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学习不专心,学不进去,总是在抠手或有小动作,怎么办?

回答
孩子学习不专心,老是抠手、有小动作,这确实让很多家长头疼。看着孩子明明坐着,却像个“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学习效率自然受影响,心里肯定着急。别急,咱们先来捋一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在捣鬼,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咱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小动作和不专心,很多时候都不是孩子故意的“磨人精”表现,而是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个发展阶段,或者是某种情绪、生理需求的信号。

1. 发展阶段的特点:
感觉统合失调的可能: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脑接收、处理和组织感官信息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对身体的感知不那么敏锐,会通过抠手、摸东西来获得触觉刺激,以此来“告诉”自己身体在哪里,或者说是在寻求一种更清晰的身体感觉。这就像我们成年人,有时候紧张了会不自觉地咬指甲,或者手里会攥点东西一样。
精力过剩: 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天生就精力比较充沛,长时间静坐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或者坐的时间太长,他们身体里积攒的能量就需要通过小动作来释放。
注意力发展未成熟: 孩子的注意力不像成年人那样可以长时间、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也更容易因为内在的兴趣转移而分散。

2. 情绪和心理因素:
焦虑或紧张: 当孩子面对学习压力、考试、或者对某个知识点感到困惑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或紧张。抠手、咬指甲、转笔等小动作,往往是他们用来缓解这种不适情绪的“自我安抚”方式。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就像我们遇到不确定事情时会挠头一样。
无聊或厌倦: 如果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太简单、太重复,或者老师讲课的方式孩子不适应,他们很容易感到无聊。无聊是导致分心和产生小动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时候,抠手就成了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
想引起注意: 有些孩子,特别是如果平时和父母、老师的互动不够,可能会用一些比较“出格”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目光,即使是负面的关注,对他们来说也比被忽视好。
疲劳: 如果孩子睡眠不足,或者学习任务过重,身体和大脑疲劳也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容易出现小动作。

3. 学习环境或方式的问题:
学习内容不匹配: 学习内容难度太大或者太简单,都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难度太大导致挫败感,难度太小导致无聊。
学习方式单调: 纯粹的听讲、默读、抄写,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比较枯燥。缺乏互动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很难长时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环境干扰: 学习时周围有电视声、玩具、或者其他人在走动,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通过小动作来“隔离”外界干扰,或者干脆逃避学习。
坐姿或学习工具不适: 比如桌椅高度不合适,导致孩子坐着不舒服;或者写字用的笔不好用,都会影响学习的体验。

明白了这些可能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开始想办法了。 记住,耐心和理解是关键,一味地批评和打压,往往会让孩子更加抗拒和焦虑。

具体的应对策略,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观察和了解孩子: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什么时候最容易出现小动作? 是在学习某个特定科目时,还是在固定的时间段?
小动作的类型是什么? 是抠手、咬指甲、转笔、晃腿、玩头发,还是其他?不同的动作可能指向不同的需求。
出现小动作之前,孩子的情绪是怎样的? 是看起来放松,还是有点紧张、烦躁?
小动作的频率如何? 是偶尔出现,还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家里或学校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 有什么潜在的干扰源吗?

把这些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

二、 调整学习环境和策略: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更有趣。

1. 优化学习空间: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整洁的学习区域: 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把学习桌上不相关的物品都收起来,包括玩具、零食等。
确保光线充足: 光线不足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也影响情绪。
选择合适的桌椅: 确保孩子坐姿端正,双脚能平放在地面上。不舒服的坐姿会让他更想动。
允许“合法”的小动作物品: 如果孩子一定要手里有点东西才安心,可以提供一些专门的“减压玩具”,比如柔软的橡皮泥、捏捏球、或者专门的指尖玩具。这些玩具可以转移他抠手的注意力,同时满足他触觉的需求,而且通常声音不大,不容易干扰到他人。

