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字军东征到底是什么驱动的?宗教征服还是财富掠夺?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个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漫长战争史诗,其驱动力绝非单一的信仰狂热或赤裸裸的贪婪可以全然概括。事实上,它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其中宗教的号召力和对财富的渴求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常常界限模糊,互相渗透。

我们先来谈谈那个高高飘扬的十字架。

宗教的火焰:神圣使命的召唤

宗教无疑是十字军东征最直接和最响亮的口号。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的一次布道中,以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呼吁西欧的基督徒们前往东方,收复被异教徒(主要是穆斯林)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他描绘了圣地的基督教徒遭受压迫的惨状,承诺参与东征者将获得赦罪的恩典,并能进入天堂。这番话如同一颗火星,点燃了欧洲基督徒心中早已存在的宗教热情。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会是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对生死、来世的恐惧与渴望是驱动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许多参与十字军的骑士和普通士兵,真心相信自己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是在为信仰而战。他们渴望洗刷罪孽,获得永恒的救赎,而收复圣地被视为最神圣的功绩。

此外,当时西欧社会面临着一些内部的动荡。封建领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暴力充斥着社会。教会希望通过向外扩张,将这种暴力导向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部的冲突。对于一些虔诚的贵族来说,为教会服务,为信仰献身,也是他们展示骑士精神、获得荣耀的绝佳机会。

财富的诱惑:黄金的召唤与资源的渴求

然而,将十字军仅仅归结为宗教狂热,则未免过于理想化。财富的诱惑,如同隐藏在信仰光环下的另一股强大暗流,同样不容忽视。

1. 经济衰退与土地饥渴: 11世纪的西欧,人口增长迅速,但土地资源却相对有限。许多贵族家族拥有大量成员,但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大部分土地和头衔。这意味着许多年轻的骑士和贵族们缺乏足够的土地和财富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生活。他们渴望通过征战来获得新的领地、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2. 战利品与贸易机会: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富庶是公开的秘密。十字军的征途中,必然伴随着掠夺。城市、村庄、商队,都是潜在的战利品来源。更重要的是,虽然许多人出发时是为了宗教,但一旦抵达东方,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金银财宝,以及发展繁荣的商业城市,许多人的目标自然而然地转向了物质利益。特别是来自意大利的商人阶层,他们积极参与十字军,并非出于宗教虔诚,而是看到了东方巨大的贸易潜力,以及通过控制贸易路线和港口而获取巨额利润的机会。

3. 拜占庭帝国的呼吁与利益冲突: 实际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导火索,并非全然是教皇的号召。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在遭受塞尔柱突厥人的打击后,向西方求援,希望能得到军事援助。但他寻求的是雇佣兵,而不是一场大规模的、不受控制的军事行动。然而,一旦十字军大军抵达,其目标便迅速超越了单纯的援助,转变为对土地和权力的争夺。拜占庭帝国自身也希望借此机会收复失地,扩大影响力,但这在后来的十字军行动中,也常常与其发生利益冲突。

4. 封建制度下的利益分配: 封建制度本身就鼓励扩张和领土的争夺。参与十字军,就像参与一场大型的封建式扩张行动。成功者可以获得新的封地、头衔和权力,失败者则可能一无所有,甚至丧命。这种机制使得那些有野心和冒险精神的贵族,乐于投身其中。

模糊的界限:宗教与财富的纠缠不清

宗教的号召和财富的诱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常纠缠在一起,互相转化。

一位虔诚的骑士,在为上帝作战的同时,也梦想着在东方建立自己的领地,享受荣华富贵。这种“神圣的野心”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教会也并非完全超然。他们可以通过出售赎罪券、收取奉献等方式,从十字军中获利。教会的权力也与土地和财富紧密相连。
许多领主为了筹集远征的费用,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土地、物品,甚至向教会借贷。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战利品和土地的渴望。

因此,说十字军东征是“宗教征服”或“财富掠夺”都显得片面。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场由宗教动员,但混合了经济利益、政治野心、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的复杂军事和政治运动。 宗教的圣洁外衣下,隐藏着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而对财富的渴望,又常常被披上神圣的救赎外衣。这使得十字军东征的面貌更加复杂,也更具历史的深度和多面性。它既是信仰的狂潮,也是欲望的宣泄;既是上帝的召唤,也是金钱的迷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数神职人员最需要的)宗教热情肯定存在,对远方机遇的憧憬也很重要。但作战主力不是神职人员,也不是那些迷茫的农民,而是中层贵族。对于这些人来说,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上层社会的生育压力。

