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论中的所描写的工人都惨得不像样,是真的吗?

回答
《资本论》中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描绘确实非常触目惊心,用马克思本人的话来说,那是一种“极端贫困”、“赤贫”的状态。要理解这一点是否“是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理解马克思描写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主要是在19世纪中叶,他所描述的工人生活是基于当时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工厂制度刚刚确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矛盾。
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一个相对粗放和野蛮的增长阶段。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追求的首要目标,而工人往往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其权利和福祉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相较于现代社会,当时的劳动法律法规非常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工人缺乏组织工会的权利,也难以通过集体谈判来改善工作条件和待遇。

接下来,我们来看《资本论》中对工人生活描写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购买劳动力及其货币化”等章节,以及引用大量英国国会调查报告、官员报告和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细致地描绘了工人的惨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端恶劣的工作条件:
超长工时: 工人每天工作1416小时甚至更长是常态,几乎没有休息日。童工和女工的工时也一样长。
危险的工作环境: 工厂里充斥着有毒气体、粉尘、机械噪音,通风不良,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事故频发,工人常常失去肢体,甚至生命。例如,在纺织厂,细小的棉尘会进入肺部,导致工人患上“尘肺病”。在矿井中,爆炸、塌方、缺氧更是家常便饭。
单调重复的劳动: 工人的工作高度机械化,缺乏任何创造性,导致身心俱疲。
严苛的纪律: 工厂主常常制定严酷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稍有失误都会被罚款、扣工钱甚至遭受体罚。

2. 极低的工资和贫困的生活:
勉强维持生存的工资: 工资水平仅仅能够维持工人和家庭勉强生存,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谈不上积累财富。
工资的波动性: 工资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变化,一旦经济不景气,工人就面临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居住条件恶劣: 工人往往居住在城市贫民窟,拥挤、潮湿、不卫生的居住环境是普遍现象。一个房间里挤着许多家庭成员,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传播。
饮食单一且不足: 工人的食物主要是廉价的谷物、土豆等,营养不良是普遍现象,导致疾病缠身,寿命缩短。

3. 对工人健康和身心的摧残:
身体疾病: 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营养不良导致工人普遍患有各种职业病和慢性病,如肺病、佝偻病(尤其在儿童中)、关节炎等。
精神压抑和异化: 长期从事单调重复且没有尊严的劳动,使得工人感到身心疲惫、精神压抑,甚至产生“异化”感,即劳动不再是自我实现的手段,而是变成了一种与自身相悖的、被动的活动。
家庭破裂: 长时间的劳动使得父母无法照顾孩子,童工现象严重,家庭结构也容易受到冲击。

4. 童工的普遍和残忍:
廉价劳动力: 儿童由于体格小巧,可以进入狭窄的空间进行劳动,而且工资比成年人低得多,因此成为工厂主争相使用的劳动力。
遭受的剥削: 童工不仅要承受成年人一样恶劣的工作条件和超长工时,还常常遭受体罚和虐待。他们的身心发育受到严重摧残。马克思引用了大量关于童工在矿井里拉煤、在纺织厂里钻机器的惨状。

那么,《资本论》的描绘是真的吗?

总体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人阶级早期生活的描绘是真实且有根据的,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残酷剥削。

史料证明: 马克思的论证并非空穴来风,他大量引用了当时政府的官方报告、议会调查报告、医生报告、慈善机构的记录以及其他社会学家的研究。这些一手资料都提供了大量关于工人生活条件的证据。例如,英国议会在19世纪中叶就曾多次进行关于童工、矿工等劳动条件的调查,这些调查报告本身就充满了令人发指的细节。
反映了普遍性: 虽然不是每一个工人所处的境遇都完全一样,但马克思描述的是当时一个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新兴的工业城市,这种状况更为普遍和严重。
揭示了系统性问题: 马克思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描绘个别悲惨的案例,而是要揭示这种悲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决定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竭力压低劳动力成本,而工人在没有组织和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只能承受这种剥削。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 nuances:

