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进入可怕的terrible two阶段,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回答
孩子步入“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阶段,这绝对是为人父母的一场甜蜜又艰辛的考验。别太慌张,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普遍但又常常让人抓狂的时期。他们的大脑飞速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但同时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跟不上。于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频繁的“不”、任性妄为、大哭大闹,以及各种让我们措手不及的行为。

那么,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小魔头”,咱们当爹当妈的该怎么办?别急,我这就掏心窝子给你讲讲,怎么在这段时期里,既保护好自己不被逼疯,又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一、 认识“可怕的两岁”,理解孩子的“恶行”背后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可怕”,并非他们故意与你作对,而是他们内心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独立意识的萌芽: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做主。所以,当你说“不行”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我也要!”或者直接反抗。
表达能力的局限: 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词汇量和沟通技巧还不够。当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满或愿望时,情绪就会像洪水一样爆发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尖叫、哭闹和打滚。
情绪控制的“小白鼠”: 他们的情绪就像过山车,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愤怒、沮丧或失望,所以一点点不如意就可能让他们情绪失控。
探索世界的本能: 两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尝试,喜欢“自己来”。这种探索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危险”或不被允许的行为,比如乱涂乱画、把东西扔地上等等。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他们不是在跟你“作对”,而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

二、 策略先行,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既然了解了孩子的“苦衷”,我们就需要拿出一些策略来应对。记住,对付“可怕的两岁”,耐心和一致性是关键。

1. 建立明确而灵活的界限(Consistency is Key!)

“规矩”要简单清晰: 不要一次性给太多条规矩,选择一两条对家庭最重要的,比如“不能打人”、“不能乱扔食物”。
坚持原则不妥协: 一旦设定了规矩,就要尽量坚持。如果今天不行,明天又行,孩子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比如,说过“不能在沙发上跳”,那就坚决执行,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让步。
预告与提示: 在孩子做某件事之前,可以先给他们一些提示或预告。“宝宝,我们要吃饭了,不能在地上玩玩具了。”或者“等一下我们就回家了哦。”
提供有限的选择: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感觉自己没有控制权。这时,给他们一些小小的选择权,可以有效地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你想穿这件红色的衣服,还是这件蓝色的?”“你现在想吃香蕉还是苹果?”这些选择都是在你的规则内的,但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说了算。

2. 学习“情绪疏导”,成为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承认并命名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哭闹时,不要急着制止,而是尝试去理解并说出他们的感受。“宝宝,你很生气,因为哥哥拿走了你的玩具,对吗?”“你很伤心,因为想继续玩,但是要去睡觉了。”
给予拥抱和安慰: 在孩子情绪激动时,一个温暖的拥抱有时比任何言语都管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知道即使他们有负面情绪,你也在那里。
教导替代行为: 当孩子因为无法得到某个东西而发脾气时,可以教他们一些替代的方式。“你想要那个玩具,你可以说‘请给我’,而不是抢。”或者“你很生气,可以轻轻跺脚,或者打枕头,但是不能打人。”
以身作则: 孩子是最好的模仿者。你自己如何处理情绪,孩子也会学去。当你感到沮丧时,深呼吸,冷静下来,而不是大吼大叫。

3. 巧妙转移注意力,化解“危机”于无形

“魔法师”般的转移: 当孩子开始进入“崩溃”边缘时,用一些有趣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突然开始唱一首儿歌,或者指着窗外说“你看,有只小鸟!”
创造游戏场景: 很多他们“不允许”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比如,他们喜欢把东西扔地上,你可以把这些东西变成“投篮游戏”,让他们把东西投进一个篮子里。
适时的“冷静角”: 如果孩子实在难以控制,可以设置一个“冷静角”,里面放一些柔软的垫子、书本或者小玩具。当孩子需要冷静时,可以带他们去那里,让他们自己待一会儿,等情绪平复了再出来。但这要以引导为主,而不是惩罚。

4. 鼓励独立,提供机会展示“大能力”

参与家务: 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帮你递东西、擦桌子、把玩具放回箱子。这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自己穿衣、吃饭: 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即使慢一点,即使弄得一团糟,也要给他们机会去尝试。
尊重他们的“自己来”: 当孩子说“我来!”的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而不是直接插手。

5. 保持耐心与沟通,自己也需要“加油站”

深呼吸,数到十: 这招虽然老套,但真的有用。当你感觉快要爆发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
找人倾诉: 和伴侣、家人或者朋友聊聊你的困扰,分享你的经验,互相支持。
给自己留点空间: 即使每天只有15分钟,做点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泡个澡。养好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
不追求完美: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犯错。我们是在一个摸索的过程中学习。