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发起,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打的也不仅仅是宗教对手,实际上经常打基督徒,还要给威尼斯当雇佣军,以至于干掉了东罗马帝国。这个1096年是什么年份呢?是蛮族入侵逐渐平息的年份。马扎尔人变成定居民族,维京人也不再发动大规模袭击,这些“新”蛮族纷纷定居下来,成为欧洲封建秩序的一部分,反而会帮助西欧阻挡新的蛮族渗透。

对于贵族们来说,这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不用天天担心蛮族的骑兵从自己的领地通过,坏处么……就是“同行”和亲戚的繁衍速度太快了,太多的贵族能安全地活到生育年龄,不把领地交给亲戚,反而生了一堆儿子。大贵族的次子私生子还有个待遇,小贵族就只能留一个儿子继承家业了。这些多出去的儿子没有和维京人对砍,又不肯当农民,还不会读圣经,那总得有个地方去啊:

十字军东征的命运背景及动因浅析
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制,社会上存在相当一部分出身高贵,但一无所有且无所事事的由次子等组成的骑士阶层,他们放纵游荡,不择手段想恢复高贵的生活,渴望获得土地、财富、农奴,乃千方百计寻求依靠刀剑发财的地方;大封建主之间,为了巩固和扩充自己的领地,实力,动辄大动干戈;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使封建主与骑士的欲望得以满足。因此,向富庶的东方世界进发,就极大地刺激了他们追求财富的愿望。

贵族生的多,忽然袭来的寒冷气候(1200年前的那个低谷)却导致财富下降,破落贵族们就像酒过三巡的泼皮流氓一样,早就有掀桌子打出去的愿望,这个时候,神棍们号召去东(南)方发财的号召就格外动听,比亲戚之间互相屠杀强多了。

总之,军事贵族社会,除了血缘之外缺乏合适的阶级上升通道,这样的社会一旦稳定下来,一旦基本开垦了内部剩余土地,上层社会不是“内爆”就是对外侵略,就算侵略不成,起码也释放了内部压力不是?丰臣秀吉打朝鲜,和十字军东征有类似的社会驱动力。

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先是蒙古入侵,然后是无差别屠杀的黑死病,都是减轻人口压力的好“办法”。而王权的加强,也在统治阶级重新建立了新的阶级选拔通道,不再是只看血缘,当然英法百年战争这种冲突也是消耗贵族的磨盘。等到这一切结束,等到大家都知道不能跨海去奥斯曼帝国的家门口送死,野心勃勃的中下层军人就开始探索新航线了……大航海时代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相关回答:

1

历史上有过哪些大的海盗集团? - 知乎

2

何为正统性,欧洲贵族统治的正统性和中国集权王朝的正统性有何异同? - 知乎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就是:各怀鬼胎,

十字军前后发动了九次,无数的贵族、骑士、平民,几乎所有民族所有阶层都卷入进去过,如果假定他们都有同一个目的,那才是扯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

比如雷蒙德,有人指出他作为大地产贵族,放弃了土地和爵位,所以说明十字军不是为了掠夺财富,但问题是雷蒙德当时年纪很大了,他所谓的“放弃爵位”,其实是传位给了儿子,按当时欧洲的传统,把头衔分给儿子属于正常操作,你不分的话儿子可能还会直接动手抢,比如罗贝尔反叛他爹威廉。作为一个土埋到眉毛的老年贵族,人家吃过见过,掠夺再多的地盘,不过是给子孙打工而已,他对名声的追求、对灵魂赎罪的追求,显然要排在土地和财富之上。

与之相反,艾德萨小奉先,灭爸鲍德温这种人,摆明了就是来东方趁机捞地盘的,最后让他当上了耶路撒冷国王。

博希蒙德和东罗马打了很多年,他最终目的还是想趁乱在东方打一片根据地,继续跟阿莱克修斯斗智斗勇。

除了这些大贵族,修士彼得是去过东方的,亲眼见到突厥人屠杀朝圣者,侥幸逃了回来,同伴都被宰了,他肯定要宣扬向异教徒复仇。

对平民来说,农业歉收,常年饥荒,土匪横行,领主横征暴敛,待在家里也并活不下去,不如跟着大部队去东方混吃混喝,碰碰运气。

而农业歉收会让地产价格暴跌,特别是大家都开始卖地的时候,价格会超跌,贵族就算不变卖地产 也没有什么收益,更别提他们可能还欠着犹太人的债。不如趁着教会有政策的时候 变现,所以变卖地产不一定就是虔诚的表现,如果没有以参加十字军的名义卖地,可能更加一文不值,这要考虑当时的市场情况。