并非绝对普遍: 历史上也有一些相对技术熟练、工资稍高的工人,或者在一些相对开明的工厂里,工人的境遇会稍好一些。但《资本论》描绘的是一个整体的、占主导的趋势。
马克思的论证目的: 马克思是带着批判性的立场来写作《资本论》的,他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他的描述虽然真实,但也具有强调和概括性,以服务于其理论目标。
后来的发展: 马克思的著作对后来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工会的壮大、福利国家理念的兴起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许多国家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现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结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写的工人生活是“惨得不像样”的,这并非夸张,而是基于当时大量可靠的史料对资本主义早期残酷剥削的真实反映。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巨大社会代价,以及工人阶级为改善自身境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斗争。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社会发展以及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到这种时候, @包不同 这种人就失去了声音。

--------------------

关于使用两岁儿童进行劳动的叙述出处: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第8节: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之(d)项:现代家庭劳动


36小时连续劳动的叙述出处:

《资本论》第一卷
--第八章《工作日》
----第四节: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引用的英国官方报告,以及马克思添加的注脚:


应当注意到上下文:使用2岁儿童进行劳动的场合,是所谓“家庭劳动”——不是把2岁的儿童带到工厂来,而是把在工厂做不完的活交给母亲们(以及她们的孩子们)回家去做。2岁的儿童可能不懂得什么是工厂的劳动纪律,但应该已经懂得听母亲的话;2岁的儿童可能不明白复杂的操作,甚至连编制花边的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但至少可以把原料送到母亲的手上?
而且19世纪的机器发明者非常乐意鼓吹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机器简单到连儿童都能操作”,使用了机器后,编制花边这种工作(本来也并不复杂不是吗)可能就只需要按几个按钮了。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小白鼠,让它们建立条件反射,从而按照一定顺序去踩某几个按钮,那么2岁的儿童会比小白鼠更难训练?——这里不需要调动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只需要让他像小白鼠一样能建立条件反射就行了!甚至完全可以想得更恐怖一点:即使这个小孩什么都学不会,也可以把他关到某个连接到发电机的仓鼠笼里,用他的行走能力来发电!

“只要不把人当人看,你总能想到利用他们劳动力的新方法的。”

思路一:机器傻瓜化→操作机器的步骤更简单→对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更低,从而允许年龄越小的劳动者使用机器。

至于36小时的连续劳动——首先要指出,这在人体的生理极限上不是不可能,白求恩曾经在前线医院连续做了69个小时的手术。当然,并非人人都有白求恩那般的精力,长时间连续劳动当然会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从而在某些需要复杂劳动的场合出现失误:

就在这个时候,伦敦一个大陪审团面前站着三个铁路员工:一个列车长,一个司机,一个信号员。一次惨重的车祸把几百名旅客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这几个铁路员工的疏忽大意是造成这次不幸事件的原因。他们在陪审员面前异口同声地说,10—12年以前,他们每天只劳动8小时。但是在最近5—6年内,劳动时间延长到了14、18甚至20小时,而在旅客特别拥挤的时候,例如在旅行季节,他们往往要连续劳动40—50小时。可是他们都是些普通人,并不是塞克洛普。他们的劳动力使用到一定限度就不中用了。他们浑身麻木,头发昏,眼发花。但是最“可尊敬的不列颠陪审员”对他们的回答,是定为“杀人罪”,交付巡回审判庭审理,并只在一项温和的附录中表示良好的愿望,希望铁路大亨们将来在购买必要数量的“劳动力”时大方一些,在榨取所购买的劳动力时“节制”、“节欲”或“节俭”一些。
(同样出自《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

但简单劳动——尤其是被傻瓜化的机器搞得更简单的劳动,则可以让劳动者在疲惫、困倦的情况下,只要凭借肌肉记忆就能持续完成指定的动作。拧两个螺丝有什么难的?↓

思路二:机器傻瓜化→操作机器的步骤更简单→允许劳动者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保证一定的工作质量。