2. 改进学习方法:
“番茄工作法”式的学习时间管理: 比如,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短时间的专注后有短暂的休息,更容易保持学习的动力。休息时间可以站起来走动一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引入趣味性:
游戏化学习: 把知识点变成小游戏,比如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制作图表、画思维导图等。
多感官学习: 结合听、说、读、写、画、做等多种方式。比如学习历史事件,可以一起看相关的纪录片;学习数学概念,可以动手用积木摆一摆。
提问和讨论: 鼓励孩子提问,或者就学习内容和他进行讨论。让他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分解任务: 对于比较长的学习任务,可以把它分解成小的、可完成的部分。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给孩子一些积极的肯定。

3. 帮助孩子管理精力和情绪:
规律作息: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这是保持精力和注意力的基础。
适度运动: 孩子需要释放身体的能量。安排规律的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可以帮助孩子消耗掉多余的精力,让他们在学习时更能够安静下来。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当孩子感到焦虑或紧张时,教他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比如深呼吸(吸气数到四,呼气数到六),或者告诉他可以停下来,轻轻拍拍自己的手背,或者喝口水。

三、 家长和老师的配合:营造支持性的氛围。

1. 积极沟通和引导:
温和地提醒: 当你看到孩子开始出现小动作时,不要立刻严厉呵斥。可以用一种更温和、不带评判的方式提醒他:“宝贝,你好像有点坐不住,我们休息一下好不好?”或者“你的小手是不是有点痒痒呀?来,先喝口水再继续。”
解释原因: 和孩子讲讲为什么学习时要尽量保持专注,讲讲小动作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比如容易错过重要的内容),但注意是以分享和建议的方式,而不是命令。
表扬和鼓励: 当孩子能够做到保持专注,或者主动克服小动作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我看到你今天学习的时候,小手没有乱动,真棒!这样你就能学到更多东西了。”

2. 与老师保持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看看老师有什么观察和建议。
寻求老师的配合: 看看老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比如在孩子容易分心的时候,可以温和地拍拍他的肩膀,或者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让他知道老师在关注他。

