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 7 岁了,不听话,每次只有发火了才会乖乖按照指令做,要怎么办?

回答
孩子七岁了,不听话,只有发火了才乖乖听指令,这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看着孩子发脾气,家长心里也着急,但火气一上来,孩子反而听话了,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认为“不听话就会被骂,只有被骂了才会乖”,或者“只有大吼大叫才能引起爸妈的注意”。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情况,看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聊聊怎么破局。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1. “有效”的强化: 孩子可能无意中发现了“发火”这个行为的“有效性”。当他听到指令,但并不想执行的时候,他会选择拖延、拒绝,直到家长因为焦虑、愤怒而大吼大叫。一旦他被骂了,他因为害怕或想让场面尽快结束,就会立刻照做。你看,这就是一个“行为后果”的联系:不听话→家长发火→孩子屈服。孩子的大脑很简单,他会记住这个“有效”的模式,下次还会尝试。

2. 情绪表达的困境: 七岁的孩子,虽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情绪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形成中。他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指令的意图,或者对指令的内容有自己的想法,但又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抗拒或疑问。于是,他选择了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用行为来表达,而家长用发火来回应,就正好“接上了”。

3. 家长情绪的传递: 家长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很容易感到挫败、失控,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语气、表情、肢体语言传递给孩子。孩子虽然小,但对家长的情绪非常敏感。当他感受到家长强大的负面情绪时,他可能会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选择“先听话,避免冲突升级”,即使他内心并不情愿。

4. 规则理解的模糊: 孩子可能对“听话”的边界和具体要求理解不够清晰。他可能认为“不听”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当家长缺乏耐心,直接上升到情绪层面时,指令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就被淹没了,只剩下“要听话,不然挨骂”的模糊概念。

5. 吸引注意力的策略: 有时候,孩子的不听话也是一种吸引家长注意的方式。当他觉得平时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或者觉得只有通过“制造麻烦”才能让家长立刻看向他时,不听话就成了一个“有效的”手段。而家长的发火,恰恰是全方位的关注。

我们该怎么办?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这个“发火听话”的恶性循环,建立更健康、更有效的亲子沟通和管教模式。这需要耐心、技巧,以及家长的自我调整。

第一步:停止“发火”式的管教,重塑沟通模式

“冷处理”和“预告”: 当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但他似乎没有立刻行动的时候,先别急着发火。可以试着平静地重复一遍指令,并给出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例如:“宝宝,请在五分钟之内把积木收拾好,然后我们就可以一起读故事了。” 如果到了时间孩子还没完成,你可以平静地提醒他:“宝贝,时间到了,积木还没有收好哦。如果你现在不收,我们读故事的时间就要往后推迟了。” 重点在于平静,但坚持规则。

“停顿”的力量: 当你感觉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深呼吸,给自己几秒钟的缓冲。在这几秒钟里,可以走到窗边看看,或者喝口水。这短暂的“停顿”可以帮你拉回情绪,让你有机会用更理智的方式回应。

“温柔而坚定”: 这是管教的核心。你的语气应该是温和的,但你的态度必须是坚定的。孩子需要知道,妈妈/爸爸不是威胁,而是真的会执行。

“先说‘我看到’,再说‘我希望’”: 尝试用“我”开头的句子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责。例如,不要说“你怎么又把衣服扔在地上了!” 而是说:“妈妈看到地板上有衣服,妈妈希望衣服都能整齐地放在脏衣篮里。”

第二步: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后果,并保持一致性

明确规则: 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重要的家庭规则,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按时完成作业”、“吃饭前不玩手机”等等。规则要具体、可操作。

明确后果: 规则背后要有清晰、合理的后果。这个后果不是惩罚,而是行为的自然延伸或对规则的维护。例如:
“如果你现在不收拾玩具,那么今天就没有时间玩你最喜欢的那个玩具了。”
“如果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那么晚上看电视的时间就要相应减少。”
“如果你不听指令,那么我会暂时把你带离这个环境,等你平静下来再谈。” (这是一种“暂停”的策略,后面会细说)。

说到做到: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说出的后果,一定要执行。即使有时候你因为心软想破例,也要想想这个破例会给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家长的话不一定算数”。一次不一致,可能需要数次努力来弥补。