还是《摩登时代》这部电影。紧接着的搞笑桥段是发明家向工厂主推销他们的全自动喂食机:

怎么能因为吃饭这种小事让流水线停止运转呢:

但是,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象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尽的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

如果有某个装置能让人在梦游中也能完成流水线上的动作——好像某个SCP的创意就是这样的——那么它也很可能会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上来。

思路三:把吃喝拉撒这些为了保持身体正常运转而不得不做的“小事”纳入到生产过程中来。既然能用流水线传送工件,也可以用流水线给工人喂食、倒马桶(只要这样做是划算的)。

没错,这种长时间高负荷劳动是以损害健康乃至缩短寿命为代价的。但是想象如下的场景:

某台机器的售价是5000元。这台机器的功能就是每运行一段时间就往外吐出一些钱。你可以选择让机器以正常功率运转,每天吐出40元,一年后报废;也可以选择让机器以超载功率运转,每天吐出100元,半年后报废。你选哪一个?

“所以十八世纪在北美种植园里的奴隶,比起一千八百年前罗马市场上的奴隶可能更加不幸:罗马的奴隶主的个人需求被满足后,奴隶便不用再做什么;如果过度劳动把奴隶累死,奴隶主可能会心疼再买一个奴隶的花销,甚至抱怨新来的这个奴隶不如累死的那个会伺候人……但北美的种植园既然也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那么种植园主所关心的就只有一件事:利润。而且他不会说出‘今年只要有这么多利润就够了’这样的话的:如果让一个奴隶劳作至死所额外创造出的利润,超过了再买一个奴隶的花销,那么让他劳作至死就是划算的,所以给我死吧!”

“所以你为什么要担心36小时连续劳动可能会有人受不了呢?你的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你太把人当人看了。”

呜呼。

user avatar

这是20世纪初期美国童工的样子。你可以从此推断一下19世纪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候工人是什么样。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还用问吗?

就算在今天,你看看那些低端制造业的加工厂,那些分布在农村的玻璃厂、炼铁厂,亲自到生产线上去看一下,就会被工人的辛苦所震惊。我曾经看过一个大庆市的玻璃厂,就是生产玻璃酒杯的那种小型加工厂。整个工厂得有四五十个人,全部围绕一个大火炉在运行,听老板说火炉不能停,只要一停,生产线就报废了,因此,炉在人在,工人们都是三班倒伺候这个大火炉,我看到过在生产线上的工人,从事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从火炉里出来的烧的发红的酒杯用钳子夹着移动到另外一条传送带上,就这么个简单的动作,工人平均要每两秒钟夹三次,不能中断,看起来好像并不累,然而如果不想出问题,就要全身心关注的保持和机器一样的节奏。我们在一个女工的身边经过,她眼神死死的盯着传送带,一点注意力都不敢分散出来看我们,就这一致干八个小时!每秒钟1.5次,一分钟就是90次,一个小时就是5400次,八个小时就是43200次,如果你不知道有多么劳累,可以尝试着摆动胳膊一万次试试。

如果你去看那些污染性更强的天花板厂去看看,你会发现工人就是在卖命。整个生产空间内狭小充满了肉眼可见的石灰粉尘,不用一个小时,工人的口罩上就凝结了厚厚的一层石灰,工人的手上、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石灰,而他们要在这个地方从早干到晚,八小时工作制?不存在的,996?不存在的,工人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就是干活,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九点,没有周末。后来这些天花板厂消失了,原因可能是天花板这个产品已经被其他产品代替了,或者有更先进的生产线问世了。这些工人被抛到了市场上,从事其他的工作。

这些工厂,还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化了的产物,相对于马克思的时代,人道了不知道多少倍。