三、 应对经典场景,化解“恶魔”瞬间

出门必哭闹?
提前告知: “宝宝,我们玩够了,现在要回家洗澡了哦。”
制造仪式感: “我们来玩‘抢7’的游戏,数到7我们就出门!”
准备小惊喜: “回家后我们一起吃个好吃的饼干好不好?”
带上“安抚物”: 孩子喜欢的玩具、小零食,可以在路上安抚情绪。

公共场合发脾气?
冷静处理,不要羞辱: 不要因为孩子在公共场合丢了面子就严厉批评或嘲笑。
尝试转移: 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你看那边有小朋友在玩球,我们去看看好不好?”
低语安抚: 走到角落,蹲下来,低语安慰孩子,安抚情绪。
实在不行,果断撤离: 如果孩子情绪失控无法控制,并且影响到他人,暂时离开现场是最好的选择,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做沟通。

“不!不!不!”的万能回答?
理解“不”背后的需求: 孩子说“不”,不一定就是真的拒绝,可能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用积极的语言回应: 比如,他不愿意穿这件衣服,你可以说“那我们试试这件好吗?”而不是直接说“你必须穿!”
偶尔妥协: 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偶尔妥协一下,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

最后的话:

“可怕的两岁”虽然充满挑战,但它也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学习规则、发展情感的重要阶段。这段时光,虽然让我们头疼,但也充满了孩子的成长印记和可爱之处。用爱和耐心去浇灌,用智慧和策略去引导,你会发现,这段看似可怕的经历,最终会成为你们共同成长的美好回忆。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同样的阶段。坚持住,你很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errible two」,中文叫做「可怕的两岁」

只要经历过的妈妈都会有话说,还没经历的想必也都听说过。


这个时期的宝宝,一夜之间就从天使宝宝变成残酷嗜血的大型杀伤性武器,破坏你的情绪,撕扯你的耐性,让你无处可逃……


terrible 2 战况说明


terrible 2 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标志着人类萌系幼崽向智人的转变的第一步。


这个时候孩子自我意识爆发,好奇心强,每天都是哲学三问:


我是谁?

我能干嘛?

为什么我要听你们的?



孩子会尝试用言语和行动挑战大人的权威,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 baby,并乐此不疲。


此阶段大概会从 1 岁半持续到 2 岁半,时间长短和爹妈怎么应对相关,如果处理得不好,这种叛逆会深入骨髓影响到三岁甚至到小学。


杀伤性武器列举


1. 口头禅就是「不」

杀伤力 :★★★


——崽崽,来吃饭吧?
——我!不!要!
——崽崽,穿这件衣服吧?
——不!行!
——崽崽,我们出门吧?
——就!不!


自从学会了说「不」这个字, 他们就疯狂的迷恋上拒绝。什么要求都能用「不」怼回去,分分钟挑战你的神经。



2. 莫名其妙的秩序感

杀伤力 :★★★★


——饼干必须是完整的,碎的不行!
——玩具不能移动,蜡笔的颜色放错了都要跟你拼命!
——上完厕所必须要自己冲,顺手帮忙给冲了恨不得要求你再拉一坨再冲一次!


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自己和世界万物,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稍不如意就情绪爆发,像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的状况,就像斗地主的时候突然被对方来了一个「王炸」,让人满脸发懵、措手不及。



3. 一言不合就崩溃

杀伤力: ★★★★★


——出门要抱,被拒绝直接马路上就地打滚儿……
——把黏土混合后发现分不开,可以为此哭了半小时……
——看着小猫说是狗,我说是猫,然后就哭了非说是狗……


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娃的想法,否则就崩溃,耳膜和心脏每天都要被轮番折磨,一不留神,自己的情绪也随之崩溃……



叛逆背后的意义


为什么娃变成这样?


其实,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行为,是都是他们成长的证明,他们通过行动和言语在表达「我不一样」。


两岁之前,孩子无法将自己和母亲的角色进行分离,会觉得「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


偶尔也会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比如说他想吃糖,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想吃糖。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了解、试探别人跟自己的差别,甚至挑战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通过一次又一次和家长的博弈甚至是妥协,孩子才能明白现实和愿望的差距,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围着我转」,逐渐学习到如何和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平衡相处。


父母保命不完全指南


1. 有技巧地沟通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对话,而不是只能用「是」和「不」来回答的判断题,避免踩雷。


举例:

——宝宝快来吃饭。
——不要吃!