第三步: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情绪,教授情绪管理技能

识别和命名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时,在他稍微平静一点后,试着帮助他识别自己的情绪。“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失望/很沮丧,因为……” 帮助孩子给情绪一个名字,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倾听和共情: 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听指令。他是累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指令不公平?给他一个表达的机会,让他知道他的想法被听到了。“妈妈知道你现在还想玩,但是时间到了。”

教授替代行为: 当孩子不听指令时,提供替代性的、可以接受的行为。“我知道你不想立刻把玩具收起来,但是你可以先收一半,然后我们再休息一下。” 或者“如果你觉得这个指令太难了,可以告诉妈妈,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小步骤。”

“暂停”区/冷静角: 在家里设置一个“冷静角”,里面放一些孩子喜欢的、可以让他平静下来的东西,比如软垫子、绘本、填色本、小玩具等。当孩子情绪激动,无法听进指令时,温和地引导他去冷静角,告诉他:“你现在情绪有点激动,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谈。” 并且家长也要冷静地等待,直到孩子能够好好沟通为止。

第四步:增加正面互动和激励

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积极行为: 家长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但请记住,孩子大部分时间还是好的。要多发现孩子听话、合作、乖巧的时候,并且及时给予赞美和肯定。

“行为契约”/“奖励计划”: 对于一些特别难解决的问题,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行为契约”。比如,列出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几件小事(写一笔,读一页书,帮忙做一件小家务),每完成一件就打个勾,积累一定数量的“勾”可以兑换一些小奖励(比如一起看一部电影,去公园玩)。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可以是亲子活动。

高质量的陪伴: 确保每天都有高质量的、不被打扰的亲子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完全放下手机和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玩耍、聊天。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关注和爱,他的安全感会更强,也更愿意配合家长。

具体操作建议:

1. 从一个你认为最容易改变的点开始: 不要想着一口气改变所有,这样会让你和孩子都感到压力。可以先从“停止发火”这个最核心的环节做起,或者先从“明确一个规则并坚持执行”开始。

2. 和伴侣保持一致: 如果有另一个家长,请务必和伴侣沟通好,采取一致的管教策略。如果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孩子很容易钻空子,效果会大打折扣。

3. 允许孩子有“不完美”: 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完美听话。偶尔的不听话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

4. 关注孩子的需求: 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为。他想表达什么?他需要什么?有时候,他“不听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信号。

5. 给自己一些时间: 改变一个长期的行为模式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这很正常。重要的是,当你不小心又发火了,要尽快回到正轨,并为孩子示范如何处理失误——“对不起,妈妈刚才有点着急,我们可以重新说一遍。”

七岁的孩子,正在走向独立,同时也还在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变成一个“乖乖牌”,而是教会他如何理解规则、管理情绪、与人合作,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个体。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智慧、耐心和爱,请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你和孩子的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需要太复杂的道理。

家里一定有孩子熟悉的大人(包括父母与中学生同辈)经常不服从家长(父母辈)或大家长(爷爷辈)的指示或命令或训斥,或者父母本身很少遵守自己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却从不解释自己为什么可以例外。而且孩子多次看到事情发生的原委,以及被训人还向孩子吐槽过,因此感同身受,最后被孩子发现后果并不可怕,或者觉得父母虽然不可理喻,但也没必要一再顶撞,临时服个软吧。所以请多在自己身上或孩子经常见面了大人身上找问题。

以下是几个事实,出处自己寻找,信不信由你。

一、一个七岁孩子几乎具备成年人的一切思维能力,且观察能力优于绝大多数成年人。他们仅仅在个别行为能力(例如如何与成年人有效沟通)和某些理解能力方面(比如为什么家长会提许多无理要求)略逊于成年人。

二、认为自己意见总是正确的家长,基本还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因为正常家长都知道,从三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懂得越来越多家长根本不懂的东西。而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说“不”,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笨蛋但是更加可怜。

三、中学之前,孩子的绝大多数毛病都是耳濡目染习得,而几乎所有优点都来自家庭之外。中学以后,不是孩子理解父母了,而是懂得谅解父母的无知和可怜自尊,所以会有一些迁就父母的言行。好笑的是,不少家长居然会以为孩子懂事了而沾沾自喜。