人道是人道了,可是很多深层的东西并没有变。

其实,人性中隐藏的恶,是任何制度下都藏不住的,就算你用什么自由、权利、公正给自己包上各种各样掩人耳目的花环,什么创造财富,什么推动变革,什么德高望重,归根结底都是金钱美女,吃干抹净。

可是,在诸多恶之中,资本主义的恶是最可怕的,这个恶可怕在于,太赤裸裸,一点脸都不要,而且,不仅不要脸,还理直气壮的不要脸。

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前女友,985英语专业毕业去了一家哈尔滨的私营学校,因为人长得漂亮,一进去没过多长时间,就不干了,原因是,老板想睡她,过分。

我一个同村人的老婆,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在廊坊市的私营企业干文书,被各种老板换着睡,挺大的岁数也没结婚,成为各种老板想要开拓业务的免费小姐,不让睡就开除,无情。

我自己的一个亲属给一家工厂打工,在生产线上太累了,半夜睡着了,手指被机器压断了,工厂主一分钱都不想赔偿,甚至理直气壮的威胁,残忍。

我大学的一个院系的女孩子,长的很美,想考当年一个德高望重老师的研究生,那老师当年张口法治权利,闭口人权正义,现在还是那个学院的副院长,结果被那个禽兽用眼神从上打量到下,被告知——我就喜欢长得美的和家里有钱的,直接。

我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创业成功,别人给他介绍个情人,是个大一学生,该同学和这女学生谈价格,女学生要求两万一个月,我这同学老奸巨猾,算计着两万月外加买礼物开房,吃东西,怎么着也得三万,于是说,我不想耽误你学习,而且我很忙很难履行男朋友的责任,这样吧,我是真心想帮助你,如果你有需要给我打电话,我每次给你买点礼品,最后两千一次成交。三万一月变成两千一夜,精明。

仔细看上面五个例子,那些被压迫的弱者,能够反抗的,只有我那个想考研究生的同学,因为如果他当时录了音,去举报那个老师,那个老师会身败名裂。那是因为法学老师这个资本主义的卫道士阶层起码还是国家体制内的一员,还是和权力挂钩。其他几个实例中,弱者都无法反抗强者。

政治权力也会作恶。但政治权力是有限的,所谓天高皇帝远,社会还有空间,就像那个想考研究生的女同学,不想被作恶,不考了行不行?也行。而且政治权力再可怕,起码还要讲求个人间正道,注意影响和合法性的问题,说白了,还得要点脸。所以,那个女同学举报老师,只要有证据,老师就会有制约。

资本权力之恶,在于无孔不入,谁不为钱所困呢?你想去隐居,可一切都有所有权,你去深山老林弄块地,过两天被当成违章建筑拆除了,还罚了你一大笔钱。比如说那个学外语的女孩子,他能怎么反抗那个私企老板呢?不让睡?那好吧,你可以滚了。契约自由啊、于是这女孩子就滚了,下一个,万一下一个也是这个货色呢?

你会说,会有一些资本家不这样,可如果整个社会作恶的风险太低,为什么不做呢?睡了白睡,为啥不睡?

资本主义就这样把人性当中的恶充分诱导出来,逃无可逃。因为,没有人会制约资本权力。

资本权力之恶,更多的是因为且太直接、太无耻、太赤裸裸,太不要脸,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理直气壮的提倡性解放性自由,才会理直气壮的提倡卖淫合法,色情自由。没有什么比资本主义更无耻的了,把强奸说成解放,把掠夺说成效率,把仗势欺人说成尊重法治。

这样的社会中,是世界观和是非观全部颠倒的社会。

普通人,只是在不同程度上选择做最后一个女学生,选择了一条资本主义的方式应对,既然被金钱所奴役,那就出卖自己换取金钱吧。区别仅仅是,有的人幸运,如奶茶妹妹,嫁给权钱,合法卖淫,有的人不走运,租给权钱,非法卖淫。

user avatar

根据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美国人帕尔墨和科尔顿(此两人还是极反感苏联和马克思的)的《近现代世界史》其中引用了19世纪工人状况的一段社会调查。:“1835年,在英国棉纺织厂二十一万九千名工人中,十三岁以下的儿童占四万九千,十三岁至十八岁的少年占六万六千,成年妇女占六万七千。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九岁到十岁的孩子,在大清早二、三、四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十、十一、十二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痴呆,麻木得象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根据1840年的调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为十五岁,曼彻斯特工人的孩子百分之五十七以上不到五岁就死亡。”


