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当今一些家长送钱托关系送孩子上好学校?

回答
当今社会,家长通过“送钱”、“托关系”来为孩子争取进入“好学校”的机会,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要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家长的动机,也要审视其行为的合理性、公平性以及长远影响。

一、 家长送钱托关系的动机:

1.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稀缺:
教育焦虑的根源: 许多家长认为,好学校意味着更好的师资、更先进的教学设施、更优越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广阔的人脉和升学机会。在“赢在起跑线”的观念驱动下,他们将优质教育视为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资源分布不均: 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公立名校和部分私立学校,而能够容纳的学位是有限的。这种供需失衡是家长不惜代价也要争取好学校的最直接原因。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口号深入人心,家长们担心孩子如果不能进入所谓的“好学校”,就会在学业上、未来发展上落后于同龄人。

2. 社会竞争的压力:
阶层固化担忧: 在一些家长看来,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他们担心如果孩子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就可能固化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甚至向下流动。
“面子”与社会认同: 就读名校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社会地位、家长自身的成功挂钩。将孩子送入好学校,也可能是一种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方式。

3. 信息不对称与不信任:
对招生制度的不信任: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即使是通过正规渠道,招生过程也可能存在不透明或不完全公平的情况。因此,他们倾向于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送钱、托关系)来“确保”孩子的入学机会。
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在一些潜规则盛行的环境中,家长可能认为送钱托关系是“懂规矩”、“会办事”的表现,是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

4. 情感因素与责任感:
父母的爱与责任: 许多家长将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机会视为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爱的体现。他们愿意付出金钱和精力,是为了不辜负对孩子的期望。
对孩子未来的投资: 家长们将教育视为对孩子未来最重要的投资,即使成本高昂,也认为物有所值。

二、 家长送钱托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1. 直接送钱:
“赞助费”、“捐赠款”: 一些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或某些公立学校的“择校生”项目)会以“赞助费”、“捐赠款”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付费入学。
“感谢费”: 也有一些家长会直接以“感谢费”的名义向与招生有关的学校领导、老师或内部人士行贿。

2. 托关系、找门路:
“人情债”: 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向有招生权力或影响力的人(如教育局官员、学校领导、在职老师的亲戚朋友等)求助,希望他们能“说句话”、“关照一下”。
“点招”或“计划外招生”: 有时,通过关系可以获得一些官方招生名额之外的机会,或者将孩子安排到某些有特殊名额的班级。
“绿色通道”: 某些家长通过提前与学校建立联系,了解招生内幕,甚至直接“预定”学位。

3. 其他变相方式:
“赞助”学校硬件建设: 以捐款修缮校舍、购买设备等方式,间接获得学校的“好感”和入学机会。
“特长生”包装: 为了让孩子进入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学校,家长可能会花钱请专业老师进行“特训”,甚至包装孩子的作品或表演,以达到所谓的“特长生”标准。

三、 对家长送钱托关系行为的看法:

1. 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界限:
合理性: 家长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本身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情感驱动。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家长们尝试各种合法合规的途径来提升孩子的竞争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通过正常的转学政策、符合条件的“择校”方式等。
不合理性: 然而,当这种争取演变成“送钱”和“托关系”,尤其是涉及行贿受贿、违反招生公平原则时,就越过了合理性的界限,成为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2. 对公平性的破坏:
机会不平等: 送钱托关系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社会关系的学生,即使成绩优异,也可能因为无法负担“赞助费”或没有“关系”而被挡在好学校门外。
教育资源浪费: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一些本身不符合条件但有“门路”的学生进入好学校,挤占了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的资源,是对教育资源的低效和浪费。
加剧社会不公: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一旦教育不公,就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3. 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鼓励潜规则: 这种行为的普遍存在,会使得社会成员认为“会做人”、“会办事”比“有能力”、“守规矩”更重要,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
扭曲教育理念: 当教育的重点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转向如何“挤进”好学校时,教育本身的意义就被扭曲了。

4. 对学生本身的影响:
价值观扭曲: 孩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走后门”、“靠关系”的价值观,认为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而是取决于背景和资源。
心理负担: 一旦孩子入学后发现自己并非依靠真实能力进入,可能会产生不自信或心理负担。
学习动力不足: 如果认为进入好学校已经“万事大吉”,可能反而会削弱其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动力。