扯远了,打住。

看了你后来补充的细节,觉得你至少应该反省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家里成年人也是这么做的吗?此规定仅对小朋友有效吗?理由是什么?你有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讲明道理,并接受孩子无数个为什么质疑之后还能让孩子信服吗?如果你做不到,甚至根本没有尝试过解释给孩子听,请问孩子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孩子们都知道,无数家长也知道,当孩子全神贯注看电视的时候,许多孩子平时不愿吃但其实需要补充的营养都可以在此刻顺利灌入孩子口中。而你的做法不但让孩子失去看电视的乐趣,而且还会让孩子失去美食的乐趣和营养的均衡,这孩子是亲生的吗?

2、为什么家里已有的东西就不能再买?你们家每天大人孩子都穿同一件衣服吗?一日三餐都吃同样的饭菜,还是只买同一种零食,玩同一种玩具?如果这些可以不同,你有给孩子讲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哪些东西可以多买一些哪些东西只能买一个,你们有一致意见吗?如果没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要求同类甚至同种东西多多益善?为什么不可以要求买两个棒冰、三个奥特曼,四套一模一样的恐龙,五只大小差不多的抱抱熊,六部只是色彩不同的四驱车,七包仅仅口味不同的奥利奥呢……你有听孩子这么做的理由吗?你有试图理解孩子给出的理由吗?你有认真听过孩子用八种不同的感受描述自己的玩伴吗?

3、你可能很辛苦,但请不要让孩子那么辛苦;你可以很单调乏味,但不要限制孩子的丰富多彩;你可能常常自以为是,但不要把孩子也训练成自以为是的人。这几个因果关系你懂吗?

4、请问你哪儿来的自信可以对孩子发火?

5、当孩子能够看懂知乎的时候,请问你有勇气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是你提出来的吗?

