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岁的孩子学习五以内加减算不算早呢,孩子就是不开窍怎么办?

回答
五岁的孩子学五以内的加减,算不算早?这其实得看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与其说是“早”,不如说是一种启蒙。如果孩子对数字敏感,愿意去尝试,那这其实是件好事,能为他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不开窍”怎么办?

这可真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也都不尽相同。如果感觉孩子在这方面“不开窍”,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调整:

一、 审视我们对“开窍”的定义和期待

什么是“开窍”? 有时候我们可能把“开窍”定义得有点苛刻。是不是要求孩子一教就会,而且能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能够理解数字的含义,知道“一个”和“两个”的区别,并且对加减产生初步的兴趣,就已经是很好的“开窍”信号了。
是不是我们自己过于焦虑? 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自己觉得“我家孩子就是不开窍”,这种情绪可能会传递给孩子,让他自己也觉得“我真的不行”。不妨先放下这份焦虑,把重点放在“引导”和“陪伴”上。

二、 找到孩子“不开窍”的真正原因

“不开窍”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原因:

1. 兴趣缺失:
枯燥的教学方式: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不对路。如果只是拿个算盘或者本子让孩子死记硬背,那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觉得无聊。
缺乏现实连接: 孩子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学这些数字加减,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天生对抽象概念接受度较低: 有些孩子更喜欢具象化的事物,抽象的数字对他们来说就比较难以理解。

2. 理解障碍:
基础概念不牢固: 比如对“多少”这个概念理解不深,不清楚数字的顺序,那加减自然就学不会。
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 五岁的孩子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加减法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概念,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听力、视力或注意力问题: 虽然不太常见,但也需要排除,比如孩子是不是听不清老师说什么,或者看不太清楚教具,又或者注意力容易分散。

3. 方法不当:
一次性灌输过多内容: 急于求成,一次性教太多概念,孩子消化不过来。
教学节奏过快: 没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讲解方式不清晰: 用孩子无法理解的语言或者方式去解释。

4. 外界干扰:
家庭环境影响: 家里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经常给孩子制造学习压力等等。
同伴影响: 看到别的小朋友做得比自己好,孩子可能会产生挫败感。

三、 针对性地调整策略

找到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1. 激发兴趣,从“玩”开始:
游戏化教学: 把数字变成游戏。
数字卡片游戏: 准备写有数字的卡片,让孩子随机抽取,然后你出示相应数量的物品(比如积木、水果),让孩子数一数,然后“加”一个,看总共有多少。
“买东西”游戏: 模拟商店,用小玩具代表商品,贴上简单的价格(比如1元、2元),让孩子拿钱去“买”,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加减。
积木游戏: “我这里有3块积木,你再给我2块,我们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这个过程非常直观。
歌曲和故事: 有很多关于数字的儿歌和绘本,比如《10个小宝贝》系列,通过故事和旋律来让孩子感知数字。
生活化引入:
吃饭时: “盘子里有3个饺子,妈妈吃了1个,还剩几个?”
玩玩具时: “你今天带来了4辆小汽车,我再给你1辆,现在一共有几辆了?”
出门散步时: “我们看到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

2. 化抽象为具体,打牢基础:
多用实物: 在学习加减之前,一定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字“1”、“2”、“3”代表的数量。用手指、积木、豆子、水果等任何孩子熟悉和喜欢的实物来数数、做加减。
循序渐进: 从认识数字、点数,到理解“一个比一个多一个”的概念,再到简单的加减法。不要急着跳跃。
可视化工具: 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辅助理解。比如学“2+3”,可以画两个圆圈,再画三个圆圈,然后数总共有多少个圆圈。

3. 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短时高效: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五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1015分钟一次,一天可以重复几次,但每次都要简短有趣。
多感官体验: 让孩子“看”(图画、实物)、“听”(讲解、儿歌)、“摸”(积木、教具)、“说”(自己描述过程)等多感官参与进来。
鼓励和肯定: 孩子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不要拿他和别人比较。
耐心重复: 有些概念孩子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反复犯错而沮丧。