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 深化教育公平改革: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普惠。
规范招生制度: 严格执行阳光招生、电脑派位、指标到校等政策,公开招生流程和标准,减少人为干预的空间。
加强监管与问责: 严厉查处招生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对违规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

2. 净化社会环境:
反腐倡廉: 从源头上治理教育领域的腐败,切断“权力寻租”的链条。
倡导诚信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依靠自身努力的良好风气。

3. 提升家长教育理念:
理性看待名校: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认识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而非一味追求名校标签。
关注孩子自身发展: 鼓励家长将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品德、能力和兴趣上,而不是仅仅追求文凭和学校名气。

总结:

家长送钱托关系送孩子上好学校,是当下教育资源不均、社会竞争激烈背景下的一种复杂现象。我们既要理解家长们作为父母的焦虑和责任感,但更要批判和抵制其中不公平、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学校在招生和管理上更加透明规范,社会在价值导向上更加健康积极,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树立更科学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其公平、育人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作为一名出生贫穷家庭,靠奖学金一路撑下来的学生」

「而中国人家只看你爹是谁而不看你是谁」

——读书是好事,也请楼主不要遗漏了逻辑学。

user avatar

谢邀

年轻人,坦率讲,全世界都是拼爹的地方。这个我们也很无奈。

谁告诉你美国人不看爹?你看看美国常青藤名校多高比例是推荐入学?你成绩比人家高100分,但那边有个国会议员写了推荐信,你猜有自由裁量的招生老师会选哪个?没错,要讲素质教育,要看经历。人家从小就逛一流的美术馆,受专业的培训。你家里贫穷连颜料都捉襟见肘遑论延请名师。所以你没有才艺。有的小朋友10岁就跟老爹一起登珠峰了。经历炫目不炫目?你不是身体不合格,而是家底不合格,所以你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因为“素质”“经历”不够好,您被比下去了。

你以为连胜文同学追个妹子能输给一戏子的,这样素质是靠能力进入摩根斯坦利的吗?你以为布莱尔的公子进摩根也是个人多么优秀吗?图样。

中国的中高考制度还是相当公平的,走门子的比例还是极低,分数划线,一刀切。很多穷人跟着起哄说素质教育,我觉得就跟黑奴支持奴隶制一样。

去年,我一大姐姑娘上了大学。她一小师兄费劲艰难获得在某司实习的机会,颇志得意满。而这个公司的副总正是小姑娘的母亲。她妈妈只要一句话,她无论成绩多差,同类公司随便实习留用。你觉得稀奇吗?

人生精彩本就在于把烂牌打得风生水起。因为出身我们终究无法决定。没有家世背景的,最好还是从专业技术做起。这样你好歹不容易被替代。没错,现实就如此残酷。

user avatar

我对几乎所有答案都不满意,因为没见一个答案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所以决定写一个,不过我对内部信息的掌握也不多,只保证真实不保证完整。这件事情简单说其实就是教育半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乱象之一。这个改革不彻底,显然也不可能彻底,教育完全产业化几乎会动摇国本。但是国家也不肯投那么多钱给教育,所以哪怕是公立学校,也不得不自己去搞钱。这事搞得很狼狈,于是谁也不好意思拿台面上讲,那就形不成规则;没有明面的规则,显然就要出乱象。

花钱托关系送好学校,除了一部分涉及违法违纪的情况外,基本都可以概括为借读,或曰择校、捐资助学。违法违纪的没什么好说,该抓谁抓谁就是了,虽然这事不好抓。而借读生这事打的是政策和法律的擦边球,他们是至少过去十几年间许多优质学校的重要经济来源,政府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是财政支持不足在先。在一些特别注重教育产业的地区,地方政府会狠抓教育,比如毛坦厂就是个典型的靠教育拉动当地经济的例子;还有衡水中学,在一个经济欠佳的城市,政府也真的敢孤注一掷,竟然能扶起一所全国闻名的超级中学,虽然吃相稍微难看。