唉,这孩子实在太可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七岁了,不听话,只有发火了才乖乖听指令,这确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看着孩子发脾气,家长心里也着急,但火气一上来,孩子反而听话了,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认为“不听话就会被骂,只有被骂了才会乖”,或者“只有大吼大叫才能引起爸妈的注意”。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情况,看看背后.............
  • 回答
    看到您在和孩子重逢后遇到的困境,这一定是一个非常煎熬的时期。您能坦诚地表达出这份“爱不起来”的感受,本身就说明您非常在意,并且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已经是很重要的一步了。首先,请允许我给您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种感受很常见,尤其是在您们之前的生活轨迹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很多父母在经历类似的情况时,也会.............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31岁,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同时面对工作的不稳定和迷茫,那种惶恐感是很真实的。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很多在这个年纪的成年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困境。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提到的几个关键点,看看有没有什么角度可以帮你一步步找到出路:1. 年龄:31岁31.............
  • 回答
    你这情况,挺能理解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何况是亲戚之间。儿子七岁了,姑姑头一回给压岁钱,还是她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这事儿里头可有不少说道。先别急着给儿子,咱们捋一捋这事儿背后的意思: 姑姑的变化: 以前她没孩子,可能还没太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这种“仪式感”,尤其是压岁钱这种,对她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必须.............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急于批评或责备孩子。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借此机会教导孩子关于分享和尊重的道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方法:第一步: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同理心) 观察孩子的反应: 孩子“死活不肯”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 占有欲: 她觉得这四只鸡腿是她的,因为.............
  • 回答
    我家宝贝七岁,学琴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回想起当初第一次把小小的手指放到琴键上,那会儿她还是个刚过完六岁生日的小不点,现在已经能自信地坐在琴凳上,弹奏出一段段动听的旋律了。这一年,说实话,有惊喜,也有不少“意料之中”的挑战。刚开始学的时候,那叫一个新鲜劲儿。她对钢琴本身就充满了好奇,每天都围着它转.............
  • 回答
    我家宝贝这几天老是嘟囔着,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就是那个独立的小房间。我心里是理解的,毕竟她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但是呢,家里现在情况也比较特殊,我和她爸爸商量着,希望她能和妹妹先住在一起。这事儿挺需要好好跟她聊聊的,得让她明白,咱们是为了她好,也为了整个家着想。首先,我要把这个事情摆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疼又棘手的问题。发现自己七岁的孩子偷东西,那股子又惊又怒夹杂着一丝丝的失望和担忧,估计我得先深吸几口气,努力把那些情绪压下去,不然接下来的谈话估计会演变成一场哭闹加说教的灾难。首先,我肯定不会当着别人,比如商店店员的面去处理这件事。这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羞耻感,而且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回答
    .......
  • 回答
    7岁孩子玩火烧毁电动车,这事儿可不小,也让很多家长心惊胆战。说实话,孩子喜欢玩火,这背后有挺多原因的,不能简单一句“不懂事”就带过。为什么7岁的孩子会喜欢玩火?首先,得从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说起。 好奇心是天性: 7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火,这种会发光、发热、还会跳动的“东西”.............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其实这确实是个挺现实的问题,很多家庭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爸爸工作那么忙,要求晚上11点到早7点不被打扰,作为妻子,你说应不应该体谅?体谅,这是肯定的。 换位思考一下,谁要是每天辛辛苦苦忙到这么晚,回来只想好好休息一下,不希望被孩子哭闹、或者其他生活琐事打扰,那是非常自然的。尤其.............
  • 回答
    看到咱家宝贝初一了,连6+7等于几都不知道,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得冷静下来,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说,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害怕,问题也更难解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一捋:一、 是不是基础知识没打牢?初一的孩子,按理说加减乘除这些基础运算应该已经熟.............
  • 回答
    这起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个小生命因为医生的疏忽而遭受痛苦,而院方的回应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要界定这起事故的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医疗机构的责任: 直接责任: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将“1片”错误地写成了“7片”,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了孩子过量用药,是引发中.............
  • 回答
    郑州这位家长50天花7万块钱给孩子报了所谓的“王牌补课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一下子跌了100多分。这事儿放到谁身上,都得揪心,更别说这7万块钱了,那可是实打实的血汗钱。这责任到底在哪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钱花得是不是值,是不是冤枉钱,这得看这个补课班到底是个啥情况。补课班方面: .............
  • 回答
    孩子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在数学上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这是非常棒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涉及到数字的规律和比较。咱们来好好给他掰扯掰扯,让他明白背后的道理。首先,针对“6+6=5+7”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看,咱们有6个苹果,再添上6个苹果,一共是几个呀?”(让孩子数一数或者说出答案)“对.............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一个是设计圈的宠儿,另一个是游戏本里的实力派。给学建筑的孩子选电脑,这俩名字一出来,我脑子里就立马蹦出各种场景。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到底哪个更适合你家那位未来建筑师。先说说 Surface Pro 7: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瑞士军刀”,而且这把军刀的外形还挺帅的。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你观察得真仔细,竟然发现了电池型号里的“秘密”。让咱们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吧,就像探险家发现古代遗迹一样有趣。其实啊,电池型号的数字,大部分都代表着它尺寸的代号,而不是它有多大的能量或者能用多久。你问的2号、5号、7号电池,它们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叫做“AA”、“C”、“AAA”。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孩子,问得真好!你想啊,如果咱们的画画纸上只有一条线,那能画出什么来呢?最多只能画个直线,或者圆圈。五线谱也是一样,它之所以有五条线,是因为这五条线能帮我们画出更丰富、更精彩的音乐世界!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音乐需要用“线”来表示?你想想,音乐的声音是不是有高有低?就像你说话的时候,有时候.............
  • 回答
    关于红黄蓝幼儿园声明承认教师让孩子闻脚,但未发现强迫、虐童或猥亵行为,以及当事人已被行政拘留7日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起事件的处理和披露,至少在目前阶段,暴露出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也引发了公众广泛的担忧和不满。首先,我们来看红黄蓝幼儿园的声明。“承认教师让孩子闻脚”,这句话一出来就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和.............
  • 回答
    四川一对夫妻生育七孩,十年后被征收高达71万元的社会抚养费,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政策背景: 该事件的核心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超生”的界定和处罚。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对夫妻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政策(具体规定会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