“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由于中部地区缺乏足够的阳光,这些居民聚集区不论怎样总是黑沉沉的。工人的住房仓促的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家庭生活趋于瓦解。格拉斯哥市的一个警官说,这个城市里有成片成片的平民住宅区,每个住宅区都聚集着上千个衣衫褴褛的儿童,他们只有教名,通常是诨名,用他的话说,就同畜生没有什么两样。……在许多新建工厂里,劳动机械化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工厂主宁肯使用年仅6岁的童工,还有女工。她们的工资比较低,他们通常比较擅长于掌握一个线轴的工作。工厂里的工时很长,一天十四个小时,有时甚至还要更长一些;除了被解雇而闲得发慌外,工人的假日是少有的;而失业又是常见的灾难。工人一天无工可做,也就一天生活无着。”

从以上所说的情形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的处境比起希特勒集中营里的囚犯实在好不到哪里去,有些方面甚至还要更糟糕一点。

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应该记住,低工资也好,妇女和童工的使用也好,失业的痛苦也好,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所有这些都存在了好几个世纪。”

user avatar

我看到这个问题,也非常震惊,因为马克思虽然愤青,但也不至于空口白牙的瞎说吧。

是的,我的第一感觉也是两岁的孩童工作不太现实,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资本家需要有利可图。

直到我看到一个资料:笛福曾经赞扬一些纺织厂让四五岁的孩童有了工作。

笛福写了《鲁滨逊漂流记》赞扬勤劳勇敢,因此他倒不至于说谎。

问题还是那个:四五岁的孩童能干什么?


《国富论》里说分工的优越性,用的例子是做针。

针不再是由一个人做,而是很多人。有的人拉丝,有的人切断,有的人磨针尖,有的人……

但如果再变态一点,有的人负责把磨好针尖的半成品送到下一个环节那里。

是的,他们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搬运物品。

当然,我们现在有了流水线。但当时可没有。

重点来了:纺织行业的“流水线”是什么呢?

我猜,是那些四五岁的童工吧。

那两岁的童工能干什么呢?

反正在家呆着也是呆着,或许一小块黑面包,就能让他们把蚕茧扔进热水里吧。资本家有利可图,因为你无法想象这些童工的工资之低。

当然,我这些都是臆测。


或许马克思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没有预料到,两岁的童工已经不见了,就连四五岁的童工也已经不见了,以至于大家普遍无法理解。他没有做更多的解释。

就像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奴隶制度,大部分中学生都会问出这个问题:奴隶不反抗吗?

虽然,我们学了进化心理学都知道,给人一把电棍,就能把任何人调教成为一个奴隶(至少是表面上的)。

中学生是幼稚的,但这个幼稚,恰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文明。

只是,希望两百年后的人不要指着我们的尸骨说:他们,不反抗吗?

user avatar

一只狗能干啥?如果你每天以食物和皮鞭来训练它,它可以干很多事情。

现代人不明白一个两岁半的小孩能干啥,因为你有幸生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中,两岁半的孩子只会搞破坏。

但是,如果这个小孩从出生开始就吃不饱,他每一次吃到食物都要经过精疲力竭的哭喊,都要经过最大的努力。他的同龄人大部分都夭折了。他长到2岁半之后,如果不按指令干事就会被皮鞭伺候,而且吃不到饭。相信我,他一定能学会干些什么,毕竟他智商还是比狗强不少的。

