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不听话一直哭闹时,很想打孩子怎么办?

回答
当孩子因为不听话而哭闹不止,而你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打他时,这绝对是为人父母过程中一个极其艰难和令人挫败的时刻。那种无力感、焦躁感,混合着对孩子行为的愤怒,足以让人濒临失控。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甚至可以说,在无数个疲惫的夜晚,面对着无法安抚的孩子,这种念头都曾在我脑海中闪过。

让我尝试用一种更贴近真实经历的方式,来和你聊聊,当这种情绪像潮水一样涌上来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应对。

内心的风暴:为什么我们会想打孩子?

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失控感: 当孩子哭闹时,他们仿佛掌控了我们的情绪和时间。我们无法让他们平静,无法解决问题,这种失控的感觉会让人抓狂。而打孩子,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快速”的控制手段,虽然短暂有效,但其代价是巨大的。
疲惫和压力: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长期的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家庭琐事,再加上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很容易耗尽我们所有的耐心和能量。当我们已经到了极限,大脑就像一个超载的电脑,只能发出最原始的反应信号——战斗或逃跑。在这种情况下,“战斗”就可能表现为想要用武力来结束这场“战斗”。
社会影响和过去的经验: 我们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可能充斥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观念,或者我们自己小时候也曾挨过打。这些经历,即使我们不认同,也可能在潜意识里成为一种“选项”,在我们情绪激动时浮现。
对孩子行为的误解: 孩子哭闹很多时候并不是故意的“忤逆”,而是他们表达需求、处理情绪、或者生理不适的方式。我们可能因为疲惫而无法准确解读他们的信号,反而觉得他们在故意“折磨”我们。

那一刻,怎么办?——我的经验之谈

面对那一刻,我深知言语的劝导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你当下最需要的是 停止内心的冲动,而不是听道理。 所以,我更想和你分享一些我亲身实践过,或者从其他有经验的父母那里学到的“临阵脱逃”和“自我拯救”的方法。

第一步:立即“暂停”和“隔离”

请记住,你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孩子,更是保护你自己不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

1. 深呼吸,数到十(或者一百!): 这是最经典,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要只是象征性地做,而是真的去感受空气进入肺部,再缓慢呼出。每一次呼吸,都尝试把心里的怒气一点点吐出来。如果你觉得数数不够,那就去数天花板上的灯泡,数地板上的瓷砖纹路,任何能让你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的东西。
2. 暂时离开现场: 如果条件允许,立即将孩子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他的小床或游戏围栏里,确保他不会受伤),然后你自己离开。 哪怕只是走到门外站一会儿,或者去另一个房间。你需要物理上的空间来冷静。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冷静一下,你在这里安全,等我好了再来陪你。” 这个过程可能很短暂,也可能需要几分钟,但请坚持。
3. 找一个安全的发泄口(非伤害性的): 如果你真的需要尖叫,那就去厨房,用力拍打枕头,或者在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前提是 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 这样做,也不能伤害自己。有些人会用力握紧拳头,然后慢慢松开,感受指甲陷入掌心的微弱疼痛,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第二步:重新连接和安抚(当自己冷静下来之后)

当你感觉自己不再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时,再回到孩子身边。

1. 先安抚自己: 给自己一杯水,喝下去。或者做几个简单的伸展动作。认识到刚才的冲动是正常的,但你控制住了它,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2. 温柔地和孩子连接: 回到孩子身边时,请 放低姿态。蹲下来,或者坐在地上,用温柔的语气说:“宝贝,你刚才哭得好厉害,妈妈/爸爸也觉得好难受。” 即使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也可以先表达你的理解和同情。
3. 尝试理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哭闹的原因有很多:饿了、困了、尿了、不舒服、寻求关注、或者只是情绪失控。试着回忆一下最近发生了什么,或者观察他是否有其他信号。
4. 用非暴力的方式安抚: 如果孩子是因为情绪失控而哭闹,你可以尝试:
拥抱: 大多数孩子在被拥抱时会感到安全。
陪伴: 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小手,让他知道你还在。
转移注意力: 有时候,一个有趣的玩具、一首轻柔的歌曲、或者一个鬼脸,就能奇迹般地让孩子平静下来。
用语言表达: “我看到你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妈妈/爸爸在这里。” 适当地共情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被接纳的。

