道疾病;

如果长期被甲醛刺激,会对机体产生持续伤害,尤其是对于呼吸道来说,容易受到长期伤害而出现慢性呼吸道疾病[2,3]。

三是甲醛具有致癌性。

甲醛的致癌性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点。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4],将甲醛放在一类致癌物列表中。

意思就是,明确致癌。甲醛致癌的可能原因在于其能够引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5],而这些是癌变的原材料。

犹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因为实验的缘故有一段时间频繁接触甲醛,非常刺鼻的味道,当时也没做什么防护,现在想想都后怕。

而且甲醛非常常见,威胁就在我们身边。打开网页搜甲醛,联想词大都与住宅甲醛超标相关。

聊完这个,相信很多人也认可了甲醛的危害性,那么就来到第二个问题:能为甲醛投保吗?


第二部分:能为甲醛投保吗?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不现实。

为什么?因为有两大问题很难解决。

  1. 甲醛和癌症的因果性难以判断

这是最大的问题,尽管甲醛已经被列为一类致癌物了,但是,你很难证明癌症是由甲醛导致的。因为导致癌症的因素有很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这里做个简单的示意图

上图中每个因素都可以引发癌症。

比如接触了致癌物:如抽烟饮酒,哪怕是被动二手烟也有可能,甚至最夸张的是,很多人喜欢的多喝热水,然而超过65℃的高温饮食也是致癌因素。其他的生活在日常,哪能不接触紫外线呢?更别提生物因素这种无法防御的,比如细胞自然复制就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也会成为癌症的源头。


二是甲醛致癌周期长

常见的甲醛往往是缓释的,比如部分家居地板里的甲醛需要很久才挥发干净。这种长期慢性的问题,很难确定,就像上面提到的,数年才出现的癌症,到底是甲醛导致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如紫外线、吸烟饮酒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呢?

这就是笔糊涂账。更别提癌症的发病周期也是个世界性难题,从开始癌变到引发症状到底需要多久,目前依然是个未解之谜,有研究发现癌细胞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发展为癌症[5]。

因此,事实上用保险来判定癌症和甲醛关系,其实不仅超出了当前业务人员,甚至法律从业人员的能力,就是生物医学专业人士也做不到啊!


那么,对于甲醛,我们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也不见得,其实办法也是有的

一、从源头入手:使用低甲醛材料

使用甲醛含量少的环保材料,让甲醛污染尽可能少。目前装修市场依然十分混乱,甚至有许多小作坊的产品在销售。因此在选购装修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准符合国家标准的装修材料,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甲醛风险。


但低甲醛不等于无甲醛危害,不能大意,仍旧要从日常生活去入手。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依靠去甲醛产品,去除环境中的甲醛

既然不能真的为呼吸买保险,那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为呼吸投保」——把钱花在购买去甲醛产品上,从而保护全家健康。

1,职业除甲醛

目前真正能够去除甲醛的办法是通过相关反应来把甲醛进行转换分解,这种最好找有专门资质的公司来进行。但也有个局限性,一般专业除甲醛的公司都是按次数计费,前文提到过甲醛释放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往往很难通过一两次的净化来彻底清除。

2,加大通风

通风是应对甲醛的非常简单易行的办法,条件允许下一定要多通风,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的甲醛浓度。但在晚上睡觉、或者冬天需保暖夏天需避暑的情况下,很难做到24小时开窗通风,而且自然通风也有一定局限性:

如上图右侧所示,窗户两边存在漩涡区,这两块地方的空气在那里转圈,但是无法往外飘散,无法彻底流通。


因此可能对于大部分新的家庭来说,最急需的是要有一个靠谱的空气净化器

哪怕在不具备通风的条件下,也能通过空气净化器持续对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降低空气中的甲醛。但是什么瓜皮果皮之类的,没任何意义的,这些东西只能用味道来掩盖甲醛,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忽视了甲醛危害。


应对甲醛是一场持久战,只能是多方操作,降低源头,同时保持空气流动和净化,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甲醛问题。


1 Yang X, Zhang Y P .Chen D .et a1 .Eve irritation caused by formaldehydeas an indor air pollution :a controlled human exposure experiment [ J] .Biomed Environ Sci, 2001, l4 :229-236 .

2 刘雪春,张进忠.室内环境污染中甲醛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01):55-56.

3 洪家敏.甲醛污染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01):44-47.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9).

5 Grafstrom, Roland C., et al. "Formaldehyde damage to DNA and inhibition of DNA repair in human bronchial cells." Science 220.4593 (1983): 216-218.

5 Van Egeren, Debra, et al. "Reconstructing the lineage histories and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of individual cancer cells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Cell stem cell 28.3 (2021): 514-523.

user avatar

前几天,之前合作的一个老客户约我见面,她从原来单位离职了!让我到她的新单位参观!

我到了之后发现那是一家中型保险公司(不是主流的那几家!)其实,作为业务人员,我到她们公司门口就知道她想干啥了!不过,毕竟之前有合作,还是要聊聊的!

寒暄之后,简单聊了几句,就进入主题了!她说可以帮我做一下“家庭财产分析”,并强调不是向我推销什么!然后,仔细询问了我的收入,存款,年龄,以及家人的情况!期间不断跟我强调“人生需要准备的5块费用!”分析完之后,约我3天后再见面给我分析报告!

昨天见面后,她给出我分析报告!当然,重点是给我做了一份“保险套餐”……内容就不细说了!其中有一个“大病”项目一年的保费是3410元,缴20年保20年!说是如果遇到约定里的大病可以立刻获得10万的赔付,另外每年再交296元还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

我给她算了一笔账:3410元交20年,总保费是68200元!也就是说,最终实际能得到的赔付是31800元(其他钱是我交的保费)!

然后我又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把这钱存定期会怎么样呢?按照每年2%的年化率(保守估计),68200元存20年可以获得的利息是27280元……

这么算起来,买这个保险,还不如我直接去储蓄!她一时语塞!然后用“这钱你不一定能存的出来”勉强解释!我问她,可不可以只买296一年的那个?她说不行!必须买3410那个,然后才能买296的那个,说296是“搭售”……

说这个事情是想告诉各位,不管买什么都要看“性价比”!个人始终认为“保险”是跟保险公司签的“对赌协议”!不管什么险种!关键是看对于你来说,保险费的额度和赔付额度是不是合适!就像题目里提到的“甲醛”保险一样,得看具体费用和赔付约定!而不是这个项目本身!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