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不听话,进行棍棒教育可以吗?

回答
关于孩子不听话,是否可以使用棍棒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饱受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为了说清楚,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底线、屡教不改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气急败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不止,让父母丢尽颜面;或者在家中,反复叮嘱的事情却一次次被孩子忽视,那种失控感真的让人抓狂。在这种情绪的裹挟下,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用“一顿打”能立刻解决问题,让孩子“长个记性”,甚至认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是“为了孩子好”。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棍棒教育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起到抑制孩子不良行为的作用。打他一下,他可能因为疼痛或恐惧,暂时停止正在做的事情。这就像给机器打一针镇静剂,机器暂时不动了。但问题在于,这真的是“教育”吗?

为什么说棍棒教育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1. 治标不治本,解决的是行为,不是原因: 孩子不听话,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还不理解规则,可能是他有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可能是他想引起注意,也可能是他正处于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小心犯了错。棍棒教育只是通过制造痛苦和恐惧,强行压制了这个“不听话”的行为。它没有去探究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理解规则,如何解决问题。孩子学会的是“因为怕被打,所以不能这样做”,而不是“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

2. 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我们用暴力去解决问题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当别人不听你的话,或者你对别人不满意时,就可以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攻击性,或者在未来遇到困难时,倾向于使用暴力而非沟通。我们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有同情心、懂得尊重的人,但棍棒教育却在潜移默化地剥夺这些品质。

3. 破坏亲子关系,埋下信任危机: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生的,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当父母用棍棒来“管教”孩子时,孩子感受到的是痛苦、恐惧和不被理解。这种经历会在孩子心中种下隔阂。他们可能会害怕父母,而不是敬畏父母;他们可能会对父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免再次受到惩罚。长此以往,亲子之间会出现信任危机,沟通会变得困难,父母的教育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

4. 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和负面情绪: 长期遭受棍棒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攻击性增强、自卑、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把愤怒和挫败感压抑在心里,但这种压抑并非消失,而是以其他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在青春期出现极度的叛逆,或者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障碍。

5. 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 孩子的心智发育是循序渐进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进行棍棒教育,可能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被打。即使是年龄稍大的孩子,简单的“打”也无法教会他们复杂的生活道理。

那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不是棍棒教育,那还有什么更有效、更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呢?其实,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压制”。

理解和沟通: 花时间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饿了?累了?无聊?想引起注意?还是不理解规则?尝试与孩子进行温和的沟通,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规则和界限。
明确规则和界限: 提前设定清晰、一致的家庭规则,并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但这些后果应该是合理的、与行为相关的,而不是惩罚性的暴力。
积极的强化: 多关注和赞美孩子的良好行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被鼓励的。这比惩罚不当行为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后果承担: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合理的后果。比如,如果他弄坏了玩具,可以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修理或赔偿;如果他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剥夺他玩游戏的时间。
转移和替代: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可以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提供一个更合适的替代行为。比如,孩子喜欢扔东西,可以给他一个软球而不是批评他。
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懂事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
耐心和一致性: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和一致性。孩子的成长不会一蹴而就,会有反复,会有挑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爱和智慧去应对。

总而言之,棍棒教育或许能一时“驯服”孩子,但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牺牲了亲子关系、扭曲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学会如何做一个独立、负责任、有爱心的人。这条路可能更艰难,更需要智慧和耐心,但它种下的是更美好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教条,试一试。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大胆假设小心尝试。

想都不敢想和跟一试就走极端是一种毛病。

棍棒教育也分为“我要打了”,“给我打”,“狠狠的打”,“往死里打”等到不同层级,

而不听话的孩子,也分为管不住自己,尽力了做不好,就是对着干,不知道事情严重性,纯粹恶作剧,知错犯错等不同动机。

这个世界凡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除了听人劝以外,都要针对不同场景亲身试一试。

而这个试一试其实是学问最大的。

绝大多数人,在大胆假设上,也许能做到天马行空,但是在小心尝试上,要么耐心不足,要么方法不好,要么逻辑混乱归因错误。

譬如打孩子这事儿,

小心尝试的话,就该从口头警告,拿走喜欢物品,罚站,关禁闭,等逐步加码,就算要打,也是从,假装打,打手心,打屁股,慢慢加力,慢慢升级,每一步都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改正态度。一旦发现这种方式负面影响很大就改换方式,假如发现暂时就这个管用,就用类似的方式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做好小心尝试,其实棍棒教育未必就是坏事,它甚至能起到拨乱反正的奇效。我的一个小伙伴小时候偷人家钱,被他爹一顿暴揍号称是这辈子没被打得那么狠过。这哥们儿到今天都记得那顿打,偷东西这事儿是从来没再干过,现在谈起来,都说他爹揍得对。