第三步:事后反思和预防

一次的冲动并不能定义你是一个糟糕的父母,但如果我们能从中学习,就能做得更好。

1. 复盘情况: 孩子为什么哭闹?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比如睡前)?是特定的事情引起的?是你自己当时的状况如何(疲惫、饥饿)?
2. 调整策略: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有没有更好的应对方式?比如,是否可以提前安排孩子的作息,避免他在最疲惫的时候出现问题?是否可以和家人分担育儿责任,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
3. 寻求支持: 如果你经常感到如此失控和崩溃,请 不要独自承受。和你的伴侣、家人、朋友聊聊,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育儿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有人支持和分担,会让你走得更稳更远。
4. 自我关怀: 记住,你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永动机。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以及一些能让你放松和快乐的时间,这些都至关重要。只有当你自己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最重要的一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成为父母后,我们常常会对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表现有过高的期望。但事实是,我们都会犯错,我们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些,并从中学习。

请相信,你内心不想要打孩子的这个想法,恰恰说明了你是一个有良知、有爱心的父母。你正在经历的,是无数父母都曾或正在经历的挣扎。控制住那股冲动,选择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处理,这本身就是你对孩子爱的体现,也是你作为父母的成长。

孩子哭闹不止时想打他,是一种情绪的爆发,也是一种求助的信号——也许是孩子在求助,也许是你自己在求助。识别这个信号,并选择暂停,去连接,去理解,你一定能找到属于你和孩子之间更和谐的相处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问题下绝大多数回答都事先预设了立场:孩子是善良纯洁的小天使,一定是家长的一些错误才导致了孩子当前的问题。

要么是批驳家长一番顺便再灌个鸡汤了事;要么一言不合就要讲故事;要么干脆就是直接把育儿书章节直接搬运;还有因为家长不会带孩子就上升到民族以及国家的劣根性上,真是醉了;就是不正面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乎亲子育儿话题下的这股答题的鬼风气,真是够了,今天就开一次群嘲。

我就不信国外的家长还天生就会带孩子。我觉得吧,那种引经据典貌似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正常家长看完后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多少的答案.....

说的好,但是这毫无意义! ----------伊利丹-怒风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头一遭不会带孩子不理解原理都是正常现象(包括国内外),不会带是正常的,不会带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必要因此有负罪感。会带的才是少数派。


我们可以把问题弄得更简单更纯粹一点----孩子不饿不冷无任何不适就是一直哭闹怎么办?
我来正面回答。

首先分析问题:
1岁多2岁又不到的孩子理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并没有那么复杂的思维模式。也不存在什么无理取闹。因为没有语言,所以哭闹也只是一种表达。
题主的想法可能就是正确的,孩子哭闹很可能就是为了耍你玩。因为看着一个很大的人表情急躁,不停的发出各种声音,晃来晃去对于这个年龄孩子的感官上来说“十分有趣”。

我可以举个例子,其实有很多孩子不仅仅是会哭闹,有些孩子还特别喜欢丢东西,其实是同理。孩子丢,家长只能去捡。然后再丢再捡,无限循环。因为看着一个更大的人晃来晃去,并且可以被自己控制行为十分有趣并且有互动,仅此而已。只要家长通过捡东西互动了,就会强化这个行为。
至于家长累不累,这个丢的东西贵不贵,这个地方能不能丢。孩子根本不可能去考虑这种事。

而题主这个孩子生活需求上也基本满足,也不存在环境不适宜的大前提下,那这个哭闹也不代表“害怕 伤心 沮丧”等哭泣所具有的情绪,所以这种情况的哭闹,根本就不是想要安抚,也没法安抚。
所以我反对本题下各种建议花式安抚的答案。在我看来简直是头疼医屁股。


