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孩子都五六岁了还在喂饭的家长?

回答
看待孩子五六岁了还在喂饭的家长,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评判,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家长这样做的可能原因和动机:

出于爱和担心:
担心孩子吃不好、吃不够: 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喂饭能更好地控制孩子的食量,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尤其是一些“ picky eater”(挑食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担心孩子自己吃会浪费食物,或者吃得太慢、太少影响发育。
对孩子动手能力的担忧: 孩子五六岁,虽然开始学习自理,但精细动作和协调性可能还在发展中。家长可能担心孩子自己吃会弄脏衣服、弄得到处都是,觉得喂饭更省事,也避免了孩子因为弄脏而产生的挫败感。
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参与感”: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喂饭是与孩子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表达爱和关怀的一种直接途径。看着孩子吃自己做的食物,他们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尤其当孩子年幼时,喂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习惯可能被惯性地延续下来。
自己的习惯或生活节奏: 有些家长自身可能就习惯于为他人服务,或者他们可能觉得孩子自己吃太慢,会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如喂饭来得高效。
受传统观念影响: 在一些文化或家庭环境中,家长为孩子喂饭被视为一种“好妈妈”或“好爸爸”的表现,是关爱的象征。

孩子自身的原因(家长可能会这样解读):
孩子确实存在咀嚼或吞咽的困难: 极少数情况下,孩子可能因为生理原因(如牙齿发育不全、口腔肌肉发育迟缓等)而确实需要辅助进食。
孩子意志力薄弱,容易分心: 到了五六岁,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家长觉得不喂就吃不上饭,因此选择喂饭。
孩子有特定的饮食偏好或抗拒某种食物: 家长可能通过喂饭来“劝说”孩子尝试或接受某些他们认为重要的食物。

其次,从孩子的成长发展角度来看,五六岁还在喂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影响自主性和自信心: 吃饭是孩子学习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被长期喂饭时,他们会失去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这会削弱他们的自主性。他们会觉得“我做不好,需要大人来帮我”,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于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使用餐具(叉子、勺子、筷子)并将其送入嘴中,需要大量的精细动作练习和手眼协调。长期依赖喂饭,孩子就失去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这会阻碍这些关键技能的发展。
影响对食物的感知和食欲的建立: 自己吃饭时,孩子可以主动选择食物、控制进食速度,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食物的口感、温度和味道。喂饭模式下,孩子是被动接受,容易出现“被喂饱”的情况,而不是“自己感到饱”,这可能导致孩子对食物的感知能力下降,也无法建立健康的食欲信号和饱腹感。
可能导致挑食或饮食习惯不良: 如果家长通过喂饭来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抵触。同时,家长喂饭时可能控制不了进食的速度和方式,比如一口一口塞,容易让孩子在不饿的时候也继续吃,或者养成了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影响餐桌礼仪和社交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用餐不仅仅是吃饭,也是孩子学习餐桌礼仪、与家人互动交流的社交场合。如果孩子一直是被喂,他们可能无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到基本的餐桌礼仪,也错失了与家人平等交流的机会。
过度依赖心理: 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心理依赖,认为吃饭这件事必须由大人来完成,一旦离开大人的照顾,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
家长自身负担加重: 虽然初期家长可能觉得喂饭省事,但长此以往,每天花大量时间喂饭,会耗费家长的精力,也可能影响家长的其他事务安排。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家长?

1. 理解而非指责: 首先,尽量理解家长背后的原因,他们出发点通常是好的,是为了孩子。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只会引起家长的防御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 温和地提供信息和建议: 如果有机会,可以温和地分享一些关于孩子成长发育阶段的知识,例如五六岁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用餐的好处,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独立用餐。
3. 提供可行性的替代方案: 家长之所以喂饭,可能也因为不知道如何引导,或者觉得太麻烦。可以分享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
循序渐进: 从鼓励孩子自己吃一小口开始,或者允许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家长再辅助喂另一部分。
创造愉快的用餐氛围: 鼓励全家一起吃饭,让孩子看到大人自己吃饭,并享受用餐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餐具: 给孩子准备适合他们年龄和手部发育的餐具。
允许“弄脏”: 接受孩子初期会弄脏衣服和餐桌的事实,准备围兜、地垫等,并教孩子如何清理。
正面鼓励: 当孩子尝试自己吃饭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尊重孩子的饱腹感: 不要强迫孩子吃完碗里的食物,教会他们根据自己的饥饱来决定吃多少。
4. 关注个体差异: 承认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但五六岁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如果孩子在身体发育上确实存在特殊情况,那情况另当别论,但大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应该开始或已经能够自主进食的。
5. 观察其他方面: 喂饭只是育儿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这个家庭的其他方面育儿做得不错,比如亲子关系良好、孩子性格开朗等,那么可能不需要过度纠结于喂饭这件事。但如果过度喂饭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多方面发展,那则需要引起重视。