在经济发达一些的地方,政府有的是经济增长点,绝不会在教育上有过大投入。当校长技能点要求很高的,不但要懂教育和管理,更要会经商。我读高中时候老校长快退休了,据八十年代中期入职的老师讲,校长年轻时候就很敢干也能干;有些时候不只是学生托关系来借读,校长也会找手眼通天的学生家长托关系,反正事干出来虽然不犯法,但政府权限巨大,如果不托这个关系行动起来会处处受到掣肘。我们学校也和许多其他地方的重点高中一样,与企业合作开办其他校区,目的很明显就是光明正大地圈钱,以此补贴原始校区。借读也是一个道理,借读的费用你以为都给了主任或者校长?根据我了解的内部资料介绍人会收取费用,这部分打的是法律擦边球,理论上违法但难以定性并判决,似乎也没啥人管;余下大概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费用归学校所有,这部分钱有收据,我一复读小伙伴开到的收据是借读费两万元(复读也定性为借读),多年前了现在似乎要涨价。

借读生无学籍,在统计高考成绩时候是不计入的(但之前可以宣传的时候,成绩好的宣传中会被计入以混淆视听,偶尔玩脱了因为这么算出来的一本率有时候会超过100%的,怎么处理的不详),也无法获得保送自招资格。但此处有另外一乱象,就是上级部门会给学校设置部分机动学籍名额,学校可能会给成绩很好或关系太硬的借读生办学籍;这个名额原本可以解决学校争夺生源时原学校或城市扣留学籍以制造障碍的问题,但是因为借读这事很长时间都没有被规范化,所以借这个机会教育部门的领导权限也变得很大,以至于后来校长要招聘优秀教师竟然不敢在官网公开招聘,要派老师偷偷到大学找我们这些毕业生帮忙,说怕教育厅领导把不学无术的亲戚安排进来。

说回我们老校长,与企业合作办学校贷款不少,病急乱投医居然搞起了房地产,要拆除五十年代的旧宿舍楼盖一个宿舍与居民楼的结合体。结局很悲惨,据说钱让开发商骗了,那座旧楼到现在都还健在并成了探险场所,简直就是瞎胡闹。当然新校区建起来了,老校长也就被调到那里当校长了。如果这个是孤例,我们城市的教育局长以前在对面兄弟学校当校长。那年出去考试我就和那个学校的一只小伙伴同住一屋,他们校长出差路过就跑我们房间里坐了一会。结果这校长一直在谈论他们怎么样搞地皮把地皮开发成什么,怎么样钻井取暖,简直丧心病狂这还是校长吗?果然没多久他就不是校长了,改当教育局长了,从那边逃跑过来的小伙伴表示这哥们是个官僚,不抓教学。不过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当校长最重要的技能点是赚钱,教学管理什么的是次要的。

我讲这么多看起来似乎都跟题目没啥关系,题目不是说托关系花钱去好学校么,我扯的这一堆是什么鬼?因为这事的根源是学校需要从这些有钱人身上榨一笔钱,弥补财政拨款不充裕导致的各种问题,而因为这事存在暗处操作,缺乏规范约束,因而乱象丛生,当然经办人员也会趁机小赚一笔。我看问题日志,题主说自己一直在拿奖学金,如果你不是跟贫困补助混淆了的话,你以为奖学金是哪来的呀?天上掉的还是大风刮来的,还是真的以为是大家一人缴点税凑出来的?国家哪有那么慷慨,如果没有太多土豪校友什么人捐助,你的奖学金就极有可能来自这些人的借读费。我们当地这类事情的处理有进展,比如当初的借读曾经被合法化纳入统一招生,并顺势增加名额同时大规模提高学费;之后不断扩大公费学生比例直到今年招生改为全公费;再然后禁止了以往的收费借读和复读,复读属于借读的一部分。然而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只不过是堵死了普通土豪花钱借读的路,省政府、教育部门领导还有些大土豪的亲属仍然会被强行塞进来,学校当然也乐见其成,因为根上的问题没人去管——国家给学校的钱不够用,学校必须想办法自己搞钱,收借读也好、对外扩张办校区也好、做生意也好其实都是为这一个目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