当然了,其他答主也提到也有可能出现的极少数情况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当然有了,这个栗子举得没毛病。而我的建议依然是不去考虑这种极小概率原因的可能性。因为就像这个例子里所说:

我更不认为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摸索来找到症结并制定解决方案。



由于家长和孩子为社交对象,要控制孩子的行为必须要先控制自己的,按照原理可以判断出孩子下一步出现的行为,并且提前做出应对,你就会像了解对手意图的棋手一样,不会惊慌焦虑。
所有和答主类似被自己孩子(1岁半--4岁)哭闹所困扰的家长,我建议试试我的方法。




第一步:不如沉默。

孩子哭闹的家长应该具备的第一条件反射应该是“闭嘴”。因为低龄儿童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是根本不会去听你在说什么的,至于你说的有没有道理,话术多么精美。who care。

如果这个孩子有语言(2岁半-4岁),可能会靠近你,一边哭一边拉着你胡言乱语问东问西。

这更考验家长耐心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要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更不要接话茬,而是继续沉默。如能坚持10-15分钟你就成功了百分之三十。

安抚不如沉默,讲道理不如沉默,谈恋爱不如沉默。




第二步:控制表情。

孩子在哭闹时,通常会寻求与家长视觉交流。也就是说孩子会一边哭一边看你,如果你背对孩子,孩子甚至可能会走到你视线范围内继续哭。因为孩子需要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你,如果你的情绪被影响,那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哭闹”技能被强化。“下一次哭闹强度+1”。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应该做到面无表情甚至微笑,仿佛孩子根本没有在哭一样,由于不能干扰和操控到社交对象,这对于孩子来说“哭闹”这个行为的意义就显得不是太有必要了。之后这个行为出现的概率便会逐步降低了。

而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不存在道德概念,也就是说某个行为不存在“应不应该”,而是“能不能”。能而且有用就一定会继续,他们也更会优先选择有成功经验的行为。

所以家长在面无表情的情况下可以心理默念这句话:



第三步:转移注意力。
一般来说,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完成的比较好之后(10-15分钟)。也就是基本上冷处理结束,孩子的哭闹声音逐步变小之后,你可以观察到孩子会有一个困惑的表情。而这个信号就是完成整个处理流程的关键。这时家长只需要走到房间的另一端(要在孩子的视线范围之内),拿出孩子平时最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或者自己干脆拿出IPAD看动画片。只要弄出声响,孩子一定会被吸引过去,这时你可以拿着玩具OR零食问孩子:吃(玩)吗?这时你们就一起玩一会,等孩子彻底消停之后,你就可以走开或者和孩子愉快的玩耍了。然后你们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该干什么干什么END....


注意事项:在整个执行过程之中,一定要防止其他家人的中途干扰,比如爷爷奶奶一听孙子哭就飞奔而来这种情况。所以呢,在处理前尽可能就留下一个互动对象(家长自己)。如果人多容易坏事,那就下次再说。原则上最好孩子的教养者(家里所有人)都保持统一,如果不能就要减少在执行流程时出现的人。一般来说根据孩子能力不同,整个流程最好完成5-15次。如果每天一次的话大概半个月以内吧,孩子越大能力越高需要的次数就越少。我相信你孩子以后类似哭闹出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同时这个流程前提是排除了孩子饿了渴了尿了之类的生理环境上不适的原因,纯粹就是闹你,看起气急败坏的样子很好玩,或者一定要达到某个不被允许的目标。)




当然了知乎儿童教育心理话题下也存在着所谓的“政治正确”。那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说孩子不对。孩子错了一定是家长不对 老师不对 阿姨不对 长辈不对甚至同学不对。 而对我而言孩子只是一个更为单纯的存在,既不是恶魔更不是什么天使。并没有什么对与错的区别,更不会对自己行为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



和那些教育学家们不同,我是个一线工作者,长年大量和各种年龄各种状况的孩子打交道。
以上只是我从行为角度所做的一些建议,我不喜欢唯心的东西,我绝对相信我的方法有治标的作用,所以我只能保证有用,既不能保证方法完美,更不能保证你们喜欢。



李老西的家庭干预指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