换一个方式:

宝宝开饭啦,我们比比谁更先到座位上。


然后娃就会屁颠屁颠的跑向餐桌(机智)。



举例:

——崽崽,来穿衣服了。
——不!
——为什么不穿?!
——就是不!


换一个方式:

——崽崽快来,这两件外套你喜欢哪件?
——我喜欢汪汪队!
——来,我们赶紧穿上汪汪队,一起出去玩吧。


孩子高高兴兴顺顺利利地出门了,多和谐!


适当放权,是可以让这个小大人儿获得存在感的。当然,不是所有的事儿都让娃选择,比如说吃饭睡觉。


2. 设置规则,忍让有度


孩子会用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你扛不住妥协了,那这个机灵鬼就会记住这个「标准」,下次复用。


提前设限让孩子知道「规则」的存在,比如说饭前一小时不能吃点心,提前就说好,说到就做到。


但也不建议事事定规则,只要是不涉及到娃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不影响到其他人的时候,就 let it be 吧。


3. 接纳孩子的情绪和不完美


娃也不容易,全世界都不顺自己的意,充满了各种无力感和挫败感。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像我们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也希望被人理解。


想哭就让他哭,想打滚就让他打滚(安全的地方),拒绝孩子的要求前可以先这么说:


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巧克力,巧克力很好吃,吃不到你很难过……


娃会觉得「妈妈虽然拒绝了我,但是还是爱我的」,还可以趁机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多棒。


4. 佛系一些,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


我老婆也曾经跟两岁多的儿子吵到独自落泪,这些小怪物总有招逼得你变成后爹后妈,恨不得重新塞回到肚子里去。


但我还是想说——放松些,别太放在心上,别跟小屁孩一般见识。


觉得要爆发就离开冷静下,告诉自己「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否则,头发越掉越多,发飙了娃也记不住,得不偿失啊。



2 岁这个阶段熬过去了是不是就好了?


尽头?不存在的。



孩子不断在成长,养个娃就跟打怪升级一样。

接下来,还有 3 岁、4 岁、5 岁…… 青春期……也许这本《父母养娃保命指南》还可以写的更长。


本文作者: @叶壮 丨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会员

文章参考来源:丁妈说育儿公众号



面对孩子偶尔的「小情绪」,父母的沟通与接纳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给情绪命名,怎么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关注「丁妈说育儿」养育中的难题这里都有答案