至于后来威尼斯人之类的势力搅合进来,动机就更复杂了。

如果总结所有势力的动机,可以说都是为了利益,财富、贸易霸权、土地、头衔、名望、虔诚、荣耀,都是利益的一部分。但这话不也和没说一样……

user avatar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政治是思潮的延续。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回答简直是矛盾到了一定地步:一边大肆嘲讽着中世纪欧洲人愚昧地崇拜基督,同时却认为十字军东征这样极具基督教特色的一系列事件没有任何宗教虔诚的成分。在此,本回答反对所有认为“十字军纯粹是一群亡命之徒”的答案。

需要开宗明义的是, @睡前消息 (马前卒)的高赞答案是早已被学界抛弃的陈年暴论,即乔治·杜比主张的矛盾转移论。在这种观点下,杜比通过研究勃艮第马贡地区的拥地家庭,发现有大量因继承顺序而无法继承家业的子嗣,东方的土地和财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可能的财富、地位以及土地,十字军东征故此诞生。然而,随着乔纳森·赖利-史密斯(顺便一提,他的《十字军史》值得一读)等学者的反对,这个理论就逐渐站不住脚了。最大的问题在于,杜比的区域性研究并不适用于整个西方。在封建制度流行的地区,这些不继承家业的幼子们也的确造成过一些困扰。但是在德意志绝大部分地区和卢瓦尔河以南的法国,直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夕,分割领地的现象仍然是一种惯例,这些地区同样肩负起了十字军征兵的工作。

“十字军由财富掠夺驱动”的说法本身就广受推崇,我们也很难指出这个说法的错误。尽管有些家庭或个人直接因十字军东征而提升地位,探究他们的最初动机也是相当困难的。在十字军东征中幸存下来的骑士发现他们的功绩在诗歌和编年史中得到颂扬,家族神话围绕着十字军战士的祖先而产生。无论参加十字军的动机是什么,一旦十字军东征被明确表达为自我牺牲、勇气和虔诚的象征,参与者就不太可能承认自己实际上是为了物质利益才接过十字架。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劫掠财富的想法,匿名者写作的Gesta Francorum指出,十字军战士在1097年的多利留乌姆战役前被敦促“一同坚守阵地,坚信基督和圣十字架带来的胜利。因为今天,主若愿意,你们必将赢得大量战利品“(参考Hill 1962: 19~20)。西多会修道院院长,帕里斯的马丁在1200年对即将迎来的十字军也做出了相似表态:

你们即将踏上的土地比这里更加富饶肥沃,你们在那里将享受远比这里更荣华富贵的生活。

或许骑士们并不认为精神和物质上的动机有任何冲突之处——为基督奋战一生,为什么就不能得到些许回报呢。。?

包括Robert of Rheims以及Ekkehard of Aura在内的十字军时代的编年史家,都试图将西方普遍存在的暴力行为解释为对于土地的渴望。如果我们将十字军东征视为比西班牙再征服运动更广阔的殖民运动,这种解释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诺曼征服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德意志东扩也可以做出同样的解释。然而,除了这种说法所隐含的简化论之外,我们很难理解西方骑士是如何被农业资源更匮乏的土地所诱惑,毕竟……这些贵族是通过农民的劳动剩余维持生计的呀。此外,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定居在十字军国家的人寥寥无几。

无论如何,很多十字军战士本身就是土地贵族。以征服者威廉的儿子罗伯特为例,他为了贯彻自己的十字军宣誓,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公国抵押给兄弟威廉二世,而他的下场也是遭到囚禁。罗伯特为筹款的付出,以及他雄心壮志的破灭,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片场。如果看到这一点,人们便很难把大领主的所作所为视作建立新领地的尝试。对于图卢兹的雷蒙德和布永的戈弗雷而言,两者都可能真正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启发,即他们的生活将通过在圣地对基督的永久奉献而得到充实,否则放弃自己富裕的领地显然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纵使博希蒙德是一个阴险的机会主义者,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与东罗马的冲突而无视他虔诚的信念。

十字军的动机是否反映了精神亦或者物质上的鼓动,这个问题首先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十字军战士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十字架,这显然也是乌尔班二世在十字军动员时所希望的。但实际上,大多数十字军战士不太可能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做出这样的选择。理论上来说,接受十字架是自愿的,但是大量封建骑士在十字架东征中陪伴他们的领主也往往很常见。