我们现在说8小时工作,有的说996。别以为数字一样就真的一样了。在知乎的人有几个去站过流水线的?流水线工人连上厕所都要请假你知道吗?你坐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工作,你以为让你工作10小时,你真工作了10小时吗?你有没有发呆?有没有看新闻?有没有喝水?有没有上厕所?有没有拖拖拉拉?现代人工作8小时,真正认真工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4小时,大部分人甚至不到2小时。我说的认真工作,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一点都不能错的那种工作状态。

在资本家眼中,你不是人,你是人形机器,你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他创造利益,他不需要考虑机器的生活,不需要考虑机器的想法,因为如果你失业一天,你就要饿一天肚子,你的家人就要饿一天肚子,你不但身体不敢反抗资本家,你连精神都不敢反抗,因为如果你想太多出神了,工作就会犯错,你犯错了,迎接你的就是皮鞭、饥饿,和你能想到的一切恶梦待遇。

user avatar

很大部分是真的。如果你们了解改革开放初的农民工,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当然现在农民工赚到钱了,只有工作状态是苦的,他们老家的家庭已经好起来了。就是说现在,不光民营企业家,农民工也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user avatar

题主你就别装了,还难以置信?不用看19世纪,就去看看前段时间那个被老妈狠踹的童模妞妞,也才3岁,照样得一天十几小时地换衣服摆造型拍照,着劳动量可一点不比做工小,当人剥削人的时候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user avatar

假的,当然是假的,资本家对工人就好比爸爸对儿子,是资本家养活工人,没资本家投资开厂,工人去哪儿恰饭?要你干点活怎么了?996怎么了?说剥削的,你们有良心么?

不行了,我要去一趟卫生间。

2岁的人能干什么,我不知道,你得去问资本家,如果2岁孩子的父母都必须每天在工厂干12-14小时活,那么你猜他们的孩子该待在什么地方?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指出工人给自己孩子喝鸦片药水让孩子安眠,但鸦片药水并不便宜。当你2岁还在吸吮手指的时候,这些工人阶级的2岁孩子已经耳闻目染工厂生活了。

