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的两条微博:绝非针对方励老师的,都是在谈论整个事件——包括很多对此事表态的观众、网友。
看到方励老师为《百鸟朝凤》下跪求排片的新闻。心里就算一百个支持吴天明的这部电影,也觉得这种举动实在没意义:第一是莫名其妙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对立 起来,似乎商业大片都是有原罪的,世风日下呀…这明明是国内院线缺乏差异性,没有建立完善的艺术院线问题,关院线和商业大片啥事?第二,为啥国内艺术电影总要搞苦情戏求生存空间?艺术电影是艰难,但如果这样的举动有效,以后市场是不是就要充满周星驰小强比惨的戏份了?以后艺术电影的制片人是不是得来自戕? 跳楼?这和得病不去医院却去拜佛一个思路吗。第三,一边批评人心浮躁,一边期待艺术电影赚钱,是不是有点矛盾?艺术电影的盈利、发展应该多想点办法(比如评奖、艺术院线、高校放映、版权),不是指望它去和商业片死磕。商业电影的发展,其实是有利于艺术电影的,美国现在独立电影空间就很大。
再说两点:有人问“文艺电影凭啥就要赔钱?”那也可以问“文艺电影凭啥就不能赔钱?”电影产业本来就有点像赌博,无论商业片艺术片,不管你是大师还是新 星,都有可能失败——票房上、口碑上。也许是片子本身问题(定位、题材、时机),也许是宣发问题,也许就是不走运。远的有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 近的有独立科幻电影《云图》…用情怀打动人是一种宣传的办法(且不说方老师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不重要),但不是种好办法。更不是彻底解决的办法,有点病急 乱投医的感觉。第二,文艺电影制作和宣发方要排片,到底谁来买单?假设院线增加排片了,上座率不高,收入减少,绩效受影响。各位对文艺电影满怀深情的制作 人、观众能负责么?不能。会不会会觉得那关我屁事,你之前大片赚钱赚足了呢。这种慷别人之慨的言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个人去影院买票支持,非常好!但跟着说院线就该多给这种片子排场,那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艺术电影的问题,解决办法就在那儿摆着呢:增加院线差异化,鼓励艺术院线(税收等优惠);改变密钥一刀切的放映模式,给予独立电影更长的放映期和更灵活的排片策略;通过电影节、线上版权等让独立/艺术电影有更多出头和获利渠道等等。院线现在排片思路很有问题我承认,我微博上也多次批评过院线的短视行为。但这次包括之前王小帅贾樟柯等导演电影的问题,院线/市场背不了这锅!
下跪磕头这件事情意味着什么是人家自己的事,值与不值不需要看客来评价。毕竟没有伤害到任何其他人。
舆论肯定是做出来了,毕竟之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部电影。但是方励一跪,周六的票房比之前飙升了接近20倍。按照这个曲线,也许最终票房能达到5000万——之前根本不可想象的数字。
这部艺术片,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不少钱,作为一个电影项目算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成功。
但是具体到这件事情上,我个人觉得方励不光是图钱——投资过《观音山》、《二次曝光》、《后会无期》的方励赚过大钱,当然也赔过大钱。这部电影的收入不是致命的。
之前关乎身家性命的时候没跪,这次为什么跪?当然,这次是吴天明老师的遗作,有“跪点”。这个行为我个人觉得,有一半作秀,有一半真诚。
但是反而是真诚的那一半,令人伤心。
下跪无非是求票房,动机不管:可以是为了收回自己的投资、可以是因为好电影希望大家看到、可以是为了圆吴天明老师的一个愿望……但是票房必须相对高,太低了接受不了。这个心态出现在电影人身上很令人伤心。本质上,我们缺乏奥斯卡、金球之类的具有含金量的奖项,才会导致这样的心态出现。拍电影都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谁也不愿意拍出来放在家里没人看。
但是得到什么人的认可?认可的方式本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拍一部电影震撼10亿人;也可以只震撼1万人,但是这1万人灵魂震彻,长久不忘;还可以震撼1万人,每隔几年又被新的年轻人看到又震撼1万人,循环往复,历久弥新……
本来,拍一部艺术电影,就是给小众看的。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权威的奖项或者榜单的荣誉,无法得到这些认可,一部电影的创作人第一不甘心,后来的影迷也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影片选择中找到这些有价值的老片。然后,这些电影就这么埋没了。
所有人的标准变成了单一的——票房。连一部艺术片也要追求高票房,如果你真的追求票房,当初为什么拍艺术片呢?为什么不拍商业片?说明吴天明老师不在乎票房,方励投了钱也不在乎票房。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连一个常年投资艺术片的出品人都是必须有高票房的心态。票房意味着什么?票房是大众市场,不是影迷市场,更不是发烧友市场。《百鸟朝凤》是针对这个市场吗?这个市场的观众看完了,觉得这个电影好吗?