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孩子安分,岁月静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步入“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阶段,这绝对是为人父母的一场甜蜜又艰辛的考验。别太慌张,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普遍但又常常让人抓狂的时期。他们的大脑飞速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但同时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跟不上。于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频繁的“不”、任性妄为、大哭.............
  • 回答
    2020年,我家闺女小溪,一个当年七岁的孩子,在我眼中发生了许多让我忍不住感叹“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的变化。如果非要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对“道理”这件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主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当年夏天,小区里有个比她小一岁的男孩,经常会抢她的玩具。小溪之前都是直接哭.............
  • 回答
    “123都可”,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的地方,是在小区妈妈群里。当时我正为十一假期全家出游的事儿焦头烂额。老公工作忙,平时家里的事儿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包括现在这个棘手的假期安排。我们家是个典型的“三世同堂+1”模式:我和老公,两个活泼捣蛋的孩子(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幼儿园中班),再加上我退休在家的老母.............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希望为孩子在日本深造做好充分准备的心情。让孩子能够进入理想的日本大学研究生院,确实需要一番周密的规划和专业的指导。关于您提到的“更大几率进入这个学校”,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机构都无法保证100%的录取率。日本大学的研究生院录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申请者自身的学术背景、语言能力、研究计划.............
  • 回答
    关于孩子不听话,是否可以使用棍棒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饱受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为了说清楚,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底线、屡教不改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气急败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不止,让父母.............
  • 回答
    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事件,自爆料以来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触动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暴露了在看似平静的农村社会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监管漏洞以及人性尊严的失落。徐州方面公布的调查进展,特别是纪委监察机关对涉嫌失职人员的调查,无疑是事件进入一个关键节.............
  • 回答
    家境贫寒的孩子,考入不错的大学,这是人生中的一大跃进。在这里,你接触到的是更广阔的世界,更优秀的同龄人,而恋爱,自然也成了许多人心中期待的一部分。这并非难事,只是可能需要你多一份思考和准备。首先,调整心态,自信是最好的滤镜。你可能觉得自己出身不好,没有名牌衣服,没有名牌包,和那些家境优渥的同学比起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及时,也触及了很多家长心坎里。不少人都在感慨,现在这孩子,好像比我们当年叛逆得更早,更厉害。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透彻点儿,也别搞得像那些生硬的教科书。首先,得承认一点,“叛逆期”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模糊。 我们小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表现为不听话,顶嘴,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但.............
  • 回答
    这情况在体制内确实不少见,尤其是对于新入职的年轻女性,领导的“关心”方式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领导这么说,让你参加饭局,这背后可能都有哪些含义。首先,从积极的、表面的角度来看,领导说“把你当成自己孩子”,并且有“自然的亲近感”,这可能确实是领导的一种表达善意和信任的方式。 .............
  • 回答
    嘿!未来的游戏开发者们,你们好呀!看到你们对游戏的热情,我打心底里为你们高兴。游戏这个行业,说实话,它不是那种朝九晚五、安安稳稳的“铁饭碗”,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惊喜、时而疯狂、又会让你夜不能寐的游乐场。如果你现在就想着“我要做游戏”,那很好,这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我想和你们多聊几句,不是泼冷.............
  • 回答
    看到奶奶用老鼠熬油给孩子治疗烫伤,结果导致孩子感染进入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愤怒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奶奶的这种行为? 出于爱但方法错误: 奶奶的行为,无论多么荒谬,其出发点很可能是出于对孙子孙女的关爱,希望用自己所知道的“土办法”来减轻孩子的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努力从人群中挤出来,却发现自己好像永远在别人终点线旁喘息的年轻人。穷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拼进了银行这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行业,以为从此就能改变命运,结果却发现,那种与生俱来的“无力感”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这种无力感,说白了,其实源于很多层面。一、 家庭背景的差异,带来的.............
  • 回答
    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很多时候是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的。而建筑,就是他们最早接触到的“造物”之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种下对建筑的兴趣种子,甚至引导他们认识到建筑的魅力和意义?这不仅仅是教孩子认识房子,更是一场关于空间、结构、美学和生活方式的启蒙。一、 捕捉孩子的“为什么”——从日常生活出发孩子天生.............
  • 回答
    家庭聚会时,要不要让孩子来段才艺展示,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真有点意思了。它不像“晚饭吃什么”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也挺考验情商的。我先说我的看法:不应该强制要求孩子进行才艺展示,但可以鼓励和创造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慢慢捋一捋。首先,强制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想象一下,一个本来开开心心玩耍的孩子.............
  • 回答
    家长们大家好!相信很多家长都和我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就接触英语,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但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启蒙方式和APP,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别担心,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及我选择少儿英语启蒙APP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 少儿英语启蒙,为什么要“早”?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咱们家养孩子,学点儿音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别以为音乐启蒙就得是“请个教授,上个贵价班”,咱们普通家庭也能玩儿得有声有色,让孩子打小儿就跟着音乐蹦蹦跳跳,越玩越有味儿。别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多了,咱们一步步来聊,保证您听了心里就有谱了。第一步:把音乐“塞”进孩子的耳朵里,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别一.............
  • 回答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做父母的真是既头疼又无可奈何。看着孩子从乖巧懂事变成了一个“小刺头”,情绪说来就来,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甚至还跟你对着干,这种感觉别提多煎熬了。不过,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一味地跟孩子较劲。事实上,叛逆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他们正在尝试独立,寻找自我。这时候,我们父母的任务.............
  • 回答
    双侧睾丸切除术后,未成年人的激素替代治疗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医疗和法律问题。在中国,如果父母拒绝为孩子进行必要的激素替代治疗,这很可能触犯法律,具体要看情况的严重程度和适用的法律条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未成年人在双侧睾丸切除后需要激素替代治疗。睾丸不仅产生精子,还分泌重要的雄性激素,如睾酮。这些激.............
  • 回答
    河南6名10岁学生溺水身亡的惨痛事件,再次敲响了夏季儿童防溺水安全的警钟。每到夏天,这样的悲剧屡屡上演,令人痛心疾首。这不仅是对家长和学校的沉重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防溺水体系的一次严峻拷问。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切实、更有效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呢?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不许下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让人思考的。看着视频里那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对母亲动手,甚至对试图制止的保安也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不懂事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家庭教育、社会责任,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对于男孩当街脚踹妈妈和吼叫保安的行为,我们怎么看?这绝对是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