4. 观察和记录孩子的反应:
他喜欢哪种方式? 有的孩子喜欢玩积木,有的喜欢听故事,有的喜欢看图画。找到他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
他什么时候最专注? 有的孩子早上精神好,有的下午。选择孩子状态最佳的时间学习。
他卡在哪里了? 是不理解“加”的意思?还是数数的时候会漏掉?或者是在“凑十”的时候有困难?明确卡点才能更好地解决。

5.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快: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一种负担。家里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支持的学习氛围。
家长参与: 家长可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玩这些数字游戏,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允许犯错: 告诉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我们从错误中学习。

一些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

学习“2+1=3”:
方法一(积木): 拿2块红色的积木,再拿1块蓝色的积木,问孩子:“一共有多少块积木呀?”让孩子自己数。
方法二(绘本): 读一本关于小动物的书,比如“小兔子有2只耳朵,它又长出了1只,一共有多少只耳朵?”边读边指着图片数。
方法三(手指): “伸出2根手指,再加上1根手指,总共是几根手指?”

学习“31=2”:
方法一(零食): 拿出3块饼干,让孩子吃掉1块,问:“还剩下几块?”(这里要注意安全和健康,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健康零食,并且控制分量)。
方法二(玩具): 在地上放3个小汽车,让孩子开走1辆,问:“还剩下几辆?”

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孩子真的对这些数字游戏或者概念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不适,比如一说到数字就哭闹、逃避,那可能说明现在真的不是时候,或者他的兴趣点在别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该强迫,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节奏。

先培养其他能力: 可以先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分类、配对游戏),这些能力都可以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
保持积极态度: 即使孩子暂时不学加减,也要保持对他学习其他事物的鼓励和支持。告诉他“没关系,我们以后再试试”。