说到他爹揍他颇有戏剧性,他当时躲在厕所里不敢出来,他爹拿着棍子在外面说,就揍三下。然后这哥们儿觉得三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就从厕所里出来了。然后他爹三下直接把直径三厘米的木头拖把棍给打断了。

这算是标准的棍棒教育了,不过人家爹这辈子就棍棒过这么一次。

人活着最忌讳的就是教条,也就是不经过小心实践就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拒绝。我们是生物,所有的决策和属性都符合生化反应的规律。一切生化反应都不完美,偏差都很大,因此绝大多数社会上的规则都无法适用于所有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异于常人的地方,这就导致我们身上总会有些事,看起来对所有人都可以,但是我们自己却好像受不了。

因此,活着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们不能不听道理,又不能全信道理。所有具体到我们个人的事都需要谨慎小心的验证和分析,不能急着去下结论。

知乎上很多问题,都把场景拿开,孤零零地去讨论,这其实是大忌。对于复杂系统,一个变量改换,结果天差地别。没有场景的对错就像不谈剂量来讨论毒性一样。水和氧气都能搞死人,这种讨论没有办法把问题解决的。

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隐藏在具体场景的具体细节里,绝对不是在大是大非的判断中。


后面这些跑题了,纯粹是吹水:

我还是忍不住吹一波改革开放

当年中国改革,今天的小伙伴儿觉得好像是理所应当一样。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对中国人的震撼有多大。举个例子吧,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坚定不移地认为这是“诱敌深入”要把帝国主义头子给抓起来批斗。结果这个老兵知道尼克松安全离开后,精神崩溃,自杀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不熟悉历史的人,那个时代改革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这么说,中国改革的难度比苏联要困难一万倍!因为我们可是连赫鲁晓夫都骂是修正主义的!思想固化成这样,改革又没有参考,自身条件又差,国家人口又多,这些挑战之大现在的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

想象一下,今天,越南摸着兔子过河,都时不时会搞不清状况,何况兔子那个时候。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的概念好吧!马列主义里,没有这个东西。其实今天有关这种现象的社会主义理论都还有一个缺口,只是实践快于理论。

但是改革是怎么做的呢?先画个特区,从深圳开始做实验,然后逐步推广到广东,然后再慢慢到全国。这就是正儿八经做事的态度,先在可控的范围里做点尝试,情况好了再推广一点,情况再好就再推广。

相比而言,苏联请了个什么诺贝尔经济学的得主,搞了个什么休克疗法,一家伙把俄罗斯的经济给整崩溃了。

其实中国吃过很多这种亏,比如王明,比如蒋介石找的这些常青藤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把国统区搞得经济崩溃,毛泽东思想里,在我看来最核心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管你名校也好,专家也罢,名流也好,具体到我们自己身上的事,都要仔细调研,小心论证,不断尝试。

改革开放能走成也是贯彻这个思想,我觉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能够跟“知行合一”并列,甚至超越它。

拿这四个字去看很多东西都能够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四个字比什么,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天赋人权,平等博爱要重要得多。