总结来说:

五六岁还在喂饭的家长,可能源于爱与担忧,也可能是习惯使然或对孩子能力的低估。但从孩子的成长发展角度来看,这确实可能阻碍孩子自主性、精细动作和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应该秉持理解、支持和提供建设性建议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或指责。通过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可行的引导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到独立用餐对孩子的重要性,并逐步帮助孩子迈向自理的每一步。如果家长愿意改变,并尝试新的方法,这是最值得鼓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身边见到的孩子,食欲好,胃口开的孩子,看到食物两眼放光,都不用你喂,都是自己抓着吃,无论什么吃的都很香。

食欲不好的孩子,可以把自己饿的有气无力,但是就不想吃东西,感觉吃饭都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对事物没有任何兴趣。我身边好几个小姑娘,严重营养不良,别说喂饭了,食物到嘴边跟要命一样,从小就比同龄人要小很多。我好友家的姑娘,如果她妈妈不强迫她吃饭,她可以一整天就吃一口米饭,其他都不吃。也根本想不起来饿。所有食物在孩子眼中,就是可以快速吃完的,或者耽误时间的。我儿子也是没食欲的孩子,就是你给他吃,就吃,不给就不吃。有时候玩得很累,又累又饿,能把自己饿哭了,坚决不吃,要睡觉。

还有那种不能抱孩子之类的理论,人跟人不一样,你见过3个月的孩子,把自己哭的晕厥过去吗?呵呵,我小叔子家的孩子就是。我在旁边眼睁睁看着3个月的孩子发脾气,然后哭的晕厥,脸发紫,去医院的。

所以,别听什么专家怎么说,一家孩子一家管法,尊重并理解就好了。

user avatar

不要简单的思考,指责孩子娇气。

更不要粗暴的用饿孩子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心理错位。

巴浦洛夫实验中,如果把铃铛换成,拿着勺子和碗,去喂狗。

喂上一阵子,狗看到你拿着勺子和碗,里面有没有食物都可能会流口水。

在孩子身上,这点稍微复杂一些。

在每次都喂养成习惯的时候,他心理上需要一些特定的配合场景来刺激,才会愿意吃饭,否则会有负面情绪。

类似于如果给你一堆食物,不是放在干净盘子里的,是放在一个马桶形状的干净餐具里的,你就很难有胃口,盘子对吃饭的客观影响不大,但他代表长久形成的食物是干净安全的标志。

孩子总被喂饭,喂饭的动作就变成了一个吃饭必须的标志(等同于你所标志的干净盘子)。

不喂的时候,胃口不好。

解决的办法是,逐步减少喂饭的频次,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以激发食欲,并且改变常见饮食,比如做新的种类饭菜,找个理由告诉孩子,这个饭不能喂。

以上。

粗暴的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患很多,尽量不要这么干。

供参考。

user avatar

我记事早。

三岁之前被喂饭,家里人都喜欢自己舔一下勺子试试温度再给我吃。

我神烦这个行为。

为了【不吃带口水的饭】,我努力学着自己吃饭。


我妈做饭真的很难吃。

我觉得我爸做饭好吃。


实际上多吃点调料吃不死人,但是太难吃的清汤寡水再健康也让人活得了无生趣。


佩服那些很大了还愿意被喂饭的孩子。

他们家长一定做饭好吃,而且喂饭手法精准,不会烫着或者勺子磕着上牙壳子。


这是双赢。

一个喜欢投喂,一个愿意被投喂,喜欢被投喂。

人家母慈子孝,我们妖怪就不说啥了。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有些孩子胃口不好。吃饭简单扒拉两下。你要是不操点心,甚至直接喂。能给你饿昏过去都不带吃饭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