四、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倾听孩子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有小动作,是因为他真的对学习内容感到困难或不理解,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多花时间倾听,了解他学习中的困惑。
建立自信心: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多鼓励他尝试,即使失败了也给予支持,让他不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
警惕其他问题: 如果孩子的小动作非常频繁、难以控制,并且伴随有其他行为上的异常(比如易怒、情绪低落、社交困难等),或者你觉得情况比较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那么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儿童心理医生或教育专家,排除是否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其他潜在的心理问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找到适合你孩子的那个“点”,需要你的细心观察、耐心尝试和不断调整。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你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助力。把“抠手”看作是孩子在向你传递某种信号,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彻底根除的“坏习惯”,这样你就能更平和地去面对,也更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多和孩子沟通,多和他一起面对,你会发现,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在爱和理解中慢慢找到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这种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原因是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学习不专心,老是抠手、有小动作,这确实让很多家长头疼。看着孩子明明坐着,却像个“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学习效率自然受影响,心里肯定着急。别急,咱们先来捋一捋,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在捣鬼,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首先,咱们得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小动作和不专心,很多时候都不是孩子故意的“磨人精”表现,而.............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孩子学钢琴这事儿,不走专业路线,那家长到底图个啥?又该怎么给孩子添一把柴,而不是添堵呢?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走专业路线,学钢琴到底在学啥?咱们得明白,绝大多数孩子学钢琴,并不是要把他培养成郎朗第二。如果真奔着这条路去,那投入的精力、财力、时间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条路对天赋.............
  •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和科学领域的作者,我理解家长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尤其是选择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危险”的学科——化学。很多家长提起化学,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实验室里翻滚的试管、刺鼻的气味、甚至是影视剧里常见的爆炸场景。因此,“化学很危险,动不动就起火爆炸,甚至慢性中毒”的说法,在许多家长群体中确实很.............
  • 回答
    嘿,各位家长们,咱们今天聊点实在的——孩子学习那点事儿。特别是那个让不少家长抓耳挠腮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坐得住、看得进、学得好,而不是三心二意,一会儿摸摸玩具,一会儿看看窗外?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魔法”,更需要咱用点心,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引导。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固定值.............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接触体育时会认真思考的。如果我的孩子爱上了足球,我会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在专业道路和强身健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这个选择会是动态调整的。强身健体,这是基础,也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足球首先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身体素质的提升: 踢足球无疑能极大地锻.............
  • 回答
    我家孩子啊,玩起游戏来,那叫一个专心致志!眼睛盯得紧紧的,手指头灵活得跟弹钢琴似的,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玩电子猫”。可是一到写作业、看书的时候,那小脑袋瓜就开始跑偏了,一会儿看看窗外飞过的鸟,一会儿又盯着天花板上的灯花,家长真是又着急又无奈。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都很普遍。孩子玩游戏时高.............
  • 回答
    是否需要为11岁、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报读专注力或记忆力训练课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目前的具体情况、家长的期望以及课程本身的质量。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更明智的判断。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11岁的孩子以及“学习中等”这个定位。11岁,通常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辗转反侧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复杂命题。与其说是孩子的“错”或是父母的“失败”,不如说这是 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表现。我们要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孩子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孩子的个体因素: .............
  • 回答
    寒假,对孩子们来说是个放松身心、尽情玩乐的好时机,但同时,它也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家长们的规划能力——如何在让孩子充分享受假期的同时,又能稳固学习,甚至有所突破?这确实是个颇有挑战的任务。别担心,咱们这就来好好琢磨琢磨,怎么给孩子一个既快乐又不耽误学习的寒假。一、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首先得知道咱.............
  • 回答
    孩子不学习,厌学,这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教育方式不对”就能概括的。确实,教育方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把所有原因都归咎于此,未免过于片面。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孩子厌学的“洋葱”,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一、孩子不学习的根源,远不止学习本身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这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 回答
    您描述的这种情况非常令人痛心和担忧。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面对家长对于课外班学习不积极的反应时,遭到母亲的猛烈踢打,导致下体出血,这是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触犯了多方面的道德和法律底线。首先,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来看: 这是一个孩子在最需要关爱和引导的年龄,遭受了来自最亲近的人——母亲的残忍伤害。 这种.............
  • 回答
    孩子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上学,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从家长和孩子每天真实的生活细节里,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咱们得捋捋孩子“不爱学”的根源,这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学习本身带来的负面体验太多了: “学不懂”的挫败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存在的担忧,许多家长在面对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核心在于:如果家长不“强迫”,孩子是否会因此疏于学习,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强迫学习”的含义,以及探索“不强迫学习”背后的逻辑和可行性。首先,我们先来定义“强迫学习.............
  • 回答
    五岁的孩子学五以内的加减,算不算早?这其实得看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与其说是“早”,不如说是一种启蒙。如果孩子对数字敏感,愿意去尝试,那这其实是件好事,能为他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不开窍”怎么办?这可真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也都不尽相同。如果.............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我身边好多做家长的,聊起这个事儿,心里都有点小纠结。以前吧,大家觉得方言是根,是传承,是家乡的味道。可现在,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学方言,就皱起了眉头,说不上是完全不愿意,但总是带着点“算了”的意思。这背后啊,原因可多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就是“推广普通话.............
  • 回答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背古诗时,都希望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且有效,而不是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古诗词的魅力无穷,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让孩子在品味诗词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 理解是前提,死记硬背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一直觉得,教孩子背诗,最怕的就是那种“一二三四,你给我背出来.............
  • 回答
    家长嘴里常说的那句“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这句话背后藏着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要评价它,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和“自我安慰”。说这话的家长,很多时候心里是认可孩子智力潜力的。他们看到了孩子.............
  • 回答
    看到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家长心里肯定着急。但别光想着“催”,有时候,你自身的言行,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科书”。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先从自己身上下功夫,做个好榜样,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一、 自己先“学起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别想着孩子在家“埋头苦读”,你就在一边玩手机、刷剧。孩子观察力可是很强的.............
  • 回答
    哎,这真是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同难题,我家孩子也曾这样过。看着他沉迷于虚拟世界,学业荒废,心里那叫一个焦灼!严厉批评吧,孩子要么捂着耳朵不听,要么当场低头认错,过后还是老样子;好好商量吧,他要么敷衍两句,要么直接跟你玩消失,钻进游戏世界里再也不出来。真是“软硬不吃”,让人好生无奈。我当初也是愁得睡不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