最后,为什么大多数十字军战士接受十字架?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史料最多提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动机,但是历史学家对某一特定来源的解释总是取决于写作目的和他的目标读者的理解。当然,我们总是可以说,因为宪章、编年史、甚至十字军的书信都是由神职人员撰写的,所以他们肯定会出于宗教情怀而参加十字军,而这一点不能代表大多数人。不过我需要澄清一点,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隔阂。如果完全忽视这些资料,我们要么会陷入不可持续的社会学困境,要么就会对骑士的行为做出假设,认为他们基于对冒险的渴望或对战争的普遍喜好而参军。但是,这并不能充分解释他们为了在如此艰险的条件下修行而做出的牺牲和所忍受的困难。

user avatar

郭嘉的回答把教廷想得过于主观,视角有意思,但是缺乏证据支撑

而且那句“十字军运动之后国家意识让位于宗教”基本上就是瞎扯了,希望最高赞能够给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十字军运动之前各国存在在之后被取代的“国家意识”。就法国而言,我只看到了王权的加强与国王地位的神圣化带来的国家意识的加强

掠夺财富绝不是主因,或者说这种说法是几十年前就被驳斥过的错误论调

宗教因素(注意在这里宗教和现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中世纪的宗教既是终极关怀也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的工具,宗教事务与现实事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才是更加主导的因素

或者说:西欧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它有向外扩张的内在需求,而一系列事件以及宗教因素决定了扩张的时间、方向和程度。 PS: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驱动,之后的历次运动的驱动的变化我以后有时间再写

以下如有图片则均为引用乔纳森赖利史密斯的《十字军史》的相关部分 ================== 接下来先谈运动发起的直接原因,根据对乌尔班二世的演讲的分析有三点: 一、圣地基督徒与朝圣者受到的迫害与屠杀 二、拜占庭帝国的崩溃与阿莱克修斯的求助 三、基督教自身的神学思想 对三点稍作展开如下:

首先是法蒂玛王朝的哈基姆哈里发成年后在圣地的一系列破坏和迫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009年他下令把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夷为平地,这一事件在基督教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虽然在哈基姆死后,原有宗教宽容政策又得以恢复,但是此时法蒂玛王朝对于圣地的控制已经削弱了很多,加上此时段前后塞尔柱的崛起,巴勒斯坦地区的秩序十分混乱,以至于在1064年,一支来自德意志的七千人的朝圣队伍在圣地被附近的贝都因部落袭击,大约五千人被杀害,其他人被贩为奴隶,这就是乌尔班二世的演讲里提到的东方基督徒受到的迫害与屠戮。(这两个典型事件可以参考《耶路撒冷三千年》)这一点也非常直接的反映在十字军运动起初的意识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运动参与者把行为视为复仇,而犹太人,在中世纪西欧的意识形态中,此时就变成了替罪羊)

然后是拜占庭帝国的崩溃,11th的小亚的社会崩溃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连锁效应终于在1071年的曼兹科特战役中开始显露了出来,突厥人二十年间就一路从埃德萨突进到了尼西亚,整个安纳托利亚都遍布了逊尼派穆斯林的足迹(当然也得指出的是,并不是突厥人一下子就占领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实际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孤岛式的基督徒势力)。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苦于 兵员不足,数次向教宗写信求助,他的意图似乎是想要向西边的兄弟寻求雇佣兵,而且最好是免费的

最后整个过程中,基督教的赎罪理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接下来是间接因素或者说其他动机的分析与讨论,这个题目下面很多人提到的观点其实可能是已经被驳斥或者由于缺乏证据而被史学界放弃的观点:






(这是教会方面的驱动)

(关于阿一的行动我在这里说几句,实际上是由于比较偶然的因素让阿一最后放弃了对十字军的直接支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本身阿一是带着一万五千人左右的部队准备支援安条克之围的,但是在半路上有人报告他安条克附近又来了大量的穆斯林援军,所以他决定求稳为上,选择了返回)





(再提一下,这里的骑士数量可能比较魔幻,因为可能未将经过受封仪式的正式骑士和侍从、普通骑兵做区分)