本质上观众也好,电影人也好,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关注全都集中在了票房上。我们每年缺乏一个机会,让大家关心一下,今年有哪些真正好的电影、有哪些没什么票房也应该得到表彰的电影、有哪些奖项居然也没拿到的遗珠?这件事情不可能依靠政府,我们的金鸡百花也好,华表也好,五个一也好,都是什么层次大家心里有数。更不能依靠观众,观众投票,选出来的那叫人民选择奖,一定是影响力大的,不可能是艺术成就高的。
美国给我们一个借鉴——学院奖。这件事情,最适合电影学院来做,虽然他们看上去没什么意愿。
但是我们确实需要一个业内发起的,以影片的艺术成就为基准的,行业内部信服其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奖项,用来认可和表彰那些可能不会受到市场关注的电影,然后再介绍给影迷观看。我不在乎观看的渠道是电视台、视频网站还是盗版下载,被看到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而被需要看到它的人看到是对它最大的保护和尊重。
我觉得《百鸟朝凤》就不应该上院线,这片就应该多参加几个电影节,争取多拿几个奖,然后进“博物馆”供人膜拜。把这片拿到市场上和某些商业烂片抢票房,这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对吴天明的侮辱。
如果吴天明还在,应该不会同意下跪求人的。电影里唢呐是焦三爷的命,而电影也是吴老的命,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而《百鸟朝凤》也是吴老给自己拍的。方励以吴老最抵触的一直方式在为电影惋惜,这种方式究竟嘲讽了谁呢?
不单单是在中国,就全世界而言,文艺片都不是票房的主力军。这次一跪之后,在网上有了舆论,排片量是增加了。那以后呢?只要小众文艺片上映都要下跪要排片吗?畸形的电影市场,真不是这一跪可以改变的。我为吴天明悲,为《百鸟朝凤》惜,为文艺片市场叹!
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大师们的巅峰之作都不是市场的宠儿,甚至都没在内地上映。侯孝贤的《聂隐娘》已经在戛纳获奖了,在内地公映依旧票房惨败。这能证明侯孝贤配不上那座奖杯吗?当然不能。
票房从不是衡量影片价值的标准,院线也从不是传播艺术是主要阵地。你想用金钱去缅怀大师,用排片量去致敬艺术,这本身就是南辕北辙。一部优秀电影,即便不能站着把钱赚了,但也不能跪着乞讨。
就好比一群人在夜店里放着嗨曲狂欢,你非恳求大家把嗨曲关了,去听《高山流水》,告诉他们这才是艺术,这才是传统,听这歌可以陶冶情操。放乐师不放,你就下跪恳求!有这必要吗?
《高山流水》是弹给知己听的,也只有知己才能听懂。如果俞伯牙想让每个人都听懂自己,那他就不是俞伯牙了。如果钟子期跪求大家都来听,那他也不是钟子期了。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既然遇不到钟子期,伯牙破琴绝弦,这是也许对艺术最好的尊敬。吴天明是一个俞伯牙,方励就算半个钟子期吧。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