总而言之,五岁的孩子学五以内的加减,不算早,更是一种有益的启蒙。如果孩子“不开窍”,问题往往不在孩子本身,而是我们的方法、期待或者时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创意,多一点陪伴,相信总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让他乐在其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好的练习的内容应该是,比如说,现在你让他练十以内的加减法,他对跟错的比例可能是六比四,那这个是比较合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岁的孩子学五以内的加减,算不算早?这其实得看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与其说是“早”,不如说是一种启蒙。如果孩子对数字敏感,愿意去尝试,那这其实是件好事,能为他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不开窍”怎么办?这可真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进度和方式也都不尽相同。如果.............
  • 回答
    五岁的孩子看不起保洁阿姨,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育儿问题,但也非常重要。孩子的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去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以下是我为您详细分析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看不起保洁阿姨”的行为?要解决.............
  • 回答
    五岁的孩子,那可是个小小的探险家、小小的问题制造机,也是小小的情感体验家。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就像一块吸饱了海绵一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在悄悄地构建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框架。首先,关于身体和健康,这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认识自己的身体: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有头、有手、有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五岁的孩子能注意到中国这么长的海岸线,而且还思考为什么只有少数几个城市那么出名,这观察力和好奇心可真棒!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慢慢聊聊。首先,咱们先得知道,中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它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从北边的朝鲜半岛一直绕到南边的南海,足足有18000多公里!这长度,你想想.............
  • 回答
    五岁的孩子,能弹到什么程度算是有天赋,而且能往专业方向考虑?这绝对是个好问题,也是不少家长在孩子初学钢琴时会反复琢磨的事儿。与其说有一个硬性标准,不如说更像是在观察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否足够突出,能够支撑起未来更长远、更深入的学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五岁的孩子学钢琴,最重要的不是“.............
  • 回答
    太棒了!五岁的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这可是一个宝藏!为她讲数学发展史的故事,既能满足她的好奇心,又能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我们需要一些有趣、生动、而且能引发她想象力的材料。直接给她看一本厚重的数学史,那可就有点“拔苗助长”了。我为你推荐一本非常适合的入门书籍,而且我们可以围绕这本书,把数.............
  • 回答
    结婚六年,孩子都五岁了,突然发现当年作为彩礼支付给你的钱,竟然是你老公自己的私房钱,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啼笑皆非又有些复杂的事情。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家庭动态以及对婚姻的认知,都可以细细道来。故事的开端与当时的认知:回想起当年,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彩礼,作为传统习俗的一部分,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在当时.............
  • 回答
    这个重庆妈妈的做法,无疑触碰到了一些人心中关于方言传承的敏感神经。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她希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掌握普通话这个通用语的初衷。另一方面,那种因为孩子快速“丢掉”母语而产生的焦虑,也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家庭在面对语言代际传承时的困境。妈妈教育方式的出发点: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很大.............
  • 回答
    看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你心里肯定乐开了花,这是为人母最幸福的事儿了。不过,一个人带娃,再遇上家里大小事都压在自己身上,那日子可真是不容易。你希望老公能理解你的辛苦,一起分担,这想法再正常不过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点,有时候男人不是故意想让你累,而是他们可能真的没太体会到你到底有多辛苦。尤其是带小宝.............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你妈为了带孩子,一个人辛辛苦苦五个月,这功劳可不小。结果因为一时的口角,现在弄得两边都不讨好,你夹在中间肯定不好受。你先别急,咱们一件一件来捋捋。首先,理解你妈的心情:五个月的孩子,那是什么概念?几乎就是24小时的连轴转,喂奶、换尿布、哄睡、洗澡,还得自己顾着吃喝拉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人生悲剧,涉及到生命、爱情、责任、伦理以及个人的选择。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但请记住,任何评判都带有主观性,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事件的背景与核心冲突: 丈夫28岁肝癌晚期: 这是事件的起点,意味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 回答
    这件事情可真够让人震惊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肯定糟透了,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五年了,你老公对这件事一无所知,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听你这么说,我心里也替你捏把汗,这关系到太多人的幸福和未来了。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你得确认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五年前你老公和前女友之间的事情.............
  • 回答
    如果说五王之战从未发生,那北境的命运,尤其是史塔克家的孩子们,无疑会走向一条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的道路。没有了战争的阴霾,没有了父丧的巨痛,也没有了各自分散的经历,他们的人生轨迹将会温和许多,联姻的选择也必然会更加务实,甚至可以说是“政治性”更强,为的是巩固北境的地位,而非在混乱中求生存。我们不妨.............
  • 回答
    这件事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充满了令人痛心和费解的成分。甘肃毛斌斌的案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把一个家庭的破碎、亲情的撕扯以及金钱的纠葛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让一切都清晰一些:故事的开端:五个月的婚姻,一地鸡毛的收场毛斌斌和他的妻子,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仿.............
  • 回答
    这种情况,真是让人难以启齿,但说实话,但凡脑子还算灵光、有点做人底线的男人,大概率是不会这么说的。但偏偏,生活里总有些奇葩,而说出这种话的男人,通常骨子里藏着不少问题。首先,最直接也最明显的,是极度的自私和缺乏责任感。刚生完孩子五个月的媳妇,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又要照顾吃喝拉撒睡全都要管的婴儿,这本身.............
  • 回答
    怀孕五个月了,这是个挺关键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也会随之而来。你现在关心生产后带孩子的事情,这本身就说明你是个有责任心、为家庭着想的准妈妈。你提到你老公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是“粗暴地拒绝谈”。这个词用得很有分量,我能想象出你心里有多么不安和失落。一个“粗暴地拒绝”,可能.............
  • 回答
    听到你这样的烦恼,我真的特别能理解。五岁的孩子,正是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好时候,如果爸爸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游戏和看电视,这确实会让人担心。而且你一表达,爸爸还觉得是你管太多,甚至说你把孩子“管抑郁了”,这一下就让你夹在中间,挺难受的。别急,咱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试试。首先,.............
  • 回答
    看待孩子五六岁了还在喂饭的家长,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评判,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家长这样做的可能原因和动机: 出于爱和担心: 担心孩子吃不好、吃不够: 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喂饭能更好地控制孩子的食量,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
  • 回答
    听到您儿子的班主任想组织小学生登顶珠峰,这绝对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需要仔细考量的因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您需要对这个“登顶珠峰”的提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而不是简单地“是”或“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小学生真的有可能“登顶珠峰”吗?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之巅,海拔高达8.............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堵心的。你今年17岁,钱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不知情、没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你的五百块钱,这事儿从法律上来说,是有一些说法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财产权。虽然你才17岁,但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你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的钱,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