维多利亚时代工厂采用14小时工作制,如果加班,36小时完全是可能的。至于工人死活,工人只是奴隶的廉价替代品,奴隶得先付钱后使用,而工人是先使用后付钱。奴隶死了是奴隶主的财产损失。工人死了,随时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一个新的替换品,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免费以旧换新。不然你以为当时英国工人平均寿命不到20岁是因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本论》中对工人阶级生活的描绘确实非常触目惊心,用马克思本人的话来说,那是一种“极端贫困”、“赤贫”的状态。要理解这一点是否“是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马克思描写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主要是在19世纪中叶,他.............
  • 回答
    “成为资本家是不是要舍弃掉大部分的人性中的善,将其中的恶发挥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以及人性本身的根本。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理解“资本家”的定义与内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资本家”的定义。在最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资本家是指拥有.............
  • 回答
    在探讨“两个剑桥之争”的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这场争论的背景和核心内容。两个剑桥之争(Cambridge Capital Controversy) 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中期,主要在英国剑桥大学(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美国剑桥(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之间,.............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应用于一个亏损的工厂场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人剥削资本家”的反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价值如何创造、如何转移以及在工厂亏损时,这种关系的复杂体现。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逐利性毋庸置疑,这几乎是其内在的驱动力。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巨富的资本家倾其所有,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时,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与我们普遍理解的资本逻辑似乎有所矛盾。但这并非不可理解,甚至可以说,这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 回答
    婚姻中,女人最大的资本,绝不是外貌的青春,也不是名贵的嫁妆,更不是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刻板标签。在我看来,女人最大的资本,是她内心的力量,是她独立的人格,更是她经营婚姻的智慧。首先,内心的力量,是女人在婚姻中最坚实的后盾。 这份力量不是蛮力,也不是固执,而是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 回答
    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注册资本”和“项目资本金”这两个概念,它们虽然都与资金有关,但在性质、来源和作用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理解透彻这两者的关系,对于PPP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首先,我们来聊聊“注册资本”。注册资本,顾名思义,是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依法确定的、.............
  • 回答
    “失去的二十年”——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联想到日本经济一度辉煌后的失落与挣扎。在这段漫长的经济低迷期,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无疑都经历了深刻的考验。民众生活水平:不易察觉的侵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失去的二十年”,那么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一定急转直下,与发达国家.............
  • 回答
    在一个PPP项目里,如果社会资本方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施工资质和能力,那么SPV公司(项目公司)是否还需要再跟社会资本方单独签订一份施工合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打发的,得看具体的情况和项目的具体设计。首先,咱们得明白SPV公司在PPP项目中的角色。SPV公.............
  • 回答
    资本家之所以被称为资本家,核心在于他们对利润和资本增值的追求。在企业运营中,这种追求会驱动各种决策,包括资源配置、人才激励和晋升机制。我们来聊聊在一些特定的企业环境中,那些“老资格”但能力、远见相对不足的人,为什么有时会比能力强但资历浅的人,更容易抓住“利益点”。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但确实存在一.............
  • 回答
    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否等同于项目资本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许多参与者容易混淆的地方。简而言之,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通常不能完全等同于项目资本金,虽然两者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涵义、来源和目的存在本质的区别。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剖析“注册资本”和“项目.............
  • 回答
    在一个只有一位资本家和一位劳工的空想系统中,低工资是否有利于资本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资本主义运作的基本逻辑,同时也揭示了在这种极端简化模型下的一些局限性。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低工资对资本家的“有利”之处,我们需要从“利润最大化”这个资本家最核心的驱动力出发。低工资的直接好处:.............
  • 回答
    奔驰漏油事件中,不少车主反映车辆存在漏油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渠道维权。然而,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些消费者敏锐地察觉到,与以往一些汽车质量问题的曝光度相比,这次奔驰漏油事件在主流汽车媒体上的声音似乎异常地“冷静”甚至“沉默”。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资本是否正在以更强大的力量操纵着舆论的方向?.............
  • 回答
    在金融市场中,衡量资金价格是理解市场动态的关键。而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无疑是两个最常被用来反映这一价格的重要指标。但如果非要说哪个更能“精准”地捕捉市场中瞬息万变的资金价格,那答案需要从它们各自的内在逻辑和市场定位来细细剖析。Shibor:微观层面,银行间市场的“心跳.............
  • 回答
    要想彻底搞懂机器学习中的优化理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需要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要看到这个领域的核心,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且每一步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第一步:数学基础的“基石”别看到“数学”两个字就头大,这块儿是真绕不过去的坎儿。优化理论.............
  • 回答
    关于《原神》中璃月是否能算作一个“安资斯坦”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国度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安资斯坦”这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然后才能对照璃月的情况,看看两者之间有多少契合之处。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安资斯坦”这个词可能带来的几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天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如果持续不断地将太阳系中的卫星资源开采、提炼并运往地球,地球的质量确实会增加,而这一定会对地球的轨道产生影响。不过,这个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
  • 回答
    红场阅兵中的“不朽军团”(俄语:Бессмертный полк,罗马化:Bessmertny Polk)并非一个正式的、有固定编制的军事组织,而是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旨在纪念和传承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牺牲军人及其家属的纪念活动和运动。这个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由几位记者.............
  • 回答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以及在10万元资金下如何操作,并进行加仓,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思考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思路。 一、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顺势交易的核心是顺应市场趋势,在趋势确立后进行交易,并在趋势延续时持有头寸。而“轻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风控策略。为什么顺势交易.............
  • 回答
    这真是个普遍又让人头疼的问题。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去吸收信息,结果脑袋里却好像漏勺一样,大部分东西都悄悄溜走了。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对应着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先来剖析一下我们的大脑和信息接收的过程: 被动接收的陷阱: 我们很多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