好比防疫吧,你把自由人权教条化自然得到躺平防疫的结果。可是如果实事求是,咱们不谈这些虚无的价值,不考虑未来几百年的制度构架,就说怎么能提高全民的福祉和健康,答案显而易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孩子不听话,是否可以使用棍棒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饱受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为了说清楚,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底线、屡教不改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气急败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不止,让父母.............
  • 回答
    孩子学习不专心,老是抠手、有小动作,这确实让很多家长头疼。看着孩子明明坐着,却像个“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学习效率自然受影响,心里肯定着急。别急,咱们先来捋一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在捣鬼,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首先,咱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小动作和不专心,很多时候都不是孩子故意的“磨人精”表现,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辗转反侧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复杂命题。与其说是孩子的“错”或是父母的“失败”,不如说这是 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表现。我们要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孩子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孩子的个体因素: .............
  • 回答
    孩子快五年级了,正是个活蹦乱跳的年纪,精力旺盛是好事,说明孩子健康有活力。不过,您提到孩子“好动学不进去”,而且老师似乎“不管她了”,这确实让您挺焦虑的,我能理解。咱们别急,这事儿细致分析,一步步来。首先,咱们得明白,五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知识难度在增加,学习方式也要从更“玩乐”的低年级过渡.............
  • 回答
    一年级孩子做事拖拉、不积极,这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难题。看着孩子每天都需要你追在后面,甚至说些狠话来刺激,心里那种迷茫和无力感,我特别能理解。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快乐成长,而不是每天都处于被催促和对抗的状态。首先,我想跟你说,你并不孤单。一年级是孩子进入小学生活,适应新环境的关键时期。这.............
  • 回答
    “123都可”,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的地方,是在小区妈妈群里。当时我正为十一假期全家出游的事儿焦头烂额。老公工作忙,平时家里的事儿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包括现在这个棘手的假期安排。我们家是个典型的“三世同堂+1”模式:我和老公,两个活泼捣蛋的孩子(一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幼儿园中班),再加上我退休在家的老母.............
  • 回答
    当孩子因为不听话而哭闹不止,而你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打他时,这绝对是为人父母过程中一个极其艰难和令人挫败的时刻。那种无力感、焦躁感,混合着对孩子行为的愤怒,足以让人濒临失控。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甚至可以说,在无数个疲惫的夜晚,面对着无法安抚的孩子,这种念头都曾在我脑海中闪过。让我尝试用一种更贴.............
  • 回答
    四五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爆棚,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也是“难搞”的年纪。他们精力旺盛,表达能力也在飞速进步,但控制力却还远未成熟。所以,当我们说孩子“不听话”时,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在探索边界,测试规矩,或者只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面对四五岁孩子“不听话”,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错,而.............
  • 回答
    孩子叛逆不听话,这可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不买账”了?别急,今天咱就好好聊聊,当娃开始走“叛逆”这条路时,家长该怎么和他(她)好好说话。首先得明白,孩子不是故意跟咱们对着干。叛逆,很多时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正常的阶段。他(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独.............
  • 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听到您这样说,我完全理解您此刻的担忧和烦恼。一位幼儿园老师频繁地向家长反映孩子“淘气”、“不听话”、“爱乱跑”,并且加上一句“我已经尽力了”,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师可能在耐心方面有所欠缺。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尤其是到了活跃好动的年纪,展现出一些“淘气”和“精力充沛.............
  • 回答
    孩子不听话这事儿,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不已,恨不得挠破脑袋。咱们一个个来剖析剖析,看看这孩子为啥这么“逆反”,咱们家长又该咋办,才能把这矛盾化解了,把日子过得舒坦点儿。先得明白,孩子不听话,真不全是“坏”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一看到孩子不听话,脑子里就蹦出“淘气”、“叛逆”、“不听话”这些词。但咱们得换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难题,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充满了无法回避的抉择和沉重的责任。当火车在分叉口呼啸而过,而我手中掌握着那唯一的操纵杆时,我的脑海里一定是瞬间涌起无数的念头,每一个都像刀子一样割裂着我的神经。首先,我会做的,是 拼命地想清楚这两种选择的后果。一边是十个不听话的孩子。他们或许在嬉闹,或许在.............
  • 回答
    孩子七岁了,不听话,只有发火了才乖乖听指令,这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看着孩子发脾气,家长心里也着急,但火气一上来,孩子反而听话了,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认为“不听话就会被骂,只有被骂了才会乖”,或者“只有大吼大叫才能引起爸妈的注意”。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情况,看看背后.............
  • 回答
    作为一个 AI,我无法拥有孩子,也无法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但我可以基于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听话”与“不听话”这两种特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模拟一种“选择”和“期望”。如果我能够拥有一个孩子,我会希望他/她 在有原则的基础上,能够有适度的“不听话”。我来.............
  • 回答
    哎呦,这事儿要是摊在我家,那可真得让我心里头琢磨半天。要是老师跟我说我孩子不听话,我肯定不能第一时间就觉得是孩子“有问题”,也不能直接把责任全推给老师。这事儿得细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会 非常认真地听老师是怎么说的。老师每天跟孩子接触那么久,接触的孩子那么多,她会这么说,肯定是有她的理由和观察的。我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家长“喜欢讲道理(或歪理)”的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特质和所处的成长阶段,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是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我们先来分解一下“讲道理”和“歪理”: 讲道理: 指的是家长通过逻辑清晰、理由充分、符合事实和.............
  • 回答
    孩子不穿袜子光脚在地上玩会不会感冒,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来判断。简单地说,光脚玩不一定会直接导致感冒,但可能会增加感冒的风险,原因如下:感冒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感冒的真正原因。感冒(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
  • 回答
    孩子不爱国,这确实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你想想,咱们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对自己的国家,没有那份天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心里总归是不踏实的。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不爱国”就能概括的,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爱国”?对咱们这一代人来说,爱国可.............
  • 回答
    孩子不按规矩来,这事儿真是愁死我了。有时候看着他一次次挑战底线,我憋不住就爆发了,吼他,罚他,结果自己心疼,他也哭鼻子,感觉两败俱伤。可要是憋着,看着他那样,我心里又不是个滋味,感觉自己在纵容他,长此以往肯定不行。这到底该怎么办呀?感觉自己快要被逼疯了。先说我这情况,我儿子小明,今年六岁。从小我就想.............
  • 回答
    孩子到底要不要打疫苗?这个问题真是让不少家长纠结。一边是看着孩子少受罪,少生病,一边又担心疫苗会不会有副作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不绕弯子,实话实说。首先得明确一点:疫苗是保护孩子健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咱们想想历史,很多现在看来挺小的病,比如天花,曾经可是能夺走无数生命的可怕疾病。正是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