综上所述,如今的学界认为不是掠夺财富而是宗教因素及其附加的社会效应是十字军运动的主要驱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个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漫长战争史诗,其驱动力绝非单一的信仰狂热或赤裸裸的贪婪可以全然概括。事实上,它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其中宗教的号召力和对财富的渴求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常常界限模糊,互相渗透。我们先来谈谈那个高高飘扬的十字架。宗教的火焰:神圣使命的召唤宗教无疑是十字.............
  • 回答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持续了约200年的宗教战争,主要目标是将伊斯兰教徒从圣地(包括耶路撒冷)驱逐出去。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其残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对平民的系统性屠杀与破坏: 占领城市的血腥景象: 每一次成功攻占城市,尤其是对十字军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都伴随着极.............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个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军事宗教行动,其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收复圣地”。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并对当时及后世的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解其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宗教意义: 收复圣地,捍卫信仰的象征: 这是十字军东征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场发生在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由西欧基督教世界发动的、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主要目标的系列军事行动,其根本原因绝非单一的宗教热情所能概括。相反,它是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犹如一个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体系,多种元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激活,最终汇聚成一.............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史诗级宗教战争,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行动。除了我们熟知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它更像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催化剂,深刻地塑造了欧洲文明的精神图景。首先,十字军东征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的宗教热情和对圣地的归属感。 在那个人们对信仰极度虔诚的时代,能够亲身前往耶路撒冷.............
  • 回答
    十字军东征与哈里发国家的圣战,虽然都带有宗教色彩,都涉及军事冲突,但其最终的结局和影响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既有双方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字军东征:一场渐趋衰落的宗教狂热的扩张十字军东征,尤其是早期几次,在宗教狂热的驱动下,确实取得过一些重要的胜利,例如攻占耶路撒冷,建.............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宗教军事行动,最终以其一系列的挫败和失败而告终。其背后原因复杂交织,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内外部挑战的共同作用。1. 战略上的短视与目标不清晰:最初的十字军,特别是第一次十字军,在目标的设定上就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虽然“解放圣城”耶路撒冷是核心诉求,但参与的.............
  • 回答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场由西欧基督教世界发起的、旨在收复圣地的军事行动,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更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拉丁王国。这些新王国在建立之初,其君主的确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军事实力、政治妥协以及教皇权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我们就以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详细讲述一.............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马背上的骑士、染血的战场、古老的圣城,还有那份夹杂着虔诚、野心、绝望和疯狂的复杂情绪。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清的事儿,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能概括的。要理解这桩事,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要打这场仗。表面上,宗教是催化剂。当时欧洲的.............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沉重的历史回响。它不是某一个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交织碰撞的结果,像一条河流汇集了无数支流,最终奔腾向前。要理解它为何发生,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宗教热情。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人们生.............
  • 回答
    没有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帝国在接下来的突厥浪潮中能否幸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想深入探讨,我们必须剥离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造成的直接创伤,然后审视拜占庭在没有这场灾难性劫掠的情况下,其内在的韧性与外部的威胁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让我们明确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正常”影响:.............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设想!想象一下,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那混乱而充满机遇的年代,你突然带着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出现在圣地,这绝对会改变历史的进程。那么,你有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王国或公国呢?答案是:极有可能,而且非常有希望。让我为你细致地描绘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和挑战:你拥有的巨大优势:1. 先.............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十字军东征背后的真正动力,试着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写出来的东西。你想想看,历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件,绝不是单单一个原因就能概括的,十字军东征更是如此。要理解它,咱们得把当时的欧洲和中东都搬出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宗教热情绝对是跳不开的一环,而且是最初,也是最响亮的一声号角。 当时欧.............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出现过类似“十字军东征”或“亚历山大东征”那样,以宗教或特定意识形态为旗帜,大规模、有明确目标地向外扩张的运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十字军东征”和“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 亚历山大东征:其核心驱.............
  • 回答
    现代希腊人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看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记忆问题,涉及民族认同、宗教分歧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现代视角、文化记忆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性质与后果1. 事件概述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原计划进攻伊斯兰世界的耶路撒冷.............
  • 回答
    在中世纪风起云涌、硝烟弥漫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波斯,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并没有像一些人感觉的那样“消失”。恰恰相反,它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转型,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脉络。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波斯:并非“消失”,而是“分裂与挣扎”当我们提到十字军东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中东地区没有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屏障,而他们的矛头直接指向北宋,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彻底颠覆。要详细分析这种假想情境下的对战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战术、技术水平,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部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碰撞,这将是一场跨越大陆.............
  • 回答
    中世纪德国贵族不像法国贵族那样热衷于十字军东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结构、经济利益、宗教动机、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虽然德国贵族也参与了十字军东征,但他们的参与程度、规模和热忱与法国贵族相比确实存在明显的差距。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政治结构的差异.............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我国各版本高中历史教材都未录入‘十字军东征’?”这个问题,我想先澄清一个事实:我国目前的各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人教版、岳麓版、苏教版等,实际上是录入了十字军东征的内容的,尽管篇幅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并尽量去除AI写作的痕迹,以一种更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